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 儒勒·米什莱  页数:220  译者:李玉民,顾微微  
Tag标签:无  

前言

  代序:宇宙的史诗  埃米尔·左拉  我划着小舟,穿行在漂浮的灯心草之间,到了一个僻静的地点。谁也不知道我在这儿,就连鸟儿也不知道。想到这一点,我喜不自胜。陪伴我身边的,只有静水中我的倒影。于是我翻开书,重读米什莱的诗。《鸟》、《虫》、《山》,这些宇宙的史诗,就应该这样阅读,远离尘嚣,在一座偏僻小岛,在大地的怀抱。不要问我你们该携带什么新书去度假,那样我就会回答:“没有什么新书。你们就带上《鸟》、《虫》、《山》,到矮树林深处重新阅读。我可以肯定,你们会以为还没有翻阅过。”  啊!在6月的一天清亮的早晨,多么容易理解诗人卓越的倾向!他对莺和蜻蜓,对橡木和山楂树所怀有的兄弟般的好感,具有某种我说不清的城里人的做派。在这里,在这生命悸动的岛上,人真的就感到自己是草虫、蝴蝶、极细小枝叶的亲戚。我半卧在草坪宽宽地毯的一端,想像自己也跟旁边的杨树一样,紧紧依恋大地,仿佛感到我在杨树皮下所听见流动的汁液,也同样在我清爽的肉体内上升;我依赖它们的生命力而生活,一种自由而又自豪的生命力。我像它们那样,一动不动,默默无声,在激赏的阳光中沉思,久久遐想大地的秘密。我倾听着一只鸟儿的啾啾、一只虫儿的唧唧,理解了这些初始的语言,在树木与我共享的汁液中,汲取了一颗友爱的灵魂。  自不待言,我绝不会折断一只苍蝇的翅膀,绝不会辗死极弱小的蚜虫,那样我就会认为自己犯了凶杀罪。从前,我阅读米什莱眼含热泪讲述他可能第一次杀害一只昆虫的这几页文字,不由得微笑起来。现在,我领会了他的眼泪。我怀着友情注视着草地上的盲蛛和蚂蚁,这些小生命来自共同的大家庭。我觉得哪怕是加害一个小生命,我也会给这阴凉的静处增添几分悲凄的色彩;就连折断一根树枝我也得犹  豫,惟恐看到从伤口喷出血来。置身于高高的草丛,忘情于一片绿色的寂静中,人就会逐渐感到一切都活跃起来,一切都活了,就连阳光晒热的白石头也有了生命。于是对生命,心中便升起一股极大的崇敬。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共鸣:走路突然践踏、伤害了植物,自身肉体也会感到伤痛。米什莱就由衷地具有这种意识:人与大地最年幼的孩子之间,存在着亲缘关系。他那种善心令人赞叹,只因他在任何生物体内,任何事物体内,都听到了共同的生命和友爱的气息。  太阳升高了。万缕金丝雨,透过枝叶,给草坪打上点点活动的黄斑。现在一定是酷热难耐了。我望见杨树树干后边一段小河,河水沉睡,白花花稠稠的,好似熔化了的白银。一种颤动的寂静,降落在极度兴奋、陶醉于阳光中的乡野上。然而,我所躲藏的这个枝叶茂密的角落,这间幽室,却保持着一种沁人心脾的清爽。热风时而刮过,好似火热的亲吻,让凉快的树荫产生快感而急速战栗。  合上书,我便思考,一边阅读这首关于大自然的诗的续篇。噢!我们如今的诗人多么盲目,思想多么狭隘!他们舍近求远,到已逝人民的传说中,寻求虚假的灵感,费尽心机去复活那些老神话,却无视大自然真实的广阔天地。今天我们知晓,苍白的神明并不隐藏在树皮里和花蕊中。科学向我们揭示了一种境界更高的诗歌,现实已经显示出它比寓言更伟大。古代那些讽喻已经变得冷冰冰的,它们比起鲜花的真爱和树木的真实生活,显得幼稚可笑。在米什莱的作品中,读一读玫瑰是如何爱的,橡树是如何出生并长大的,那么你们就会像对一个害羞的妹妹似的关心玫瑰,就会像对一个比你们优秀的兄弟似的关心橡树。明天的史诗就在这里,在发现天和地幽深而温馨的奥秘中,在生物和事物的崇高的自然史中。  米什莱作为第一批的成员,怀着无限的激情,跪拜共同的伟大母亲,为此他将永世享有荣名。而对生命的无限,他浑身颤抖,既惊恐又心怀希望。他叩问昆虫麇集的世界时,一定忘掉了人,比起不计其数的无限小的族类,我们的民族简直少得可怜。总是不断地出现新生物,地球的活力,一直体现到最不起眼的一滴水中。而所有这些生物,受引领世界的原动力的推动,都那么活跃,走向一个目标。任何神话,都从来没有虚构出一个给人这样一种现实概念的故事。我边想这些事物边注视身边的草地,目光落在绿得发亮的草茎上。一簇青草就是一块未知的土地。我所观察的这块土地上,就有街道、十字路口、整座城市。我看清深处有一大片暗影,那是正在凄然腐烂的春天的叶子;继而,细茎径上升,拉长,又打了弯儿,姿态十分曼妙;这些是纤细的柱廊、断桥、凯旋门,巴比伦式的一整套建筑。这个世界有居民,比节日期间一座巴黎广场还拥挤;各种虫子在柱廊下往来穿梭,默默无声忙碌着,好似匆匆忙忙去办事的人。我不免想到,在这块巴掌大的土地上,能有数百万的微生物,我的肉眼看不见,却感到约伯所说的神圣恐怖的战栗传遍我的肌肤。  如果说不计其数的昆虫,打开了生命无限的渊薮,那么鸟类翅膀的国度,就是我们乡野的歌声。在这里,米什莱的呼叫就是自由的一声呼叫。翅膀!翅膀!云雀直冲云霄,在拂晓放飞希望的歌,不断升空,直至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在米什莱的眼里,这种形象正是人类穿越岁月,冲向正义和真实的宁静高度。鸟儿的诗篇,其实也可以说,正是一首人类的、聪慧的诗歌。筑巢,孵卵,都是一首首美妙的田园诗。但愿我们的诗人沿着篱笆走走,给我们讲讲红喉鸟儿的爱情,这要比他们大谈印度和希腊的神更能打动我们。从早晨我就注意到,在我附近山楂树丛中,有一只莺正在筑巢;在这僻静的地方遇到一个生人,起初它不禁恐惧,后来慢慢习惯了,把我当成了一个并不碍事的朋友,几乎就在我的鼻子底  下叨草茎,缠绕编织。干吧,可怜的动物,我不会来捕你的孩子。  我在这幽深的隐居场所,就这样一直待到傍晚,很高兴忘记了自己是人,自以为跟虫儿和鸟儿一样自由。到了暮色苍茫的时分,我恋恋不舍,又操起桨,任小舟顺流而下。双桨拂到水面,在暮晚朦胧的寂静中,发出轻柔而单调的声响。  一天结束了,每人干完了活儿,大地上的车间都关门了。我想到那些可怜的姑娘,她们在我们城市的车间里劳作,累得眼睛通红;我又想起儒勒·西蒙的一本好书———《女工》这部伟大心灵之作的某些段落,不免心中暗道:我们已经把一切,甚至把劳动都玷污了。在我们这里,有富人和穷人,还有为供养这个世界的幸福者而干活累死的贫苦的不幸者。在田野上,只有劳动者,每人挣自己的面包,正因为如此,一天劳作结束,农村那么静谧,堪称正义和自由的理想的城池。  我们若是愿意倾听的话,草场和山峦能给我们上多少课程啊!当米什莱歌唱自然之诗的时候,我们感到他考虑的是人,他把动物当做我们的典范,把树木和山峦视为我们的榜样。在《山》这本书中,他带着我们攀登那些纯净自由之风劲吹的山峰。对他而言就是这样,自然科学总是持续揭示进步的法则。他坚定地相信,等到我们终于相互了解的那天,我们就会如兄弟般相爱,而科学一旦阐明事物和生物间密切的亲缘关系,世界就将沉浸在一座火熔炉里了。  船桨在静静水面上歌唱,而我梦想着这种善世的未来。无限的温馨抚慰着乡野。不知从何而来的一种宁静,充满了遥远的祈祷和歌声。淡淡而颤动的天际逐渐扩大,恍若在夜色中隐没之前,最后呈现的一种幻象。  译者附记  米什莱于1868年2月出版了《山》,同年6月28日,左拉就在《论坛报》上发表此文。米什莱看到当天的报纸,当即就给左拉写了一封信:“先生,感谢您写了这样感动而美妙的文章。不错,我想要两样东西,‘历史’和‘自然’,这未免过分了。谢天谢地,《法国史》算是大功告成(您有《路易十六》卷吗?),然而,讲述大自然,什么时候,又如何完成呢?”  1867年,《路易十六》卷,即第十七卷出版:标志米什莱完成了《法国史》这一鸿篇巨制。1868年《山》一书出版,与先前问世的《鸟》、《虫》、《海》组成了大自然系列,篇幅虽然比他的《法国史》,甚至比他的《法国大革命史》(六卷)小得多,但是在作者的心目中,历史和自然并列并重。无怪乎左拉要带着这几本书,到大自然怀抱中重读,写出这篇激情满怀的文章,称赞这是“宇宙的史诗”,并且预言作为首批跪拜自然这个伟大母亲的人,米什莱“将永世享有荣名”。左拉几乎同步读这些作品,用同样诗的语言写出这篇鲜活的评论文章,我想借用来,当做中译本的《鸟》、《虫》、《海》、《山》的总序,既可以记录这段文坛佳话,又增添一点一个半世纪前的时代感。  这四本书的全译本首次在我国出版,完成我的一个心愿,也应当感谢世纪文景决策者的慧眼。此前,《鸟》、《海》出过节译本,我也曾写过一篇序言:《灵魂的礼赞》。文中写道:米什莱一颗忧戚的心,走出了野蛮的黑夜,走出了历史的阴影,回到大自然的光天化日之下,感到自然万物是那么丰美和旺盛,要在新的感觉中再生……思想的变化往往是隐秘而神奇的。从国家转向大自然,他猛地憬悟,感到大解脱,大释然了。比起自然界来,人类历史的风风雨雨又算得了什么,不仅渺小而荒谬,而且在永恒的宇宙中不过是一瞬间……作者在这些书中,并不想把人的精神赋予大自然,而是要力图悟透大自然的精神,叩问每个生灵的小小灵魂的秘密……法语中的灵魂一词“Ame”,既指人也指一切生灵,并非人类专有。在这一点上,古代人出于本能和天性,认识得更为清楚因而对万物万灵始终怀有敬畏,古代的图腾便是明证。反之,现代人长了知识,却昧了心性,狂妄悖谬到了极点,竟然以世界主宰自居,向鸟类开战,残害各种动物,严重破坏大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现在开始自食恶果了……这几本书一出版,就取得罕见的成功,效仿者纷纷转向大自然的题材,出炉了许多专著,好几家出版社还计划组织出版大自然的百科全书和丛书。在众多同类书籍中,米什莱的这几本书仍是佼佼者,堪称法国文学史上的散文佳作。书虽小,却显示作者的恢宏大气、他的出众才智和诗人气质。他在历史著作中所体现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想、人道主义的博爱精神,又进一步发扬光大,扩展到自然科学领域了。早在150年前,米什莱就代表人类,向大自然的灵魂举行了第一次礼赞。这些书今天读来,我们仍然感到深深的震撼,尤其为当代人的所作所为感到羞惭。我们应当记住米什莱的声音……  在这里复述这几段,译者只为重申对作者的无限敬意。  李玉民  2011年4月于北京花园村

内容概要

  《鸟》一书用诗的语言构建了鸟类翅膀的国度。在这里,米什莱的呼叫就是自由的一声呼叫。翅膀!翅膀!云雀直冲云霄,在拂晓放飞希望的歌,不断升空,直至见到日出的第一缕阳光。在米什莱的眼里,这种形象正是人类穿越岁月,冲向正义和真实的宁静高度。鸟儿的诗篇,其实也可以说,正是一首人类的、聪慧的诗歌。筑巢,孵卵,都是一首首美妙的田园诗。
  《鸟》全书分两卷:第一卷在描述了所有鸟类的共性之后,细谈了各种海鸟、沼泽鸟,破坏性强的猛禽;第二卷描写燕子、啄木鸟、夜莺等益鸟的旅行、筑巢和对幼雏的养育。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
法国“最早的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历史学家”。米什莱出身清贫,对劳苦大众怀有深厚同情,他的历史作品强调人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反对宿命、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曾作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和历史讲师、法国国家档案馆历史部主任、法兰西学院历史和伦理讲座教授从事历史研究,著有《法国史》(19卷)、《法国大革命史》(7卷)等数十种经典历史研究著作,被誉为“法国史学之父”。
米什莱的散文,歌颂大自然与人类,充满馥郁的人文气息。其中《鸟》《虫》《海》《山》四本博物学散文集,被合称为“大自然的诗”,笔意优美隽永,盈满抒情诗人无限高远的浪漫情怀,又兼具历史思辨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自信的时代精神。
译者简介:
李玉民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翻译家,译著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幽谷百合》、《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缪塞戏剧选》、《加缪全集?戏剧卷》、《艾吕雅诗选》、《烧酒与爱情》、《人间食粮》等。
顾微微
河北师范大学法语教师,译著有《夜深沉》(合译)、《羊脂球》(合译)、《前妻》、《一封给小男孩的信》、《偷猎者》、《一弹解千愁》(合译)、《神秘岛》、《吴哥——石林》、《艾吕雅传》、《蒙多的故事》、《变化的七道门》、《男女结合的奥秘》等。

书籍目录

代序 宇宙的史诗 埃米尔?左拉
原序 我是如何研究起自然的
第一卷
 一 卵
 二 极地——鱼鸟
 三 翅膀
 四 翅膀初试
 五 翅膀的胜利——军舰鸟
 六 岸边———些种类的退化
 七 美洲的养鹭场——威尔逊
 八 战斗——热带地区
 九 净化
 十 死亡——猛禽
第二卷
 一 阳光——黑夜
 二 暴雨和冬天——迁移
 三 迁移(续)——燕子
 四 温带地区的和谐
 五 鸟类——人类的工人
 六 劳动——啄木鸟
 七 鸣唱
 八 鸟巢——鸟类建筑学
 九 鸟城——共和国试验
 十 训练
 十一 夜莺——艺术和无限
 十二 夜莺(续)
 十三 结论
注释

章节摘录

  原序:我是如何研究起自然的  我的忠实的公众朋友听了我那么久,丝毫也没有厌弃,我就应该如实地讲述,在我没有离开历史的情况下,是什么隐衷把我引向自然史。  我今天出版的完全是家庭的产物。这本书,如果能称为书的话,是在我们休闲时刻,午后闲聊,冬季阅读,夏天交谈的过程中,逐渐成形的。  两个勤奋的人,在一天工作之余,自然而然要相聚,将收获放在一起,通过这夜晚的最后一餐来恢复气力。  难道可以说,我们就没有别的合作者了吗?如果避而不谈,就未免有失公道,违背情义了。住在我们房檐下的燕子天天见面,都参加了交谈。家养的红喉鸟在我周围飞旋,也投进了悦耳的音符,有时夜莺举行隆重的音乐会,暂时打断了这种谈话。  ***  岁月沉重,生活、工作亦然,我们的时代经历了风风雨雨,我们生活的知识界四分五裂,还没有什么来替代。历史艰巨的劳作,把教育视为消遣,这种教育就是友爱。劳作的间歇则只有寂静。如果不是向大自然,那又该向谁寻求休息,重振精神呢?  强大的18世纪身负千年的战斗,在歇息时就躺在贝尔纳丹·德·圣比埃尔的可爱而慰人的书上(尽管科学含量不高)。书的结尾引用了拉蒙这句感人的话:“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涕泪涟涟,有多少损失无法挽回啊!……”  我们尽管也有所丧失,但要求别的东西,而不是独自垂泪,也不是安抚受伤的心。我们要寻求一种补药,以便总往前行进,寻求一滴永不干涸的泉水、一股新的力量和翅膀!  ***  这样的作品,不管是哪一部,应像任何真正的生物那样,至少具有新生的特点。它是在温暖的孵化中慢慢形成的,而且正因为基于两种不同的原则,才融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两颗灵魂孵化它,一颗可以说生于自然,始终保留其香气和味道。另一颗则阻遏在人类历史的艰险路上,始终处于断绝自然营养的境地,因而更趋向大自然。  ***  历史绝不会放掉它的人。谁只要喝过这种苦涩的烈酒,就要一直喝到离世。即使在艰难的日子里,我也从未离开过。我写“九三年”,终日履行这最后的职责,走在荆棘中。晚上则听听博物学家或旅行家温和的叙述。我聆听并赞赏,至少容纳了,但我还不能静下心来,走出我的思绪,总不肯将我的忧  思和风雨掺进这种纯静中。  ***  我并不是对这些英勇的人的伟大传说无动于衷,他们的工作和旅行为人类作出了许多贡献。我在历史中讲述祖国的伟大公民,同这些世界公民是近亲。  而我本人,早在自然科学中,就衷心地颂扬了法国大革命;那是拉马克和若弗瓦·圣蒂莱尔的时代,他们在方法上极富成效,给所有科学增添巨大活力。我又在他们合法的儿子身上,在继承他们精神的精干孩子身上找到他们,该有多么高兴啊!  首先要举出《鸟世界》的作者,他又可爱又独特,如果不是最有风趣的,也早就应该称为最有实  力的一位博物学家。这一点我还要不止一次地重复,不过,在本书一开头,我就急于将第一份敬意献给一个非常伟大的观察家,他在亲眼所见方面,同威尔逊或奥杜邦一样严肃,一样“专业”。  他却自我毁谤,说是在这部美好的书中,“他只找个借口谈论人”。恰恰相反,许多页足以证明,除了类比之外,他喜爱并观察鸟本身。正因为如此,他记述了鸟的生动的传说、有力而深刻的拟人化形象。在图斯奈勒的笔下,某种鸟现在成为一个人,并永远是一个人了。  ***  然而,大家要看的这本书,比起这位杰出大师的书来,是从不同的观点出发的。  绝不是对立的观点,而是并行不悖。  本书尽量做到只以鸟论鸟,避免类比人。除了两章之外,全书写法就好像世上只有鸟,从来没有人。  人!我们在别处遇见的机会已经够多了。这里则相反,我们需要一个避开人世的借口,古代的孤寂和荒漠。  人没有鸟无法生存,惟独鸟使人免遭昆虫和爬行动物的侵害,但是,鸟没有人却能生存。  有人还是没有人,鹰照样高居于阿尔卑斯山的宝座。燕子每年也照样迁徙不误。军舰鸟没有受到观察,还照样盘旋在孤寂的大洋上。夜莺在树林里,不必等人类听众,会更安全,照样可以唱绝妙的赞歌。为谁唱呢?为它所爱的,为它的一窝雏莺,为树林,总之,也为它自己,它本身就是最知音的听者。  ***  本书和图斯奈勒的书还有一点不同:无论图斯奈勒再怎么“和谐”,且又是平和的傅立叶1的弟子,但他也丝毫没有丧失猎人的本色。这个洛林人尚武的志向,无处不赫然表现出来。  本书则不然,是一本和平的书,写作的宗旨恰恰是憎恨狩猎。  猎取鹰和狮子倒还可以,但绝不应该猎杀弱小的动物。  我们在这里教授的内心的宗教信仰,就在于人将以和平的方式团结整个大地,并逐渐认识到,任何收养的动物,一旦进入家养的状态,或者出于天性至少能和人建立睦邻的关系,这就比宰杀的方式对人有益百倍。  人只有认真致力于大地所期待人的事情,才会真正成其为人(在本书末尾还要谈到这一点):  动物和解并和睦共处。  “女人的梦想。”有人会这样说。———这又有何妨?  本书掺杂几分女人的心肠,对于这种指责,我看毫无理由反驳。我们要当作一种颂扬来接受。耐性与和悦、温良与怜悯、孵化期的温暖,这些特性便可以培育、保存并发展一种动物。  说这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个生物,那好哇!它一定会多产,其他的会陆续出世。而且,如果费神看一看下面我逐字抄写的这些页内容,就能更好地理解本书的性质:  我出生在乡村,有生以来,三分之二的年头是在乡村度过的。我感到时时被召唤回去,既眷念最初习惯的魅力、大自然的情趣,也深切怀念养育了我并是我生活偶像的父亲。  当时我母亲病了,也是连续生几胎累的,在很长一段时间,家里人把我寄养在奶母家:那些农民特别善良,爱我如亲生的孩子。我也确实一直在做他们的女儿;几个哥哥见我的举止那么粗野,都非常吃惊,就管我叫“牧羊女”。  我父亲住的房子离城不远,当初买下来又修建了,非常舒适,周围花木繁盛,环境十分优美,就是想以此安慰他那离开美洲壮观大自然的年轻妻子。房屋朝向很好,每天早晨从东侧和南侧,都能看见太阳升到葡萄园的小丘上,不待晒热就转向遥远的比利牛斯山脉,而天气晴朗时,那些山脉都能望得见。我们法兰西的小榆树,结合美洲的洋槐、欧洲夹竹桃和幼柏,搅碎了阳光,给我们送来柔和的光线。  房舍右侧,生长一片小橡树林,围了一道厚厚的千金榆绿篱,从北面保护我们,阻挡康塔尔的寒风。左侧一片阔野,展现草地和麦田。一条小溪在几棵大树遮护的染料木下流淌,涓涓水流十分清澈,夜晚远远望去,只见一条窄窄的雾带指引溪流的方向。  这里是中间带气候,地处塔恩河谷,兼有加龙河流域的温和与奥弗涅的严寒,这里没有在波尔多都能见到的南方产物。不过,桑树和蚕丝、入口就化的香桃、甜如蜜的葡萄、糖分很高的无花果,以及露天生长的香瓜,都表明我们地处南方。我们这里瓜果极为丰盛,每一处宅院都是一大片果园。  我在回忆中,能更好地感受这地方的魅力、丰富多彩的特点。然而,这地方本身及其居民,未免有点严肃而忧郁。我父亲虽然又活跃又讨人喜欢,但毕竟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大好。我母亲又年轻又美丽,朴实无华,一身大方的北美打扮,她还有远见性和积极的经济头脑,这在克里奥尔人是少见的。我们居住的宅子,从前是耶稣教徒的房产,几经易手,最后到了我们名下,院内还保留原先主人的坟茔,就是长满青草的普通土包,在茂密的橡树林下面,秘密埋葬着被放逐者的遗体。无需用我讲,这些被人遗忘而保留下来的树木和坟墓,到了我父亲手里,受到了虔诚的敬重。他亲手栽植的玫瑰,标记着每座坟头。这些鲜花、四溢的芳香,掩饰了死亡的凄凉,在他身上也不免留下一点忧伤的阴影。一到暮晚,我们身不由己,被吸引到坟前,心中感慨万千,常为升天的灵魂祈祷,如果划过一颗流星,我们就说:“这是过路的灵魂。”……  第一卷  一卵  我们的祖先无知而机灵,具有明智的本能,讲过这样的预言:“一切来自卵,这是世界的摇篮。”  同一来源,但是命运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母亲。母亲行动,预测,爱得多一点或少一点,多做一点或少做一点。母亲越像样,子女越上进。生命的每一进阶取决于母爱的程度。  鱼生活变幻不定,母亲能做什么呢?只能把卵托付给海洋。在昆虫界,母亲一般产卵后就死了,还能做什么呢?在死之前,为子女找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以便孵化和生活。  即使高级动物、四足动物,血液的温度似乎能扰乱母亲,母体本身长时间就是幼崽的窝和温暖的房子,就不需要其他护理了。幼崽产下来,一身皮毛就完全像母亲,还有现成的奶吃。在许多种类,母亲对幼崽的教育,就像在孕育时那样无需费心。  鸟儿的命运则不同,它若没有爱就会死掉。  爱?从大洋直到星辰,凡是母亲都爱。但我指的是照料,无微不至的关爱,由母爱魅力的温暖包围。即使如您所见,卵有这个石灰质壳保护,但是对空气的侵害也十分敏感,哪一点受了凉,就能危害未来鸟儿的一个肢体。因此,孵化是慢功夫,要特别经心,自愿趴在窝里。而这要忍受极大的痛苦!一块石头,那么长时间贴在心口儿,贴在肉上,往往贴在鲜肉上!  鸟雏出壳,但身上光秃秃的。然而,四足动物幼崽儿,一生下来就有皮毛,就能爬行走路;幼鸟(尤其高级种类)则无毛羽,仰身躺着一动不动。母鸟不仅要孵化,还要小心揉搓,给幼鸟取暖。马驹儿一生下来就会吃奶,能完全喂养自己;小鸟儿只能等母鸟觅食,选择并准备食物。母亲离不开,一离开就由父亲替代:这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忠于爱,这也是伦理的第一道亮光。  我这里绝口不提延伸的教育,那是非常专门又非常危险的,即教飞行。也绝口不谈教唱歌,这在艺术家鸟类那里是很难的。四足动物生下来,很快就会它要学的事;有的一生下来就会跑,即使跌个跟头。想想看,毫无危险地跌在草地上,同飞上天空能是一码事儿吗?  ***  将一只鸟蛋拿在手中。这种椭圆形最容易理解,最美观,外界攻击也无处着手,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完美和谐,无需增加什么,也无需减少什么。无机物就不大可能呈现这样完美的形状。我感到在这毫无生气的表象下,存在着生命的一种高度秘密,存在着上帝完成的作品。  它是何物,从里边会出来什么呢?我不得而知,而鸟儿却一清二楚。这只鸟儿张开翅膀,拥抱这只蛋,用体温孵化。在此之前,它自由自在,是天空的王后,任意翱翔;现在却突然囚禁了,趴着不动,守着这个石头一般、还没有显露什么的缄默之物。  不要说什么盲目的本能。下面通过事实就会明白,这种明智的本能要随环境而改变,换句话说,这种初级的理智同人的高级理智,在性质上差异多么小啊。  是的,这位母亲,通过爱的敏感和洞察力,就本能地知道,本能地会看。这厚厚的石灰质蛋壳,您粗糙的手摸上去什么也感觉不出来,而这位母亲触觉灵敏,能觉出有个神秘的生命在里面孕育成长。正是由这种触觉的支持,她才能忍受孵化的劳苦、长期的囚禁。她看到小生命娇弱而可爱,披着她童年那样的绒毛,还在希望中预见到将来的情景:孩子长得又壮实又大胆,张开翅膀,注视着太阳,顶着暴风雨飞翔。  不要着急,要充分利用这些时日,从容地观赏母亲幻梦的这种可爱形象:她通过第二次产育来完成这个还未显形的爱的对象,这个渴念中的陌生孩子。这景象多美好,而且更为崇高。我们人类要谦虚。在我们这里,母亲喜爱的是在她怀抱里蠕动的,她能触碰,搂住,确切占有的;她喜爱对她的动作有反应的活动而可靠的实体。可是,这位母亲喜爱的却是未来和未知;她的心孤寂地跳动,还得不到一点回应,但她的爱并不因此而稍减,还照样献身,忍受痛苦,为自己的梦想和信念而受苦,直到死亡。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不要问我你们该携带什么新书去度假,那样我就会回答:“没有什么新书。你们就带上《鸟》、《虫》、《山》,到矮树林深处重新阅读。我可以肯定,你们会以为还没有翻阅过。”  ——[法] 埃米尔·左拉  米什莱的论著写得有声有色,充满了时代气息和地方色彩,活跃着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蕴涵着作者自己的某种情怀,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带有几分演义的性质,从文学角度来说,无疑是出色的散文。  ——柳鸣九  米什莱在写作中,不断寻找自我,考验自我,同时也总在吸引对话者,引导读者的自我脱离自身,在自由中获得新生,获得自我解放。在这个意义上,米什莱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  ——[法] J.塞巴舍尔  米什莱的历史著作是名副其实的法兰西抒情史诗。  ——[法] 泰纳 

编辑推荐

  “法国史学之父”米什莱的博物散文小品,笔意优美隽永,盈满抒情诗人无限高远的浪漫情怀,又兼具历史思辨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自信的时代精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鸟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用诗一样的语言写的科普文章
  •   自然史诗,何其美丽
    这是一本值得用心阅读的书
  •   在报纸上看到介绍这本书——特地买给女儿看,让看多接触大自然,开阔视野!!
  •   文笔细腻 经典
  •   插图好,线描,值得收。
  •   购了全套
  •   我喜欢鸟,我也喜欢这部书
  •   对我博物学的喜好,很有意思的书。
  •   大学必看的好书
  •   具体怎么着。
    待我去问小资。
    那孩子的品味还可以。
    这个书很薄很小。
    价格也便宜。
    要是厚点就赚了。
  •   挺静的
  •     儒勒的柔情和棉絮一样,他将这团温柔撕成千万缕,化作披覆鸟禽的羽毛。
      书中洋溢着对鸟的赞美与迷恋,这是一种平等的,不分隔阂的对视与记叙。对于各种鸟类的描写也是细致至极,作者的情感都随着这些法式特有的诚挚句子满满散发出来。
      
      除此之外,我并不是很感冒,以后可能会再次翻看法语版,书中印象最深的是结尾对于夜莺的挚爱与平等的对待。
      
      还是有点小失望的,比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还失望。
  •      不懂法语,所以也不知道法文原书究竟如何。但是就凭儒勒米什莱一百多年来的盛名,此书(原著)当非泛泛之作。
       上海人民出版社这一系列《鸟》、《虫》、《山》、《海》排版印刷都还可以,译文却不敢恭维,只能说一般。如以严复先生“信、达、雅”的标准衡量,译者可能“达”都未必,更不用说“雅”。比如这一句:“再怎么不识字、无知而麻木不仁的人,一旦走进我国自然博物馆的展厅,无不怦然心动,产生一种敬意,几乎可以说产生一种恐惧。”(P49)这样硬译下来,文采全无,读来味同嚼蜡。
       李玉民教授翻译的法文名著也读了一些,时隔多年,记忆已不清晰,不过印象里还不至于如此。此书大概是合译者“功劳”居多。
       文学创作是需要天分的,翻译文学作品更需要双重的天分,希望这个时代能多出一些翻译的高手乃至大师。
  •      我只是好像看到了 自己
       小品一下
       、
       安静的时候看这本书
       好像自己会变成很纯真的孩子
      
       我本来就是很纯真的孩子呢
       吼吼~
      
      
       爸爸让我看王国维
      
       可是我不喜欢不细节的东西
      
      
       我觉得你很有细节哦
  •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真可谓百看不厌。后来送给了一个小女孩子。
      我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那高超的想象力和与宇宙同一的感受力与情怀。在作者笔下,各种鸟儿与自然万物都是如此地富于情感、智慧,实在让人赞叹造物主之伟大,也更留恋这世界和人生。
      这是一本送给小孩子看的最佳的书之一。
  •   看了您的评论很有感受,经常读到那种硬生生的译文
  •   很想买一套,但书的封面设计看得很不舒服。《大自然的灵魂:米什莱散文经典》这本书里包括了飞鸟与海,封面设计得也简洁大气。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