诊断美国

出版时间:2012-6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海龙,董鼎山 著  页数:244  字数:24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诊断美国(与董鼎山谈话录)》由海龙和董鼎山著。有位美国朋友,他是一位人类学家,他跟我说过一个笑话:他到了中国一个星期的时候,很激动,看什么都新鲜,觉得自己能写出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可是呆了一个月,方觉得自己看到的多是皮毛,知道多了,胆子反倒越来越小,只能写山一篇义章了。
而他在中国呆了一年,却最后觉得自己连一篇文章都不敢写了。
因为文化是个多层次的结构,表面上有时候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了解的仅只是似是而非……
《诊断美国(与董鼎山谈话录)》适合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海龙
知名文化人类学学者,作家,旅居美国二十多年。现任教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有《视觉人类学》、《人类学电影》等理论人类学、比较文化和阐释人类学著作及译著多部。亦出版有文学著作《遭遇史景迁》、《从海到海》、《曹雪芹笔下的少女和妇人》、《哥大与现代中国》及汉学教材等十余种,在海内外深具影响。近年来,在国内外著名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散文、随笔等近400篇。
董鼎山
旅美著名作家,书评家,世纪老人。曾任纽约市立大学资料参考部主任,资深研究教授。自1940年代起开始写作,在上海《申报》等著名报刊任记者,并著有短篇小说多部。1947年赴美深造,并在美国各大报刊文化副刊上发表英文作品。1980年起,在大陆先后出版《天下真小》、《书·事·人》、《董鼎山文集》等16部著作。曾任纽约华人文艺协会副会长、美中友协会员、国际笔会会员,2000年荣获纽约国际艺术中心颁发的“文艺创作终身成就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沧桑话旧指点江山
第二章 文学寻根新闻为业
第三章 忆当年粪土万户侯
第四章 爱恨情仇说中美关系
第五章 论文说书或说出你的秘密
第六章 喜欢到处当爹的美国
第七章 比较教育诊断美国中产阶级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沧桑话旧 指点江山 寓言:表述一个国家文化的勇气何在 海:多年前,我在国内,有位美国朋友,他是一位人类学家,他跟我说 过一个 笑话:他到了中国一个星期的时候,很激动,看什么都新鲜,觉得自己能写 出一本 关于中国的书。可是呆了一个月,方觉得自己看到的多是皮毛,知道多了,胆子 反倒越来越小,只能写出一篇文章了。而他在中国呆了一年,最后却觉得自 己连 一篇文章都不敢写了。因为中国文化是个多层次的结构,表面上有时候你以 为 你懂了,其实你了解的仅只是似是而非。文化这样庞大的题材常常会使人视 为 畏途。董:你说得完全对。因为我有很多美国朋友,到中国去了一阵子,回来 就俨 然以为自己是个专家了。对很多事情都会指手画脚。海:而你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在美国生活了大半辈子,在中国你也 度过 了你生命中最好的时光,应该说对这两个国度你都有资格发言,而且对这两 个国 家你也都有感情,事实上,对这两个国度你都写过不止一本书。董:其实说起来,我在美国生活的时间长,大半辈子;可是我觉得在中 国的童 年和青年时代对我思想的形成和奠定是最重要的。海:你最可贵的是有在中国的生活经验。董:那时候的成长经验是最重要的。比如说,我现在遇到一些美国中年 友人 或知识分子,他们见到我时常问我,你什么时候到美国来的?我回答,我来 了很 久了。我在美国的日子大约比你的生命还长。你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在这儿 了。他们一看见中国的脸孑L就以为你是外国来的,是外国人。我现在觉得 一个 人年轻时候的生活是根底,跟语言一样,是忘不掉的。后来学会的却不一样,我 一辈子写英文却觉得我的英文没有中文好,那时候奠定的东西很重要,跟你 的生 长在一起,跟你人的发展一样都是最重要的。就像你学语言学识字一样,是 你的 根底。举例来讲,谈我的历史知识。我对中国的历史是非常清楚的。在中国小 学 的时候、中学的时候和大学的时候都学习过。各个时期的教科书从简到繁,而且 因为是自己国家的文化,有切身体会,学习得很真切。而美国的历史是到美 国以 后才学习的。那时候我已经是成年人了,美国历史是看书的知识,纯粹是“学”的,体会不深刻。海:你的知识、经验和判断奠定的文化基础和理性、思维习惯是中国人 的部 分更多;但若是论起生活时间的长度,可能是在美国经历的事情更多。虽然你的世界观、想法都是在中国奠定的,这却正是你的优势。这使你 跟从 小在美国出生长大的ABc(American Born Chinese)不一样,这使你有一种可 贵 的参照体系。比如说,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如美国的州长骆家辉,他可 能是 一个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但他身上没有你这种对中国的认知。他们是以美国 人 自居的。你的优势是你有两个参照系。董:说到ABC,我自己的女儿就是 ABC。她十岁的时候我就带她到中国去,可 惜她中国的事情知道很少,中文也不愿意 学;当然,她成长期经历的是两种文化,她的 母亲是瑞典人,还有瑞典文化的影响。海:她实际上面临的是三种文化。董:对,是三种。现在她这样的ABC基本 上跟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一样,身上已没有什 么中国文化的优势。二大于一:文化优势与话语表述 海:回到你原来的话题上,就是说,虽然你在美国生活的时间在长度上 是绝 对长,但你的思想境界和文章中讨论的中美文化大都能从两种角度去看,既 有美 国文化的训练,又有中国文化的根底,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东西和风 格。回应我们开头的那个笑话,呆久了反倒会写不出书来,而你在美国呆了六十 年,足够有资格写出无数的书。而你在来美国之前在中国也是记者,写过很多的 文 章、出版过书。对这两个国家你都写了很多书,这两种经验和两种表述让人 觉得 奇特,值得探讨。特别是你写作的第三次喷发,在上世纪80年代初,你曾经是中国成千上 万 读书人和大学生们了解西方的一个窗口,甚至一般的中学生都读你的书。你 的 写作对“文革”以后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和年轻一代的知识阶层都影响很大。董:那是一个很奇特的时代,我正好赶得巧。那时候中国几乎没有外国 的资 讯,外国的知识就像黑夜中的灯塔一样显得格外亮和引人。现在的情况就很 不 一样了,人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各种材料。现在这样的情形当然有很多好处。比如说让世界变成地球村,让人们迅速知道眼下发生的事情,让新闻更透明。但 是网络也有很多的坏处,比如我前天看到的一则新闻,电脑骇客做的事情很 可 怕,扰乱秩序、破坏安全,什么地方都钻进去,破坏巨大。谈到新的科技对眼下文化和出版及新闻事业等的影响,这方面我非常悲 观。因为我们这一代人是看报纸看书出生和成长的,以后或许是报纸和书都不重 要 了。我现在最怕的就是《纽约时报》关门。现在很大的报纸都很难维持。因 为很 多人现在都不看报了。电脑上什么东西都有,什么新闻都有,但这些东西都 是很 浅薄的,可怕的就是这一点。现在的新闻跟我们那时候完全不一样了。以前 的 新闻都是写的,现在提倡的都是电视,讲的。海:现代的新闻有提倡多元化、娱乐化、通俗化的倾向,而你们那时候 做新闻 的概念是很神圣的,无冕之王嘛!那时候是“第三种势力”进行舆论监督的,你能 不能说一说那时候的新闻从业和今天的不同?P1-3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诊断美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条)

 
 

  •   哈哈去
  •   对话式的访问录,对美国有了一点了解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