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溺

出版时间:2011-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胡诺特·迪亚斯  页数:208  字数:840000  译者:潘帕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沉溺》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胡诺特·迪亚斯的成名作,讲述了多米尼加小男孩尤尼尔的父亲在他四岁时去美国做了非法劳工,撇下他和哥哥、母亲艰难度日,绝望等待。五年离散后,一度抛弃他们另组家庭的父亲忽然返乡将他们接去新泽西团聚,一家人开始了在美国的移民生活。

作者简介

[美]胡诺特?迪亚斯,1968年生,多米尼加裔美国作家,《波士顿评论》编辑,麻省理工学院写作教授。1996年以处女作《沉溺》引起巨大反响,一举成名,这部自传色彩浓厚的短篇小说集已成当代文学经典。时隔十二年,他的长篇小说《奥斯卡?王尔德短暂而奇妙的一生》甫一出版便获2008年普利策奖。
潘帕,文学读者与译者,另译有《芒果街上的小屋》、《圣诞忆旧集》、《神谕之夜》和《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

书籍目录

早晨他拉上面罩,以拳抵掌磨了磨,走到蕃荔枝树下做引体向上,做了快五十个的时候,他端起咖啡去壳机,举到胸前,数了四十下。他的胳膊、胸脯和脖颈都鼓了起来,太阳穴周围的皮肤绷得紧紧的,几乎要裂开了。哦不!他是不败的。随着一声浑圆的“yes!”他放下了去壳机。他知道应该走了,可早晨的雾笼罩了一切,他听了一会公鸡叫。接着他听到了家里人的动静。赶快!他对自己说。他跑过姨父的咖啡地,瞥一眼就知道姨父在他的园地上种了多少红豆、绿豆和黑豆。他跑过水龙管和草地,然后说了声“飞行”,跳了起来,长长的影子切过一棵棵树冠。他能看见家里的篱笆,妈妈正在给小弟弟洗澡,揩脸擦脚。
马路两边商店里的人往路上泼水压灰,他从他们旁边飞跑而过。无脸人!有几个人叫了起来,他可没时间搭理他们。他先走到酒吧边,搜寻掉在附近地面上的零钱。醉汉们有时睡在巷子里,于是他加快动作,跨过地上的尿坑和呕吐物,捏着鼻子避开臭气。今天他在噼啪作响的高草丛里找到的硬币足够买一瓶可乐或者一个玉米烤饼。他把这些硬币紧紧攥在手里,在面罩下面微笑了。
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洛让他进了那屋顶破败,线路老旧的教堂。他给他喝奶蜜咖啡,上两小时读写课。书本、笔和纸都来自附近的学校,由老师们捐赠。洛神父手很小,眼睛不大好,去加拿大动过两次手术。洛教给他北上需要的英语。I’m
hungry. Where’s the bathroom? I come from the Dominican
Republic.Don’t be Scared.
下课后,他买了口香糖,走去教堂对面的房子。那房子外面有扇大门,里面种了橘子树,还有一条卵石小道。一台电视在里面什么地方嗡嗡响着。他等着那女孩,但她没出来。通常她会探出头来看他。她用手比画了台电视。他们都用手说话。
你想看吗?
他摇摇头,往前伸出手去。他从来不进别人家。不,我喜欢呆在外面。
我宁愿呆在里面,里面凉快。
他会一直呆到那个也住在山里的洗衣妇从厨房里喊出来:走开。你一点不难为情吗?他会握住大门的栏条,用力拉开一点,嘟哝着,让她看看她干扰到的是谁。
每星期洛神父都让他买一本漫画书。神父带他去书店,在他仔细浏览书架的时候,站在街上,保护他。
今天他买了一本《卡里曼》,他戴着包头巾,从不废话。要是他的脸也被遮着,就完美了。
他在角落里张望,等待着机会远离人群。他自有一套隐身术,没有人能抓住他。即便他的姨父,那个看守大坝,一言不发地溜达的人。狗能闻出他的气味,有一两只过来嗅了嗅他的脚。他把它们推开,因为它们会向敌人泄露他的藏身之处。那么多人希望他跌倒,那么多人希望他消失。
一个老人需要人帮他推小车。一只猫需要被引导过街。
嘿无脸人!一个骑摩托的人喊叫起来。你在这里搞什么鬼?你还没开始吃猫吗?吃了吗?
他接下来就要吃小孩了。另一个人接了上来。
别碰那猫,它不是你的。
他跑了。天有点晚了,店铺都在关门,每个角落里的摩托车也都散开了,只留下油斑和尘土中的锈迹。
他正在计算是否还能再买一个玉米烤饼时,伏兵出现了。四个男孩抱住了他,硬币从手中像蚂蚱一样跳了出去。那个只长了一条眉毛的胖男孩坐在他胸口,他喘不过气来。其他的人立在周围。他害怕极了。
我们要把你变成个女孩。胖男孩说。他能听见这些单词在那胖子的肉体里回荡。他想呼吸,可肺像口袋一样帖在一起。
你以前是个女孩吗?
我打赌他做过。这没什么好笑的。
他念了声“力量”,胖男孩从他身上飞了出去。他顺着街道奔跑起来,其他人在后面追。你们放过他吧。美容店的店主说,但没人听她的,从他丈夫为了一个海地人离开她之后,就没人听她的了。他跑回教堂,溜进去藏了起来。男孩们朝教堂门上扔石头,但eliso,看门人说,孩子们,准备去地狱吧,从旁边挥过来一把弯刀。外面一切归于沉寂。他坐在教堂长椅下面,等着夜幕降临,他好回家去到烟房中睡觉。他擦了擦短裤上的血,往伤口上吐唾沫,把里面的尘土弄出来。
你还好吧?洛神父问。
我跑的一点力气都没了。
神父坐了下来。穿着短裤和正装衬衫的他看上去就像一个古巴商店老板。他双手交合。我一直在想你北上的事情。我想象你在雪里的样子。
雪不会烦到我。
雪会烦到所有人。
他们喜欢角力吗?
洛神父笑了。几乎和我们一样喜欢,可他们那里没有人会被砍伤,再也不会有了。
他从长椅下钻出来,给神父看他的膝盖。神父叹气说。我们来把它护理一下吧,好吗?
别用红色的药就好了。
我们不用红色的药了。我们现在有白色的药,不会疼。
我看到才会相信。
没有人对他隐瞒什么。他们把故事对他讲了一遍又一遍,好像怕他忘掉似的。
某些晚上,他打开眼睛,猪又回来了。总是那么庞大和苍白。它的蹄子踩进他的胸膛里,它呼吸时他能闻到烂香蕉的气味。钝牙在他的眼睛下面撕出一条口子,露出鲜嫩的肌肉,像木瓜。他转过头去保护另一边脸。有的梦里,他保住的是左脸,有的梦是右脸。最可怕的梦是他转不动脑袋,它的嘴像一个坛口一样笼罩,无处可逃。他尖叫着醒过来,血从脖子上汇流而下。他咬了自己的舌头,它肿了,他再也不能入睡,直到他告诉自己要像个坚强的男人。
洛神父借了辆本田摩托,两人一早就出发。他转弯的时候朝里侧着,神父说,别侧太过。会把我们翻倒的。
我们没事的!他喊道。
去奥科阿的路上不见人烟,农庄很干,许多庄园都被废弃了,他只在一个陡岸上看见一匹孤零零的黑马。它在啃一棵灌木,背上栖着一只草鹭。
诊所里挤满了流血的人,一个护士领着他们往前面穿行。
今天怎么样?医生问。
我很好。他说。你什么时候送我去?
医生笑了,让他除下面罩,接着用大拇指按摩他的脸。医生的牙缝里残留着无色的食物。吞咽有困难吗?
没有。
呼吸呢?
没有。
有过头痛吗?嗓子疼过吗?会眩晕吗?
从来没有。
医生检查了他的眼睛、耳朵,听了听他的呼吸。一切正常,洛。
听你这么说我很高兴。你有个准数吗?
哦,医生说,我们最终要把他送到那里去的。
洛神父笑了,一只手放到他肩膀上。你怎么想?
他点了点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想。他害怕手术,害怕什么都改变不了,害怕加拿大的医生会像妈妈请的女祭司一样失败。那人呼唤仙班里的所有神仙,向他们求助。他在的房间闷热阴暗落有灰尘,他在出汗,他想要躺到一张桌子下面,这样没人能看见他。在另外一个房间他遇到一个天灵盖没完全合拢的男孩,一个没有胳膊的女孩,和一个脸又大又肿,眼睛流脓的婴儿。
你能看见我的脑子,那男孩说。上面只有一层膜样的东西,里面的东西看得很清楚。
早上他醒来时很难过。因为医生,因为教堂外的那一仗。他走到外面,头昏眼花,靠在一棵蕃荔枝树上。他的小弟弟佩索阿醒了,在撒豆喂鸡,他弯着小小的身体,完美的身体。当他揉着那四岁的小脑袋时,他感到了已经被愈合在黄色痂皮下的痛楚。他很想去揭,但上次这么做时,涌出来的血让佩索阿尖叫起来。
你去哪里了?佩索阿问。
我去斗魔鬼了。
我也想去。
你不会喜欢的。他说。
佩索阿看着他的脸,轻声笑着,又给母鸡们撒了一把豆子,母鸡们愤怒地散开去。
他望着太阳把田野蒸出一层薄雾,尽管这样的炎热,豆子还是浓密青翠,在微风中摇摆。他妈妈在从外屋回来的路上看到他。她去取他的面罩。
他累了,很疼,但他望向远处的山谷,土地蜿蜒而去,忽然消失不见,让他想起洛神父玩多米诺骨时藏牌的样子。走,她说,别等你父亲出来。
他知道父亲出来时会发生什么。他戴上面罩,感到布料里跳蚤的骚动。她转过身去时,他藏了起来,没进了野草中。他看着妈妈把佩索阿的头轻轻按到水龙头下,水终于从管子里冒出来时,佩索阿叫了一声,好像得到了一件礼物,或是梦想成真。
他跑了,往下朝城里跑去,一次都没有滑交或滚落。没有人快得过他。

章节摘录

  1 我们走在去小食店的路上,一趟小差使,给姨父买瓶啤酒,拉法忽然 停下来,一动不动,歪起脑袋,像在倾听某种远处传播过来,而我却听不 见的讯息。我们快到小食店了,音乐声和叽里咕噜的醉话依稀可闻。那年 夏天我九岁,哥哥十二岁,是他想去看伊斯莱尔,是他望着巴尔巴科那个 方向,说:我们得去会会那小孩。 2 每年夏天,妈妈都把我和拉法送去乡下。她在巧克力工厂一天工作很 多个钟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看放假在家的我们。拉法和我跟着姨父, 住在奥科阿郊区的一所木头房子里。玫瑰花丛在院子里盛放,一朵花就像 一个罗经点图。芒果树铺展出大片深阴,我们可以在树下休息和玩多米诺 骨牌。但乡下一点不像我们在圣多明各的街区。在乡下什么事都做不了, 什么人也见不到。没有电视也没有电。拉法大一点,自然期待更多。他每 天早晨醒来都很懊恼和不满。他穿着短裤,站在院子里眺望外面的群山, 望着水一样聚集的雾气,还有火一样燃遍山头的凤凰木。他说,简直是屎 。 屎都不如,我说。 是的,他说,等回了家我一定要疯上一把,要操遍我所有的女朋友, 还有别人的女朋友。还要不停地跳舞,要像世界纪录里的人那样一口气跳 个四五天。 米格尔姨父找了些活给我们干(主要是给烟房砍木头,下到河里去取 水),但我们三下五除二就干完了,像脱件衬衫那么容易。一天里剩下的 时间便像个拳头扑面而至。我们到小溪里捉螃蟹,走上几小时穿过山谷去 看从来不在那里的女孩。我们给从来没逮到过的獠下套子。我们用一桶桶 的凉水锻炼公鸡的体魄。我们很努力地让自己忙着。 我不介意那些夏天,不会像拉法那样忘却。回到首都的家中,拉法有 他自己的朋友,一伙小罗汉,他们会撞倒邻居,在墙上和路边上涂画男女 生殖器。回到首都,他就不和我讲话,除了“闭嘴”、“笨蛋”’;当然 ,也除了他气极了的时候,会有五百种花样来奚落我,大多涉及我的面色 、头发、嘴唇的大小。海地人,他对他的伙伴们说。嘿,海地先生,妈妈 在边境上发现你,看你可怜才拣回来的。 如果我蠢到去还嘴的话,比如攻击他背上长出来的毛,还有他的鸡鸡 顶端会膨胀得跟柠檬一般大,他会一拳要了我的命,我于是没命地跑。在 首都拉法和我成天打斗,邻居们喜欢用扫帚把我们分开。可在乡下不是这 样。在乡下我们是朋友。 那个夏天我九岁,拉法整个下午都在夸夸其谈,讲他在交往的女孩, 乡下的女孩不像首都的女孩那样容易得手,但吻她们的感觉都差不多。他 会带乡下女孩去水坝游泳,如果运气好,她们会让他把东西放进嘴里或者 屁股里。他这样搞了差不多一个月,她父母才有所耳闻,把她关在家里再 也不放出来了。他去和女孩约会时总穿同一身行头:去年圣诞节爸爸从美 国寄来的衬衫和裤子。我总是跟着拉法,努力说服他带上我这个尾巴。 回家,他说,我一两个钟头就回来了。 我陪你去。 我不要你陪我去任何地方。在这等我。 如果我再坚持,他会冲着我肩膀来上一拳,然后走开,直到树叶的间 隙里只漏出他衬衫的颜色。我心里面有什么东西像帆一样鼓起来。我大叫 他的名字,他加紧走。蕨叶、枝条和花荚在他经过时都被唤醒并颤动起来 。 后来,我们躺在床上,听见老鼠在铁皮屋顶上活动,这时他会告诉我 他做了什么。我听他讲乳房、昃和精液,他讲的时候也不看我。他去约会 一个女孩,半海地血统的,但后来却和她姐姐搞上了。还有一个女孩认为 只要事后喝了可乐就不会怀孕。还有一个怀孕了,却满不在乎。他双手托 着后脑勺,双足在脚踝处相交。他有点帅,说话的时候只动嘴角。我太小 ,他说的事情我大部分都不懂。但我还是听着,以备将来之需。 P3-6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沉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7条)

 
 

  •   名字给人一种特立独行。每个人都沉溺于自己的世界。
  •   封面很吸引我,就买了。
    一点诙谐,随兴的抒情,伤感却不无力,叙述笔力恰到好处,每一篇都有一些让人难忘的细节,或者句子,很轻巧地就把你带回到遗忘已久的过去的时光,或者写出那些本来难以言传的微妙感觉。
  •   潘帕的书下一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所以这本书还没舍得看
  •   朴实的美~
  •   小说很精彩,对人性的描写极其深刻,令人震撼。
  •   很口语化的写法翻成中文总有点怪怪的。应该买英文原版的看的
  •   非常值得看的一本好书,朋友推荐了之后立马买下!
  •   不过没有韩东说的那么邪乎。ps:韩东说比《红楼梦》还好
  •   朋友推荐的 ,很值得阅读,封面很漂亮
  •   很特别的题材和故事 特别的叙事角度 特别的构思
    只是故事时间稍微有点凌乱 看的时候 很难把握好角度 和角色转换
  •   很不错的一本书,喜欢这个作者的书
  •   灵魂的战栗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   别人推荐的,还没看,就觉得纸张有点粗糙
  •   胡诺特·迪亚斯的短篇小说,之前买过他的奥斯卡。
  •   当时因为老师的推介,看了这本书。我清楚的记得我当时看完这本书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因为其中的一些描写确实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看完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我发现现在的我除了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爱晕车的小男孩,他的父亲在他四岁的时候去了美国,并且在美国结了婚,但是他仍然将两个儿子和妻子接到了美国,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无脸的男孩,小时候他的脸被猪啃掉了。我还记得故事的主人公在美国后成为一个混混,从事贩毒。其他的情节均已模糊掉了,甚至我已经忘了结局是什么样的了。脑袋中留下的是几个深刻的片段,他的父亲在美国的餐馆中打工挣钱,她的母亲和厂里的其它男人一起回家但是却从不请那些男人到家里坐,他和哥哥为了去看无脸男面具下的那张脸苦苦追逐那个男孩,后来看到后确实什么表情也没有。
    现在的感受已然没有刚看完时来的那么强烈,我也并不认为自己看懂了这本小说,我脑海中时常闪现《追风筝的人》的画面,那一句:“为你,千千万万遍”深深扎根在我的心里,这本书比《沉溺》更早看,但是我仍然记得故事情节,记得哈桑,记得桑米尔,记得他们的父亲。同样是描写移民的生活,但是《追》的记忆却更深刻。也许,我还应该再看一次《沉溺》。
  •   其实主要是看着说作者是普利策奖得主才买的,内容不是很喜欢,幽默的形式讲着沉重的故事。
  •   面对美国的入侵没有更多去仇恨,而是向往着美国的生活~~
  •   还行,就是开本太小了,看起来有点费劲
  •   书的包装、纸张、印刷、排版都不错。一两个月前看的,现在已经忘了书里具体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只记得故事不是让人轻松的那种。
  •   外国的生长环境 有些接受不了
  •   买了不亏的
  •   描述社会现实的一本书,可以作为了解异国习俗来看吧。
  •   他高度赞扬了此书,是新一代的写法,值得学习
  •   好书,非常不错,感人至深
  •   值得一读,不过是帮同事买的,他很高兴
  •   我是阅读日本小说较多的。虽然也不是欧美的就不行,但这本书还是不太对我胃口。仅供选择此书的读者做个参考。
  •   安靜的文字。
  •   书和文字都一般吧!有点失望。
  •   在书店就被封面给吸引住了,看完没多久,就也模糊了对内容的印象。
  •   没有特别的感觉,是本还ok的书
  •   很小一本书
  •   品质内容皆不错!
  •     这本书并不适合在夜晚看,夜晚属于练命师。
      早餐的时候一边读这个,一边听奥巴马的演讲,心情真是好矛盾。
      一边是自信而又恳切,充满蛊惑人心的论调,自信及相信变的更好,另一边是彷徨而没有目标,每天就是混日子浑然不知的沉溺。
      
      在2013的中国读1996美国作家写的书。
      
      真虐
  •     胡诺特•迪亚斯,多米尼加裔的美国作家,麻省理工学院写作教授。1996年因为这本处女作《沉溺》成名,十二年后的《奥斯卡•王尔德短暂而奇妙的一生》又拿到了2008年的普利策奖。不用多说,这无异于就是一份肯定,我特别查了多米尼加这个国家的资料,那是一个加勒比海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的热带国家,北临大西洋,人口刚刚超过1000万,信奉天主教,不太富裕,饱受殖民统治等等,各种基本资料已经变成历史在网络上被阅读,我们这些旁观者看的是文字,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是真实的体验,而当进一步了解了这些“背景资料”后,阅读这本书会有更加切身的体会。
      
      迪亚斯的《沉溺》应该是我看过的少有的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文字,这种特色来源于内部和外部。内部是这本书带有非常明显的自传性质(这一点在很多地方都被提到了),带有自传性质的文字会让读者更加能够分辨,有的文字聪明的人一读就会知道这些是否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而自传性质的文字也会大大增加阅读的乐趣,让人相信这确实发生并且趋于主动地去了解。
      
      而外部则是在整本书的结构,虽然整本书被分为了若干个短篇,但如果稍加整理就可以顺成一个完整的长篇小说,但作者并没有用这种常见的模式,而是本应该在故事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故事单独拿出来打乱重新洗牌,然后一张张放在读者的面前,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愿意挑选哪张,请随意,但别忘记,这是一整副牌,它们虽然不首尾相接,但它们互有联系,而这种联系其实更多的也体现在了每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开头都会点出某一个故事的结尾,而结尾都会引出某一个故事的开头,这种彼此相接但又看似无关的设计,非常巧妙地使得阅读体验层层递进。
      
      而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或者说是启示,就是作者非常善于描写,不管是心理还是环境,都愿意花费笔墨去描述,尤其是在某些看似不重要的场景中,有大把大把可以拿出来轻声阅读的段落,这些段落使得在整个故事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它具有的功能是让整个故事的基调早早定下,并且反复强调,一次次渲染,使得那种最初的印象在读者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并且更加容易理解和相信这故事。作者善于利用这样的文字去让人们相信它的存在,而这个特色,因为整本书自传性质的特点,使得这些描写其实都源于作者自身的观察,真正由作者的眼睛传达到到了心,而后变成了文字。
      
      这本书由若干个短篇故事构成,主人公尼尔儿时父亲到美国打工赚钱,从此没有了音讯,他度过了一个特殊的童年,书中非常大的篇幅诉说了这样一段特殊的童年,疏于教育、放任的童年让尼尔难忘。而在五年之后,父亲突然出现,全家移民到美国,按照道理这应该是不错的结局,可猛然的转换和父亲的突然出现,使得年轻的尼尔开始在青春期里早早的成为叛逆的使徒,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憎恨父亲的,他的突然离开和出现都使得尼尔父亲是一个完全陌生和不靠谱的角色,而这个角色决定了自己的生活,这让他沮丧、难受、最后愤怒,于是故事就朝着另外的方向前进了。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叙事能力,前面已经说了几个特点,这都让读者值得在阅读之中慢慢体味,整部作品当中的文字有力,不拖泥带水,充满了一种诡异的黑暗力量,它像是一个漩涡,让人停驻沉迷与其中,并且这样的移民主题小说又写得如此的完整和真实,使得在美国本土一经推出就备受好评,孤独的童年、突如而来的转变、内心的不甘、不满的隐忍、愤怒的爆发,这些都能够在书中找到十分明显的对应店。小说当中大量篇幅描写的童年,正是为之后的猛然转弯和结局做下铺垫,我们可以遗忘过去改变过去,但曾经的时光却不能够随着记忆改变,而它的影响也是如此。
      
      再来说说书中其实不算出场太多的“父亲”一角色,他其实是整部作品的重要线索,正是因为五年之前他的背井离乡,他的孩子才会被寄养到乡下,脱离了父母,进入了不同的世界,他们开始在各种边缘的地方游走,甚至可以说是流浪,父母没有教育他们,并且没有见证他们从孩子变成了青年,进入了青春期之后的孩子突然见到了重返家园的父亲,这种在他的内心深处是无法接受的,尤其是让父亲可以决定他的一切,父亲愿意走就走,愿意回来就回来,没有告诉他通知他,更不用说请示他,而父亲走时把他送到乡下,他回来时就可以随便接走前往陌生的国家,这让尼尔从内心排斥。我想这种体验每个青年都或多或少有体会,虽然事情也许可大可小,但不以其他事件为依托的情感宣泄,只能够证明事实的铁证如山。
      
      成长是一件美的辛苦的事情,也是一部残酷物语电影,各种在当时看来无望的事情,没有希望的前途,纷繁复杂的社会,无法摆平的心绪,都在这里能够看到,无法掩盖的是从笔锋下透露出的绝望和哀伤,归根结底,这应该是谁的原因呢?是父亲吗?他只是想让自己的孩子们过得好一点。是孩子吗?他们又能改变什么,他们仅仅只是孩子。是社会吗?文化的隔阂和种族的差异,再加上各种物质的匮乏和欲望的索求,使得他们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而当拥有了物质有了淘金梦,是不是就等于拥有了一切?而在美国历史上的移民故事又恰恰都体现了这一点。多年的背井离乡和孩子们的不适应,使得整个生活陷入了恶性循环,而让人稍感安慰的是,它总不是彻底的绝望,在根深蒂固的社会原因之下,其实隐藏的是更加深刻的人文因素,沉溺就是对现状的一种放任和对社会侧面的反击。
      
      对美国人来说,《沉溺》的故事是新鲜的,是让人震撼的,因为它足够直接,并且独特,作者就是那些移民少年中的一员,来自不富裕的国家,终日凄凉,随后被早已经陌生的亲人带走,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别人的排斥,看不到前路的迷茫,使得自己开始自甘堕落。你想想,这种故事或者是逻辑,是不是太过熟悉,这样的故事,不仅仅在美国,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时有发生,世界在不断的改变,人生的大起大落,我们只能够随波逐流,我们无法挣脱,只能沉溺。
      
      可爱可怜可恨的人们哪,想要离开家去寻找财富,初衷是美好,但却无奈现实多残酷,历经艰辛磨难,开始了一场场无法醒来无法摆脱的噩梦,他也无法回头,沉溺在其中。对于读者来说,我们无法说出在整个故事当中,谁对谁错,他们其实只是用了另外一种方式想要得到一点。我们无法去判断哪一个错了哪一个无法原谅,他们都是生活之中的玩偶,无奈、悲惨、凌乱、沉沦。
      
      在这篇评论的前面我曾经提到书中的故事像是完整故事的重点部分挑选,犹如一副扑克牌,摆放在读者面前让你挑选。而其实,在故事讲述的那些人事,也是一副牌,生活把它发给了不同的人,让他们任意洗牌,然后摊开,你选择了什么,决定了什么,其实在于你自己,生活不会强塞,它只是会诱导甚至误导,你打下的牌,最终决定权,在你。
      
      《广州日报》
  •     感觉还不错,但是怎么你们能看出那么多东西,而我只是觉得,有点黄但我喜欢.
      
      
      
      
      
      
      完毕.......
       评论太短了吗....
      加点.................................................................
  •     阅读《沉溺》的过程,是一次伴随有微微刺痛感的体验。读者往往在阅读时,恍惚看见一群桀骜不驯的多米尼加少年,在前面大步流星,引领着人们走在深沉的故事上。他们不时洒下一片沙粒,并转过头来,有些嫌恶的对读者说,要光脚走才行。读者信以为真的脱下鞋子,果然知道了那些尖石是如何刺痛脚掌的。等到他们中终于有一些细心的,蹲下身,扒开掩在路面上的碎石时,他们会发现,原来碎石下的泥土如海藻般柔软。也许那时少年们已经远去了。不过值得欣慰的是,读者最终会读懂他们。
      
      Junot笔下的男孩如他自己与其他底层社会的男孩一样,他们早早地学会了掩饰,藏起了柔软而孤独的内心,学着像男子汉一样生活。他们会揭别人的伤疤,用最大的力气嘲笑。会当街吐口水,调戏姑娘。更可能会贩卖毒品,像恶棍与老鼠一样奔逃与喘息。他们过早的接触到社会的阴暗面,可他们并没有更多的选择,如这部小说集的英文名字一样,‘Drown’,这是他们唯一应对的方式。相比较‘沉溺’,‘Drown’可能更能提供一种动态的情景,一种在水中缓慢沉堕的过程。这应该是对这群男孩们最好的描摹。他们随着气泡下沉,最终身处黑漆漆,四周遍布霉绿色的深井的最底端。这是他们时常有的绝望。
      
      同那些学着隐藏的男孩一样,Junot也是,但他隐藏的手法更高明。首先,在整本书的布局上,他让人们在阅读的最初,误以为这是一部各个独立的短篇小说集。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他会使读者们逐渐动摇先前的发现,认定这也许是部长篇,因为那些分散开来的短篇,似乎有着同样的主人公,同样的背景。可正当读者们洋洋得意,以为自己切中了意义的靶心时,他又突然一变,让读者察觉出其中种种的不确切,似乎“主人公只有一个”这样的结论也不是很有根据。读者在真假虚实之间迷茫的状态正是Junot想要的结果。不确切的指向实际上很有效的形成了一个模糊却统一的少年群体像。而更为残酷的是,Junot同时压制了许多成长小说中贯有的爱情篇章,即使蜻蜓点水般的谈及了男女之间零星的情愫,但‘爱情’这一字眼始终如吐出的呵气,并没有发声。那个勉强可以称为关于爱情的故事《奥罗拉》,仍是以最碎裂的状态呈现。男孩们终于羞于谈起爱情,他们只能长长的等候在监狱外面,狠狠鸣一声笛,告诉监狱里的女友有关思念的秘密,不管她们听到或者没听到。后来,他们配合着,一遍遍演练日后幸福的生活,可幸福始终没有到来。
      
      即使种种温情的东西被灰色的生活,潦倒的青春隐匿,但温情本身的魅力是无法阻挡的,它逼迫着人们去发现。就像人们善于发现一株在石缝中张开嫩芽的幼草,同样,他们也习惯收集那些短暂的温柔。《沉溺》中散落的温柔是最为动人的,我们常常像敏锐的猎人,偷偷寻找并捡拾起那些郊外的珍宝,逐一擦亮并一遍遍把玩,直到它们不再风尘仆仆,故事中最为闪亮的光点便被我们找到。在《伊斯莱尔》中,男孩们恶作剧地摘下了面部残疾的孩子伊斯莱尔的面具,当一张被猪啃过的,难看的脸暴露无遗时,他们没有如期望中那般嘲笑这丑陋,而是带着沉重的愧疚和一丝惊吓逃跑。而后面一篇名为《无脸》的小说,可以看做是这个戴面具孩子的自白,在种种人古怪的眼光和孩子们的欺凌下,他练就了一身如飞翔般的奔跑,较之他被毁坏的面部,他的内心如此强大,以至于在飞翔时忘了自己是在奔跑。
      
      反复在酷烈与温情中交杂的《沉溺》是枚异物。它在烈时你感到的疼痛,在柔时你感到的轻快之所以如此有血有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带有Junot本人的影子。这种自传色彩为《沉溺》提供了可信的细节。正如Junot所说,家庭生活本身给予了他复杂的故事:一个关于两个监狱中生存的孩子和无边无尽的穷苦与困难的故事。也是因为这样,我们便不难理解他小说中黑色的调子。《沉溺》作为他的处女作,是他个人经验的一次成功的总结。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开头部分一篇名为《聚会,1980》的小说和尾篇的《生意》。《聚会,1980》中,多米尼加男孩要去小姨的公寓参加聚会,可是初到美国的他,对于美国的一切显得不太适应,最为严重的是一坐上父亲的大众车,时速达到二十公里以上,他便要呕吐。这病症随着与父亲的关系恶劣,似乎愈加严重。“呕吐”这一动作,透露了父与子的敌对关系,也同时可以窥见Junot对于自己父亲最初的感情。而尾篇的《生意》,如一位忠实的记录者,以拉蒙这位一度丢妻弃子的负心汉为主角,客观并尽量详尽的描述了拉蒙来到美国之后的一切活动与动机,一个原本简单的背叛家庭的男人,背后复杂的思想感情被勾勒出来后,我们对他的评价似乎有了些许的扭转,而这样的扭转,实际上是出于Junot本人的原谅。以这样的篇章结束整本书,也一扫之前的暗沉,呈现出一种积极而宽容的姿态。
      
      在这篇书评的最后,我终于放弃了写出一个优雅而悠长的结尾。因为这是Junot所擅长的,而非我本人。如一位忠实的读者一样,我也偷偷寻找着那些不被人轻易发现的珍宝。我必须绕过粉饰的强悍,凌厉的锐角,扒开一层摞一层的障碍,找出Junot隐藏最深,最为柔软的那一部分。它也许是这句,“尤尼尔,他终于说道。一张满是胡渣的脸对着我,大拇指在我的脸颊上抹了一个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