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扬之水
Tag标签:无
前言
后记 我的专心读书,起始很晚,——拉一位古名贤作比,便是同苏老泉差似。读书的阶段可以明显分作三个时期,八十年代,只是一个“杂”字。九十年代开始稍稍集中于词集和目录版本,这是因为有一位挚友林夕兄领路的缘故。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周四的下午相约于琉璃厂古旧书部,看他从架上信手捻出一册,听他随口讲出许多相关的故实。有疑,则每每小叩而大鸣,我因此东鳞西爪略略识得些皮毛。或自以为读书有得,便草成几行文字。本书中的第一组,即是这一类(此前曾收入《脂麻通鉴》,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那时候常去查找资料的地方是北图设在文津街的分馆。高敞的殿堂里,稀稀落落三五人,填好索书单,书取来总是很快的。捻亮桌上的台灯,展卷而读,舒适而安静。至于读哪些书,多半是按照林夕兄的指点,因此没有漫无头绪之虞,而往往开卷有益。九五年以后兴趣转移,问学于林夕兄时的所得逐渐淡忘,所存不过一点读书的记忆而已,打个比方说,当年曾经一脚跨入殿堂门里,但另一只脚却至今尚在门外,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文字,修改、增补皆无可能。姑且以“花间”用为词的代指,则《淮海词》之“无计花间住”,正可以算作实况。 十六年来专意于名物考证,这一类文字,已大部分成集。收入本书的《掬水月在手》,原是《奢华之色》卷一中的一篇附论,此番订正讹误,调整结构,增补文献与图像方面的引证,改动不小。《有美一人》是今年年初《装饰》杂志“时尚”专辑的命题作文,完篇之后发现已是离题万里,不得已在副题下加了“时尚”二字,现在自然是删掉了。 题作“采蓝集”的读词短札一束,草写于上世纪末,初始是为文学所集体编纂的《唐宋名篇》而撰,篇目的选择原也出自该书主编。后有南通友人把它制成一个戋戋小册,名之曰《采蓝集》,林夕兄赐序,宛陵赠词,内部印行百余本,分赠友朋博粲而已。后承《文史知识》雅爱,自庚寅三月始连载数期。数日前又蒙楠雨同道通篇校阅一过,增补注文,斟酌用语,匡谬正误。愧无卓识,而因缘不浅。今收入此编,非是“敝帚自珍”,实为留取嘤嘤友声也。
内容概要
扬之水,原《读书》杂志编辑,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典文学所研究员,为读书界著名的女学者。此书收录她多年古诗词研究的结集《采蓝集》以及器物研究长文“有美一人”、“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作者简介
扬之水,被称为京城三大才女之一。1986年至1996年担任《读书》编辑,被称为“《读书》四大金钗”之一。1996年起进入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开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学的成果来研究文学作品。著作有《诗经名物新证》、《诗经别裁》、《脂麻通鉴》、《先秦诗文史》等,均是爱书人苦心搜罗的读物。
书籍目录
“小道”世界
墙外见花寻路转
以“我”之舌言情
彩笺难续笙歌梦
添几点、豆花雨
读“百话”之一
知多少芳心苦恨
文字偏留不尽缘
情难勒处尚闻香
杨柳风前别有情
选析“一家言”
“花间”无复旧时春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有美一人
采蓝集
后记
章节摘录
版权页:插图:兰陵王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这是清真词也是宋词中的名篇,它的好处似已被前人道尽。所谓“京华”,即京师,此指汴都。“柳阴”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东都外城方圆四十余里,城壕曰护龙河,阔十余丈,壕之内外,皆植杨柳。”“隋堤”,隋炀帝开凿汴水,名通济渠,沿渠筑堤,称隋堤,道皆种柳。白居易《新乐府·隋堤柳》:“西至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宋之汴京隋堤,在开封城外三里。“应折”句,《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不过折柳赠别,至唐代以后方多见于诗文。“梨花”云云,是梨花开于清明寒食时节,蔡襄《寒食梨花小饮》“二月中央寒食朝,墙隈忽见梨花飘”也。榆火,《周礼·夏官·司爟》有“四时变国火”之说,郑众云:“春取榆柳之火。”不过改火是以木为燧、钻以取火时代特有的习俗,唐宋时期取火已用火石,榆木钻火便成节日游戏,吴自牧《梦粱录》:“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寒食,《梦粱录》:“清明交三月,节前两日谓之寒食,京师人从冬至后数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条插于门上,名曰明眼。”以介子推此日被焚而禁火,其俗始于东汉,见《后汉书·周举传》,唐宋则演为节日。“别浦”,乃江河支流的入水口,唐宋诗词中常见,有时只是借用字面意,借指送别之地,此篇即是。“津堠”,津,渡口;堠,里堠,于驿道旁筑土为堡,置木牌或石于其上,书律令、年月日及当地地名,其间隔多为五里、十里,五里称单堠,十里称双堠。清人周济说这一首《兰陵王》是“客中送客”,虽然后人对此有不少异议,但在这首词里,作者究竟是行者还是送行者,似乎并不重要。它把相别两方的依依之情都写得真切。作者的身分一面正如那“拂水飘绵送行色”的隋堤柳,年去岁来,看遍人间离别,一面他又分明是“京华倦客”,羁留既久,几番长亭送别,原已深藏了人生的感慨。那么此篇是借了一个送别的题目,抒写身世之感。所谓“客中送客”,如果不把它认作身分的确证,而只看作情绪的说明,便正是一个合乎词意的解释。刻画物态,清真最擅胜场。开篇一个“直”字,写出柳阴也写出隋堤。一个“弄”字,见出柳之有情也见出柳之无情。多情者,正在柳边哀弦中的离人,且惟因多情而令人如此不堪。“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原是想象中的虚写,但却全用真情把它撑住。清真词《解连环》“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花犯》“人正在、空江烟浪里”,与“望人在天北”都是同一机杼,作者总能把孤清之境中的那一个“人”写得愈见孤清。末段仍是别情之回荡。“斜阳冉冉春无极”,缠绵而凄婉。“春无极”三字似又照应到柳,——柳是春天的信物也是离人的眷怀。“月榭”、“露桥”,像是装饰出来的句子,但放在“似梦里”之前,便觉得梦境中情景正该是这样的朦胧且又凄恻。宋人笔记中说,南宋初年,“都下盛行周清真咏柳《兰陵王慢》,西楼南瓦皆歌之,谓之《渭城三叠》,以周词凡三换头,至末段,声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师能倚之以节歌者”。所谓“至末段声尤激越”,即因在句式上,末段用了一个二言、三个三言的短句,又以一个去声的“渐”字和一个去声的“念”字,各领起一对四言偶句;而一句之中的平仄安排,更特别用了违反调声常例的所谓“拗句”,如“津堠岑寂”之“平去平入”,如“月榭携手”之“入去平上”;且每一句的落脚字,除“渐别浦萦回”独用平声,其余都是以仄字收结,如此种种,而构成了词的拗怒音节,而有了苍凉激越的调与情。王国维说清真词“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宜,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正是一个十分切当的评价。
后记
后记我的专心读书,起始很晚,——拉一位古名贤作比,便是同苏老泉差似。读书的阶段可以明显分作三个时期,八十年代,只是一个“杂”字。九十年代开始稍稍集中于词集和目录版本,这是因为有一位挚友林夕兄领路的缘故。有很长一段时间,每周四的下午相约于琉璃厂古旧书部,看他从架上信手捻出一册,听他随口讲出许多相关的故实。有疑,则每每小叩而大鸣,我因此东鳞西爪略略识得些皮毛。或自以为读书有得,便草成几行文字。本书中的第一组,即是这一类(此前曾收入《脂麻通鉴》,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五年)。那时候常去查找资料的地方是北图设在文津街的分馆。高敞的殿堂里,稀稀落落三五人,填好索书单,书取来总是很快的。捻亮桌上的台灯,展卷而读,舒适而安静。至于读哪些书,多半是按照林夕兄的指点,因此没有漫无头绪之虞,而往往开卷有益。九五年以后兴趣转移,问学于林夕兄时的所得逐渐淡忘,所存不过一点读书的记忆而已,打个比方说,当年曾经一脚跨入殿堂门里,但另一只脚却至今尚在门外,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文字,修改、增补皆无可能。姑且以“花间”用为词的代指,则《淮海词》之“无计花间住”,正可以算作实况。十六年来专意于名物考证,这一类文字,已大部分成集。收入本书的《掬水月在手》,原是《奢华之色》卷一中的一篇附论,此番订正讹误,调整结构,增补文献与图像方面的引证,改动不小。《有美一人》是今年年初《装饰》杂志“时尚”专辑的命题作文,完篇之后发现已是离题万里,不得已在副题下加了“时尚”二字,现在自然是删掉了。题作“采蓝集”的读词短札一束,草写于上世纪末,初始是为文学所集体编纂的《唐宋名篇》而撰,篇目的选择原也出自该书主编。后有南通友人把它制成一个戋戋小册,名之曰《采蓝集》,林夕兄赐序,宛陵赠词,内部印行百余本,分赠友朋博粲而已。后承《文史知识》雅爱,自庚寅三月始连载数期。数日前又蒙楠雨同道通篇校阅一过,增补注文,斟酌用语,匡谬正误。愧无卓识,而因缘不浅。今收入此编,非是“敝帚自珍”,实为留取嘤嘤友声也。辛卯上元节
编辑推荐
《无计花间住》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