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叔本华 页数:281 译者:韦启昌
Tag标签:无
前言
顾名思义,《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所收录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1788-1860)讨论人的道德与自由的5篇文章。道德或者不道德在叔本华的哲学中有着精确的涵义界定,我们本质中道德和不道德的成分并不是我们经头脑智力思考以后的结果,并不是由我们的认知,亦即由我们接受的教育所决定的。虽然道德抑或不道德,是我们根据一个人的行为背后的推动力而对这一行为所作出的评判,但这些道德上的评判始终是针对做出这样行为的人,亦即这些行为背后的这个人的本性,因为一个人的行为只是这个人的本性的外现而已,或者用叔本华的比喻,行为只是症状而已,行为背后的性格(本性)才是疾病。既然道德涉及的是人的本性,所以,就像叔本华所说的,道德关乎入的意欲(本性),与智力、认知没有直接的关联。这本书里讨论道德的文章,探究的就是人的本性及其发挥的规律,还有就是道德在人生中的涵义。这本书的头两篇文章(《论意欲的自由》和《论道德的基础》)是阐发叔本华最高深思想的重要文章。
内容概要
这本书所讨论的现象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因为这些涉及我们与大自然的本质及其作用规律。但叔本华透过这些现象所得出的见解与我们的流行观点迥然不同。如珠的妙语散落在书中的每一页,由严密的推理线索串联了起来。这样的思想作品,完全可以用叔本华描述普卢塔克作品的话语形容,“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长出了一对翅膀”。
作者简介
作者:(德国)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译者:韦启昌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1788年2月22日诞生在但泽(今波兰格旦斯克)一个异常显赫的富商家庭,自称“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智慧遗传自母亲”。他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以狗为伴。叔本华家产万贯,但不得志,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25岁发表了认识论的名篇《论充足理性原则的四重根》。30岁完成了主要著作《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53岁出版《伦理学的两个根本问题》。62岁完成《附录和补遗》,印数750本,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成名,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尽头,老迈的头颅无力承受月桂花环。”1860年9月21日在法兰克福病逝。《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选自《叔本华全集》的卷二、卷三中的5篇文章,探究的是人的本性及其发挥的规律,道德在人生中的涵义到底是什么。这本随笔集所谈论的现象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叔本华透过这些现象所得出的见解与我们的流行观点迥然不同。如珠的妙语散落在书中的每一页,内严密的推理线索串连了起来。这样的思想作品,完全可以用叔本华描述普卢塔克作品的话语形容:“我一翻开他的书,就好像长出了一对翅膀。”韦启昌,1962年出生于广州,现于澳大利亚行医。有两样东西可说是我这一生中的挚爱,能有缘对其深入了解并从中得益,我真算是幸运的了。这两样东西就是叔本华的著作和古老的中医。对于叔本华,我可说是一见钟情,继而与其私订终身。现在及未来,那肯定将是长相厮守、白头到老。叔本华思想所引起我的赞叹、爱慕,给予我的精神愉悦,也只有中医的理论及实践可堪相比。两者都是那样的深邃、朴实、直接,其根本观点在主要的方面竟然是惊人的一致。以后有机会,笔者或许会把这方面的体会公诸同好呢。我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邂逅”叔本华的,并为之“惊艳”,虽然那是在街边买到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的台湾节译本,译文也不算好。自那以后,我以能阅读叔本华、茨威格的原文为享受目标。托马斯·曼津津乐道的“斜躺在沙发上整天阅读叔本华”的美妙感觉,肯定是得到个中三昧而发。叔本华的著作给予了我许多,翻译它们是某种微不足道的答谢。正如中医给予我如此之多,我就以中医给病人解除痛苦作回报一样。看到读者通过我的译本而欣赏到叔本华,就犹如看到病人经我之手解除了病痛。最实在的报酬对我来说不过如此。当初翻译叔本华的著作,并没想到能够出版。现在这些曲高和寡的书竞有幸一版再版,已经相当难得。至此,笔者夫复何求?译著包括:《人生的智慧》、《叔本华思想随笔》、《叔本华美学随笔》、《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阿德勒著《儿童的人格构成及其培养》。
书籍目录
译者序论意欲的自由论道德的基础(节译)论禁欲为何我们羞于暴露性行为以及性器官通往解救之路
章节摘录
现在,是时候重温一下在上一节已提过的康德关于验知性格与悟知性格的描述。康德还以此讨论了自由与必然性是否可以协调起来。康德的这些描述属于这位伟大思想家至为深刻和优美的思想,同时也是全人类所曾有过的至为深刻和优美的思想。在此我只需提到康德的这些理论,因为在此重复这些理论既冗长又多余。只有透过这些理论,才可以尽我们人之所能地让我们理解到,我们行为的严格必然性是如何仍然可以与那种自由并存——我们感觉应负责任就证实了这种自由,并且正是由于这种自由,我们才是自己行为的行为人,所做出的行为在道德上才会难辞其咎。康德所阐述的验知性格与悟知性格的关系,其基础完全就是康德全部哲学的根本特质部分,亦即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划分。据康德认为,正如在这经验的世界,其全部经验的现实性与其超验的观念性相并存,同样,行为的严格经验的必然性与行为的超验自由也是相并存的。也就是说,验知性格和整个人一样,作为经验的对象纯粹只是一道现象而已。因此,验知性格是与所有现象的形式,与时间、空间和因果律,紧密相联并受制于其规律性。相比之下,那作为自在之物独立于所有这些形式,并因此不受制于时间上的差别,因而是验知性格这整个现象的长久、不变的条件和基础的东西,就是验知性格的悟知性格,亦即这人作为自在之物的意欲。作为自在之物的意欲,当然有其绝对的自由,亦即独立于因果法则(因果法则只是现象的一种形式)。但这种自由却是一种超验的自由,亦即并不显现在现象里,而只能在我们抽离了现象及其所有形式,以便到达那在时间之外的、被我们认为是自在之人的内在本质的东西时,才有这种自由的存在。
媒体关注与评论
叔本华有其现代的意义,甚至有其将来的意义……他的哲学仍然在我们的时代产生着成熟的和人性化的影响。 ——托马斯·曼
编辑推荐
《叔本华论道德与自由》:人的总体命运却是沉重和残酷的,那是挣扎、受苦和死亡的命运。一个人受的苦越多,就越早达到生活的真正目的;而一个人生活得越幸福,就越发延迟达到这一目的。事实上,痛苦是一个净化的过程。在大多数情况下,人只有经过这一净化过程才会神圣化,亦即从生存意欲的苦海中回头。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