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 页数:266 译者:尤以丁
Tag标签:无
前言
自从亚伯拉罕·林肯诞生以后,200年间,有关他的传记和研究资料可谓汗牛充栋。仅在芝加哥的林肯书店,以这位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为题材的书籍多达12万种。因此,有必要解释一下推荐《林肯与劲敌幕僚》(以下简称《劲敌幕僚》)这部传记的独特理由。首先,这部书超越了任何一本林肯的个人传记,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林肯和他生活的整个时代、以及他如何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化对手为良伴、化宿敌为铮友的耐人寻味、堪称经典的故事。除了林肯之外,作者耗费了几乎与之相同的篇幅,分别叙述了林肯内阁中最重要的四位政治家——国务卿苏厄德、财政部长蔡斯、检察总长贝茨以及后来入阁的陆军部长斯坦顿的生平和从政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林肯高尚人格的感召下,从林肯的竞争对手转变成为林肯内阁最得力的干将。作者把林肯的生平、性格和殉难,放在同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群体中去对比、描摹和刻画,使林肯在强劲的竞争对手面前,显得更加崇高、丰满而富有立体感。这是迄今为止,所有的林肯传记中无人尝试过的写法。其次,这部书与关于林肯的所有其他传记相比,主要差异在于:后者历史教科书般的、全景式的描述。往往充满了纷繁的叙事要素和故事脉络,而这部书毫不犹豫地剪除了所有蔓延的:隋节枝叶,把笔墨集中在林肯与苏厄德、蔡斯、贝茨和斯坦顿这四位内阁成员的互动关系上,使整部书的叙述脉络相对单纯和清晰,林肯处理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关系的高超艺术,以及由此彰显的重国家利益、轻个人恩怨这种非凡的胸襟和气魄,仿佛绿叶衬托下的红花,尤为突出。作者不仅研究并掌握了大量关于林肯的珍贵史实,而且在对整个竞争对手团队中的每位成员的故事进行平行叙述时,为避免取材和主题重复,对错综复杂的史料进行了重组和润色,体现了深厚的叙事技巧。贯穿全书的主题有两个,这就是较量与合作。较量的一方,是家境贫寒、其貌不扬、屡屡受挫、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毫无从政经验的草原律师林肯;而另一方,则是无论在财富还是社会地位上堪称实力雄厚、在政坛上威名显赫、受过良好教育的三位政坛精英。他们分别是:纽约州参议员兼州长威廉·H·苏厄德,俄亥俄州参议员兼州长萨蒙·蔡斯以及密苏里州制宪大会代表、前国会议员爱德华·贝茨。作者别具匠心地撷取1860年共和党人在芝加哥召开的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这_历史事件,把一场极富戏剧性的政治较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并以此为轴心,叙述了较量的两个阵营的成长历程,将它们置于一种强烈的对比之中。事实上,只有对这些同时代最优秀的政治家进行深入探究之后,我们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林肯的聪明智慧和卓越才能。这是一次看似强弱鲜明、高下立判的重大较量。在作者的笔下,林肯的三位竞争对手都不是等闲之辈,在1860年芝加哥共和党大会召开之前相当长一段时期,他们无论在背景、资历、声望还是从政经验上,在党内几乎都胜过林肯一筹。作者并没有简单化地把这三人作为林肯的陪衬一带而过,而是以平行和交错穿插的叙述方式以及细腻而深刻的笔触,刻画了他们的生平、与众不同的奋斗历程和卓尔不凡的政绩。苏厄德伶牙俐齿、知识渊博、善于交际;蔡斯顽强执着、意志坚定、精力过人;贝茨正直无私、经验丰富、德高望重。而这三人在当时的政坛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党内拥有崇高的政治声望,都投身于坚决反对蓄奴制、实现自由平等这一伟大理想的斗争中。林肯在当选总统之前,毫无优势可言。论国内知名度和党内威望,林肯不及苏厄德与贝茨,论反蓄奴制的决心与力度,林肯不及苏厄德与蔡斯,而论出身、论教育背景,几乎全体内阁成员都在他之上。作者不惜笔墨,讲述了贝茨在19世纪40年代后期的河港大会上震撼人心的演讲;苏厄德在轰动一时的威廉·弗里曼谋杀案中的正义凛然、慷慨陈词;蔡斯在1836年挺身而出,保护反蓄奴制人士伯尼免遭迫害的义举等等,这些在政治舞台上的一次次颇具震撼力的亮相,无疑都反衬了林肯本人的奇迹。在阅读这些故事的过程中,我们愈是了解这三位加入了林肯政治团队的人物的卓尔不凡之处,就愈是对林肯罕见的道德品质和政治智慧钦佩有加。林肯不仅在1860年的总统大选中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而且还在1860年到1865年这短短的五年期间,凭借其高超的政治领导艺术,使原本彼此不和的内阁成员为了捍卫联邦利益而戮力一心,让所有人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与苏厄德和斯坦顿这两位昔日的竞争者结下了深厚的友情,而几乎所有的政坛对手都发自内心地尊重他、敬爱他。是什么让林肯有能力驾驭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政治对手团队呢?仔细解剖林肯的言行,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诚实的亚伯”那谦逊、善良、宽容、自信、坚忍的高尚德行,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卡内基语),让一切对手黯然失色,这不仅使他一步步化险为夷、化敌为友,而且在短短的五年执政期内,积累了一般政治家难以企及的声望和威权,并通过这种非凡的影响力去贯彻、实施他的各种政治、经济和军事决策。从这一角度看,林肯体现的价值取向与两千多年前庄子提出的“内圣外王”不谋而合。然而在错综复杂的政坛,仅仅拥有道德是远远不够的。许多研究林肯的专家都承认,尽管林肯以诚实无欺闻名于世,但他绝非一位胸无城府、不擅心机的耿直汉子。林肯深知,只有胸怀与谋略兼备,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事实上,林肯的政治智慧绝不亚于美国历史上任何一位以精明见长的政治家。正如作者所说的那样,“这位出身偏僻乡野的律师、政治家……其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程度,即便他所有的对手加起来也难以望其项背。”这种政治艺术在1861年林肯组阁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摆在新上任的林肯面前的难题数量之多、程度之复杂,绝不亚于建国初期华盛顿所遇到的挑战。当时,联邦危机四伏,国家统一的基石摇摇欲坠,在维护联邦和废除蓄奴制之间、在战争与和平之间、在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必须作出抉择,而他首当其冲面临的艰巨任务,便是平衡国内各种政治派别,组建一届最有利于国家安定、同时又能高效运转的政府。正如当时美国一家杂志发表的社论所说:“组建一届内阁,就好比向一位精明的姑娘求爱,属于艺术的一个子项。……与竞选舞台和十字路口的客栈里人们所熟悉的那些技艺相比,某些小花招要复杂得多,要理解这些花招,需要思维缜密,明察秋毫,只有身经百战,方能确保平安无虞。”林肯殚精竭虑,成功地将前辉格党人和民主党人、妥协派和激进派代表延揽入内阁,其中包括他在共和党内三位最强有力的政坛对手,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无论在政府内部还是国内、国际事务,协调矛盾操控自如,游刃有余。《史记·淮阴侯列传》曾经记载汉高祖刘邦与韩信之间一段著名的对话。刘邦问韩信:我能带多少兵?韩信说:不过十万。刘邦又反问:那么你又能带多少兵?韩信颇为自信地回答说:多多益善。刘邦大笑说:多多益善吗?那为什么你被我所擒?韩信答道: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这就是我被陛下所擒的原因了。在选择政府的最高决策者时,人民更需要的是“将将之才”。所谓“将将之才”,是有能力以崇高的政治威望凝聚人心、以宽广的政治胸怀化敌为友、以成熟的政治韬略驾驭骨干团队的领袖,他更为娴熟的并不是战术执行层面,而是在战略层面上对核心人才的宏观驾驭能力。内阁部长们受命于总统,靠的是自己出众的指挥技能和专业知识来实现团队的辉煌、体现个人的价值;而总统身为内阁领袖,更需要的是长期集聚的个人魅力和威望,以及长久发展的战略眼光,将最适合的人选放到最适合的岗位上(所谓“right person in fight place”),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善用核心人才的“将将之才”,把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能力的人才包容和团结在一起,让他们发现彼此间的共同目标和利益,方能打造一个强大而卓越的团队。无独有偶,2010年9月,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包容性增长”这一概念与此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包容性增长”一词主要是指一种经济发展战略,但是这个概念的哲学意义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兼顾共同利益,求同存异,公平合理,缩小分歧,才能更好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能够化解异己、为我所用的统治者和政治家其实并不在少数。在这方面,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汉高祖刘邦、武则天都曾留下许多戏剧性的范例,然而这些故事往往更多地体现出一种招降纳叛的绥靖色彩,而像林肯这样,以真诚相待、互敬互爱的态度,邀请过去的对手进入最高决策层,同舟共济、共商国是的例子,在人类历史上实属罕见,只有在真正的民主共和体制的大背景下,才能孕育出这样的典范。无论是政治精英组建复杂而庞大的国家机器,还是芸芸众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矛盾纷争,林肯的品德和智慧无疑都具有深远的垂范意义。本书作者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是美国当代人气最旺的通俗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曾执教于哈佛大学,擅长研究美国总统政治。1995年,她撰写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的传记《非常年代》荣获普利策奖,而作者以十年之功撰写的《劲敌幕僚》这部以林肯为中心人物的历史传记,也于2005年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并荣获林肯奖。乔治·W·布什和巴拉克·奥巴马两位总统都十分喜爱这部书,在他们从政的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从这部书所阐述的林肯的政治韬略中汲取养分,把林肯当作敬仰和效法的对象,奥巴马甚至把林肯将竞争对手延揽入阁的做法付诸实践,邀请自己的对手希拉里担任国务卿。本书的翻译得到了世纪出版集团曹培雷女士和罗湘女士的悉心指导,同时要感谢我的两位朋友——南卡罗来纳州富尔曼大学(Furman University)政治系的欧梅村(Marc Harrison Opper)先生和来自新加坡的刘南毅(N.J.Liu)先生的热情帮助。是他们的鞭策和鼓励,为我树立信心,完成了全部翻译工作。译者2010年3月于苏州
内容概要
本书超越了任何一本林肯的个人传记,作者讲述了一个关于林肯和他生活的整个时代、以及他如何以高尚的人格力量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化对手为良伴、化宿敌为铮友的耐人寻味、堪称经典的故事。除了林肯之外,作者耗费了几乎与之相同的篇幅,分别叙述了林肯内阁中最重要的四位政治家——国务卿苏厄德、财政部长蔡斯、检察总长贝茨以及后来入阁的陆军部长斯坦顿的生平和从政经历,以及他们如何在林肯高尚人格的感召下,从林肯的竞争对手转变成为林肯内阁最得力的干将。作者把林肯的生平、性格和殉难,放在同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群体中去对比、描摹和刻画,使林肯在强劲的竞争对手面前,显得更加崇高、丰满而富有立体感。这是迄今为止,所有的林肯传记中无人尝试过的写法。
作者简介
作者:(美国)多丽丝 科恩斯 古德温 译者:尤以丁
书籍目录
引言第一部 第一章 四个等待命运的人 第二章 崛起的欲望 第三章 政治家的诱惑 第四章 墨西哥战争与威尔莫特条款 第五章 风起云涌的19世纪50年代 第六章 山雨欲来 第七章 提名倒计时 第八章 决战芝加哥 第九章 “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 第十章 组阁 第十一章 “现在我属于人民”第二部 第十二章 “记忆的神秘和音” 第十三章 “好戏开场了” 第十四章 “我不想成为炮灰” 第十五章 “我的孩子去了” 第十六章 “他只是不同寻常而已” 第十七章 “我坚信我不是在做梦” 第十八章 怨声四起 第十九章 “后院起火” 第二十章 “这位巨人经得起重击” 第二十一章 “我嗅到了麻烦” 第二十二章 “依然风急浪高” 第二十三章 “里面有个人!” 第二十四章 “行善终将有回报” 第二十五章 “戮力一心” 第二十六章 “他现在属于千秋万代”尾声致谢
章节摘录
苏厄德和儿子弗雷德里克历经艰险,最终战胜了可怕的伤痛,恢复了元气,但是那“恐怖的一夜”在弗朗西斯·苏厄德的心里打上了难以磨灭的烙印。六个星期之后,她觉得自己用“感同身受的方式”承受了她所爱的人的痛苦,倒下并撒手人寰。她的葬礼在奥本举行,据说是“美国有史以来出席人数最多的一位女性葬礼集会”,在随后几个月里,范妮始终呆在父亲身边,想要弥补她在母亲病重弥留之际未能陪伴左右的遗憾,直到她本人患肺结核、距离自己22岁生日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去世为止。苏厄德悲伤欲绝。《华盛顿民主党人报》评论说:“也许真的该这样说:刺客的重击让父亲与儿子死里逃生,却给了母亲和女儿以致命一击。”苏厄德继续在安德鲁·约翰逊的总统任期内担任国务卿,安德鲁与国会里的激进派们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苏厄德试图居中调停但是没有成功,然而有一件事让他非常自豪,这就是购买阿拉斯加,此举当初被人讽刺为“苏厄德的蠢事”。他卸任之后,以漫游世界的方式度过余生。在弗雷德和安娜的陪同下,他花八个月的时间游览了阿拉斯加、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回到奥本之后,他立即制订了一个周游列国的计划,其中包括日本、中国、印度、埃及、希腊、土耳其和法国。1872年,苏厄德在家人的陪伴下寿终正寝,享年71岁。弥留之际,儿媳詹妮问他有何需要嘱咐,他简洁地答道:“彼此相爱。”当老朋友的遗体被抬进墓穴时,一旁抬棺的瑟洛·威德不禁当众落泪。斯坦顿在内阁的最后几年,是在势不两立的争吵中度过的。在联邦重建的问题上,他对国会激进派的同情让自己公开站到了总统的对立面。总统要求他辞职。对此,斯坦顿并不买账,收到了一纸免职令后,他一连好几个星期在办公室里“充当人体路障”,在办公室里吃饭,在沙发上睡觉。斯坦顿声称,将他罢免违反了《任职法》。这个法案是国会里的激进派不顾总统否决新近通过的。它规定罢免任何一位内阁成员必须经过参议院批准。约翰逊对《任职法》熟视无睹,由此埋下了1868年遭弹劾的祸根。当该弹劾案在参议院以一票之差被否决时,斯坦顿终于递交了辞呈。尽管斯坦顿历经磨难,心力交瘁,但是他几乎没有时间休息。他任职期间的运气已经耗尽了。重操律师旧业之后,1869年,格兰特总统提名他进入最高法院,他乐坏了,因为那是他“唯一向往过的职位”,然而好景不长,三天以后,当他与家人团圆共度圣诞的时候,斯坦顿的哮喘病严重发作,昏迷不醒,与世长辞,年仅55岁。罗伯特·托德·林肯在给斯坦顿的儿子埃德温的信中写道:“我知道说什么也许都不管用,然而,当我回忆起令尊对我的慈爱,我就会想起家父去世时我万念俱灰的心情,很难相信这是真的。当令尊离我们而去之时,我和你一样,几乎无法控制自己的泪水夺眶而出。”爱德华·贝茨与家人尽享天伦,安度余生。战争一结束,贝茨的儿子弗莱明就从南军离开,回到家乡,父子欢喜团圆。1869年,贝茨告别人世,享年76岁。他的品德与其政府公职期间取得的成就一样受到了人们的尊崇。有人撰文称颂他说:首先,“他的性格在他的社会和家庭关系中,都表现出最美好的一面。作为丈夫、父亲、朋友,无论哪种角色,他都受人爱戴,即便是死亡也无法斩断这种感情的纽带。”在负责处理了安德鲁·约翰逊的弹劾案之后,萨蒙·蔡斯又向1868年的总统竞选投去了难以割舍的目光。他把各种希望都寄托在格兰特之后的民主党人身上,这就使共和党人稳获提名。凯特担任了蔡斯竞选班子的负责人,使蔡斯的名字领先于各位代表,但是当俄亥俄州宣布支持纽约州的霍勒斯·西摩尔时,蔡斯的总统候选人美梦便破灭了。他的家乡州再一次让蔡斯的野心戛然而止。四年以后,蔡斯依然对总统梦心有不甘,他转而投靠自由共和党,然而这次他依然与总统候选人擦肩而过,霍勒斯·格里利赢得了这个机会。蔡斯心脏病发作,得了中风。从那以后,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情绪也日益低落。他对一位朋友倾诉说,他“做了太多徒劳无益的事情,难以有所作为。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仿佛已经离开了人世”。1873年5月7日,在凯特和内蒂的陪伴下,蔡斯走完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时年65岁。父亲去世之后,凯特与斯普拉格劳燕分飞。她与纽约州参议员罗斯科·康克林产生了恋情,这段婚外情以丑闻而告终。当时斯普拉格在他的纳拉甘塞特大宅里发现两人在一起,他手持一把短枪追逐康克林,夫妻两人爆发了剧烈争吵。争吵中,斯普拉格差点把凯特从卧室的窗户里扔下去。凯特提出了离婚诉讼,回到华盛顿,在贫困交加中死去,时年58岁。布莱尔家族回归了民主党阵营。尽管弗兰克·布莱尔于1868年被推举为西摩尔的副总统候选人,但是他没完没了谴责对手的习惯过早地断送了他在政坛上的大好前程。1875年,他在家里摔了一跤而丧命,时年54岁。布莱尔老人比儿子多活了一年,在85岁辞别人世之前,他始终“筋骨强健,脑子好使,乐天爽朗的脾气”一点没变。蒙哥马利在备受争议的1876年大选期间担任民主党人萨缪尔·蒂尔顿的顾问,选举中,共和党人拉瑟福德·B·海斯最终获胜。1883年,蒙哥马利·布莱尔正在撰写安德鲁·杰克逊的传记时去世,时年70岁。吉迪恩·威尔斯在安德鲁·杰克逊遭弹劾审查期间支持了他。他在内阁一直呆到1868年。回到康涅狄格州之后,他写了一系列忆旧的文章。威尔斯第一个把林肯描写成“一位杰出的人物,以令人钦佩的方式完成了极为繁重的使命”。他在晚年,将自己那些观察入微的日记整理成书,这些资料成了研究林肯政府内部各种动态最有价值的文献。威尔斯于1878年因链球菌感染而去世,享年75岁。约翰·尼可莱和约翰·海伊是一对终生好友,他们以林肯当时未发表的文字为蓝本,合著了一部卷帙浩繁、长达十卷本的林肯研究文集。1901年,尼可莱在着手编纂一个简略版的林肯研究文集时去世,享年69岁。海伊在威廉·麦金利和西奥多·罗斯福两位总统任职期间担任国务卿。1905年,他梦见自己重返“白宫,向现身为林肯的总统汇报工作。他非常和蔼可亲,体贴入微,对我的病表示十分同情。……他给我两封家常信作为回答。我很高兴这个小小的命令是我有能力遵从的”。那一年,正好是海伊所敬爱的总统遇刺四十周年。梦醒之后,他“内心极度惆怅”。不久,海伊很快便死于血栓,时年66岁。玛丽·林肯始终没有能从丈夫去世遭受的打击中恢复过来。回到伊利诺伊州之后,她向伊丽莎白·布莱尔·李表露说,“每天早上,我从辗转反侧中醒来,新的一天在我看来如此悲惨,如此难过,实在令人难以为继。”她对儿子的家庭教师说:倘若不是为了她的“宝贝塔德”,她“会很乐意拥抱死亡”。母子二人几乎难以分离。用约翰·海伊的话来讲,塔德与玛丽一起前往欧洲旅行时,表现出“超乎他那年龄的那份专注和柔情”。回到美国不久,塔德患上了医生称之为“心脏受压”的疾病,于两个月后去世,年仅18岁。约翰·海伊为《纽约先驱报》撰写了一篇颇为感人的讣闻a他写道:“几个星期前曾与母亲一起途经纽约的这位谦逊而诚恳的年轻人,除了他那悲痛万分的朋友们之外,无人知晓。但是,任何一位活着的人,只要他亲身经历过四年来以华盛顿为中心的几次风云变迁,那么他们就会记得‘小塔德’。他曾经是那样充满青春活力,生机盎然——内心健康开朗,乐观向上,他的各种恶作剧和异想天开的冒险精神,让整个白宫都充满了生气。”玛丽一直担心自己没钱花,这使她的不幸遭遇雪上加霜。“你很难跟一位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的人打交道。”罗伯特向年轻女郎玛丽·哈兰(此人后来成为罗伯特的妻子)倾诉道:“你很难相信居然会发生这种事,但是我母亲确实向我声称,她已确确实实穷愁潦倒,不管我做什么,说什么,她都不相信事实和她所说的正好相反。”玛丽的行为越来越古怪,罗伯特下决心将她送进一家州立医院,进行精神病治疗。她四个月以后出院,被带到斯普林菲尔德,由妹妹伊丽莎白负责照看。这段经历,让玛丽唯一在世的儿子永远疏远了她。在结束了最后一次欧洲之行以后,她定居在爱德华兹公馆,实际上成了一位隐居者,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这里曾经留下她与亚伯拉罕·林肯相遇并结为伉俪的那段美好时光。1882年,她盼望了多年的死神终于降临,了却了她的心愿,时年63岁。
媒体关注与评论
洛杉矶时报:这部才气横溢、文笔优美的传记,是所有描写林肯内阁的作品中最出色的一部,也是把林肯作为一位普通人和一位总统来刻画的最为成功的一部作品。波士顿环球报:道格拉斯·布林克莱:一部构思缜密、文笔精湛的历史题材的力作。纽约时报书评:詹姆斯·M·麦克弗逊:多丽丝:科恩斯:古德温撰写的这部优秀作品,对林肯及其主要内阁成员进行了优雅而敏锐的探究,无论对于研究林肯的专家还是只上过高中历史课的人们而言,它都是一部深受欢迎的传奇故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