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高惠珠、 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12出版) 作者:高惠珠 页数:214
前言
一般说来,可从两个主要维度上判别一种哲学理论是否具有当代形态:一是可以从该理论的研究主题看,即看该主题是否直面当代问题,并在解题方面有所建树,二是可以从该理论的结构和思维方式看,即看构建该理论的思维方法是否映现了当代特点。因为其决定着理论的内涵、宽度、深度及与时代的契合度。此外,从知识形态学的视角看,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当代形态,还可以从该理论叙事的话语形态看,即叙述该理论内涵的语词是否呈现词语元素的当代性。理论形成、发端于时代实践的需要,不同时代的理论有不同的研究主题,理论所研究的主题与时代的关联,是理论形态时代性的重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正是马克思、恩格斯直面时代所提出的问题,在破解历史之谜中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未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自我禁锢于黑格尔哲学的基地时写道:“他们和黑格尔的论战以及相互之间的论战,只局限于他们当中的每个人都抓住黑格尔体系中的某一方面来反对他的整个体系,或反对别人所抓住的那些方面。”①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做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
内容概要
一般说来,可从两个主要维度上判别一种哲学理论是否具有当代形态:一是可以从该理论的研究主题看,即看该主题是否直面当代问题,并在解题方面有所建树,二是可以从该理论的结构和思维方式看,即看构建该理论的思维方法是否映现了当代特点。因为其决定着理论的内涵、宽度、深度及与时代的契合度。
书籍目录
科学发展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代序)第一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社会规律思想第二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社会主体思想第三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所有制思想第四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第五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第六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生态思想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社会风险思想第八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个人观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休闲思想第十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价值哲学思想第十一章 科学发展观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参考文献附:60年来我国教科书体系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拓展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这表明,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虽然离不开人的自然需要,但起主宰与支配作用的乃是人的实践活动规律。因此,在社会有机体运动中,不存在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交融统一。这一立基于生产劳动之上的实践活动规律,也就是社会基本规律,它的第一次经典表述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 之中,即:“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各种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这样当然也能够完整地描述事物(因而也能够描述事物的这些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②如前所述,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本质上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正是这种关系决定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有机体的表现形式、内在本质和实际作用。第三,人的实践活动的分化与发展决定了社会有机体永远无止境地生长。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不断变化并且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活的有机体。因为人是社会有机体中的能动因素,正是人的自主活动,创造出社会有机体的各个部门器官,这样,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理论实际就是人的全面活动理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社会生活是由人的“感性活动”——实践创造的。人的生产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一切“器官”和“关系”的基础与生长点。即它们是通过人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精神活动、交往活动如植物分蘖般生长起来,并在此建立和发展出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宗教关系、精神关系、交往关系以及不断更新着人的需要、利益、目的、手段和人的发展的“母体”。
后记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这一新老结合、志同道合的学术共同体,终于完成了本书的写作。本书为上海市教委社科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当代形态研究”(项目编号:06zs23)的最终成果。此书从立项到出版,得到了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的支持,同时我作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第五期)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j50407)的课题组成员,此书的出版得到了该项目的大力支持,是学科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本书各章作者为:高惠珠(序、第一章、第二章)、高惠珠、杨瑞庆(第三章)、刘严宁(第四章)、王永秋(第五章)、徐文越(第六章)、王岩(第七章)、成亚慧(第八章)、赵建芬(第九章)、吴波(第十章)、李钊辉、杨瑞庆(第十一章)。最后全书由我统稿与审定,杨瑞庆、武伟担任学术秘书。上海人民出版社为本书的如期付梓,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也深表感谢!
编辑推荐
《历史唯物主义当代形态:科学发展观的深度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