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出版时间:2011-12  出版社:上海人民  作者:冯契  页数:3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思勉文库”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部分著名学者的著作选辑,文库的选编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20年代,其前身包括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等高校,80多年来,这里先后汇聚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建树与学术影响的学者,如吕思勉、施蛰存、冯契、徐震塄、许杰、吴泽、王元化、苏渊雷、陈旭麓、李平心、戴家祥等。在几代学者的前后传承中,华东师范大学不仅在人文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引人瞩目的学术研究成果,而且逐渐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学术传统,其特点包括:注重学术积累、鼓励创造性思考、倡导严谨的学风、贯通中西之学,等等。收入文库的学术著作,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以上传统,其作者既是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中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又在相关学术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
文库中的著作跨越了20世纪的前半叶与后半叶,它们融入于学界的过程,与中国现代学术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呈现某种同步的形态。从中国现代学术的演化看,近代以来,中西之学的相遇已经成为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两者的联系首先不是一个应当不应当的问题,而是一个事实的问题。在近代以前,中西之学是在相对独立的形式下展开的;除了明清之际等短暂的、零星的接触之外,两者没有实质性的交流。但到了近代后,情况有所改变,西学的东渐以及中学对此所作的各种回应,已成为中国学术发展无法回避的历史背景。事实上,随着西学的东渐及中西之学的相遇,西学为中国学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参照背景和视域,并在实质的层面与形式的层面使其不断取得新的形态,后者同时从另一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学术的开放性。20世纪初,王国维曾提出“学无中西”的观念,收入文库的著作,也体现了类似的视域,其中凝结的研究成果,则从不同的方面为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注入了实质的内容。

作者简介

冯契(1915-1995),原名冯宝麟,生于浙江诸暨。哲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智慧的探索》《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等。

书籍目录

《智慧说三篇》导论
 一、时代的问题
1.“古今、中西”之争
2.知识与智慧的关系问题
3.知识与智慧关系问题的时代意义
 二、沿着实践唯物主义辩证法的路子前进
1.毛泽东著作的启发
2.始终保持心灵的自由思考
3.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
 三、从比较哲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1.佛学对中国哲学的影响
2.近代中西哲学的冲撞、会通及哲学革命的不足之处
3.在方法论和价值观上比较中西哲学传统
 四、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过程中转识成智
1.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
2.思维由抽象到具体
3.转识成智的飞跃
 五、《智慧说三篇》的基本思想
1.《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2.《逻辑思维的辩证法》
3.《人的自由和真善美》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第一章 心物、知行关系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上的心物、知行之辩
  第二节 从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来考察心物、知行关系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形和神、能和所的关系
  三、主体的能动性
  第三节 认识论的主要问题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一、认识论的主要问题以及认识过程的主要环节
  二、从认识论角度看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三、“通古今之变”
  第四节 认识论的研究方法
  一、用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考察人类认识史
  二、在造就自我中认识自己
  三、认识论和本体论的统一
 第二章 感性直观
  第一节 感觉能否给予客观实在
  一、对常识和唯物论的责难
  二、实践经验给予对象的实在感
  三、所与(Given)是客观的呈现
  第二节 感性经验的分析
  一、当前的直接经验
  二、劳动促进感觉的发展
  三、感性经验中的主体能动性
  第三节 对事物的知觉
  一、知觉的实体感
  二、知觉是对个体的识别和对事实的感知
  三、知觉中的时空关系
  第四节对感性经验的超越和复归
  一、感性经验是知识和智慧大厦的基础
   二、博学和心斋
 第三章 理论思维
  第一节 抽象作用
  一、由具体意象到抽象思维
  二、语言与抽象作用
   ……
附录
  

章节摘录

  二、汉魏到隋唐:性自然说与性觉说  两汉时期,董仲舒提出性三品说,杨雄提出性善恶混说,王充提出性有善恶,而学以成德之说,他们都试图折衷前人的学说。不过王充反对或使说,突出了天道莫为、人性自然的观点,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展开天道观上的“有无(动静)之辩”,不过在心性问题上,在贯彻自然原则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同的创造性学说。如王弼对性情关系的论述——性无善恶,但表现为“情”,则有正邪之分。如果情欲“近性”,顺其自然,那便是“正”;如果情欲“迁性”,损害自然,那便是“邪”。他说:“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论语释疑》)这种“圣人有情”的学说,以为圣人真正自觉地“性其情”,贯彻了体(“性”)用(“情”)不二的观点,体现了道家的自然原则与儒家的自觉原则的统一,这是理论思辨方面的一个发展。原来老庄以为仁义是和人的天性相违背的,而郭象注《庄子》,却说:“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庄子·骈拇》注)从天人关系上论证了名教出于自然,把儒家的人道原则和道家的自然原则统一起来了。郭象还提出“人性有变,古今不同”(《庄子·天运》注)的论点,虽然也是抽象的人性论,但比之人性不变的先验论,显然有其合理因素。  这时,佛教已传人中国。中国哲学原来对精神现象讨论较少,受到佛教的影响,中国人对“心”的各个侧面作了细致的考察,心性问题的讨论比以前丰富、深入了。中国人把佛教与中国固有的文化融合起来,建立了各种宗派,各具特色。如天台宗讲止观,着重在内省中进行观照;法相宗以分析法相来论证“万法唯识”,是经验论的唯心主义;华严宗讲法界缘起,以理性思维为唯一的实在,是唯理论的唯心主义。后来,禅宗南宗讲“自心是佛”(《坛经·付嘱品》),认为自己的灵明觉知就是佛性,强调意识的整体性,悟是顿然的,一刹那间实现的。这些学说对后世都有深刻影响,而就心性论说,中国佛学也形成了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  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首先是大乘空宗、大乘有宗,它们都将“至虚无生”作为世界第一原理,以涅槃作为最高境界。僧肇说:“夫至虚无生者,盖是般若玄鉴之妙趣,有物之宗极者也。”(《肇论·不真空论》)在这里,般若就是指人的智慧,它要把握的就是“至虚无生”的原理。又如,法相宗(有宗)讲“万法唯识”,归结为三性、三无性:依遍计所执,立相无性;依依他起,立生无性;依圆成实,立胜义无性,所以一切法相都是“假有”。  这种学说与中国传统思想有很大不同。中国传统哲学不论儒家、道家都肯定人生,而不是像佛教那样对人生采取否定态度,讲“无我”、“无常”,讲人生是苦,而以涅槃寂灭为解脱。  ……

编辑推荐

“思勉文库”系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学科部分著名学者的著作选辑,文库的选编由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主持。收入“思勉文库”的著作尽管研究的角度不同、对象各异,但都在不同的意义上展现了历史衍化与逻辑脉络的统一。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为丛书之一,由冯契编著。特点包括:注重学术积累、鼓励创造性思考、倡导严谨的学风、贯通中西之学,等等。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1条)

 
 

  •   冯契是著名的哲学家,在学术层面上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哲学理论体系、他的哲学名言——“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一书中,作为其主干部分全体现出来了,哲学爱好者应该认真读一读。
  •   该书是冯契先生晚年著作,凝聚了他一生的思考,很值得认真研读的一本书。
  •   冯契先生的书,需要细细读。
  •   替我老爸买哦的,早上9点哇!我还在睡懒觉啦
  •   没有自己想象地那么清晰,知识怎样转化成智慧,还需要进一步碳素
  •   从哲学逻辑追来看的 不过还没看是看啊
  •   好书,还没看,有空来读
  •   书很好!快递也很给力,正版,继续支持!
  •   书的质量还算可以,封面也不错
  •   我是说书本的质量很好,但是内容大部分在高中哲学史就有,对我作用不大
  •   这是我师祖的书,充满智慧,难得!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