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叶怡兰 页数:269
Tag标签:无
前言
书序 小隐,在旅馆此书付梓前,人去了一趟法国,盘桓约18天时间。由于多年不曾在欧洲长程旅行,故难免有些贪心,少许犯了年轻时常有的毛病:行程排得略满,每一城每一地,停留天数,最长二三,最短则仅仅一夜。最后一夜,下榻巴黎戴高乐机场旅馆,房间设备尚称舒适;睡前,行囊整理停当,走入浴室,习惯性地稍事观察摸索,略熟悉了一下使用动线后,方才放好水,将疲惫的身体滑入浴缸……那当口,不知怎的,明明就只是上飞机前为了避免太多奔波的权宜觅地暂栖,却仍然生出一种很想再多留几夜的心情。让我因而多有所悟。是的。研究旅馆、写旅馆多年,至今,我的心态,已然有了莫大的转变。最早,为了能在有限的时间与预算中,尽量多累积不同经验,特别是等级与价位均高的顶级旅馆,我的入住时间,常常就是一夜。一日一夜,一梦南柯;短短十数小时里,我张大眼睛,打开所有感官,尽情尽力拼命观察体验。就这样,风尘仆仆,一家旅馆流转过一家旅馆……但没过多久,却开始油生几许厌倦和疲惫。事实上,我自己也很清楚,如此匆匆,虽说增长了识见,然而,少了细细咀嚼思索玩味的余裕与空间,也许,旅馆里、旅程里,真正迷人的部分,比方有关设计的服务的细节,比方闲静的悠然的韵致与氛围,往往就这么轻易等闲忽略。遂而,我的旅馆行脚,就这么一年年渐渐慢了下来。不再急切着天天搬旅馆换旅馆,尽量多待上一夜两夜甚至更多。然后发现,慢里住旅馆,果然不同。是的。就好像《小王子》故事里,与原本陌生的狐狸,在一日一 日的相伴里,逐步拉近距离滋生感情;旅馆,也是要经过一番“驯养”的。二夜、三夜、四夜……于是越来越知晓越熟悉,电灯与设备开关都在什么位置,龙头转到什么角度水温水量刚刚好,该用什么样的姿势躺入沙发和浴缸最舒坦,早晨的太阳会从什么时间什么角度洒落窗前,旅馆酒吧哪个时段最安静少人容你安静小酌一杯顺道和闲着没事的酒保聊聊天,向晚时分该坐哪张椅子哪张榻夕阳就会在没入海平面那刻恰恰映入眼帘……人和旅馆,就这么一点一点摩挲出,暖暖的、宛如生活此中一样的情味。旅馆之美、之乐,也才能真正掌握真正体会。也因此,到后来,我选中的、钟情的旅馆,竟越来越偏向特定的风格与类型。撇开从来不曾合我心意的 Grand Hotel欧洲贵族式辉煌典丽传奇旅馆不谈,即使过往曾经短暂令我一时眩惑的时尚精品旅馆、设计旅馆,现在,不但大多已不再能够撩动我心,甚至还有些让人心生畏怯,除非工作上必须或确实有其独到处,否则极少轻易入住。我真正想要的是,耐得以长长时间,反复细品慢味,徐徐温存相处相依,从环境到空间到设计到服务,都真正“安安静静”的旅馆。现在,通常一年里,会有这样几次,静静旅馆之行。发生的时间多半是,工作忙碌繁杂到几近满载溃堤的临界点,已觉无法呼吸之际,每每就这么突然任性地,仿佛叛逃一般,瞬间下定决心,收拾行囊就此逃离。目的地,通常就是一家已然注意、向往已久,或是动念逃走后,手边书籍杂志资料与网站上再三翻找寻觅比对,才终于落定的旅馆。这旅馆,地点多半位于遁世绝尘之地。最好是,汪洋海中的无人孤岛,或是深山里旷野间,甚至是,严寒深冬里、天地半被雪埋了,除了旅馆小屋寥寥数间、餐厅一处、少少住客,便无其他……最重要是旅馆的房间。一点不需豪奢华丽面积宏大,然为着能够长时间安然休憩,故至少要能宽敞明亮通透裕如,风格则简约雅致没有多余冗赘的色彩装饰徒乱我心,还要有舒适完善的浴室。必不可少是,一扇开阔大窗,窗外一幅或壮丽或静美,日夕各见不同风致的天成景观。接下来,几乎有些刻意,我们就不再多安排规划任何游程。行前准备只有,仔细挑上至少五六册想读的书、iPod里灌录好所有想听的音乐,也许再带上几款心爱的好酒,简简单单就出发。然后,一进旅馆,就这么稳稳住下,一点不想、不愿动弹了。就光是,一扇窗、一张榻、一本书、一杯茶或酒。一点徐来清风、一荧熊熊炉火,些许海声树声鸟声音乐声相伴下,默默看书赏景发呆一整天。见日西沉,暮色里泡个长长的澡,方才懒洋洋来到旅馆餐厅,放怀享用一顿丰盛但缓慢的大餐,饮几杯好酒,饱了醉了倦了,回至房间,倒头便睡。然后,旅程结束,出得旅馆,心定神清,宛若新生。──而这本书,《隐居o在旅馆》,里头的文字,便是在如是心境景况下,点滴孕育而得。较之2006年初版问世的《享乐o旅馆》,显然地,我的这第二本旅馆书写,不仅待在旅馆内的时间变长了,所在处也越往山巅水湄而去,处处流露着,对于远离尘嚣遗世独立的极度渴望。即便是入住繁华都会中的城市旅馆,竟也常宁愿舍下旅馆外五花 八门五色缤纷的新奇新鲜,懒在房间里,怡然自乐。即便是原就以“一泊二食”为其中心神髓的日本温泉旅馆,也希望能够再待久一点;“连泊”,是我此刻最着迷的,温泉旅馆享乐方式。所以,当年,在《享乐o旅馆》里的我,一脚跨入旅馆大千世界,专注钻研、心醉神驰的,是旅馆的本身。 此际,《隐居o在旅馆》中,更进一步,我追求的是,与旅馆、与旅馆所在的自然,同时,与自己,静静对话。“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是,我从小一直都非常喜欢的一段诗句。不过,说来赧然,人到不惑之年,受滚滚红尘枷锁捆绑,诗中境界,对我而言,似乎仍然遥远。无怪乎自古人说“大隐于市,小隐于山林”,修为高下立判。 只愿,偶尔能够,小隐,在旅馆。寂寂静谧里,人事世事暂抛却,浑然忘归。
内容概要
《隐居·在旅馆》是叶怡兰记录全球个性旅馆的第二本书,是《享乐?旅馆》的后续之作。
本书延续叶怡兰对极致旅馆的追寻,全面报道了27间别具魅力的个性之所。或秘林或深宅,或田园或牧野,或湖泊或海洋,无不留下叶怡兰探访的脚步。
随着叶怡兰悠远清新的文字和一幅幅令人屏息的绝美图片,全球最具性格的旅馆便活泼泼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作者简介
叶怡兰
生于台湾台南,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
很早就决定以“享乐”作为终生职业的饮食旅游生活作家。
坚持相信,真正的“享乐”,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一味金钱或地位的堆砌;而是需要认真的研究、深度的积累,得花些时间花些工夫,方能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感到的,喜悦与欢愉。
“Yilan美食生活玩家”(www.yilan.com.tw)网站创办人;“PEKOE食品杂货铺”(www.pekoe.com.tw)店主;自由心向股份有限公司创意出版部总编。
历任《Aspire》杂志总编,《壹周刊》美食旅游家居组主任,《明日报》美食旅游新闻中心主任,《Vogue》杂志采访主编等。
著有《享乐?旅馆》、《极致之味》、《寻味?红茶》等书。
书籍目录
所谓旅馆的极致 I
Amanresorts
013 不丹?Amankora:开启天堂的钥匙
037 北京?安缦颐和:初秋,红楼梦里荣国府
049 普吉?Amanpuri:遇见永恒,遇见江国香织
061 印尼Moyo?Amanwana:秘林间,野趣洋溢的魔法帐篷
075 巴厘?Amanusa:雍容与细腻兼具的Nusa Dua之后
连泊的况味 II
日本汤宿
085 大分?界ASO:阿苏山下,乐不思归
099 伊豆?arcana:细嚼慢味,食与泊的极致美景
109 京都间人?炭平:世间极味,蟹之飨宴
动静皆美 III
无与伦比的海景
121 游轮?Silver Whisper:细腻温暖,轻盈优雅的海上精灵
133 游轮?The World:海上私人豪宅聚落
149 苏梅?Six Senses Samui:那岛、那海、那沙,那令人微笑的幸福
163 普吉?Trisara:这不是Aman,是Trisara独有的时尚气派
171 巴厘?Shalimar Villa:独门独院独享,独属全家的美好时光
比旅行更迷人IV
南北半球乡居乐
181 托斯卡纳?Fonte de’Medici:美酒、田园、石造壁炉,我的慢活之乡
191 新西兰?Huka Lodge:古老贵族的风范,成熟迷人的品位
201 新西兰?绝景旅馆 × 3:看山?看海?看湖?看川……窗外才是主角呀!
Wharekauhau Country Estate:孤崖上的牧野风光
Matakauri Lodge:180°全景的湖光山色
Eichardt’s:活泼泼的明媚港湾
215 新西兰?度假公寓 × 4:或乡村或港湾—— 4种闲情,一般自在
Viaduct Landing:我的港边豪宅梦
THE DOME:海上旭日道早安
Parehua Estate:和牛群羊儿,还有鸭妈妈共享的原野
Peppers Clearwater Resort:水光与绿茵相伴的滨湖居所
在城市里找到惊喜 V
会说故事的好旅馆
231 京都?俵屋:“御三家”首席,淡定幽雅之京美学
245 京都?Hyatt Regency Kyoto:古都里的一抹温暖缤纷
253 东京汐留?Conrad:傲立东京—— 不只是高度,还有特出品位
261 胡志明市?Park Hyatt Saigon:在西贡,穿梭法兰西的辉煌、越式的时尚
章节摘录
说不清,已经向往着京都“俵屋”旅馆,有多少年了。真的,早从第一次自助旅行,踏入京都开始,京都旅馆之“御三家”——“俵屋”、“冬家”、“炭屋”中,素来位居最高经典地位的俵屋旅馆,便是我的梦幻旅馆清单上的头号标的。说来,“京旅馆”,应可说是日本各旅馆类型中,格外独树一帜的一支。这种在无比典雅细腻、境界悠远的京都美学下涵泳孕育而生,处处流露此城特有的雍容纤雅气度的传统旅馆,一直以来,始终是无数深心留恋京都的旅人们(如我即是),零距离窥看、领略、享受京都的最佳窗口与路径。而俵屋,自是此中最负盛名(当然也是最昂贵)的存在。只不过,当时年纪轻,能力远不能及,遂而,几年下来,每每只能刻意找借口绕道经过,一边儿伫足门外企望,一边儿心中暗暗发愿,终有一日,定要亲身体验看看!直到 2008年末,一趟京都旅行,这次,总算下定决心,就此一圆这已然怀抱多年的大梦。累蕴三百年的幽微气质,俯拾皆景俵屋创业于西元 1704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是京都现存最古老的旅馆;并在平成 11年,被日本政府正式登录为“国家有形文化财”。数百年来,俵屋历经多次修建:除了 1864年曾因大火焚毁,重 建为木造二层楼建筑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第 11代主人佐藤年女士的执掌下,为使这百年建筑能够历久弥新,且更进一步融合、具现今昔京都风貌,特于 1958年,邀来建筑师吉村顺三与著名的传统木建筑巨匠中村外二所开创的“中村外二工务店”(现由次子中村义明主持)携手进行改装与增建工作——此亦为今日我们所见,俵屋现貌之由来。而我,着实憧憬等待太久太久了,因此,在即将走入俵屋当口,虽也曾一度担忧,终究夙愿得偿后,会否因期待太高,难免衍生不如预期的失落心绪……然好在,俵屋到底是俵屋!入住此中,一泊二食、一天一夜,20小时里,只要人在清醒时间,分分秒秒,我都处于一种,不停观看着咀嚼着喟叹着思索着的,深深感动折服状态。12月深冬季节,游客稀少的京都,阴霾欲雪天气里,是分外逼人刺骨的凛冽酷寒。于是,俵屋内外,仿佛也随之笼罩在一片幽暗幽微、仿如凝止般的静谧氛围中。然这静谧,很奇妙地,却是如此美丽慑人。数百年岁月积累,使俵屋呈现着一种古雅的、宛若禅定般的悠悠从容之气。而在这从容里,虽看似简约低调、谦逊无华;然只要徐徐定下心来,静看左右,便能一点点察觉,真是,无处不是细节,无处不是用心,无处不是经过精心造作,甚至可曰复杂、机关算尽的巧心铺陈与安排。我尤其沉醉于,俵屋那从内(室内)看外(庭园)、彼此间的曼妙联系和观望观看关系。由于身处城市中心,俵屋除了自有的庭园外,再无任何外在景观。但即使如此,却仍是处处俯拾皆是如画美景。我喜欢它的中庭。小小挑空方寸之地,天光洒落,在幽暗的走道间微妙地形成一汪亮影。此际,正月将近,庭中长长垂挂的柳枝上,点点密布的,是日本年节传统装饰──以糯米制成的红白“饼花”,雅致而喜气。据说,这儿,一年四时,依节气、季候,就是这样,随时变换着不同的场景。巧夺天工,精细完美的再造意境还有,一楼的书斋,满墙书籍间,开向庭园的窗,上半部以和纸覆盖了,只留隐隐然格栅状的光影,下半部,于是只见纯粹纯净绿意茵茵的日式庭园,看着,便觉心定心静。——这是,京都传统建筑里,我向来最是叹服的“框景”、“造景”手法,去芜存菁、再造意境,令人玩味着迷不已。还有,我们指定入住的,位于一楼、坐拥葱茏庭园景致的“荣之间”。荣之间在俵屋中并不算是面积特别大的客室,却已然从客房到浴室均各拥有两个套间,极是宽广裕如。而在这里,一样也可以深刻感受,这室内与户外的巧妙交映……身在荣之间,从内朝外看,视线的穿透与传递过程,需得经过一层又一层的,迂回、酝酿、烘托与筛、滤。天花板与屋檐的一重重层叠交替,往下往外次第延伸,纸障与屏幕的框取、界定,以至,窗外屋角垂挂下来、高低有致的细竹帘的犹然错落半遮掩……静观玩味,意趣盎然。经过这迂回而终于得能映入眼中的,窗门外的庭园,竟也令人分外得能平心领会其不凡处。我最爱的观景角落是,落地窗畔、比榻榻米略低的一处狭长空间。这儿,地板下悄悄埋设了暖气,赤足踩上着实温暖舒坦;窗畔一张舒服坐椅,不知不觉坐下了,抬眼,便发现,视线刚巧避过了大面窗正中央的纸障,庭园,就这么一整幅直现眼前。而这庭园,凝然端详良久后,就能领悟,当然也绝非一任自然。老树、碧草、庭石、绿苔、泉池、石灯、以至苔毯上稀疏洒落的几片黄红秋叶……每一位置、尺度、比例,都经营得一丝不苟、完美无瑕。这是,比天造地设,还要来得尽善尽美的“自然”,所谓“巧夺天工”,在此,正是淋漓尽致的定义与诠释。搜尽各界精华,宛若职人竞演场此之外,俵屋的细致还表现在,屋内各处、举目可见的各种小物小事上。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从日本“职人文化”的传承角度谈俵屋看俵屋- -是的,确实如此!人在俵屋,真的可以深切领略,这是京都各领域专业职人、工匠艺匠、百年艺铺的精彩竞技与表演场。出乎绝好的眼光和品位以及对京都工艺的热爱,旅馆主人佐藤年将无数京都,甚至京都以外的美好,悉数搜罗、延揽、融入到俵屋里来,且许多,都是历经多年不断讨论、研究而生的量身打造独家之作。“高野槙”的木头浴槽、“静好堂中岛”的障子(外纸门)与袄 (内纸门)、“和染工艺”的和纸、“井居叠店”的榻榻米、“丸八真绵”的羽毛布团(棉被)、“平田翠帘商店”的竹帘、“古美术柳孝”与“青华堂”的古董艺品、“明贯造园”的园艺、“花政”的花艺……甚至,就连小小一块肥皂,也大手笔找来“花王”操刀,糅合了两百种以上香料调制而成;香气稳重淡雅,质地绵细柔滑,人称“俵屋石碱”,早成京都闻名的伴手礼,声名显赫程度,竟与旅馆本身不相上下。即连,料理所使用的素材,也俱是各路京都食材名铺老铺的心血结晶:“富川”与“四寅”的蔬菜、“平野屋”的豆腐、“汤波半”的汤叶、“丸弥太”的鱼鲜、“羽田酒造”的清酒……所合而构成的宴飨,我觉得,与原本想像(或说期待)中的精工细腻、艺术般的演出略有些距离,而是内敛含蓄、沉稳踏实的呈现,于是竟也益发让人,回味无穷。挑物选物,眼界超尘越俗、融古宜今更令人叹服的是,俵屋的挑物选物眼界。 一点不泥古守旧,不少有着现代,甚至西方面目语汇的作品,只要风格能有共鸣,便都一一纳入此中:流露北欧气味的单椅、黑白几何图案的织毯、形式简单却摩登的布质小托盘……合而绽放出一种,与京都其余老铺旅馆大相径庭的,既典雅又自信的现代气质,非常迷人!(也有一说是,旅馆主人佐藤年那曾在京都大学美术系任教的已故外籍摄影家夫婿,对此应有一定程度的启发与影响……)甚至,近几年,佐藤年的品位版图还进一步跨出旅馆之外,转过街角,小小巧巧、既优雅又时髦的生活小铺“游形”与咖啡馆 “YUKEI SALON DE THE”,各自以着迷人而独特的风致,静静吸 引游人前来,在此更深刻领略,俵屋的另一重风貌和表情。——让我因而从中油然感受到,京都之今昔未来的在此交会。紧紧拥抱着古都千百年来的荣光与深厚传统的同时,也不忘开开阔阔地,朝外看朝前看,努力追求、寻出,优雅立足现代,生活在现代的可能性,以及,得能自在安顿乐在此中的、独属于自己的步调与滋味。而我想,这也是京都之所以令我如此眷恋迷恋不能舍的原因吧!
编辑推荐
《隐居•在旅馆》编辑推荐:叶怡兰的可贵在于她永远在不断超越自己,从不满足于已经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因此她总是能发现更美的地方,这便是她对极致的追寻。幸好有叶怡兰,我们得以知道世界上这么多的美好所在,只是恨不能拔腿便去。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