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

出版时间:2012-5-1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孙皓晖  页数:4880  
Tag标签:无  

前言

中国文明正源的强势生存——序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节选)一大秦帝国是中国文明的正源。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不幸的是,作为统一帝国的短促与后来以儒家观念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的刻意贬损,秦帝国在“暴虐苛政”的恶名下几乎湮没在历史的沉沉烟雾之中。有限史料所显示的错讹断裂且不必论,明清小说《东周列国志》、《二十四史演义》等通俗史话作品,对秦帝国的描述更是鲁莽灭裂,放肆亵渎,将这段历史涂抹得狰狞可怖面目全非。这种荒诞的史观,非但是官方正统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而且流布民间,形成了中国民众源远流长的“暴秦”口碑。事实上,对于酷爱说古道今的中国老百姓而言,话本小说、评书戏剧、民间传说等对民众意识所起到的浸润奠基作用,远远大于晦涩难懂的史书。两千年来,在对秦帝国的描绘评判中,旧的正统意识形态与旧的民间艺术异曲同工,或刻意贬损,或肆意涂抹,悠悠岁月中众口铄金,中国文明正源的万丈光焰竟然离奇地变形了。这是中国历史的悲剧,也是中国文明的悲剧——一个富有正义感与历史感的民族,竟将奠定自己文明根基的伟大帝国硬生生划入异类而生猛挞伐!悲剧的深远阴影正在随着历史的进步而渐渐淡化,儒家式的恶毒咒骂也已经大体终止了。但是,国人乃至世界对秦帝国的了解,依然朦胧混沌。尽管万里长城、兵马俑、郡县制、度量衡以至我们每日使用的方块字(请注意,人们叫它“汉字”),都实实在在地矗立在那里,人们观念的分裂却依旧如斯。秦为何物?老百姓还是不甚了了。即或在知识阶层,能够大体说叨秦帝国来龙去脉与基本功绩的,也是凤毛麟角。于是,就有了将秦帝国说叨清楚的冲动。在漫长艰苦的写作中,这种冲动已经慢慢淡了下来,化成一个简单的愿望——将事实展现出来,让人们自己去判断。虽然如此,还是想将研究与写作过程中形成的一些基本思想大体说说,给读者与研究家们提供些许谈资,以做深究品评。二通常意义上,“帝国”是一个历史概念。它一般包含三个基本特征:其一,统一辽阔的国土(小国家没有帝国);其二,专制统治或高度集权(民主制没有帝国);其三,强大的军事扩张(无扩张不成帝国)。秦在这三个方面都表现得极为鲜明,可算是典型的古典帝国,而不是一个普通的王朝。所以,这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篇历史小说,就叫了《大秦帝国》。秦之作为大帝国,略早于西方的罗马帝国,但大体上是同时代的。在古朴粗犷的铁器农耕时代,大秦帝国与西方罗马帝国一起,成为高悬于人类历史天空的两颗太阳,同时成为东西方文明的正源。但是,大秦帝国与罗马帝国的历史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这里有两个基本方面特别值得注意:其一,秦帝国统一大政权存在的时间极短,只有十五年;而罗马帝国却有数百年大政权的历史。其二,秦帝国创造的一整套统一国家体制与文明体系,奠定了中国文明的根基,而且绵延不断地流传了下来;具有数百年历史的罗马帝国,却在历史更替中变成了无数破碎的裂片,始终未能建立一脉相承的统一文明。一个是滔滔大河千古不废。一个是源与流断裂,莽莽大河化成了淙淙小溪。历史命运的不同,隐寓着两种文明方式内在的巨大差异。详细比较研究这种差异,不是文学作品的任务。《大秦帝国》所展现的,只是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的形象故事。与罗马帝国的比较只是说明,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我创作《大秦帝国》的信念根基。我对大秦帝国有着一种神圣的崇拜。三先得说说那个伟大的时代与伟大的时代精神。秦帝国兴亡沉浮的五百多年(从秦立诸侯国到帝国二世灭亡),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个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用历史主义的话说,那是一个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从而在总体上大转型的时代。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转型,隶农贵族经济向自由农地主经济的转型,联邦制政体向中央统治政体的转型,使中华民族在那个时代达到了农业文明的极致状态。这个辉煌转型的历史过程,就是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春秋战国孕育出的时代精神是全面竞争,强势生存。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所谓大争,就是争得全面,争得彻底,争得漫长,争得残酷无情。春秋三百年左右的纷争组合,就像春水化开了河冰,打碎了古典联邦王国时代的窒息封闭,铁器出现、商业活跃、井田制动摇、天子权威削弱、新兴地主与士人阶层涌现,整个社会的生命状态大大活跃起来。于是,旧制度崩溃了,旧文化破坏了,像瓦罐一样卑贱的平民奴隶雷鸣般躁动起来,高高的山陵塌陷了,深深的峡谷竟然崛起为巍巍大山!进入战国,这种纷争终于演变为大争,开始了强势生存的彻底竞争。弱小就要灭亡,落后就要挨打,成为几乎没有任何缓冲的铁血现实。彻底地变法,彻底地刷新自己,成为每个邦国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由此引发的人才竞争赤裸裸白热化。无能的庸才被抛弃,昏聩的国君被杀戮,名士英才成为天下争夺的瑰宝,明君英主成为最受拥戴的英雄。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竞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乃至生活方式,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最大,经济改革最彻底,权力争夺最残酷,政治生活最阳光,文化争鸣最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最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最多,涌现的伟人最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成长的秦帝国,是那个伟大时代强力锻铸的结晶。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她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国家,统一文明,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耕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大秦帝国,最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可以概括为六个基本方面:其一,彻底的不断的变法革命,以激发民众最旺盛的活力与国家最强大的实力为生存之本。“求变图存”,此之谓也。其二,对外部野蛮民族与愚昧文明的冲击,实行“强力反弹,有限扩张”的战略。其三,整合统一,霸气巍巍。其四,统一架构文明载体,使不同习俗的民族分支在同一文明载体下凝聚起来。其五,兼容并蓄,消解融会外部流入的不同文明。其六,崇尚法制,实行英才治国。这种强势生存的基本精神,已经在中国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一以贯之地表现了出来。否则,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根本不可能在统一文明中顽强地生存数千年而成为世界唯一。大秦帝国又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黑洞,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统一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这些,就是《大秦帝国》要用故事去表现的最基本内涵。

内容概要

  《大秦帝国(签章本)》洋洋五百万言,六部十一卷,将战国后期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描绘了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  全书共分为六部《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全新修订版《大秦帝国》为作者孙皓晖创作十年来首次亲自全面修订,历时半年多。对原书知识性的错误与模糊,以及未被发现的笔误,进行了全面纠错;对原来靠拢通俗话本的某些写法,进行了文风的校正;新版《大秦帝国》的历史知识进一步精确化明晰化,叙事文风进一步整肃化厚重化。除此以外,新版《大秦帝国》还重新校定绘制了所有地图;对整体装帧进行了全面调整。

作者简介

孙皓晖,共和国同龄人,生于陕西三原。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获国务院首批特殊津贴的专家。严肃的作家、学者。中国当代四大历史小说家之一。“中国民族强势生存”、“中国原生文明”最有力的理论家和支持者。最新著有《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上中下)、《中国文明正源新论》。1993年起,孙皓晖基于对中国原生文明的思考,历时16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共6部11卷,505万字。2011年,《大秦帝国》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和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作品改编为六部240集同名大型电视连续剧,第一部由央视2009年播出,预计2012年播出第二部。

书籍目录

《黑色裂变(上)》目录: 中国文明正源的强势生存——序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楔子 第一章 六国谋秦 一 上将军庞涓的秘密使命 二 五国君主同一天到达逢泽 三 接风小宴公开了会盟秘密 四 分秦大计在会盟大典上敲定 第二章 国耻昭昭 一 金令箭使者飞驰栎阳 二 秘密流言震动了秦国 三 政事堂憋出了一条奇计 四 秦国君臣在老霖雨中感谢上苍 五 国耻刻石血泪斑斑 六 逢泽猎场中阴谋与财富较量 第三章 安邑风云 一 洞香春众口纷纭说魏国 二 荐贤杀贤公叔痤忧愤而死 三 庞涓乔装 考校中庶子卫鞅 四 安邑王街的神秘商人 五 奇人名士 洞香春波诡云谲 六 棋室里的六国角逐 七 卫鞅庞涓 智计周旋 第四章 秦国求贤令 一 车英出奇计 洮水峡谷大血战 二 秦国特使来到了洛阳王城 三 求贤令应时而出 四 神秘的布衣小弟突然变身 五 求贤令激发了卫鞅 六 申不害要和卫鞅较量变法 第五章 卫鞅入秦 一 神秘客栈的布衣少年 二 卫鞅韬晦斡旋艰难脱身 三 茅津渡两情惜别 四 初入秦地谨慎探询 五 秦孝公奇策试真才 第六章 栎阳潮生 一 失望的景监大为惊喜 二 卫鞅两面君 招贤馆大起波澜 三 肝胆相照 卫鞅三说秦孝公 四 世族元老们惶惑不安了 五 政事堂发生了尖锐对立 六 奇特的故事震动了秦国民众 第七章 瓦釜雷鸣 一 左庶长开府震动朝野 二 疲民与贵族竞有了愤怒的共鸣 三 老秦世族顶风仇杀 四 七百名罪犯一次斩决 五 哑巴武士做了贴身护卫 六 两样老古董:井田和奴隶 七 白氏老族长搬动了大靠山 八 渭水刑场对大臣贵族开杀了 第八章 政侠发难 一 黑色鸽子飞进了神农大山 二 老墨子愤怒了 三 黑篷车主与神秘的工匠 四 荆南突然失踪 刺客突然出现 五 墨家剑士受到了意外袭击 六 陈仓河谷的苦行庄园 …… 《黑色裂变(下)》 《国命纵横(上)》 《国命纵横(下)》 《金戈铁马(上)》 《金戈铁马(下)》 《阳谋春秋(上)》 《阳谋春秋(下)》 《铁血文明(上)》 《铁血文明(下)》 《帝国烽烟》

章节摘录

版权页:   黑衣人从马上一跃飞下,甩手将马缰交给将领,大步匆匆地直入石门。不想几步之后却一个踉跄倒在地上爬不起来,他嘶哑地摇手:“快,扶我,政事堂。”四名护卫军士立即抢步上来,抬起使者疾步进入国府官。 说是国府宫,实际上是一座九开间的六进大宅院,外加一片后庭园林。如果放在魏国,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大夫的住宅规格。在齐国也不过上卿规格。府中房屋一律是特大方砖块砌成,地上则是一色青石板,没有一片水面,没有一片花草,唯一的绿色是政事堂后边的一片胡杨林与几株松树。简单实在得冷冰冰的。第一进是国府各文书机构,第二进是国府中枢政事堂。这政事堂是一座六开间的青砖高房,坐落在院落正中央,两边是通向后进的偏门。政事堂本身分为两大部分,东侧为国君聚集大臣商议大事的正厅,西侧为国君处理日常政务的书房。以实际作用论,西侧书房才是国府的灵魂与中枢之地。 此刻,西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这是一间陈设整肃简朴的书房,地上没有红毡,四周也没有任何纱帐窗幔之类的华贵用品。最显眼的是三大排书架,满置竹简与羊皮书,环绕了三面墙壁。正对中间书案的墙面上悬挂了一幅巨大的列国地图,画地图的羊皮已经没有了洁白与光滑,乌沉沉的显示出它的年深月久。地图两旁挂着长剑与弓箭。所有的几案书架都是几近于黑的沉沉紫红色,使政事堂颇显得威猛神秘。房间只有一盏粗大的牛油灯,不是很亮,风罩口的油烟还依稀可见。一个人站在地图前沉思不动。从背面看,他身材挺拔,一领黑袍上没有任何装饰,头发也用黑布束起。端详片刻,他一声长嘘,一拳砸在羊皮大地图上,忧愤而沉重。公元前362年秋,黄河西岸的少梁山地,打了一场罕见的恶仗。战事已经结束。秋天的暮色中,红色衣甲的步兵骑兵已经退到主战场之外的南部山头,大纛旗上的“魏”字尚依稀可见。主战场北面的山头上黑蒙蒙一片,黑色旗甲的兵团整肃地排列在“秦”字大纛旗下严阵以待,愤怒地望着南面山头的魏军,随时准备再次冲杀。南面山头的魏军,也重新聚集成步骑两阵,同样愤怒地望着北面山头的秦军,同样准备随时冲杀。血红的晚霞在渐渐消退,双方就这样死死对峙着,既没有任何一方撤退,也没有任何一方冲杀,谷地主战场上的累累尸体和丢弃的战车辎重也没有任何一方争夺。就像两只猛虎的凝视对峙,谁也不能先行脱离战场。这是一次奇特的战争,没有胜负,两败俱伤。黑色军团由秦献公嬴师隰亲自统率,半日激战中斩首魏军五万。嫡子嬴渠梁率死士三百,直突敌阵中心,一举俘获了魏军统帅公叔痤。按照战国初期的用兵规模和评价标准,这算是一场特大胜利了。出人意料的是,魏军在统帅被俘后非但没有溃散,反而拼命回卷,力图抢回统帅。秦献公眼见长子嬴渠梁的三百死士陷入红色魏军的汪洋大海,情急之下,长剑挥动,亲自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冲入敌阵接应。两军会合,士气大盛。嬴渠梁一马当先,率死士冲出重围。秦献公断后阻击,眼见要脱离魏军,却被一支冷箭射中背心。秦献公痛彻心肺,一声低吼,几乎跌落马下。此时嬴渠梁已经将公叔痤交于后军大将,率死士反身杀回。秦军在嬴渠梁率领下大举冲杀,一气将魏军杀退到三里之外。回来再看公父,秦献公背心的箭头竟深入五寸有余,周围已经渗出一圈黑晕。随军太医急得大汗淋漓,却不知如何下手。秦献公面色蜡黄,伏在军榻低声道:“渠梁,撤军……栎阳。”便昏了过去。“是否毒箭?”嬴渠梁满眼泪光,却没有慌乱。太医急忙点头:“这是魏国的狼毒箭,一时难解。”“敢拔除么?”“近箭疾射,铁镞深入五寸有余,断不可拔。”太医摇头。嬴渠梁环视厅中大将,向一员威猛的将领拱手道:“大哥,断箭吧。”青年将领是秦献公的庶出子,嬴渠梁的长兄,叫嬴虔。他手中那柄弯月形的长剑极为奇特罕见,听得嬴渠梁招呼,他走到公父身后,拔出长剑立定,双手不禁微微颤抖。要知道,箭镞深入肉体,箭杆的受力处便在背心伤口,稍不留神使箭杆晃动带动箭镞,公父立时便有性命之忧。况且魏国的兵器打造得极为精细,长箭杆用上好的硬木制作,又反复刷过几遍桐油大漆,锃亮光滑,寻常刀剑根本难以着力。纵然这柄弯月长剑是神兵利器,可也没斩削过此等箭杆,安知没有万一?嬴虔紧张得头上冒汗,内心暗暗祷告:“天月剑也天月剑,救公父一命了。”凝神定力,扬起天月剑轻轻一挥,只见一道光芒闪烁——剑刃尚未触及,箭杆已被剑气悄无声息地切断!嬴虔左手疾伸,凌空抓住断开的箭杆,再看公父,竟是丝毫没有察觉。嬴虔长嘘一声,不禁跌坐地上。厅中大将们也同时轻轻地“啊”了一声。嬴渠梁镇静如常,吩咐道:“立即班师。谁愿断后?”嬴虔一跃而起:“断后我来。不杀暗箭魏狗,嬴虔提头来见!”“大哥,”嬴渠梁低声道,“公父重伤,目下当以大局为重,不能恋战。敌不追,我不动。坚守一夜,明日立即撤回,万莫意气用事。我在栎阳等你。”嬴虔猛然醒悟:“好。大哥明白了,明日回军。”嬴渠梁立即吩咐幕府诸将:“前军子岸开路,长史公孙贾领中军护卫国君,其余诸将皆随中军护卫,我自率三千骑士殿后。立即拔营班师。”众将一声答应,大步出帐,少梁北面的山地顿时紧张忙碌起来。乌云遮月,秋风萧瑟。秦军壁垒依然是军灯高挑,刁斗声声。对面山头的魏军也是篝火军灯,一片严密戒备,等着在明日的激战中夺回主帅。魏国军法:主帅战死,将士无罪;主帅被俘,三军大将并护卫兵士则一律死罪。如今丞相兼统帅的公叔痤被秦军生擒,不夺回主帅,谁敢撤军?魏国将军们判断,秦人好战,国君受伤后定然是恼羞成怒,来日一定会进行复仇大战,绝没有乘胜撤军的道理。今夜第一等大事是养精蓄锐,明日大战,才是真正的你死我活。那时候,人们还不大擅长偷营劫寨之类的雕虫小技,还延续着春秋车战时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的正面决战传统,休战就休战,绝少有一方会乘着黑夜休战之机偷袭对方营寨。戒备归戒备,那是大军驻扎的必然形式,魏国军营还是迅速淹没于无边无际的鼾声之中。

后记

一朋友,您在读的这部《大秦帝国》,是上海世纪的全新修订版。这次新版,我作了一次新的全面修订。这次修订,主要是两个基本方面:一则,对知识性的错误与模糊,以及未被发现的笔误,进行了全面纠错;二则,对原来靠拢通俗话本的某些写法,进行了文风的校正。可以说,上海世纪版的《大秦帝国》是历史知识进一步精确化明晰化,叙事文风进一步整肃化厚重化的一个版本。一部大作品一旦定型,任何修订都只能是修葺性的,而不应该是结构性的。我们中国人历史意识的基本缺陷,不在事实不清,而在是非不明。我们有庞大的史料库,对历史事件的记载与研究之丰厚,无疑为世界之最。可是,我们对中国文明历史的总体认知与阶段解析,以及对文明坐标式历史人物的价值评判等,既像是一片严重荒漠,又像是一个巨大泥潭。说荒漠,是因为我们几乎还没有文明史研究意识,说泥潭,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意识充满了矛盾混乱陈腐臆断,纠葛交错,说不清任何一个文明史的基本问题。在这样的社会历史意识条件下,一部历史文学作品,最大的难点不是其所叙述故事的史实性,而是能否以新文明理念重新解读历史。解决了这个最大难点,这部作品的基本面就完成了。《大秦帝国》全新修订版的问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与北京世纪文景公司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辛勤的劳动。重新排版、重新校订、重新设计、再度编辑,等等等等,时间紧迫,工作量极大。在世纪集团总裁陈昕先生的统筹指导下,在集团副总、世纪文景总经理施宏俊先生,副总经理王蕾女士的率领下,世纪文景的一群年轻朋友们蓬勃劳作,一体作战,殊多辛苦。责任编辑李文青及其所属小组成员杨越江、闫柳君,审读室何晓涛博士,营销编辑邓宇等,更是在具体工作中奋发认真,令人铭刻在心。在此,我对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领导得力,对这些年轻朋友们的奋发劳作,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集团郭志坤编审提出了高水平的审读报告,在此一并感谢。二理清中国文明史,有两个最为基本的问题。第一个是如何评价秦帝国,第二个是如何评价儒家。从中国历史意识在“前现代”时期的呈现方式看,一个是“非秦”问题,一个是“独尊儒术”问题;从“五四”以来的近现代思潮看,一个是“评秦”问题,一个是“批孔”问题。也就是说,中国文明史的这两个基本问题,一直贯穿秦帝国灭亡之后两千余年的历史意识。从中国五千年历史看,所有涉及文明史的问题,都不具有这两个问题独具的普遍性与深远性。对夏商周三代的认知,对秦帝国之后两千余年文明史的认知,尽管也有普遍性问题,但其对我们民族历史意识的深远影响力,无疑远远逊于“非秦”与“独尊”这两个最基本问题。这部《大秦帝国》,正是基于澄清“非秦”烟雾而问世的。对于秦帝国及其赖以生成的春秋战国的评价,则有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个,对这三大时代文明史地位的总体认知评判。第二个,对秦帝国统一中国文明的总体认知评判。第三个,对秦帝国政权性质及其施政实践的总体认知评判。依据我们在秦后两千多年形成的历史意识,这三个问题的基本答案,几乎都是否定性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已经形成的传统的普遍认知是:春秋战国秦帝国三大时代,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对这一理念的表述,二十五史中比比皆是。第二个问题,我们的传统普遍认知是:统一中国文明,开于秦而成于汉。事实上,我们将统一中国文明的历史功绩,更多地赋予了汉代,又以否定秦帝国施政实践的方式,实际否定了秦帝国作为统一文明正源的文明史地位。第三个问题,我们的传统普遍认知是:秦帝国政权是专制政权,秦帝国施政实践是暴政,秦始皇是暴君。总而言之,秦之为秦,“暴秦”两字足以蔽之。传统认知构成的事实是,我们对自己民族与国家文明历史最基本坐标的确立,绕过了春秋战国秦帝国三大时代,而在事实上将夏商周三代与西汉看成了一个完整延续的文明史序列。中间最重要的枢纽时代,被我们全部确认为黑暗时代,一体否定了。文明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么?对隐藏于深远历史烟雾之后的遥远时代,我们果真不能甄别么?三假如我们民族没有系统的史料,没有坚实的历史遗迹,而只有遥远模糊的碎片传说,也许,我们不会提出对传统认知的历史质询,而只能以传统的认知为认知,以传统的评判为评判。可是,事实恰恰相反,我们偏偏有世界罕有其匹的各种形式的详尽史料,文字的、考古的、实物遗存的,等等等等,林林总总,无比丰厚。对于技术性的事件研究、编年研究、局部细节研究而言,当然还有许多不清楚的时段与细节。但是,对于寻求社会基本认知的大视野的文明史研究,我们的史料对于理清自己的文明历史足迹,已经足够扎实了。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自囚于旧时代对中国文明史的陈腐认知,无疑是文明的悲剧。一个显然的要害是清楚的:我们的历史脚步是历代史官记载的,既往对这些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评价,自然也是依据过去时代的价值理念作出的。我们可以不怀疑被记载事件的基本真实性,可是,我们对那些陈腐的评价标尺,则完全有充分的纠正理由。不是事实清楚,而是是非不明。这是我们的基本状况。在既定史实(史料)被普遍认知的情况下,以新的理念去整理历史,去重新解读评判历史,是每一个时代必须做到,而且能够做到的。任何一代人,都必须必然要用自身所处时代的文明理念来重新评价历史,借以确定该时代前进的历史根基。战国时代,如果没有当时思想家群体秉持“法后王”理念而立足现实对历史作出的深刻反思,就不会有一浪接一浪的变法运动,从诸侯分治到统一国家的文明跨越也不会完成。从更为广阔的意义上说,人类各个国家的思想史与学术史,都显示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作为人文领域的基本阵地,历史学第一要做的大事,是理清一个国家的文明历史脉络,并确立该国该民族最基本的文明历史坐标;国家民族以这种文明史研究为基础,进而形成国家民族的文明话语权。我们的现状,远远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历史研究,在明清两代思想禁锢下形成了考据主义传统,对历史基本上只作技术性研究。1840年之后,直到今天,将近两百年,我们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这一传统,长期沉溺于事件研究、编年研究、技术细节研究。当然,这些研究是需要的,也是各个国家都有的。但是,任何文明发达的国家,都没有因为具体的技术性研究而忘记文明史课题。只有我们,被历史这壶老酒灌醉了,失去了清醒的文明评判,呼呼沉睡在传统的大梦里。梳理文明史并给国家民族提供文明话语权,是一代学人的基本使命。漠视这一使命,是我们的文明悲剧。四《大秦帝国》,是一部历史文学作品。作为基于澄清历史烟雾而创作的一部文学作品,人们自然有理由认为它是理念先行的。对此,我的说法是:《大秦帝国》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尽管,当下文学的沉沦,已经使人们对“文以载道”这样的命题嗤之以鼻了。但是,我赞赏这种精神。文若无道,人何以堪?虽然如此,作为历史文学作品,除了基于连接历史断点而生发的必要的文学虚构,以及基于集中体现历史精神而对局部人物关系的调整之外,《大秦帝国》对历史的叙述是忠实的。惟其忠实于历史的真实,《大秦帝国》连绵不断的激烈冲突与无数烈士英雄的风骨节操,是战国历史真相的实然,而不是我所“想象”出来的。所以选择文学形式,是因为那个时代太过遥远,人们已经很难有真切的感觉了。文学的细节真实是根基,大量的鲜活细节在历史研究著作中是无法呈现的。通过文学的细节真实与生活质感,特定的历史风貌与历史精神,会以涓涓细流渗透我们的感知,使时尚而沉沦的当代人有亲切的认同。当然,未必人人感觉如此。但是,作为走进后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历史生活,大约这是最为合适的方式了。秦帝国的根本伟大处,不在于统一了国家,而在于统一了文明。惟其有统一的中国文明,我们的民族虽历经劫难,但生命永恒。体验秦帝国历史的骄傲感,正在于她穿越历史而照耀我们精神的生命力。正因为如此,作为深度再现帝国文明创造力的文学作品,无论因为作者的局限而有多少缺点,它的历史精神与基本理念,都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是为全新修订版《大秦帝国》跋。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一百多年来,一代中国人、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反而对自己文化的根和祖先看不起。孙先生的巨作站在自己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有名有据,这样的学者独立而不倚,了不起。。  ——文化学者南怀瑾  《大秦帝国》运用形象思维在读者心目中激活了一个历史久远的时代,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自然而然地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的历史感受与审美感受得了到双重满足。且不说作者十几年潜心创作的执著精神,单看《大秦帝国》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含量、所立足的文明史的创作高度,就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经过认真研究、思考、沉淀而完成的作品,也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  ——作家二月河  《大秦帝国》虽为小说,却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深邃的历史见解;且恢弘雄健,通过对政治家秦始皇和改革家商鞅的形象塑造,寄托了作家对历史的思考与发现。  ——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 陈建功  大秦帝国这段历史最需要写,又最难写。鲁迅当年说,三国宜于做小说,春秋战国不宜于做小说。鲁迅准备了好多年,终于没有写春秋战国,可见其难。这段历史,文学艺术上一直没有反映过,很遥远,很辉煌,工程很大,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只有新时期改革开放了,才有可能。看《大秦帝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前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  我读完了《大秦帝国》第一部,很激动,也很高兴。从中国历史角度看,春秋战国和秦帝国是最重要的一段,也是变法强国的历史主流最充分强大的一个时期。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个历史题材不亚于任何当代重大题材,因为她是中国文明的根。  ——秦汉史专家林剑鸣  孙皓晖能坚持在一块净土上写纯粹的历史小说,难能可贵。我想这与作者的写作志向,有着莫大的关系。这部书的目标是要填补中国历史小说上的先秦这个空白,因为这是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重要的空白。这是很新颖而且有大目光、有时代精神的想法,尤其当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焕然一新地屹立于新世纪的这个星球上,重温这段古老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家李国文  我认为《大秦帝国》取得了史笔与文笔、叙事与思辨的双胜。与其说它是历史小说,不如说它是历史文化小说,中国原生文明成功地经由《大秦帝国》的宏大叙事复活与行走。从历史观上看,《大秦帝国》不是将历史道德化,而是坚持以是否推动历史前进臧否人物,所以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大秦帝国》“进入”历史又从中“走出”来进行人物塑造,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更高意义上的文史不分。  ——《文艺报》总编辑 范咏戈  这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一种再定位。孙皓晖写这部书,是照亮历史,而不是呈现历史的方式。它是一部“照亮”的作品。《大秦帝国》从精神与理性的层面理清那个时代,这也是他的作品引起轰动的重要原因。  ——评论家胡平  《大秦帝国》的问世,彻底颠覆了“暴秦说”,是一次有根有据的翻案。作者以其特有的凝重笔触,无比丰富的史实,再现了大秦帝国在那个中华文明转折点上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大秦帝国为中华文明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历史认识价值,远远超出了小说文本和文学的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李荣胜  现在每年出版1400部长篇小说,真正能引起评论界和读者关注的凤毛鳞角。《大秦帝国》确实是力透纸背、才华横溢的一部大书。它以宏大的历史意识,要为历史溯本清源。我现在想象,现在有红学,有儒学,以后很可能有秦学。  ——评论家孟繁华  对这部小说的接受是对当代文学的一部试金石。很多小说感觉是苍白,因为作者对他所写的时代缺乏必要的研究。这部作品站立起来一批雄浑坚定、神采飞扬的人。在晦暗的历史布景里,站立在我们面前。那些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这批人物在大争之世的血气、精神,都写出来了。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完成了与一种文明的深度对话。他以一种学者的方式来写小说,他把大秦帝国看作一个气场,一个精神实体。作者还突破了很多小说传统的陈规陋俗。从这部小说看,它不受常规的小说限制,反而极大地开拓了小说的空间和容量,表现出更好的更有表现力的小说形式。  ——评论家谢有顺  《大秦帝国》里既有秦与六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有六国之间的联合与斗争以及以儒、法、墨、道、阴阳诸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竞争,朝廷、战场、商场、学堂、都城、山野、酒肆、密室,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阴谋与阳谋,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战国生活图画。孙皓晖以学者的丰瞻、小说家的才智从容地驾驭了如此浩繁复杂的历史局面,有条不紊地抒写了150年间从秦到六国的历史演变,出色完成了一部大结构、大气象、大内涵的战国末期史和秦帝国兴亡史。以一部本原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史诗,为沉寂已久的中国史传文学,竖起了一座具有时代高度的巨碑。  ——评论家李星  我在读《大秦帝国》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对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方式的肯定。今天,我们反省知识分子问题,呼唤建立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传统文人精神,如果上溯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源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的行为中提炼出有益的精神资源,无疑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品格的建设是一种难得的补充。  ——评论家 贺绍俊  一部作品让我连续十几天心潮澎湃,这是第一部。孙皓晖首先是一位学者,然后才是一位作家。他对战争的描写让我非常震撼,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能把自己的全部感受化为文字,化为画面,极有激情,极有想象力。我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如履薄冰。《大秦帝国》再现那个大开大阖、自由奔放的时代,如果把握不住,那种气吞山河是出不来的。  ——导演黄健中

编辑推荐

《大秦帝国(黑色裂变,国命纵横,等共11本)(修订版)》所展现的是这个东方大帝国的生灭兴亡史的形象故事。秦帝国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东方帝国,是创造了一整套不朽文明体系的大帝国。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中,这样的大帝国是独一无二的。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1)近十年最畅销长篇历史小说。2)一部精神本位的大国兴亡录,让当代中国人为之振奋并受益的战国版《大国崛起》。第一次以‘大争精神’和‘阳谋’风格架构历史小说,着眼于国家文明的全面竞争,而非重复宫闱密事官场阴谋的老套路。3)第一次正确厘清国家文明的基本方面:将战国时代的万千气象理成一串环环相扣的兴亡故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再现了大秦帝国生灭兴亡的历史过程,借此回答了关于中国文明史的若干基本问题。4)从政必备,从商必读。《大秦》细致地整理了诸位精英们的做事方略,充满了奋发惕励的进取精神与旷达潇洒的人生态度,无论领袖或普通人都能从中获益。

名人推荐

这一百多年来,一代中国人、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反而对自己文化的根和祖先看不起。孙先生的巨作站在自己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有名有据,这样的学者独立而不倚,了不起。——文化学者南怀瑾《大秦帝国》运用形象思维在读者心目中激活了一个历史久远的时代,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自然而然地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的历史感受与审美感受得了到双重满足。且不说作者十几年潜心创作的执著精神,单看《大秦帝国》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含量、所立足的文明史的创作高度,就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经过认真研究、思考、沉淀而完成的作品,也是一部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作家二月河《大秦帝国》虽为小说,却体现出深厚的文化积累和深邃的历史见解;且恢弘雄健,通过对政治家秦始皇和改革家商鞅的形象塑造,寄托了作家对历史的思考与发现。——中国作协副主席、作家 陈建功大秦帝国这段历史最需要写,又最难写。鲁迅当年说,三国宜于做小说,春秋战国不宜于做小说。鲁迅准备了好多年,终于没有写春秋战国,可见其难。这段历史,文学艺术上一直没有反映过,很遥远,很辉煌,工程很大,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只有新时期改革开放了,才有可能。看《大秦帝国》,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前文化部副部长 陈荒煤我读完了《大秦帝国》第一部,很激动,也很高兴。从中国历史角度看,春秋战国和秦帝国是最重要的一段,也是变法强国的历史主流最充分强大的一个时期。所以我一直认为,这个历史题材不亚于任何当代重大题材,因为她是中国文明的根。——秦汉史专家 林剑鸣孙皓晖能坚持在一块净土上写纯粹的历史小说,难能可贵。我想这与作者的写作志向,有着莫大的关系。这部书的目标是要填补中国历史小说上的先秦这个空白,因为这是中国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重要的空白。这是很新颖而且有大目光、有时代精神的想法,尤其当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焕然一新地屹立于新世纪的这个星球上,重温这段古老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作家 李国文我认为《大秦帝国》取得了史笔与文笔、叙事与思辨的双胜。与其说它是历史小说,不如说它是历史文化小说,中国原生文明成功地经由《大秦帝国》的宏大叙事复活与行走。从历史观上看,《大秦帝国》不是将历史道德化,而是坚持以是否推动历史前进臧否人物,所以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大秦帝国》“进入”历史又从中“走出”来进行人物塑造,因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达到了更高意义上的文史不分。——《文艺报》总编辑 范咏戈这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一种再定位。孙皓晖写这部书,是照亮历史,而不是呈现历史的方式。它是一部"照亮"的作品。《大秦帝国》从精神与理性的层面理清那个时代,这也是他的作品引起轰动的重要原因。——评论家 胡平《大秦帝国》的问世,彻底颠覆了“暴秦说”,是一次有根有据的翻案。作者以其特有的凝重笔触,无比丰富的史实,再现了大秦帝国在那个中华文明转折点上发挥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大秦帝国为中华文明所做出的无与伦比的贡献。在这个意义上说,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的历史认识价值,远远超出了小说文本和文学的价值。——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 李荣胜现在每年出版1400部长篇小说,真正能引起评论界和读者关注的凤毛鳞角。《大秦帝国》确实是力透纸背、才华横溢的一部大书。它以宏大的历史意识,要为历史溯本清源。我现在想象,现在有红学,有儒学,以后很可能有秦学。——评论家 孟繁华对这部小说的接受是对当代文学的一部试金石。很多小说感觉是苍白,因为作者对他所写的时代缺乏必要的研究。这部作品站立起来一批雄浑坚定、神采飞扬的人。在晦暗的历史布景里,站立在我们面前。那些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这批人物在大争之世的血气、精神,都写出来了。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完成了与一种文明的深度对话。他以一种学者的方式来写小说,他把大秦帝国看作一个气场,一个精神实体。作者还突破了很多小说传统的陈规陋俗。从这部小说看,它不受常规的小说限制,反而极大地开拓了小说的空间和容量,表现出更好的更有表现力的小说形式。——评论家 谢有顺《大秦帝国》里既有秦与六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有六国之间的联合与斗争以及以儒、法、墨、道、阴阳诸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竞争,朝廷、战场、商场、学堂、都城、山野、酒肆、密室,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阴谋与阳谋,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战国生活图画。孙皓晖以学者的丰瞻、小说家的才智从容地驾驭了如此浩繁复杂的历史局面,有条不紊地抒写了150年间从秦到六国的历史演变,出色完成了一部大结构、大气象、大内涵的战国末期史和秦帝国兴亡史。以一部本原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史诗,为沉寂已久的中国史传文学,竖起了一座具有时代高度的巨碑。——评论家 李星我在读《大秦帝国》时首先感受到的是对知识分子直接参与方式的肯定。今天,我们反省知识分子问题,呼唤建立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传统文人精神,如果上溯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源头,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的行为中提炼出有益的精神资源,无疑对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现代品格的建设是一种难得的补充。——评论家 贺绍俊一部作品让我连续十几天心潮澎湃,这是第一部。孙皓晖首先是一位学者,然后才是一位作家。他对战争的描写让我非常震撼,他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能把自己的全部感受化为文字,化为画面,极有激情,极有想象力。我拍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如履薄冰。《大秦帝国》再现那个大开大阖、自由奔放的时代,如果把握不住,那种气吞山河是出不来的。——导演 黄健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大秦帝国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1条)

 
 

  •   好大发 asf
  •   老板买的,他很喜欢
  •   买书方便,书的质量挺好的!~
  •   具体的生活感受
  •     
      
      一共六卷几百万字,花了大半个学期把它读完了。读到六国灭亡的篇章,我还写了一篇笔记。
      
      坦白来讲这套书的文学性相当差,里面的人动不动就两脚一软跪下来,动不动就吃羊肉,动不动就涕泪纵横;可以说孙的语言是比较贫乏的。在人物塑造方面,孙也没有成功地建立配角们的新鲜形象,反而让人觉得面目颇有点千篇一律的意思。
      
      即使在情节上,孙也没有写出什么厉害的东西,对人性的刻画有点用力过猛,反而让人觉得有点不真实。有几个地方感觉他明显没有写好:第一是商鞅变法之后为什么被五马分尸,他的解释完全把商鞅圣人化了,甚至想写出“大家都有苦衷,委屈你一下”的感觉。简直不合逻辑。孝公留下商鞅就是为了给儿子宰的;商鞅不是不想逃是逃不掉;而老百姓未必有多么欣赏这个商鞅,惠文王杀他也是为了泄民愤,立君威,不是因为什么老师被割了鼻子。第二是黑冰台,这个机构的设定简直让人贻笑大方。第三是赵佗莫名其妙地变成了大秦的忠臣。第四是洗白吕不韦;完全对吕的造反迹象闭口不提,好像说的真是嬴政不小心催死吕的一样,其实历史上吕一点也不老实,可以说是有不臣之心。第五是诗意化白起之死和王贲的颓废;第六是没能写出李斯和赵高转变的背后情绪,感觉这两个突然不爽就变成了奸臣。其他的瑕疵就不一一赘述了,单个来讲不算太糟糕,但是合在一起就让这本书变得有点奇幻色彩了。
      
      孙是个秦粉,所以有些乔饰过甚。这样一来,小说有很多地方读起来就会觉得相当生硬。孙竭力想写出历史的真实感,但《大秦帝国》夹带私货过分,情感太多,过分浮夸。他想要写好小说,但没什么功底,只能凭借自己的热情来干,结果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大秦帝国》颇有些四不象的意味。
      
      不过,这套小说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它普及了历史知识,使更多人能接触到秦在中国文明史上的独特魅力,实在是大功一件!此外,它所弘扬的刚烈果毅积极进取的气节,是很正面的东西。当今社会上颇有些萎靡不振的气氛,这和秦人坚忍决绝的个性截然不同,《大秦帝国》小说的传播,还有电视剧的影响,想必能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让人觉得精神为之一变。
      
      谈得更远一点,这个时代是中国政治上要树立一个“梦”的时代,是一个民族自尊心抬头,愿意从过去辉煌的历史里面寻找激励和安慰的时代;所以,秦的血脉精神得到如此尊崇并不让人感到奇怪。如果社会需要消费,那就贡献出来吧。《大秦帝国》里面有浩浩长风,有争霸之心,有赤裸裸的铁与血。
      
      
  •      很长的一部书,用地铁上的零碎时间花了半年看完,通过这本书将战国的历史了解了一下,理清了很多历史事件还有历史人物的先后顺序。商鞅变法、长平大战、荆轲刺秦王,焚书坑儒....。书中写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和宏大的战争场面。大秦在战国时期先后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实现了统一华夏,但仅仅十几年就断送了江山,真是打天下容易,守江山难。大秦制定了很完备的法制制度,但是最终还是断送在奸佞、无用之人的手里。
  •     我没有读过太多历史小说,也不好比较。大秦帝国看了1个多月吧,现在才看到第5本。有些自己的感触:1.里面描写的大多数人物无论在哪个位置干出什么样的事情,好像都可以被理解,也许就是别人所说的都是好人。坏人和好人之间的分界线很清晰。可能作者对描写刻画人物没有对历史事件的掌控能力强。2.有些情节有重复之出,并不止一次重复。3.有些地方可能为了不违背历史写的有些牵强,不在情理之中。比如苏秦之死。
      可能过于宏大吧,作者驾驭的有些勉强。虽然不是经典,但有很多可取之处。不失为了解先秦历史事件人物的通俗读物。
  •      花了整整两个多月看完了浩浩五百多万言的《大秦帝国》,感触良多。能有这样篇幅的小说屈指可数,何况是不算热门的历史小说,在同类中能与之比肩的,大概就是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了。而在所谓“历史”题材早已被各式伤春悲秋与穿越臆想所扭曲的时下,这样一部遵循着史实并传达着民族层次理念的正统历史小说很难为大众所共飨。
      
       说说孙皓晖与这部《大秦帝国》带给我的直观印象。
       第一,《大秦帝国》作为一部小说的文学价值。孙皓晖并不是单纯的文学家,1993年动笔伊始,40多岁的孙皓晖只是一名法学学者,以这样的身份来撰写一部长篇小说,难免给人以隔行如隔山的第一感觉。二战结束后出版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是一部有口皆碑的巨著,然而这本历史著作的作者威廉·夏伊勒却是一名外派记者,记者身份撰写的这部著作带来了许多治史方法上的争议,但最终并未影响这部书的历史价值。而以学者教授身份写就的《大秦帝国》,也并未影响其作为小说的文学价值,小说基本的故事脉络、戏剧性的镜头、高潮起伏、情感与心理的描写等等基本要素一应俱全,且孙皓晖丰富的辞藻让一些片段也不失为一篇美文,如《国命纵横》结尾张仪怒叱孟轲的一段话,铿锵不乏理性,斐然而又古朴,堪称佳作。
       而且与传统单纯叙事的小说不同,《大秦帝国》其实是一部“故事+科普+评论”的小说与历史著作的综合体,孙皓晖在叙事的同时常常会插入人文的科普与价值的评价,比如在描述秦军攻城时以图片与百科的形式介绍当时的基本攻城器械,在六国灭亡与重要历史人物落幕时会夹带褒贬不一的主观评论,这种夹叙夹议的春秋笔法是《大秦帝国》的最大特色之一,和《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有异曲同工之妙,和大多数小说的述而不论大相径庭。这种写法的最大好处是能让每一段故事都能反映作者的基本价值评判,从而更直观地契合小说的中心思想,但同时也容易扩散作者的个人情感。
      
       第二,孙皓晖个人的情感倾向。孙皓晖在序中坦言,自己对秦文明有一种“近乎于神圣的崇拜感”,这种崇拜感给整部《大秦帝国》奠定了极力渲染赞颂秦文明的主基调,因此在小说中处处都能见到这种爱恨分明的情感色彩,包括统治阶级的高瞻远瞩以及秦人的众志成城,以及作为“圣人”存在的商鞅。这种主观评判配合小说中比比皆是的文后论述,使得孙皓晖的价值取向极易波及给每一位读者,让读者在被强烈的情感色彩所冲击的同时对秦文明产生极大的认同感,而这也是这部小说最大的争议焦点。贬者认为这种不遗余力的美化文过饰非,加上商鞅与法家思想在文化中本身就有极大的争论,所以对《大秦帝国》“宣扬霸道、集权与愚民”的负面评价也是甚嚣尘上。
       对于孙皓晖在这部小说中表达的中心思想,我是极为赞同的,但是不得不说在矫正主流价值观对秦文明的批判上,《大秦帝国》的确是有一些过犹不及了。倒不是说秦人的坚韧是粉饰的结果,而是孙皓晖对秦文明的美化太过片面,印象中整部小说负面描写秦人的场景只有第一部为抢水源而斗殴这绝无仅有的一处,而秦人的坚韧、秦人的厚重、秦人的通情达理、秦人的义无反顾始终贯穿着小说始末,秦国的君臣更是个个雄才大略,甚至到了风雨飘摇的秦末,李斯与赵高只能无奈地作为历史的罪人,但孙皓晖笔下的老秦人却仍未改变本性。秦文明就如高山流水,相比之下山东六国的君臣与民众只能当下里巴人。也许这些的确是战国后期秦国的精神风貌,但所谓人无完人,平心而论,孙皓晖的美化是有失偏颇的,这也是我认为《大秦帝国》的一个不足之处,如果融入一些普遍的人性,孙皓晖笔下的秦文明会显得更真实些。
      
       第三,《大秦帝国》的思想价值。孙皓晖在500万字中所要体现的思想价值是什么?如果只看到了霸道与集权,无疑是舍本逐末。在十几卷的字里行间中,可以看到秦国从至弱到至强大出天下的崛起轨迹,可以看到老秦人高呼“赳赳老秦,共赴国难”时坚韧厚重的精神特质,可以看到山东六国相继坠落背后的兴衰密码,可以看到秦国与秦帝国在国家制度的建设上对于后世不朽的功业,每一样都值得人临文嗟悼,掩卷深思。
       在对《大秦帝国》,包括翻拍的电视剧的评价上,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一种舍本逐末式的价值评判,很多人都执着于小说的细枝末节,比如是否尊重史实,美化是否文过饰非,宣扬的是否是封建霸道,而对眼前的巍峨大山却选择性的无视。平心而论,《大秦帝国》固然有不足之处,但这部小说的整体精神风貌无疑使昂扬向上的。当初我看完黄健中导演的《大秦帝国之裂变》,心绪久久不能平静,为商鞅与秦孝公变革图强的奋进力量所深深震撼,无论商鞅与法家的历史真相如何,起码作为对于历史的还原与理解,《大秦帝国》对“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基本历史价值的实现是成功的,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也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毕竟历史的价值不在于史实本身,而在于其给后世带来的价值思考,秦文明的精神特质与制度构架才是《大秦帝国》真正所要重现的要素,如果一味地究诘于“商鞅没那么伟大”“墨子寿命没那么长”的史实纰漏,无疑是印证了黑格尔的一句悲哀的箴言:
       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记得高中时有一本历史选修课本,叫做《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里面囊括了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宗教改革、穆罕穆德阿里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9个单元,无奈囿于高中的应试环境,当时对每一幕变法的唯一印象只有生硬的“背景、内容与意义”,也许正是这些冷冰冰的公式在头脑中的长期盘桓,人们对于历史的印象才会如此的淡薄。但正如孙皓晖在小说的结尾所言,“帝国的永恒光焰,正时时穿越时空隧道,照亮着我们这个民族脚下的道路”,短暂的秦帝国留给后世的是绵延两千年的文明余脉,当我们现在在世界面前骄傲地宣称“中华文明五千年”时,是否会想起公元前206年,那场在咸阳三月不灭焚尽文明的罪恶业火。被后世口诛笔伐的“暴秦”,默默种下了荫庇万世的文明巨树,当华夏民族实现“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时,被视为西方文明渊薮的罗马仍在共和国的体制下寻求破碎半岛的扩张,当我们现在对中央集权与封建专制弃如敝履时,是否意识到两千年前被创造的这一国家体制是何等的富有智慧以致早已超越了时代,否则焉能预见华夏是否会和罗马帝国的结局一般被蛮族的惊涛骇浪吞噬的支离破碎。孙皓晖的《大秦帝国》是对中华原生文明的一次拨乱反正与崇高致敬,燔咸阳的业火同时照亮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前进的道路,毕竟如果没有随时间推移而做出的一次次历史的翻案,我们的大多数人怕只是会在高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空洞而盲目的自大中长醉不醒吧。
  •      看历史小说总比看正史轻松,更有意思,能够记住。当然,小说中有虚构的情景,读者需要判断取舍。
       写此评论只是因为看到有人用今人的观点评古人,并下结论商鞅愚民,秦国暴虐等。每个人都受其所在时代的局限,在局限范围内做出成绩就已经值得赞赏了。很多今人的书里说古人愚忠、没有反抗精神、儒墨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没有反抗性等皆为以今人的立场评古人,在君主统治的年代里,臣民忠于君主是毫无问题的,难道要经常犯上作乱,社会动荡才好吗?封建社会人们起来反抗只有一种可能,即统治者压迫过盛,或因天灾人祸,灾民起事(如李自成之流),但最后的结局不是反抗者被镇压就是反抗者胜利替代原来的统治者继续统治,没有本质的变化,只是全国最大的地主换了姓。
       社会的进步不是靠抗争精神,而是靠所有人从事生产劳动的效率的提高程度,即生产力的进步。只有当生产力进步到一定高度,才会有更好的社会制度出现,当然,社会制度的更替需要可能需要暴力推进,但暴力只是手段,不是内因。
       那些评价古人没有反抗性的人殊不知自己也可能被后人评价为没有反抗性。
  •     ●所有批评《大秦帝国》的学者提出的理念都不新颖
      ●《大秦帝国》如果能激起读者对战国精神与战国性格的重新思索,对“大争精神”和“阳谋”风格的重新审视,对中国文明正源和秦帝国千秋功罪的重新评说,那么,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孙皓晖,1949年生于陕西。曾任西北大学法律系教授。1998年辞职专事写作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2008年4月,历时16年创作的《大秦帝国》全套出版,这是目前唯一一部全面、正面表现秦帝国时代的长篇历史小说。
      
      新作有2012年出版的《中国原生文明启示录》(三卷本)以及《中国文明正源新论》。
      
      鸿篇巨制《大秦帝国》第二部《纵横》登陆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晚八点黄金档首播,该剧根据作家孙皓晖同名历史小说改编而成。
      
      二十年前,孙皓晖开始创作史诗巨著《大秦帝国》,历经十六年创作完成,共计6部11卷,引起文坛轰动,朝野称奇。2012年5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世纪文景推出《大秦帝国》全新修订版。
      
      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了孙皓晖。对于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他不愿意多谈;他为之动容的,始终是对大秦帝国这段历史的褒贬臧否。
       
      
      
       壹
      儒家陈旧历史观
      导致后世误读大秦
      
      羊城晚报:《大秦帝国》共六部504万字,前后花了您16年时间,这个过程是不是非常艰辛?修订版有哪些删改内容?
      
      孙皓晖:从1993年秋天算起,我的《大秦帝国》创作生涯以1997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我主要在创作136集的电视剧本。1997年因为要去甘肃实地考察有关秦帝国的相关资料,在兰州住了一年。在那里完成了电视剧本136集的收尾工作,并开始准备写作《大秦帝国》中关于秦始皇的内容,这部分是全套图书的重点章节。1998年后我开始着手图书《大秦帝国》的创作,一直到2008年4月,《大秦帝国》全套图书出版。
      最近这个全新修订版是这套书出版以来的第一次全面修订,也花了我差不多一年时间。主要是修正知识性的错误与模糊不清的地方,以及未被发现的笔误,同时也修改了原来比较通俗话本的某些写法,统一文风,把过分通俗化的东西去掉了,比如“列位看官须知”这类学市井小说的写法就被删掉了,希望更能体现严肃的历史。不过故事的根基没有触动,我不会像金庸那种改法,“降龙十八掌”改为“降龙二十八掌”。一部作品出来,还是要尊重读者,毕竟它在读者那已经形成了某种理念。一部大作品形成了,除非是过于荒诞的情节,否则我不主张修改。另外,新版《大秦帝国》还重新校订绘制了所有地图,对整体装帧进行了全面调整。
      
      羊城晚报:《大秦帝国》的创作初衷是什么呢?
      
      孙皓晖:在中国文明史上,我认为有两点在很长时间内被大众误读。首先是秦帝国,秦帝国为我国后来的统一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功劳最大,但从西周到现在,秦国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暴秦”、“暴政”,秦始皇作为“暴君”的形象深入人心。但是,我想说,那是因为大家不了解这段历史。第二个重大的误读是对儒家的评价,从春秋到战国时代,中国的思想体系一直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思想体系一直延续到秦帝国时代。可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形成了独尊儒家的状态。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纠正被误读的这两点,让客观事实全面而正面地呈现在大众面前。
      
      羊城晚报:您曾说,我们在历史观上必须超越司马迁,这是最大的挑战。
      
      孙皓晖:司马迁在记录史实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但我不赞同他的历史观。他的历史观集中代表了儒家的历史观,以能否保全自己这一标准来衡量历史人物。他对所有敢于创造、为国家牺牲的人持批评态度,反而赞扬那些明哲保身的人。比如秦始皇修长城,司马迁谴责这是劳民伤财,但他没有看到长城本身对抵御匈奴南下有巨大作用,司马迁对这方面是不加分辨的。现在我们许多知识分子,往往不加分析引证以儒家理念编纂的史书,延续了旧的历史观。
      
      贰
      秦代女性处理情感
      方式独特
      
      羊城晚报:您原来是大学法律教授,为什么会转向历史小说创作,甚至后来还辞了职专门写作?
      
      孙皓晖:如果没有“大秦帝国”这样一个题材,也许我永远不会想到要创作历史小说。春秋战国和秦代,是我们民族的原生文明时代,也就是我们民族文明的传承基因形成的时代。可是,对这个时代,我们的研究专家很少,研究成果也很少。具体表现在包括春秋战国在内的帝国文明史的历史小说极少,更没有一部进行全景式的开掘。这至少说明一个事实:我们在人文研究、文学艺术等方面,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掘与认识还远远不够自觉。
      
      羊城晚报:那为什么您选择用小说这种文学形式,而不像历史学者一样写学术专著?
      
      孙皓晖:任何史料呈现给我们的都是风干了的历史,是化学报告式的,有最后的结局,有一系列主要人物,但大量的社会人口是不被写进历史的。通常情况下,用历史学的考据或研究方法,不可能把这些问题全部复原成活生生的血肉和链条。之所以写历史小说,是因为秦帝国灭亡后它的史料缺失太多,如果从法律意义上讲,第一手证据全被烧毁了,存世的很少,最系统的一套证据是司马迁《史记》里的相关篇章,但这里面记载的肯定又相对简单。所以,依靠我们的想象力、推理以及若干考证等等,把历史丰满起来,这有利于展现完整的、空前的秦帝国形象。所以《大秦帝国》用小说的方式写,不是企图逃避历史学家的批评,而恰恰是愿意把我所认定的历史框架呈现给历史学家。
      
      羊城晚报:您如何平衡虚构与事实这两者的关系?
      
      孙皓晖:整体来说,作品涉及的历史事件以及时间框架,我是严格按照史料来写作的,主要人物也是基本按照史实来写的,相对虚构成分较多的是第二、三层面的人物,比如中下层的官员。另外,我对女性人物和情感的虚构也比较多。中国历史详细写女性人物的很少,秦代的女性有着很独特的情感处理方式,所以我在这方面虚构较多,也是为了弥补历史上的断点。
      
      叁
      秦是没有了战国的战国时代
      
      羊城晚报:您认为现在大家对秦的认识有变化吗?
      
      孙皓晖:有改变,主要是对秦朝的理念在变化。在全国历史学界和人文领域,对秦的认识更正面了,至少认为它有一定道理。文学界许多人接受的是两千多年来传统文化的结论和定式,基本上秉承的是旧理念,可以说,所有批评《大秦帝国》的学者提出的理念都不新颖。目前,我们正在做“中国历代非秦评秦言论汇编评点”,就是将所有两千多年来,咒骂秦帝国的内容都要找出来,一一进行分析、评点,要说明对秦帝国的妖魔化是站不住脚的。《大秦帝国》如果能激起读者对战国精神与战国性格的重新思索,对“大争精神”和“阳谋”风格的重新审视,对中国文明正源和秦帝国千秋功罪的重新评说,那么,我的努力就没有白费。
      
      羊城晚报:秦时代有战国性格?
      
      孙皓晖:秦时代有很多令人震惊的现象,我们应该分析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秦灭亡的原因是帝国末期一直到秦始皇死的时候,整个社会还是战国时代的一群人在起决定性作用,他们还是以最大特点是“天下问政”的战国思维方式在行事,这也就是历史的惯性。可以这么说,秦是没有了战国的战国时代,对这点我们的历史研究从来没有注意过。不说这是秦亡的唯一原因,或是最主要的原因,但这是从来没有被我们注意到的原因。
      
      羊城晚报:有人说《大秦帝国》是战国版《大国崛起》,您怎么看?
      
      孙皓晖:《大秦帝国》的确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部作品,尤其是一部历史文学作品,是否对当代人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起决定作用的,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与当代现实有无历史逻辑的契合性,它是否能够给当代人带来裨益。
      
      羊城晚报:当下中国与大秦帝国有何异同?
      
      孙皓晖:根本的层面看,秦与我们这个时代都是中国文明的历史转折时代,都是脱胎换骨的时代。秦时代是我们的先祖正在实现由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的历史跨越;而我们这个时代则是跨向现代工业科学文明的历史时期。两个时代要面临的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如何打破旧的生产方式建立新的生产方式?如何创造新的国家形态与政治文明?如何走出人治礼治传统走向法治文明?如何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如何在信仰崩溃的沦落中建立强大而深厚的族群精神?如何大国崛起?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中找到高明的外交战略?凡此种种基本历史难题,秦时代已经基本成功解决了,而我们现在许多方面还处在“不知石头在何方”的境地。
      
      肆
      流行的调侃读物
      无历史观站不住脚
      
      羊城晚报:现在图书市场上有很多历史题材的小说,质量参差不齐,不少还有硬伤,您觉得主要问题是什么?
      
      孙皓晖:中国历史小说的创作,最主要的问题是两方面:一是创作理念的阴谋化、卑俗化,二是历史观的陈腐性。技术层面的问题当然也有,比如作者的学问功夫到底怎样,但这还不是主要的。历史小说的轴心内容在于政治生活,而我们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太片面,无阴谋权术不成政治,无宫闱秘史不成人物。这样的历史小说,完全是作者基于所谓“发掘人性的阴暗面”的理念导致的。
      
      羊城晚报:那您怎么看待调侃历史的流行读物呢?
      
      孙皓晖:戏说历史是这个时代解读历史的新方式,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好的,它轻松幽默,读者容易接受。但这些读物有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没有自己的史观,纯粹从事件的意义上来幽默地调侃,说一些历史掌故。但这背后,它想体现什么?想给我们提供怎样的思想资源?如果作品没有这样的价值意识,在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是不可能长远地站得住的,就像是朵浪花,过去了就过去了。
      
      羊城晚报:从1993年开始写作,到现在整整二十年了,您觉得自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孙皓晖:没有变化是不可能的,首先是精神状态上更有自信了。之前我在学术上还处于相对朦胧的状态,现在特别清晰了,跟西方学者或者中国学者对话,现在都有种结实、坦荡的感觉。可以这么说,我在寻找认真的“敌人”和我进行认真的对话。
      
      点赞对对碰
      
      现在每年出版1400部长篇小说,真正能引起评论界和读者关注的凤毛麟角。《大秦帝国》确实是力透纸背、才华横溢的一部大书。它以宏大的历史意识,要为历史溯本清源。我现在想象,现在有红学,有儒学,以后很可能有秦学。
        ——评论家孟繁华
        
      对这部小说的接受是对当代文学的一部试金石。很多小说感觉是苍白,因为作者对他所写的时代缺乏必要的研究。这部作品站立起来一批雄浑坚定、神采飞扬的人。在晦暗的历史布景里,站立在我们面前。那些人物形象生动饱满,这批人物在大争之世的血气、精神,都写出来了。作者通过这部小说,完成了与一种文明的深度对话。他以一种学者的方式来写小说,他把大秦帝国看作一个气场,一个精神实体。
        ——评论家谢有顺
        
      孙皓晖先生之前的长篇小说《大秦帝国》在文学批评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而且批评这部小说的言辞非常激烈。为什么会这么激烈?当然不仅仅因为他的小说描绘了“强秦”的崛起和统一的大业,而且很明显有一种现实的讽喻。你说是借古讽今也好,古为今用也罢,既然一切历史都可能是当代史,那么对历史的描述就摆脱不了现实的指向。
        ——学者罗岗
        
      吐槽
      
      我知道战国时代奇人异事比较多,什么游侠啊刺客的,这些我都忍了,毕竟小说么,夸张一点也罢了,您老是不是金庸看多了或者哈利•波特看多啦?巨富之后竟然只有一个美貌如花的独生女儿,而且十二岁就开始掌握家庭企业,原来是传说中的白富美啊?完了这个家族企业还是一个巨大的遍布战国各国的情报机构?完了搜集了这么多情报他们家怎么还没一统中原?……  
      
      这些人神奇也就罢了,能不能不要那么多巧合啊,哎呀妈呀巧合太多我都记不清了,反正就是一国使臣出使别国总会正巧遇上该国正在谋划与其相关的神马事,家仆要救主人就会正好赶上剑刺破喉咙的前一秒,某甲要去找某乙就总会在路上碰到他……
      
      你说你是严肃历史小说,终极目的是展示作者的历史观,那也好歹照顾一下我们这些爱凑热闹低俗没品的读者的品味,写几个好看的故事有趣的人物让我们也高兴一下嘛,好家伙您的人物给我的印象就如下:
        秦孝公:立志变法的明君;
        卫鞅:入世的法家奇才;
        卫鞅的恋人白雪:白富美富二代一枚;   
        秦孝公的妹妹莹玉:竟是爱上了卫鞅;   
        魏惠王:志大才疏的战国帝王,喜好奢华和狐姬;
        楚王:志大才疏的战国帝王,胖子一枚;     
        齐王:立志变法的明君;   
        韩王:立志变法的明君;   
        庞涓:骄傲自大的将军;
        ……
      呼……长舒一口恶气,终于说完了,但是回头一看,我每说一点,都忍了一点有木有啊!所以《帝国》依旧霸占着我唯一的餐桌厕所读物的地位有木有啊!我是何苦啊!
        ——摘自网友CICI《纯吐槽——要不是想看作者的历史观如何展开,我早就看不下去了》
      
      来源:羊城晚报
      
  •     《大秦帝国》的作者孙皓晖常年在海南写作,只有每年夏天回到故乡陕西。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为他专门成立的工作室位于距离大雁塔不远处的一栋写字楼内,这里林立的高楼大厦里到处是新兴的文化企业。
      孙先生的工作室并没有精致、复杂的陈列,只有一些来自朋友的书法作品。墙尤其醒目的是“积微善时”几个大字,出处是荀子的《强国篇》。
      灰白头发,黑衣,白裤,一双布鞋,年过六旬的孙皓晖先生声音洪亮,握手时传递出的力道令人难忘。孙先生说,他自己与文学界走得很远,从来只是文学界的票友,他更愿意通过研究秦文化去追寻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
      
      曾有中国文明史学家质疑孙皓晖的研究:“这么大,这么复杂的问题你都敢研究?”孙先生这样回应:“宇宙不大吗?微观世界不复杂吗?即使这样,也有无数的科学家投身研究。如果没有他们的研究,怎么可能会有我们如今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认识水准。”他认为,作为一个真正的学者,研究工作并不在于问题的大小,而是要看是否有站得住脚的理论发现。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说过,《大秦帝国》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那么,这部书中所传达的精神究竟是什么?
      
      孙皓晖:《大秦帝国》这本书出版后,大学生、军人等各社会阶层的人都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它也受到很多批评。基于大家对《大秦帝国》不同的社会评价,我在一次作品研讨会上提出了“《大秦帝国》是一部精神本位的作品”这种说法。所谓精神本位,其内核就是思想性。思想是一种社会实体,是有成果表现的理论观念。《大秦帝国》表现了鲜明的思想观和价值观,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从这个层面上,我称它为精神本位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这部作品体现了中国前三千年的民族精神。
      精神本位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写作的理念、主张,二是内容中包含的秦时代蕴积的民族精神。虽然《大秦帝国》在艺术上也做出了一些尝试和探讨,但是我更看重它的精神理念——它要唤醒我们灵魂中失去的东西。很多读者通过《大秦帝国》蓦然发现,我们还有过那样一个辉煌壮丽的时代,还有过这样高尚、朴实、壮勇的祖先。
      我对中国文明的历史阶段有一个划分,我认为:从秦以后中国文明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总体上是一步步走向衰落。首先,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放弃了多元、生态平衡的文明体系。此后,衰落的第二个台阶是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抛弃了中国思想体系中实用主义的一面,失去了职业负责精神,政治堕入空谈,所有的官员开始不负责任。实用主义的丢失是我国文明生态的第二次“水土大流失”,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形成说明了这点。第三个跌落出现在宋代,虽然宋代在文化、科技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四大发明”出现在宋代,宋代对中国典籍的整理非常全面,出现了规范的宋体字和宋版书,但是,宋代再一次剔除了中国文明中阳刚的部分,宋代体系化地对“尚武”精神进行了遏制,使我们的文明全面落入了文职化,使得中国文明中坚硬的部分被渗透、被侵蚀。这样三大阶梯之后,中国文明进入了完全僵化的状态。
      但是,我们看中国文明不能只看它的末梢,僵化的末梢并不是我们民族文明最根基的东西。中国在秦之后两千多年历史中,在每一次危亡时刻都有一大批英雄挺身而出,进行壮烈的抗争,所以,每次我们民族都能从绝境中重生,站起来重建中国文明。这是因为我们祖先前三千年留下来的民族精神始终没有泯灭。
      虽然儒家史学家从思想形态方面否定了秦时代,称“秦时代是暴政的时代”,但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指引下的行动作为,任何权威也无法抹掉它的影响。中国前三千年积淀的强势生存精神体现为文武兼备、综合平衡,在任何情况下“天不能死、地不能埋”。在秦时代,我们的文明体系原本像一片大森林,既多元又平衡,所以那个时代,无论国家分制还是统一,都表现出一种强势生存的风貌。用“暴政”两个字把秦的所有正面意义抹杀、扭曲是不对的。我相信,这一点会被慢慢意识到。
      这部书的精神本位体现在它弘扬民族灵魂,体现了中国前三千年累积和爆发的精神力量。我采用了历史文学的写法,将秦时代民族生存的强势精神活生生表现出来。比如,变法的难度和曲折、法家的牺牲精神、危亡时刻挺身而出的英雄人物以及他们的命运。这种强势生存精神就是《大秦帝国》最重要的灵魂。
      
      三联生活周刊:读者和研究者都会评说你《大秦帝国》体现的历史观,这个问题由你自己评说,你会如何概括?
      
      孙皓晖:我有一篇文章《历史主义是理清中国文明史的根基》可以概括我的历史观。我主张的历史主义是——以历史实践为根本来检验历史事件的真理性。
      现在中国学者群流传的理念普遍是以“绝对道义”的标尺评判历史,这种做法脱离了历史的环境和背景,进而不去看某一行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的推进意义。例如,秦始皇修长城,耗费了民力,死了很多百姓,但试想如果不修长城,那么,匈奴入侵,国家动荡,战火烧遍中国大地,会有更多的百姓死于战争,甚至会亡国。这种民族灾难和国防工程的代价比起来究竟孰重孰轻?
      举着绝对道义的旗帜否定历史上的一切是在人文思想学界中弥漫的一种迂腐气息。实际上,这种做法使得我们的历史倒入虚无主义,好像我们的历史成为一片黑洞,没有可取之处,没有任何光明面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你说“写《大秦帝国》就是想超越《史记》这座大山”,但《史记》是一部史书,《大秦帝国》是一部小说,你为什么会想到拿自己的小说跟史书比较?
      
      孙皓晖:有些人因为这句话认为我很狂妄,但是,这不是我的最高目标,也不应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高目标。这应该只是一个基本的、最低的目标。司马迁是唯一对西汉以前的历史做出系统总结的史学家,《大秦帝国》涉及的时代全部处于司马迁记录的这部分历史,所有的史实都以司马迁记录的史料为蓝本,我对其做一定的分析鉴别。
      我认为司马迁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他基本如实地呈现了历史,但是《史记》中评述的部分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标准做评判的。我要超越的是这种理念,并不是要超越他所记录的史实。
      司马迁本人抱有儒家史观,同时也是一个反对法治精神的人,比如,谈到对自己的刑罚时,他认为像他这样的贵族应该免受刑罚。从他对自身境遇的愤懑便可以看出他对法治精神缺乏认同。
      所以,我说超越《史记》这座大山,是指超越司马迁的史观理念。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东西,甚至不能称之为“大山”,只是因为儒家被独尊了两千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将它立为一座“大山”。
      我力图用《大秦帝国》以及我的其他理论著作,重新梳理、发现中国文明中的灵魂,发掘那些值得我们挥洒、继承的强大精神财富。我希望能为我们的国家争取文明话语权。我并不直接切入当下中国现实,但是我在努力为中国寻找良性的文明平台。实现中国梦应该找到更加符合中国文明传统的、更合理的文明形态,这才能实现发展和振兴。
      
      三联生活周刊:《大秦帝国》这部小说中,变革和改革是非常重要的主题。你如此潜心十余年在这么一个主题下书写历史,为的是与我们当下相映衬么?
      
      孙皓晖:我不是专门研究现实问题的作家或理论家,但是我的书和理念都是与现实相关的。我认为,更加深入地走进历史,理清我们的根基,现实问题自然迎刃而解。现在我所做的就是理清这个根基,这本身也就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
      有读者发现《大秦帝国》处处透露着强烈的现实感,我认为,确实如此。在历史大转折时期会涌现出许多的共性问题,秦时代已经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方法。战国时代的变法全面深刻,几乎接近于革命。那个时代提供的宝贵经验深埋在历史中,很少有人去研究。自从“独尊儒家”之后,思想理论界拒绝对春秋战国、秦帝国的正面意义进行研究。所以,当现在我们想要穿越时空,把那个时代的阳光呈现出来时,有些人就会觉得不适应,感到恐慌,觉得从远方发射来的阳光特别刺眼。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当人们对这段历史慢慢了解、熟悉之后,相信定会有所发现。《大秦帝国》便是通过对那段历史的书写给大家提供一个熟悉它的机会,使它走进国民的心田。
      
      三联生活周刊:你认为秦国施行法家路线,对此后的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孙皓晖:可以说影响非常深刻,在中国历史中,唯有秦国到秦帝国的150年是中国唯一的一段法治社会。
      总体上说,秦之前是“礼治”,从汉代之后是“人治”,只有秦时代150年是完整的“法治”,中国人对法治的最高理解就在这150年间。虽然它是战时法治,但是秦对于全面的社会形态都采用了“法治”。
      秦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法治”标志,比如,皇室成员从未担任过国家高官,皇室子弟不立功不能当官,不能进入政治领域。另外,一个典型的故事是,秦末之乱的时候,李斯和章邯组织了20万犯人组成的军队进行征战。这则史实给我们透露出秦的“法治”信息:第一,秦法非常严明、公平,少有冤案,否则犯人会出现逃跑、倒戈的现象;第二,说明秦帝国的国家威信非常强大。为什么秦帝国在末期风雨飘摇时还对国家如此信任?可以回过头看看商鞅变法的重要举措就是树立国家信用。
      我写《大秦帝国》与我的法学专业出身有很大关系,我曾经有一段时间专门研究中国法制史,这使我对秦帝国的本质有了深刻了解。正因为对这个基础的了解,才使我能够拓展开来,从法治文明拓展到文明形态、文明精神的意义上。
      对大秦帝国时代的追忆和怀念,实质上就是对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法治社会和法治精神的追寻,这也是未来中国完善法治社会的需要。现在中国立法的全面性已经足够,但是司法却存在很多问题。从商鞅变法中可以得到启示,虽然商鞅是一个“立法大家”,但他同时非常重视司法。商鞅有非常著名的言论“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意思是,任何国家都有法律,但任何国家都没有自动运行起来的法律,说明了法律要靠执行,所以他强调“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你说在“礼治、德治、人治、法治”中,法治有最高的创新性?
      
      孙皓晖:法面对的是不断变化的现实领域,法最直接接触世界万千变化。如果说法是一道“防波堤”,那么它面临无数现实自然波浪的冲击。法是所有现实规范中能够最强烈表现社会要求的领域。法治的创新精神表现在两方面:第一,社会变化时,法如何适应社会、如何更好地调整社会,法会有较早的感应;第二,法对统治阶层的要求有直接反映。从时代潮流说,法应该是最具创新可能的领域。法学领域的创新性表现在根本的社会制度框架上。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文明的正源所在是你极为重要的学术创建,你对这个问题有怎样的考证?
      
      孙皓晖:全面的表述应是“中国统一文明的正源”。从1993年我开始写《大秦帝国》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非常清楚,这个观点在序言第一句便做出了表述。
      一般人喜欢说“中华文明”,但是在我的理论著作中做过详细论述:“中国”是比“中华”更古老的概念,在殷商时代就有“中国”的概念,而“中华”是在殷商时代才出现、成形,由孙中山把这个说法普及开来。
      所谓“中国统一文明”,是指秦以后,中国建立起统一政权、实施有效治理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后的文明。
      论证的证据有很多:秦在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了统一帝国,它建立的统一制度是稳定、成熟的;清末之前的两千多年,任何朝代对秦政都是全面继承的,后期对秦建立的制度即使有一些小改动,但均没有完全推翻。比如,郡县制、中央集权、皇帝制等一些基本的制度框架从未改变,统一的文字、度量衡、官僚体系等一套国家文明体系,在秦时代已经沉淀得非常成熟。说它是正源,首先在于它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可以流传下去的文明体系,另外,它是第一个,所以称为“源”。
      提“正源”二字是因为一般人认为中国文明从汉开始,很少有人从中国文明的方面肯定秦的作用。从西汉“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力图从中国文明史上抹去春秋战国、秦时代的积极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你会称自己是老秦人,你对自己这样的称呼体现了对秦人的文化认同。你认为秦人有哪些鲜明的特点?
      
      孙皓晖:老秦人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概念,这个称呼在《大秦帝国》中彰显了人物的精神强度。我认为《大秦帝国》中体现的所有人物品格都可以称为老秦人的精神风貌。比如“勤耕、善战、守法、知书、敬贤”,这都是秦人的品格。秦这个族群在那个历史时期表现出的厚重、开阔、识大体,以及包容的胸怀,在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作为一个陕西人,研究秦时代,并且写作关于秦国的小说。但有趣的是,这部书却是你用16年在海南完成的。写作时你选择远离故乡的初衷和收获是什么?
      
      孙皓晖:当时本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海南一个影视公司要拍《郑和下西洋》,邀请我去指导电视剧本。原本只想住几天就回来,但是,我发现海南最大的特点是在这个地方没人理睬文人,这里崇尚官本位、商本位。一个文人如果没有企图心,就没有任何人会来干扰你,你便拥有大量的创作时间。我在西安需要处理的事务很多,朋友也很多,加之我爱喝酒、下棋,有一大部分时间被占用。当时《大秦帝国》已经写了一部分,我认为工程量浩大,拿不准多久能完成,所以我决定在这个没人理我的地方写作。
      海南远离大陆,聚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我依稀感到这里有“小战国”的氛围。大家在一起常常为了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但是不久后再见面又会谈笑风生。
      远离秦地,与家乡相隔遥远的距离,反而对秦文化产生了不同的感受。我曾经很不喜欢秦腔,但在海南写《大秦帝国》使我对秦腔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现在我开始研究秦腔的戏词,空闲时间我还改写一些秦腔戏词,自己还能哼几句。
      现在我每年夏天在陕西,其他时间在海南生活,这样反复的离开、再融入,让我对陕西文化有了更敏锐、深刻的认识。
      
      三联生活周刊:《大秦帝国》的题记写道:“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和梦想。”“原生文明”这个概念是由你首次提出的,你自己愿意如何解释这个词?
      
      孙皓晖:“原生文明”是指由构成中国文明根基的历史时期所创造出的文明,具体讲,是指中国前三千年的文明。由我们现在既定的文明往回追溯,我们文明的根就是原生文明。我认为中国前三千年的文明便是中国文明的根。
      
      三联生活周刊:从这句题记中,我们似乎也可以感到你于历史的某种个人情怀?
      
      孙皓晖:任何写作者不可能没有一点情怀。我崇尚的情怀就是一种英雄之风,崇尚正义精神、大道精神。我觉得中国的人文知识分子都需要具备这样的情怀,这是我们民族的基础,也是三千年前我们民族的灵魂。现今中国社会已经失去了许多先人留给我们的高贵的品格。古代的精神贵族即使沦落到非常凄惨的境况,还会保持自己高贵的气节,比如,决斗时的礼仪、战场上的姿态等等。从这些细节之处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认定。 我是一个不怕干扰的人,即使有朋友往来,送走朋友之后也能立马投入工作。我是一个书写秦时代的人,就要以那个时代的名士风格要求自己。如果一个人把写作看作一种无限神圣又无限脆弱的事情,那么,这种写作本身已经苍白到没有生命力,作品也自然不会有生命力。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     1 . 国运亦可改
      
      从秦孝公的励精图治到秦始皇的天下一同統,由弱变强,由边夷荒蛮变为中华正朔也不过七代君王,150余年的光景,再联想日本的三十年明治维新和中国的三十年开放,只要方向正确,做成一件事情时间总是有的
      
      2.天命不可违
      
      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策长鞭以驱宇宙。如同东方六国,明主贤君和与庸王昏君总是结伴而生,但秦战国七代中的弱主秦武王,孝文王和庄襄王三人总计在位不过八年,从而让变法图强的政策得以落实,相比六国的一曝十寒,秦国从此一往无前。遥想两千年前秦亡汉兴,一千年前隋亡唐兴,当代民国败而红朝胜,历史大势总是周而复始,两千年前的中国率先建立了君主集权,一千年前的中国首创了科举,如今的中国又在东方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独立前行,不知是否是我们的又一契机?
      
      3. 人心不可悖
      
      如果说秦国中华一统是凭借完善的军功制度和严密的军事组织实现的话,那支撑这个体系的无疑是求才若渴,广纳贤人的姿态,自商鞅起,张仪,范雎,吕不韦,李斯无一不来自东方六国,尤其以魏国为甚,而在重视引进人才的同时秦国也不遗余力发掘本国青年才俊,白起,蒙恬,蒙毅,王翦,王贲都是秦国中流砥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本书读完,除了一些联想,还有颇多感慨:灭南楚之后秦王派任嚣赵佗驻军50万秦人永驻南海,从而奠定中国之南方版图,这种气魄和胸怀实在不是蝇营狗苟,患得患失的普通人的举措
  •     从大家争论的气氛就能看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那些个获得大奖的作品也没有这种争论场面,我是一个喜欢此书的读者,只希望站在一个值得一读的角度,给想看的人一个建议:希望更多人,看到作者的角度,至少是对历史认知的一次有力的反思。百花齐放总是春。不存在绝对的对立,适当时候,出现适当的人,造就繁华。
  •     觉得书中的人有的太高尚了,人品是极好的,总是觉得不真实,像是一个个的卫道士,忠义家国,或这是各自的国家,都想变法图强,但还是觉得不真实。
      太过于高尚了,脸谱化。
      其实我想看到的是真实的大气写照,总是觉得文中过分的拔高了一些人物,显得十分突兀。
      总之,看着看着我总想看一看战国策,史记等一些史书,也是,毕竟是小说嘛!!!
  •     已经看完第一本《黑色裂变》,有种哭笑不得的感觉。
      
      女的出场,绝对女扮男装!!孙皓晖这哥们有男装癖吗???
      男的呢,全部都是“眼含热泪”,动辄大哭。我总觉得这感觉有些熟悉,后来猛然醒悟过来,唐浩明写《曾国藩》的太平天国不全是这样吗??这胞那胞,动不动就哭得稀里哗啦。洪秀全放个屁,秀胞就热泪盈眶了。
      
      这本书,有的时候看着恶心,有的时候看着畅快。女扮男装啦,墨家子弟飞天大法一类,全部翻过;商鞅变法的细节描述,却也写的到位。
      
      我建议孙皓晖出两个版本。第一版本,就是目前这版,为山野村夫、家庭主妇看热闹而写。第二版本,浓缩为最多三到四本,把那些乱七八糟的、臆造的情节全部给删除。
      
      太夸张了,每本2厘米厚,一共11本,我从快递那儿捧回家,心脏病都差点儿犯了。孙皓晖主要目的,是通过这部书,向天下人解释“秦”为何应当是中华文化血性的源头。按孙的理解,就必须给电视剧写书。所以,就弄出这么一部唐浩明《曾国藩》+二月河帝王系列+琼瑶女扮男装的四不像。
      
      
  •     人物形象敢再单薄点么 故事情节敢再脑残点么 对白台词敢再琼瑶点么 都说传达了中华文明之源 文明之源就体现在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上?体现在如同RPG一样的超能设定上?体现在非黑即白的人物刻画上?体现在对一段已知历史的主观臆测上?体现在对大秦帝国的终极美化上?体现在三流肥皂剧般的情节安排上?
      
      那些说“你行你上啊”的同志们 我相信你们不但吃鸡蛋 还可以自己下蛋 一日三餐自给自足 引无数母鸡竞折腰 果然是人定胜天 无比伟大
      
      这本书的阅读感就像吃了一口满是沙子的鲍鱼 料是好料 做法太糙
      
      真的只应该出版拼音版 适合六岁以下小朋友阅读 和喜羊羊一起成为开启幼童智慧认知美好世界的完美作品 好一个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小鸟说好好好你为什么非要来吐槽
      
      因为我被沙子恶心到了
      
  •     花了一个多月把这套书看完,说实话,作者在细节上面做得很烂。前期主要角色个个文武兼修,平时忙着治国安邦实现政治抱负,没事还能击退一两个刺客,再加上一个到两个神奇女友,虽然只是小说,未免幻想色彩太浓,毕竟不是武侠。后期这方面情节大大减少,但我始终对各位古人不断一夜白发的情节耿耿于怀,心情好了头发又变黑了,苏秦之类的还能白了黑黑了白来回好几次。。。表示鸭梨很大能不能有点别的表现手法。这类过于苍白的描写还有,表示豪爽必然是吃几斤饭喝几斤酒,大男人感动了立马泪流满面(特别是后来赢政手下那批文武群臣)。
      在历史观,作者一开始也表明自己要为大秦正名,从头到尾对秦国君臣,秦法秦人都一味褒奖,即使是孝文王,武烈王这样的无为君主也似乎比别国的国君贤明得多,更不要说秦孝公,秦始皇,更是个个宵衣旰食深明大义。但我相信人无完人,秦法也绝不是完美的,作为历史小说,应该更加多元的对历史进行剖析,这样一味褒一味贬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
      但是我还是给了这本书高分,因为这是一本难得的书,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表现历史的形式是很重要的,不是每个人都有耐心去读完资治通鉴和史记,大秦帝国首先作为一部小说大大的扩展了其受众面,让更多的人去了解那段历史。另外,这本书确实能引起人对历史的思考,我自己从这本书中感受到了很多。尽管吐槽点多的不得了,但是总体来说我觉得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书。
      
  •   想看写照?你溜大街上,遍地给你捡。
  •   高三的时候看过一小部分,确实对一些情节的描写比较脱离实际,不过总的来说就我目前所看的还是非常赞的!
  •   那你十五年,捂出个屁啊
  •   呵呵,给小孩看那不是误人子弟嘛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