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灰世家

出版时间:2010-1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吴熙祥  页数:335  
Tag标签:无  

前言

  老友陈克俭命我为《洋灰世家》一书写序,大概是因为我长期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并有担任该所所长的一段经历。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以研究中国民族工商业史为一大专长,无论是“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还是在改革开放后,所出版的恒丰、大隆、申新、永安、江南以及荣家集团等研究著作,都蜚声海内外。由于研究所地处上海,上海也是民族企业家的摇篮,所以一般是以研究集聚在上海的那批民族企业为限。  看到《洋灰世家》书稿,难免忆起我在20世纪50年代初读过的一本苏联文学名著《士敏土》,作者的名字忘了。洋灰、士敏土、细密土等,都是水泥的译名与不同叫法。作者之所以以“士敏土”命名该书,不仅因为水泥是工业化的基本元素,更是由于凝固后的水泥的无比坚实的个性。从《士敏土》到《洋灰世家》,能使我意会的一点是,在中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首攻水泥产业的民族企业家,必然是头脑清醒的有为之士。  《洋灰世家》的主角,是“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和陈一甫、陈范有父子,是天津民族资本的代表。在20世纪上半叶,天津与上海是中国民族资本最集聚的两大地区。本书有助于拓展我们的研究视野。  发端于19世纪中叶以后的洋务运动,是涌动民族资本发展的摇篮。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黄逸峰对此做出过开拓性的研究,提出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之一就是启动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洋灰世家》一书对此论是有力的印证。  “启新洋灰”的创始人周学熙、陈一甫等人,都是属于洋务运动中北洋系的人物。启新洋灰的前身唐山细绵土厂,即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就是在洋务运动主将李鸿章的直接授意下建起的。民族资本企业与洋务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可以说是在洋务运动的羽翼下发展成长的。当时的京、津、唐地区,由于位处中枢,必然成为洋务运动的重镇,并也推动着民族资本的巨大发展。从《洋灰世家》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从洋务运动初的官办企业到官民结合“官督民办”,最后再到民族资本独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民族资本正是这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从《洋灰世家》中,可以看到中国民族资本从业的艰难:洋务派对他们既有提携,也有制约;既要引进与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更要面临外资企业的激烈竞争;既要取得国民党一些高官的支持,更多的是来自旧政府的压榨;更可悲的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原以为民族资本可以大展身手,为贫穷落后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却由于不断的左倾干扰,使我国的民族资本过早夭折,也使我们的主人公陈范有不幸离开人间,这不能不是历史之痛。  《洋灰世家》一书,挖掘的不仅是中国民族资本的创业精神,也是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  1935年以后,陈范有创办江南水泥厂的一段历史,更是惊心动魄。除了建厂时碰到的种种磨难,更是由于1937年12月日寇攻陷南京后所发生的大屠杀事件。在民族的这个危急关头,江南厂利用国际关系的掩护与国际友人的支援,在那四围血色恐怖的环境里硬是垦出一片绿洲,使厂房成为救援众多难民的避难所。中国企业家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精神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不能不是中国抗战史,或者说是世界反法西斯史中的一段佳话。  《洋灰世家》以客观而公正的笔触,显现了两代“洋灰”人的面貌,也刻画出当时的世态情貌。例如,为疏通各方关节,以大量名家书画为礼;在增发公司股票过程中,却碰到了假权证的充斥等。这些在今天也似曾相识的情况,究竟是中国国情中的一面呢,还是别的什么,都颇能发人深思。  作者史笔直书,资料翔实,文字简练,写出了一本中国民族资本创业与曲折发展的画卷。  是为序。  袁恩桢  二○—○年一月  (作者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经济学会名誉会长)

内容概要

中国著名民族企业、天津民族资本的代表“启新洋灰有限公司”和创始人陈氏父子(被称为“洋灰陈”)的传记作品。陈一甫是清末民初中国北方实业界的重要成员,陈范有子承父业,驰骋水泥实业沙场,卓有成效,1938年,在南京挽救了3万多同胞,免遭日寇屠杀。他们经历过太多的辛酸与磨难,事迹感人。

作者简介

吴熙祥,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诗刊》、《青春》、《安徽文学》、《诗歌月刊》、《小小说月刊》、《民间对联故事》、《江淮文史》、《志苑》及《中国审计报》、《中华合作时报》、《安徽日报》、《江淮时报》、《新安晚报》、《扬子晚报》、《武汉晨报》、《江淮晨报》等媒体;著有《生态石台》、《石台楹联集锦》。曾任安徽省石台县财政局局长、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政府副县长,现任池州市审计局副局长。

书籍目录

序一 袁恩桢序二 陈克俭引言第一章 荫生入仕第二章 投身实业第三章 极力辅佐第四章 “洋灰陈”由此叫开第五章 创办崇实学堂第六章 联合之路第七章 权力之争第八章 执掌滦矿公司第九章 性勤俭而好施与第十章 北洋俊才第十一章 国中巨工第十二章 进入启新第十三章 子承父业第十四章 好事多磨第十五章 南京最大的难民营第十六章 宁为玉碎第十七章 满目疮痍第十八章 柳暗花明第十九章 青史留芳尾声:“洋灰陈”与“南张北周”的渊源附一:陈一甫大事年表      陈范有大事年表附二后记

章节摘录

  广阳镇是安徽石埭县县治所在地。  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的江南千年古镇。它北依陵山,南凭舒溪。站在陵山之巅,南望,巍峨挺拔的黄山近在咫尺;北望,神奇灵秀的佛教圣地九华山仿佛触手可及。发源于黄山西麓方家岭的舒溪河,滔滔不绝,一路高歌向北流入广阳。河面在这里渐宽,河水开始放慢了行进的脚步,舒缓轻曼地折向东北,然后,流经泾县当年李白笔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桃花潭,汇入青弋江,从芜湖注入长江。  便捷的水运,带来古镇的繁荣与灵秀。早在明代,县城小南门因溪楼多酒肆,号为“秦淮”,又因衣冠竞尚华丽,山珍海味必备,又有“小扬州”之称。有着“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目连戏,其编创地也在这里。1875年前后,明代剧作家郑之珍在此编创《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石埭戏班子惟妙惟肖的演出和坐唱念打的绝技常令世人叹服,他们走全国,唱全国,红极一时。我国第一部戏剧专著《曲律》的作者、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书中叹道:“石埭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与角十之二三。”此后,这里的目连戏不仅登上京城大雅之堂,还流向了海外,并对徽剧和京剧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舞台上演的是戏,人生演绎的何尝又不是一部戏呢?  出身贤达  同治八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1869年3月6日)。南京。新年的气氛尚未褪去,崭新的楹联和孩童们的花布衣裳在人们面前活灵活现,远处不时传来零星的爆竹声。  只听“哇”的一声婴儿的啼哭,划破了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带来阵阵暖意。主人用天干的第九位“壬”字,给太平天国战乱后出生的婴儿,取名惟壬。  这家主人便是石埭人陈黉举。  陈黉举(1834—1884),字序宾。天资英迈。4岁开始,从族老陈虎臣先生精研百家之学。他于书无所不读,十余岁即讲求经世之学,尤好读《资治通鉴》,深涵其要义。道光三十年(1850),16岁的陈黉举补县学生员。  咸丰元年(1851),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爆发。1853年3月,太平军攻下南京,进逼皖南。1856年,陈黉举23岁时,适逢父亲去世,这一年,传言太平军军纪涣散,乱杀无辜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人心惶惶,四处逃命。陈黉举则奉母举家转徙到江西彭泽、湖口一带,“乡族随行者数百”。局势稍有稳定,他即带领乡族回到家乡,“编联行旅数百人”,组成“义勇”,保护着一方平安。  他的恩师陈虎臣先生是华东一带理学名儒,又是个大孝子。  ……

媒体关注与评论

  一甫从余办实业,年最久。启新洋灰、滦煤矿、华新纱厂皆携手经营。性勤俭而好施与,有晏子之风。  ——周学熙  往尝闻皖人宦苏者言陈君之质直,一晤于江宁,固斤斤然有礼义人也。又十余年而有婚姻之好。  ——张謇  专门一年班同学陈汝良(范有)、李则昂、甄云祥三君,考入北洋大学预科。英才济济,相率出校,增我校光,扬我校风,敢为诸君预卜之矣。  ——周恩来  6月1日清晨,张太雷、林汝直、陈范有和李则昂4人组成的北洋大学第二讲演团,冲破天津警察厅、教育厅的禁令,到塘沽去宣传演讲。“听者塞途”,“人人点头称是”,“相聚不散,引颈遥望,似恨时间短促,不能尽所欲闻”。  ——1919年6月2日天津《益世报》  陈范有兄、曾养甫兄与余同时肄业于国立北洋大学,范有兄习土木工程,豪迈爽直,智慧高超,在班中时列前茅。养甫兄与余则习采矿工程。由于三人志同道合,抱实业救国之念一致,遂成金兰之交。  ——陈立夫

编辑推荐

  一个是清末民初北方实业的重要成员,一个是驰骋水泥沙场,挽救3万多同胞免遭日寇屠杀的实业巨子。  他们与“南张北周”有着太深的渊源;  他们与清朝遗老遗少、北洋权贵、国共高层人物有着密切的接触;  他们经历过太多的辛酸与磨难。  成就了一个又一个梦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洋灰世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