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哲学建构中的“情”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方用  页数:28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古今中西之争不仅涉及客观的学理辨析,而且指向情感的满足与中国哲学自我确立的实践。“情”的方法、本体诸维度共同构建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新视域与新境界,“情”因此成为中国哲学自我确立的重要标尺。
《20世纪中国哲学建构中的情问题研究》为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20世纪中国哲学建构中的情问题研究》由方用著。

作者简介

  方用,安徽歙县人,哲学博士,现为同济大学哲学系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佛学研究。

书籍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从“情”到“理”——梁漱溟论“无私的感情”
一、“无私的感情”—一情感的动
二、“无私的感情”——理性
三、从“情”到“理”——梁漱溟之“情”的特点及意义
第二章 “情”“理”之争——“科玄论战”中的“情”
一、“情”在“科玄论战”中的逐步显现
二、“情”“理”之争
三、“科玄论战”之“情”的特点及意义
第三章 唯“情”独尊——朱谦之的“唯情论”
一、“情”与形而上学
二、性情之辩与“情人”、“真我”
三、“唯情论”的意义与困境
第四章 衡“情”度“理”——方东美论“情理集团”
一、生命与“情理集团”
二、“情理集团”与哲学
三、“情理集团”与中国哲学的特点及复兴
第五章 “理”难达“情”——体、道、理哲学中的“情”
一、体用不二视域中的“情”——熊十力论“情”
二、“道”视域中的“情”——金岳霖论“情”
三、新理学视域中的“情”——冯友兰论“情”
第六章 以“情”显“理”——牟宗三:“情”与道德的形上学
一、由“理”到“情”
二、“情”与自律道德
三、从“觉情”到“智的直觉”
第七章 融“理”入“情”——李泽厚论“情本体”
一、“人活着”与“情感本体”
二、“情本体”与“理性的融化”
三、“情本体”与中国哲学的重建
结语
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首先,以“乐”为根本特征的情感是与个体的肉体生存为基础的,而不是对肉体及心灵作所谓“极度体验”的病态追求;它将世际人间本身作为个体的生活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情感归依,反对折磨肉体。李泽厚指出:“以‘孝一仁’为基础的中国传统一向重视个体的肉体生存,认为‘父母之体不可毁伤’,反对以伤残肉体为代价来获得精神快乐或神性超越;反对肉体和心灵、生命与拯救处在不断甚至永恒的残酷对立和冲突中而痛苦不堪。”  其次,感性是基础,也是归宿,情感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超越,这也就是李泽厚反复唱念的“故园情意”:“为什么不就在日常生活中去珍视、珍惜、珍重它们呢?为什么不去认真地感受、体验、领悟、探寻、发掘、‘敞开’它们呢?你的经历、遭遇、希望、忧伤、焦虑、失望、欢快、恐怖……不也就是你的实际生活么?回忆、留恋、期待、执著、追悔……种种酸甜苦辣,即使作为自体验不也重要吗?一切事件、事物、景色、环境,不也都围绕着它而构成意味吗?不正是在这里,你才真正活着么?人生无常,能常在常住在心灵的,正是那可珍惜的真情‘片刻’,此中大有深意在。只有它能证明你曾经真正活过。于是在这日常的、平凡的似乎是俗世尘缘中,就可以去欢庆自己偶然的生,在这强颜欢笑中、这忧伤焦虑中,就可以去努力把握、流连和留住这生命的存在。使四大非空,一切如实,宇宙皆有情,万物都盎然生意。何必玩世逍遥?

编辑推荐

  《20世纪中国哲学建构中的“情”问题研究》是上海市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20世纪中国哲学建构中的“情”问题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此书文字功底深厚,西学东学结合,条理清晰,史料文献扎实,支持!~好书
  •   值得,不后悔!
  •   好话题,但还没有时间认真看完!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