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 页数:198 字数:191000 译者:杨传纬
Tag标签:无
前言
序言 奥托·贝特曼博士(Dr. Otto Bettmann)滔滔不绝地谈了几小时,详细地回忆1935 年他怎样从阿道夫·希特勒的疯狂魔爪中逃了出来,怎样在美国建立了新生活,成为现代通讯工具的一位卓越的革新者。已经到了中午,该休息一下了。这位92 岁的传奇人物,几十年来以“图片人”着称的老者清脆地拍拍手掌,高兴地说道:“行了,你们一定饿坏了,大家吃点午饭吧。” 贝特曼博士创建了一个巨大的影像资料库,把各种照片供应给书籍设计师、杂志发行人、报纸编辑、广告代理商、电视制片人,因此获得了国际声誉。他具有多方面的兴趣,还非常擅于讲述;他写过不少书谈论各种消费品,谈起文字的伟大力量更是精彩动听。他又是技术高超的音乐家,长于演奏巴赫的作品。我们从他的书房出来时,我请求他为我和我妻子在客厅的小风琴上弹奏点什么。他毫不犹豫地坐到琴键前,弹起了巴赫大师的一段美妙的小步舞曲。 后来,在佛罗里达州比奇菲尔德海岸离他家不远的一家海鲜餐馆,贝特曼博士又详细向我们解释了他为什么热爱巴赫(他和巴赫的家乡同在德国莱比锡):“巴赫总是把我们带回到起点。我深信,上帝把他派遣到这个世界,是为了在混乱中建立一点儿秩序。贝多芬从来不做这类事情,他出发以后就飞速地进入了外层空间。巴赫可不一样,局限在自己创作的乐曲范围之内,抓住一个主题不放,一切都在奇妙的秩序之中。” 我们坐了好一会儿享用午饭,愉快地用面包屑满足几只停在餐馆外面的桌上肆无忌惮的燕雀乞食。贝特曼博士又重新拾起刚才放下的话题: “上帝开始创造世界的时候做什么呢?他从混乱中建立秩序。我从巴赫写的一切里感到这种秩序。他开始一个主题,加以发展,前后音质相同,精神相同。主题向前进,上升变化为各种形式,但总是回到出发的起点。” 我与奥托·贝特曼相会,触发点是1995 年10 月《纽约时报》头版登载的一篇长文。新闻标题是:“影像档案被微软的亿万富翁盖茨收购”。 这是微软公司董事局主席威廉·H. 盖茨三世(William H. Gates Ⅲ)的又一项壮举。盖茨是华盛顿州贝尔维的私营科尔比公司所有人,这个公司进行了收购谈判,据说是一项“数百万美元的交易”。由于购买了贝特曼的档案,这个世界上主要的用来运作计算机系统的软件供应商将获得充足的原始材料,也变成电子图像的主要供应商。盖茨还会增购其他资料。到2000 年,科尔比公司将掌握超过六千万张图片。 盖茨获得的资料中包括贝特曼档案库于1990 年从国际联合通讯社和路透社购买的1 150 万张新闻图片。《纽约时报》的文章旁边登载了几张样品:棒球大王迪玛吉奥(Joe DiMaggio)亲吻玛丽莲·梦露(MarilynMonroe),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亮出他标志性的V 字手势表示胜利,一只垂耳狗倾听RCA 留声机声音的经典图片。图片将要经过扫描,转变为数字化图像,在国际互联网上供应给各方的商业客户。 在这场大买卖的激动气氛中,人们对奥托·贝特曼的关注都很有限。 他是来到美国的犹太移民,20 世纪30 年代就开始创建这项档案了。上世纪每个时期的大事都对他的生活与世界观发生过深刻影响。《纽约时报》 还在不重要的地方刊登了消息的附识,标题是“从一个观点到1 600 万张图像”。文章记述了世界最大的图片档案怎样从一个人的收藏中产生: “收集图片者奥托·贝特曼生于1903 年,出身于莱比锡的富裕家庭。父亲是矫形外科医生,把对书籍的热爱也传给了儿子。奥托早在十二岁时就在家里的字纸篓中搜寻积累医学图表了。” 3虽然这篇人物介绍写得很简短,但贝特曼博士一生的主要经历已经很清楚,这正是我在本书里想探讨的问题:知识的传授与保存,信息储藏方式的巨大变化,更重要的是对阅读和印刷文字的无比尊重。贝特曼接受过历史学的陶冶,曾在柏林的普鲁士国家美术图书馆担任珍本书的保管员。 他首创使用一种新发明--用35 毫米莱卡照相机来拍摄德国国家藏品里的手稿。国家社会党掌权以后,把犹太人从重要岗位上清除下来,他就逃到美国。随身携带两大旅行袋,里面装有25 000 张图像,许多是他自己拍摄的胶卷底片。尽管他一生中拍摄了千万张图像,但贝特曼始终坚信书籍在文明社会中占有首要地位。就我而言,《纽约时报》里最好的消息是他还健康地活着,住在佛罗里达,和过去一样头脑清楚。我们在电话里互相认识了,几周以后见面,进行了两天难忘的交谈。 “中国人有一种说法,认为一画抵千言,但我并不同意,”他在第二次会晤快结束时这样说,“我认为一词抵千图。图片是作为过去的信息来到我们面前的,但是,没有一幅图片可以说是我真正所爱、感到满足的,因为它总是表面的东西,缺少充足的内涵,非常肤浅,只有阅读才使你深入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书籍的力量。” 两年多一点儿以后,正在我动笔写这篇序言的那一天,消息从佛罗里达传来,同样登在《纽约时报》上,说奥托·贝特曼博士因肾功能衰竭在博卡·拉同医院逝世,享年94 岁,还说他是“图片宝库”的创建人,“宝库的资料已渗透了美国文化”。几星期前,我们还交换过信件,相约在佛罗里达再次见面;他说将“像亲人相聚一样愉快”,令我万分欣喜。现在会见再也不可能了,但是这位文雅之士在1996 年对我谈到巴赫,说他在混乱中建立了秩序,总是不断回归到起点,是个艺术天才……这些话永远在我心中产生共鸣。 从我的研究工作开始,我就想在爱书人、藏书地以及书籍文化的编年史发展中寻求某种延续不断的东西;历史画面当然是不停地变化的,但是它必然要回归到哲学的本原。我在十五年前就开始这方面的探索,企图记录下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对于占有和流传某种事物的热情:这个事物就叫“书”;我要记录下人们怎样千方百计把我们历史、传统、文学的碎片保存下来。我研究的第一个成果是《文雅的疯狂》,主要谈的是收藏图书的激情。在本书中,书被尊奉为一种象征,理查德·德·伯里(Richardde Bury)在《书之爱》(Philobiblon)中称之为“思想的天赐食粮”;这本书继续研究书籍文化的综合概念,重点讲述为书籍文化献身者的经历与思想--不论他们是图书馆员、读者、作家、学者、制书人、书商、编目员、保管员、档案员,还是收藏家;讲述书籍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我考察的题目也包括“书是怎样构成的?”不论它是刻字的花岗石板,是刻上楔形文字的烘烤泥板,是纸草手卷,是棕榈叶上抄写的文字,是尖笔在羊皮纸上写的文字,是金属版面在纸上印出的文字,是激光扫描的光盘,还是把数据载入微小芯片上,再用银幕显示出来。然而我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书籍传递知识的作用上。 在大萧条最严酷的日子里,纽约市喋喋不休的市长拉瓜地亚(FiorelloLa Guardia)总爱用一个激动人心的词语来结束他星期日晚间的广播讲话,为的是鼓舞听众熬过尚未见到曙光的黑夜。这位被人称为“小花”的市长常用的词语--“坚忍”与“刚毅”,确实在市民中间敲响了希望的乐音,使这两个词成为纽约市公共图书馆门前两头石狮子的非正式名称。 自1911 年起,这两头用田纳西粉色大理石雕成的狮子就威武地把守在第五大道图书馆的门外。不论它们是向外护卫着知识,还是向内猎取知识,在我看来,它们的形象都代表着本书的主旨。 我在旅行采访中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当我的笔记超过千页的时候,愈来愈清楚的是,我必须把这些材料写成两本书,而不是一本。因此,《坚忍与刚毅》特别关注我遇到的人物和地点,讲述其中无比有趣的故事;下一部着作《文字的辉煌:变化世界里书的永恒》(A Splendor of Letters: ThePermanence of Books in an Impermanent World)则集中讨论有关的问题,并用故事来阐明问题。 诗人麦克利希(Archibald Macleish)担任过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 1940 年,在他的五年任期内,他写道:“书这个词有两层含义”,最基本的含义是“由某种物质材料构成的”制品,然而,更重要的含义则是“一种智力的对象,由各种材料或不用任何材料构成,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平衡与结构存在”于人们的心中。麦克利希强调:物质的书“不过是一种巧妙的密码,通过这种密码,智力的书才能从一个人的心中传递到另一个人的心中。智力的书永远是一种想像的结构,它一度悬浮于半牛皮装帧对开本的十分字版面之上,后来又悬浮于其他的书页和版面之上,甚至用的是其他语言”。这种想法出现在电脑这个词进入我们日常生活之前,是半个世纪前写出的,在今天却显得更加重要,它指导着我的各项研究工作。比将来的书籍形态更紧迫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保存已有的书籍。我们今天面临着挽救数百万册“易碎书籍”的艰难任务,这些书印在酸性纸上,正在加速腐朽。更艰难的问题是怎样保证电子数据资料长寿,它的产生是我们时代的奇迹,但它比印刷书更不能持久。 如果要在这些书页里遇见英雄人物,他们就是书的供应者和保管者。 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说:“刚过去的不过是序曲。”这句话我曾在《文雅的疯狂》中多次使用,现在又用在《坚忍与刚毅》中。我不可能访遍自古以来地球上所有的重要藏书地点,事实上很多地方已不复存在了。 但是选择几处许多世纪以来发挥关键作用的图书馆去访问致敬,讲述那里卓越人物的故事,我还是可以做到的。 为了查阅文献资料,我在下列地点做了繁重的工作:哈佛大学怀德纳图书馆(Widener Library),波士顿雅典娜神殿图书馆(Boston Athenatum),波士顿公共图书馆(Boston Public Library),马萨诸塞州沃瑟斯特的圣十字架学院(the 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狄南德图书馆(Dinand Library),伍斯特克拉克大学戈达德图书馆(Goddard Library),还有伍斯特的美国古物学会(American Antiquarian Society)。所有这些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常常能发现意想不到的珍贵宝物。我的研究工作常常得到电脑的协助,这是十年前无法享受的。虽然现代化的技术能节省大量时间,但我的讲述总是要求我见到实物和地点,要求我面对面地采访主要人物。 在我完成写作计划的亲身体验中,有一件事最能显示本书的主旨。这件事发生在1995 年4 月--我可以把它描述为神灵显现。那时我正在完成《文雅的疯狂》写作中的若干悬而未决的事项。为我修改文字的编辑向我提出一堆问题,我正忙于回答,以便书能按期出版。我需要确证弗兰克·西季威克(Frank Sidgwick)所编三卷本《佩皮斯图书馆描述书目》(ADescriptive Catalogue of the Pepys Library)中的某一个细节,该书1914年出版于英格兰。我使用那套书的材料是英国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佩皮斯图书馆馆长卢凯特博士(Dr. Richard Luckett)给我的一张照片,具体说是第二卷的序言,讨论1703 年佩皮斯遗嘱的附言,那遗嘱把历史上最不寻常的遗赠给了图书馆。我不曾读到原书,需要从书的版权页上获得更多出版的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复杂,但是我必须核对一些事实,才能把这个重要版本列入我的参考书目中。哈佛大学的怀德纳图书馆过去从来不曾叫我失望,此后也不曾叫我失望,但他们只有佩皮斯书目1825 年版以及1978 年版,没有1914 年版。我到第二个地方--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寻找,也没有好运气。失望之余,我打电话去找在英国的卢凯特博士,他又离开度假去了。最后我决定去波士顿雅典娜神殿图书馆,那是美国的卓越藏书所在地之一,着名的研究型图书馆,始建于1807 年。 在那里,我不但在地下藏书库的一个遥远书架上找到了那套精美考究的三卷本,而且发现它还处于原始状态,书页没有裁开,经过这么多年,显然还无人阅读过。波士顿雅典娜神殿图书馆还没有使用扫描设备来出借图书,当我在前台签名借这套书的时候,我发现书后借书卡片上是一片空白,证明它还是第一次离开图书馆。“81 年了。”我摇着头大声说,心中既感谢又觉得奇怪。办理出借手续的馆员,白发苍苍的詹姆斯·菲尼(James P. Feeney)用眼睛瞪着我,问道:“你知道他们为谁买的这套书吗?”他停顿了一下,说:“巴斯贝恩先生,是为你买的。”平静地说完以后,他又接着工作去了。 他不曾说--也用不着说的是:他的前辈把书买来以后搁置了将近一百年,为的就是将来某一天某个人也许需要读到它。幸运得很,在我之前无人借出此书,并未成为抛弃它的理由。有一阵子,许多别处的图书馆风行缩减库存空间、紧缩经费、改订规则,这里却没有照办。仿佛有一只集体的手--拜占庭的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 of Byzantium),彼特拉克,罗伯特·科顿(Robert Cotton),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Christineof Sweden),托马斯·杰弗逊,阿瑟·阿方索·索姆贝格(Arthur AlfonsoSchomburg)--每一位世界智慧的暂时保管者都伸出手来,穿过时光的激流漩涡,把这套宝贵的书送到了我的手中。这是一个实现信念的行动。 我们是他们的继承人,对于第三个千禧年的读者也负有同样的责任。
内容概要
你要承诺、在至尊的上帝面前庄严宣誓:每当你进入大学图书馆时,你要专心一意、谦恭而静默地读书,爱惜图书和家具,并使其尽可能长久使用。你不要偷窃、偷换、擦损、扭曲、撕毁、割损、涂抹、损坏任何书籍,在书中写字、画线,或以其他方式使书籍受到虐待、破坏或损毁,你也不要容许其他任何人做同类的事情。你要尽可能制止任何其他违规者,在获知他们恶劣行为后的三天之内向大学副校长或其代理人报告。请把手放在基督的福音书上,愿上帝保佑你。
——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章程
坚忍”和“刚毅”是纽约公共图书馆门前两座石狮的名字,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酷的日子里,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总会在星期日晚间的广播里,用这两个词来鼓舞市民们熬过一个个黎明前的黑夜,迎接明天的曙光。本书中,无数的藏书家、书商和图书馆人凭着“坚忍”与“刚毅”,在保存书籍文化的传承上成就了不朽的功绩。
图书馆作为“医治灵魂的场所”,从最早的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开始便承担着保存书籍和传递知识的重要作用。本书作者巴斯贝恩历经十余载,遍访世界各大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哈佛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等,为我们生动记录了无数的图书馆人,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所从事的堂吉诃德式的奋斗……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Nicholas A. Basbanes),1943年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洛厄尔,曾任海军军官、记者和文学编辑,现居马萨诸塞州的北格拉夫顿。1999年因写就《文雅的疯狂》一跃成为知名专栏作家,被誉为“关于书之书的权威作者”。除本书外,其他主要作品有:《文雅的疯狂》(A Gentle Madness,1999)、《疯雅书中事》(Among the Gently Mad,2002)、《文字的辉煌》(A Splendor of Letters,2004)、《读者有其书》(Every Book Its Reader,2005)、《版本及印次》(Editions & Impressions,2007)、《文字的世界》(A World of Letters,2008)、《关于作者》(About the Author,2010)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人民的殿堂
第二章 过去与未来的图书馆
第三章 在书堆里
第四章 沉睡
第五章 妥善封存
尾声
注释
译名对照表
编后记
章节摘录
亚历山大·瓦特梅尔(Alexandre Vattemare)名气很大,超越了他最高的梦想;然而这位法国腹语表演家兼模仿艺术家所追求的都是永垂不朽。他在演艺界被称为“亚历山大先生”(Monsieur Alexandre),他的模仿技巧能使人笑逐颜开、摇头赞叹不已。1839 年他到美国来旅游,进行多次巡回表演,随身携带了一本集锦册,名叫“四海签名录”(Album Cosmopolite),其中包罗了欧洲各地仰慕者的题词——题词者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贝多芬、雨果、奥地利和俄罗斯的皇帝、土耳其的苏丹,第一位题词者则是画家兰西尔爵士(Sir Edwin Henry Landseer)。 亚历山大先生名不虚传,他在纽约市帕克剧院的表演座无虚席,随后又到北美洲的各大城市继续胜利进军。尽管观众的反映令瓦特梅尔很高兴,但他巡回各地的任务却并不是传布他的名声,他的国际声誉已经很高了;他的目的是要提出一个建议,要使“文明世界的智力财富得到同等的传布,就像商业传布物质财富一样”。他提倡的具体内容就是“在世界的每一处地方建立免费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供所有的人享用。说得轻一点,瓦特梅尔是个与众不同的古怪人物,但是他有愉快的方法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1847 年他又一次来到美国,在首都华盛顿的众议院大厅获得了大批的观众。前总统、马萨诸塞州的政治元首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给予他支持与祝福,使他带着使命来到波士顿第一流的上层人士面前。历史学家怀特希尔(Walter Muir Whitehill)说:这个“小家伙带着一股充满精力的旋风,降落到了”新英格兰。瓦特梅尔面对市长约西亚·昆西(Josiah Quincy )和波士顿市议会发表讲话,敦促他们把市内开办的六十所小型专业图书馆加以合并,建立为单一的公共图书馆。这个建议看来不容易很快实现。但是他仍然赢得了许多朋友,因为他带来了巴黎市议会赠送的礼物——100 本书。作为文化的交流,这个礼物不算贵重,但现在它已经被视为“原始的藏书”,构成了美国第一所大型公共图书馆的核心。 1848 年3 月18 日,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法案,授权市政府在波士顿“建立并维持”这样一所“市级机构”。法案很快得到州长批准,在1848 年4 月3 日成为法律,这一天便成了图书馆的生日。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第一任主席、美国现代图书馆活动的真正开拓者温莎(Justin Winsor,1831—1897 )给这位法国腹语艺术家他应得的评价:“不管我们认为瓦特梅尔是什么人,是个热心人还是更好或更差的人物,我们都必须承认他具有感人的活力;他促使美国一个州接连一个州接受他的建议。到1853 年,他已经把130 所图书馆包括在他的活动范359 围之内。”从1847 年到1851 年,瓦特梅尔从法国把30 655 册图书转送到了北美洲。 今天,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已经超过了麦当劳餐厅——最新的统计为16 090 所,藏书约为七亿五千万册,按人口平均每人2. 7 册。瓦特梅尔开始他的倡议时,美国只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在新罕布什尔州的彼得保罗镇(Peterborough),桑顿·威尔德(Thorton Wilder )曾把这个美妙的社区写进了他的剧作《我们的市镇》作为模范。1833 年那里批准成立了美国第一所由税款支持的公共图书馆。然而,那时已经有了重要的图书收藏。据一份详细纪录,19 世纪中期,美国已有694 所私立图书馆,藏书2 201 632 册,分布在全国各地。统计显示,瓦特梅尔在美洲巡回表演时,马萨诸塞州有78 所私立图书馆,藏书共二十万册,“其他各州都不能接近这数量。” 1852 年6 月30 日,波士顿市长西维尔(Benjamin Seaver )请求一批精英人士组成的委员会开列详细的要求,“为了建立公共图书馆,需要购买什么物品”,并说明“保护这些物品的最佳方式”。一个月后,委员会写出了报告,今天被视为美国公共图书馆运动的创始性文件。报告大部分出自蒂克纳(George Ticknor),是哈佛大学的历史学家兼书迷。“他全心全意投入了这场运动,他的进步与开放精神大大超过了他的伙伴。”温莎写道。委员会强调指出:市政府的职责在于为市民的智力进展提供“慷慨大度的拨款”。“大型公共图书馆作为完善我们公共教育制度的手段,是极为重要的。” 市政府的官员热情接受了这份报告的最后文本,并将它包括在一批宣传材料中,送到国外广为散发,鼓励外国人来波士顿投资。说来真是幸运的巧事,这包材料也送进了伦敦的“巴林兄弟”(Baring Brothers )银行大楼,到了约书亚·贝茨(Joshua Bates )的办公桌上。贝茨是在马萨诸塞州生长的人,他和一般追寻‘美国梦’的人们相反,年轻时跑到英国去寻求名声和财富,在成功的道路上做过许多工作,终于上升到当时最兴旺银行合伙人的地位。1851 年10 月1 日,贝茨写信给波士顿的首长,提出捐助50 000 美元来实现图书馆的梦想,条件是捐款必须用来买书,在市政府拿到钱之前,必须有适当的建筑来存放图书。贝茨还坚持要求图书馆“对一切人完全免费,除了保存图书的需要之外,阅读不受任何限制。”他解释道,这份礼物是“一个小小的回报”。 为了报答我从你们城市许多友人那里得到的信任与关怀。在一封信里,贝茨表示,他在波士顿“度过童年的贫困经历”使他有了捐赠礼物的想法。“我没有钱,也没有地方可去,在自己房间里生不起炉子,也买不起书。度过晚上的最好办法是坐在哈斯丁-埃塞德雷奇-布里斯(Hastings,Ethedridge & Bliss )的书店里,读他们好意允许我阅读的书。我相信,如果那时有温暖光明的地方可以投奔,有可读的图书,我熟识的少年伙伴们几乎全部会到那里去过夜,去增进他们的智力与品行。” 怀特希尔在他写的一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百年史中计算,到1956 年,所有捐赠于买书的钱约为一百万美元。到今天,这个数字当然更多。贝茨规定他捐献的五万美元只能买书,这就保证了图书的迅速增长——薪金、修缮,其他各类开销就必须另想办法。在美国国内买不到的书,就由贝茨本人在英国或法国去寻找。不久之后,富有的波士顿本地人也纷纷捐献出自己的礼物,很多人效法贝茨的榜样,把用费只限于购买图书方面。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第一所大厦建于博伊尔斯顿街,1858 年元旦正式开放,当时的图书数量为78 000 册。新大厦的图书容量为250 000 册,对于今后藏书的增长可算是绰绰有余,这是大家一致的想法。在开幕仪式上,杰出的演说家、政治家兼教士埃弗里特(Edward Everett,1794—1865 )发表了即兴演讲,长达46 分钟。埃弗里特的演说比起他后来的一次长达两小时的正式演说,可算是简短多了。1963 年11 月19 日,为了纪念美国内战中葛底斯堡战役的牺牲者,他是“另一个”发表悼词的著名人物。然而,这位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的一个论点,假如二十年后他还活着的话,一定会感到很可笑:他环顾新图书馆的辉煌建筑时声称,这些设备即使到了下个世纪,也能充分满足全体市民的阅读需要。 然而到了1878 年,拥挤的大厦已经没有足够的地方容纳膨胀的图书了。仅仅过去了20 年,藏书就增加到4 倍,共计三十二万册,全都在使用中。每天登录出借的图书就有四千册,每年的流通量为一百二十万册。到1895 年,第一幢大厦已经完全不够用,因此被放弃了——博伊尔斯顿街上,面对波士顿公园的原址,今天已成为著名的“殖民剧院”(Colonial Theater)——藏书被转移到科普利广场的雄伟大厦,设计者为纽约麦金-米德-怀特公司(McKim,Mead & White )的查尔斯·麦金(Charles Follin McKim)。麦金在意大利旅行时见到一所殿堂,以它为模型创建了这所长方形的大理石建筑,中央是一个优雅的庭院。大厦位于波士顿市的后港地区,处在查尔斯河沿岸的填土造陆地带,填土都是邻近区域运来的。像数百年前威尼斯建造的漂亮建筑一样,波士顿公共图书馆的基础是打进松软泥土的木桩。在主要的入口处,六扇黄铜的大门上雕刻着代表“音乐”、“诗歌”、“知识”、“智慧”、“真理”、“浪漫”的六个人物形象,是雕塑家弗兰奇(Daniel Chester French )的作品。门口的大厅内铺上了佐治亚州所产的白色大理石地面,中央通道镶嵌着黄铜的花纹。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赞美宽阔的主楼梯“高耸壮美”,“黄褐色的大理石光彩照人。”楼梯拐弯的两侧平面上,蹲伏着两个狮子的雕像,由西恩那出产的大理石制成,雕刻家为路易·圣高登斯(Louis Saint-Gaudens)。他的弟弟奥古斯都·圣高登斯(Augustus Saint-Gaudens )则雕刻了智慧女神米涅瓦(Minerva)的头像,装饰着主要入口的拱门。1888 年9 月28 日,大厦举行奠基典礼的时候,奥立佛·霍尔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朗诵了他的诗篇:“让光明进来吧,这所殿堂属于人民。” 它确实成了人民的殿堂。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是美国第一所允许读者把图书带回家的图书馆,也是第一所设立了不同部门的图书馆。1895 年,它为儿童开辟了专门的阅览室。虽然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自纳税人,但是也不断来自慷慨的捐赠人。麦金大厦的修缮费用主要依靠BPL 基金会的支持,这是个非赢利的“友好”组织,不但出资改善了馆内的分部制度,而且还支持购买了许多特别的藏书。现在馆内手抄本和珍本书收藏在国内名列前茅,仅次于纽约市第五大道与第四十二街交汇处的兄弟单位——纽约公共图书馆。 马戈利斯生长在新英格兰,曾在密西根州和科罗拉多州做过各种图书馆工作,最后1997 年被选聘担任了波士顿公共图书馆馆长这个“梦寐以求”的职务(“梦寐以求”是他对我说的)。这项任命来到的时候,正好是图书馆生命史的关键时期:不仅仅要庆祝建馆150 周年,而且有大量修缮任务要完成,还要在20 世纪结束之前争取达到捐赠一亿美元的指标。二十五个部门的活动都需要关心照料。然后,又突如其来地发生了水灾,必须处理其严重后果。“我是个经理,又是行政管理者,有时必须当政治家,还要当推销员。我是个演说家、筹款人、一个叫卖的商贩。但是最主要的是,我把自己看成一条原则的体现者;这就是‘人人可以平等得到图书;’我是一种观念的提倡者;就是“人人可以在图书馆致富”。不管你是谁,你的肤色怎么样,你叫什么名字,讲什么语言,你祖先是哪个民族,你穿什么衣服,你都可以到这里来,而且发财致富。” ……
编辑推荐
一部国外图书馆的发展史,及其在数字时代面临的种种艰难挑战,令我们深思。西方书话大师尼古拉斯·A. 巴斯贝恩的书话精品。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