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命理信仰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董向慧  页数:31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立意谋篇的主旨,是研究中国传统命理学理论中所蕴涵的中国人对人生及社会生活、社会秩序运行机制的独特认知和隐含于其中的社会价值取向,总而言之,是要发掘其中的社会思想。

作者简介

董向慧,男,1983年出生,内蒙古赤峰人。自2002年至2011年一直在南开大学求学,先后于2006年、2008年获南开大学法学学士学位、南开大学法学硕士学位,于2011年年获南开大学法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今晚传媒集团渤海早报社。研究方向为中中社会思想史、社会学理论、周易学。发表过的研究成果有:1、董向慧,当代青年人热寝网络迷信的社会学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6期,CSSCT来源期刊。2、董向慧,徐子平与“子平术”考证,《东岳论丛》,2011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3、董向慧,我国近年网络算命盛行的成因分析,第七届中国社会思想史年会。论文,2009年。4、董向慧,传统“算命术”,蕴含的中国式社会学理论,第八届中国社会思想史年会论文集,2010年。5、王处辉、董向慧,风险社会催生现代迷信,《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1月23日 第11版。

书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难点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 命理学产生发展的思想基础与历史
 第一节 命理学与命理信仰的定义
 第二节 先秦时期命理学产生发展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两汉时期的天人感应论与命理学萌芽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命理学的出现
 第五节 命理学的古法时期:唐宋
 第六节 命理学的今法时期:明清
 第七节 命理学中的书房派与江湖派
 结语
第三章 命理学蕴含的隐喻系统与中国式社会学理论
 第一节 命理学古法模型中的纳音系统
 第二节 命理学古法模型中的神煞系统
 第三节 命理学今法模型中的干支类象系统
 第四节 命理学蕴含的中国式社会学理论
 结语
第四章 命理学与儒释道融合及系统命理信仰的形成
 第一节 命理学与儒家思想之亲和性
 第二节 命理学与道教、佛教思想之互相借鉴
 第三节 明代系统命理信仰的形成:以《了凡四训》为例
 结语
第五章 民国时期及台湾地区命理学的现代转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命理学的“去魅化”
 第二节 命理学与精神分析学结合及西学化倾向
 第三节 命理学的实证化与学术化
 第四节 命理信仰的现代转型
 结语
第六章 内地命理信仰的兴起及转型
 第一节 内地命理信仰的“不违法”地位
 第二节 内地命理信仰与网络算命的兴盛
 第三节 社会失范与网络算命兴起
 第四节 风险社会与算命盛行
 第五节 内地命理信仰的现代转型
 结语
第七章 当代社会命理信仰的社会功能
 第一节 现代社会算命的心理辅导功能
 第二节 现代社会中命理信仰的性理辅导功能
 第三节 现代社会中命理信仰的劝善功能
 结语
第八章 理论反思与总结
 第一节 命理学模型对“社会学本土化”的借鉴意义
 第二节 作为“分散宗教”的命理信仰及其发展趋势
 总结:命理信仰、华人文化认同与全球化
参考文献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   插图:   叙事心理学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叙事的原则使事件之间产生联系,正是这种稳定的、连续的联系才使得事件有了意义,而创伤性事件则可能使这种连续性遭到破坏,从而破坏了事件原来具有的意义,当事人也因此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上说,人们希望能够维持这种稳定性联系,叙事治疗的目的就是当个体生活故事的连续性遭到破坏时,帮助其“修复故事”。 在民间算命中,通过算命师与求测者之间的对话,使得求测者认识到自己人生“不可理喻”的事件早已在冥冥中被安排注定,自身经受的苦难与挫折只是命运的捉弄,所谓人生之悲苦也只是上天的安排,而人自己,仅仅是个进入角色的演员而已。求测者通过合理化人生故事,获得了生活的形而上意义,进而达到了心理治疗的功能。这里通过一则算命案例,结合叙事心理学的理论来论述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算命以何种方式发挥了叙事心理治疗的功能;第二,算命与叙事心理治疗比较有何差异、优缺点。 (一)算命的叙事心理治疗功能 段建业、邢铭芬所著《盲师断命秘录》(增订版)中有一段故事。故事的讲述者刑铭芬是今天命理学“盲派”理论的倡导者之一。故事中的算命师夏师傅已经过世。笔者认为,这则故事当然不能排除作者的夸大和臆造成分,但与“江湖命理学”有着一定关系。 1994年,夏师傅通过一位女士的生辰八字,将其一生的经历准确的勾勒出来:四岁随娘改嫁,跟随养父度过了幸福的童年。十六七岁嫁给一个远方的丈夫。在工作的过程中和继子产生了感情,继子结婚后依然保持暖昧关系,导致第一个儿媳妇自杀。两年后,继子娶了第二个妻子,继子对某女士的疏远使其处于想忘又忘不了的两难境地。 算命师与求测者的谈话互动中,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了算命的叙事心理治疗功能: 第一,算命师在生辰八字的理论下,为求测者提供了一个解释过去、构想未来的完整叙事框架“叙事是一种框架,人类根据这种框架为时问性体验和个人行动的体验赋予意义。叙事意义的功能有两个。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人的命理信仰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条)

 
 

  •   《文汇读书周报》2月3日对《中国人的命理信仰》作了介绍:该书梳理了徐子平与“子平术”隐秘相传历史,解开了命理学历史上的“谜团”;以社会学理论和社会思想史视角解读命理学,提炼出了模拟中国人家庭关系、社会分层与流动的理论模型,去除了笼罩在命理学头上的神秘面纱。
    虽然是一部社会思想史的作品,但该书具有强烈的现实与人文关怀,值得一读。
  •   分析了命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佛道儒之间的关系等,对了解命理学的本质有指导意义。建议较理性的人,先看完本书,再去看具体的命理学著作。
  •   真理之于不同人会有不同表现,命理同样如此。在作者如细水长流、拨山撩雾的阐述中,我们又对宇宙及人生的命运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此力荐!
  •   写的通俗易懂,对中国的命理形成,发展,结合古今做了详细的概况,论述和总结。
  •   没有想到作者如此年轻,写得如此出色!
  •   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买的,毕竟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命运有一种期待。先粗略的看了下,感觉还不错,雅俗共赏。
  •   也有自己的一点小思想和感悟。
  •   能写出这样好书,不错啊
  •   书我以为很好,实际上就是买书的人乱评分,我还以为多好呢!其实书内容也不咋地
  •   书不错,但是可能我自己缺乏不少历史知识,读起来有点吃力
  •   不过命理问题太玄,要想探讨出新意太难了。
  •   内容中规中矩,作为学术著作,感觉应该还有更多的思想。
  •   家道兴,看后生□王处辉(学者)天命之思想在中华文化中源远流长,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曰:“安身立命、修身俟命”。董向慧是我的学生,《中国人的命理信仰》这部著作就是向慧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而成。命理学萌芽在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形成雏形,并最终在唐代由李虚中创立古法模型。北宋徐子平对其进行简化。徐子平是五代末宋初的一位隐士,其历史真实性一直存疑。作者抽丝剥茧地考证了徐子平其人,澄清了命理学史上的一大悬案。被视为社会学一代大师的马克斯·韦伯,在其社会分层理论中提出了确定和分析一个人之社会地位分层的三个维度:即经济资本、组织资本、文化资本。其实中国人最晚已在宋代就已经认识到了这三个社会分层维度,即命理学中以“财”、“官”、“印”分别来命名所代表的社会意涵。不仅如此,中国传统命理学中的社会分层维度还要比韦伯理论多出二个维度, “食神”命名的“继替资即以本” “比劫”命名的“身体资和以本”。在命理学中,“食神”代表男人的孙子、女人的儿子,也就是说,男人是否有孙子、女人是否有儿子也是衡量其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之一。这一社会分层标准充分反映出中国人对“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的重视。另外,中国传统命理学还认为,一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是影响其社会地位之发展可能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也是符合社...会流动理论与社会实际的一种理念。总之,中国的命理学理论中,以经济资本、组织资本、文化资本、继替资本、身体资本五个维度来划分人的社会地位,反映了中国人的社会分层的认识早已有了一套自己的理论。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分层思想和理论早在北宋就已经被提出,不但比韦伯的分层思想早了几百年,而且还要比韦伯的理念更为丰富,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人有一句俗语,叫“家道兴,看后生”,认为自已一个人好,或自己这一代好,不是最理想的状态,只有下一代具有在此基础上向上流动的能力,才是理想状态。这种社会流动理念迥异于西方只注重个体社会地位的单维度、短时段的分层理念。这同样反映出中国式社会理念的特点。 阅读更多 ›
  •   就像易经有义理派,现在看来八字也有。。。这本书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伦理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方面入手,尝试用现代社会理论去诠释中国人特有的八字观念。文笔流畅、结构严谨、旁征博引、深入浅出。 命理是人对未来状态可判断性的期冀、是对未知的触及欲望,代表了人对自身和自然那种渺小的畏惧和乐观。读罢本书,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中国人把自己的安全感深深地扎根于周遭的社会环境,把自己深深地看成社会关系网络的一份子,带有一种深刻的世故和精明——既然看不清未来本身,那就看别人给自己表现出的未来吧。 美中不足: 1)题目是中国人的命理信仰,但内容却限于八字一个流派 2)对八字的起源阐述不够深入,五行的设定及其与时间的对应关系设定,应该不是偶然的。感觉和古代天文学会有某种关联 3)回避了八字是否具有客观准确性的论断,如同义理回避象数总体而言,是一本传统文化好书
  •   没啥太多的内容,不是很耐读
  •   很丰富的资料,好书,值得收藏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