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知识到社会知识

出版时间:2010-11-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顾林正  页数:233  字数:214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理查德·麦凯·罗蒂(Richard Mckay Rorty,1931—2007)是当代美国最有影响的新实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来源与背景复杂,继承了实用主义、分析哲学、欧洲大陆哲学的思想。知识的来源、范围,知识的目的、价值与知识的确证等问题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传统的“知识”界定是确证的真信念,把知识确证的目的看作要可靠地追踪无人的真理,并且真理被理解为与经验接触的实在论观点。这种知识观以旁观者的角度,在实用目标或人类兴趣范围之外,寻找真理的纯粹本质或知识的绝对方法;超越历史环境去寻找一种不会随社会实践、世界图景的改变而变化的知识的基础或标准。  因此,传统知识论以及当代知识论中的基础主义,一致主义,内在主义,外在主义等在理论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本书将它们具体归纳为7大问题:知识的价值问题,知识的三元定义问题,知识的基础问题,实在论问题,知识的普遍性问题,假设武断与无穷回溯问题,真与假问题等。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知识的求真价值问题,求真导向的知识确证预设了主客二分,普遍理性,内在本质等一系列相关假定。    本书从知识的研究“主体”为切入点,把知识的主体分为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与类主体。传统知识论从个体的角度来考察知识,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注重个体心灵的运作、忽视知识生产的共同体,脱离社会对知识运用效果等因素的考虑,把知识的确证建立在个体的额外的理性与实在的内在本性关联的基础上。本书把知识放在整个哲学史的背景中,从实用主义与后分析哲学与解释学结合的维度来考察知识。以个体为中心的知识观并不符合知识的发展历史与现实要求,因而受到多方面的责难,所以知识论研究传统应该从个体知识转向社会知识。    罗蒂的知识论是“族群中心主义”的社会知识论,他认为知识的主体是处于社会团体、族群之中。在知识的产生中,人并非单独地从事研究,而是在某个共同体中从事研究;知识的研究对象和结果都是社会的建构,要受到社会目标和社会规范的强烈影响;知识确证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共同体的事业,是相对于听众的;知识的传播、接受与权利、民主与自由有关;以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的知识是有限理性的、相对的、开放的知识,因此传统个体知识论寻求的知识公度性由客观性走向协同性,由普遍性走向境域性。    知识中包含大量的隐喻现象,仔细分析发现,这种现象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从笛卡儿到康德的知识论,都可以看作是一系列隐喻更替的历史,其中真理是一个过时、糟糕的隐喻。因此,罗蒂的社会知识论明确指出真理不是知识确证的目的,知识的价值在于给人带来的对付环境的效用。罗蒂消解了真理与意见、事实与价值、知识与权利、沉思与行动的划界,把权力、利益、自由、民主与对话等社会学的要素引入他的社会知识论。他认为“知识或真理”是在理想交往条件下为人所信奉的东西,这种条件是由一种自由的出版业、一种自由的司法和自由的大学来促进的。罗蒂的族群中心知识论对知识论问题的回应中提出“无害回溯”,“内生型怀疑”等创建性观点,这些观点大大的扩展了知识论研究的范围,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罗蒂族群中心主义知识论也存在一些理论不足,就社会因素如何具体影响知识的内容方面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

书籍目录

主编的话导言第一章  知识的传统界定及其困境 第一节  知识及其价值 第二节  知识的类型 第三节  知识的困境与解脱第二章  罗蒂知识论发源 第一节  罗蒂与实用主义 第二节  罗蒂与分析哲学 第三节  罗蒂与欧陆哲学第三章  真理与隐喻 第一节  知识中的隐喻现象 第二节  知识隐喻史的意义 第三节  知识与隐喻的启示第四章  个体知识论 第一节  个体知识论考察 第二节  消解心灵、理性与自我 第三节  消解语言之镜第五章  新实用主义知识观 第一节  个体知识论的终结 第二节  反本质、反基础的知识观 第三节  事实与价值的融贯 第四节  对话制约别无他物第六章  社会知识论(上)——知识的社会因素 第一节  知识、信念与实在 第二节  族群主义的知识 第三节  知识与权力第七章  社会知识论(下)——知识的公度性 第一节  社会知识论确证观 第二节    由客观性到协同性 第三节  由普遍性到境域性 第四节  对知识论问题的回应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信念的确证在于它与相关的信念系统相一致。但是普兰庭加指出,把知识的确证归结为信念系统本身内在的一致,会导致信念与外部世界脱离关系,这种封闭的、摆脱了外部世界影响的信念系统不可能构成关于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的知识。依照一致主义的观点,还会出现无限多的信念系统,尽管它们各不相同,但却同样是一致的,因此,普兰庭加认为信念的确证在于它们与认识者的经验联系,而不在于与其他信念相一致。为解决这个疑难,美国哲学家苏珊·哈克提出“基础一致主义”的填字格隐喻,她把经验引入一致主义,认为知识像填字格,知识之间既存在着经验基础,又能相互推论一致、相容。填字格被理解为基础一致主义的知识观。基础主义找不到无可怀疑的基础命题充当基础,于是转向信念的确证在于它与相关的信念系统相一致,把知识看作整体意义上的东西,命题之间相互支持,彼此互为基础,这是一种精致的基础主义。问题是知识的确证归结为信念系统本身内在的一致会导致信念与外部世界脱离关系,更加麻烦的是,彼此一致的信念系统恰如打碎的镜子,每一个碎片都顽强地反映着世界的影像,出现无限多的各不相同、但却同样是一致的信念系统,哪一块镜片反映了世界的真相?一致主义和基础主义也没能摆脱镜子隐喻的限制。4.长征隐喻“弱基础主义”把知识的追求比喻为长征,真理是长征的无穷遥远的目的地,并非像镜子反映真理一样,立现眼前。在长征的途中,脚下不会有坚硬的石板路,我们脚下是沼泽地,我们相信在沼泽地中一定有承得起我们的地方,我们可以停在上面休息,但这个基础是脆弱的,当它承受不住的时候,我们必须往前走,去寻找新的坚固的路面。知识“并不是建立在事实的岩石上,它走在沼泽上。我们只能说,这块土地现在还结实,我们要停在这里直到它开始动摇”。

后记

罗蒂是一位有广泛影响的当代哲学家,他对传统哲学提出的一些挑战值得人们认真加以思考。本书从知识论的视角,全面论述了当代美国新实用主义哲学家罗蒂的社会知识论思想;从个体知识论和社会知识论两个方面剖析了罗蒂思想的发展脉络,具体分析了罗蒂对个体知识论的批判,并对罗蒂社会知识论的具体内容和特点加以概括。罗蒂的知识论的总特征是实用主义的社会知识论,他理解的理性不是超人类、超时空、抽象的普遍理性,也不是个体的自然之光,而是处于这两端的中间——族群理性。同样,罗蒂的知识既不是纯个体的知识,也不是超个体的全人类的知识,而是介于这之间的族群知识。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做大的变动,只是在字句方面做了润色,由于罗蒂思想的复杂性,本书的研究难免有许多不够深入的地方。论文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陈嘉明教授,由于学识与学历的缘故,在我作了6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后有幸被陈嘉明教授接纳为弟子,在导师的教导和敦促、鼓励与宽容下,才使我涉人哲学的堂奥。论文的写作得益于导师悉心指导,在论文选题、框架搭建、关键概念的界定,以及部分字句的推敲等方面,陈老师都悉心指导。在本书的修改中陈老师依然认真推敲,亲自执笔指正,陈老师宽厚的为人、严谨的治学之风对我将影响终身,在此再次向陈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辑推荐

《从个体知识到社会知识:罗蒂的知识论研究》:知识论与方法论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从个体知识到社会知识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可参考,用得着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