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7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蒋星煜 页数:全2册 字数:73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中国戏剧艺术虽然渊源可上溯到春秋战国,但要到元代前后,也就是13世纪、14世纪前后,才产生文本比较完整、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体系的用南曲演唱的南戏和用北曲演唱的杂剧,因此中国戏剧史论的发展相对地说也比较晚。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钟嗣成的《录鬼簿》、夏庭芝的《青楼集》是初期的戏剧史论,理论性不强,史料还是比较丰富的;到明、清两代,王骥德的《曲律》、潘之恒的《鸾啸小品》、李渔的《闲情偶寄》这才具备戏剧理论的内容与形式。
作者简介
蒋星煜(1920-),江苏溧阳市人。历任图书馆管理员、编辑等职。主要研究明史、中国戏曲史。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戏曲研究院研究人员、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大与上海师大兼职教授。有关《西厢记》专著计七种,分别出版于北京、上海、台北与日本。此外《中国戏曲史钩
书籍目录
自序通史编 中国戏曲史上的四个高潮 中国古代的相扑与乔相扑 杂技与中国戏曲 戏曲与茶文化的互动作用 古典戏曲中关羽的艺术形象 为任德耀谈中国儿童剧补遗 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特征 日本的能乐、狂言的艺术特征及其同中国古典戏曲的关系唐宋编 《唐人勾栏图》在戏剧史上的意义 唐代戏剧形式之探索——敬质《唐戏弄》作者任半塘先生 《拗相公》的历史背景 《拗相公》对王安石的诽谤 南戏、传奇的演出与“副末开场辽代编 辽兴宗为后妃演戏而伴奏——兼谈《凄凉辽宫月》的史料依据 辽代戏剧史钩沉元代编 “元曲四大家”说之产生与发展 “元曲四大家”及其散曲创作——评宁希元《“元曲四大家”考辨》 论“大行散乐”为“上厅行首”及其他——山西洪洞明应王庙正殿戏曲壁画题名考释 道教与元杂剧的相互影响 关汉卿自嘲为“铜豌豆 《单刀会》(双调·新水令]之台本与文本 关汉卿的关公戏 《金线池》语言研究——谈波多野太郎的《元曲疏证》 关汉卿《不伏老》“分茶”之考释——与王学奇教授商榷 《赞貂蝉》变成《斩貂蝉》 马致远《青衫泪》之结构与意境 元人杂剧的选集与全集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流传与校注 “把都儿”考略——敬质《元曲释词》作者顾学颉、王学奇两先生 元代的散曲和剧曲的比较和研究 海盐腔与《金瓶梅》昆曲编 黄幡绰与昆曲 谈《南词引正》中的几个问题——昆腔形成历史的新探索 昆山腔发展史的再探索 魏良辅之生平和昆腔的发展{ 关于魏良辅与(《骷髅格》、《浣纱记》的几个问题 昆腔发展史索隐 调腔·本腔·昆腔 《上海昆剧志》的贡献与不足 上海在昆曲发展史上的重大影响明代编 邱浚生平及其戏曲创作 康海《中山狼》杂剧并非为讥刺李梦阳而作——兼谈《中山狼传》小说之作者 《玉簪记》茶事、茶艺考释 汤显祖对张居正之认识及其在剧作中曲折的反映 《慕色》婉约秀美《还魂》相形见绌——关于《牡丹亭》的反思 《牡丹亭》茶文化含蕴之探索 “袅睛丝吹来闲庭院”考释——与夏写时教授商榷 汪廷讷所作传奇考辨 范文若的生平与《博山堂三种》——关于《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国戏剧史》、《明人传奇总目》对 范文若错误记载的补正 “彭天锡串戏妙天下 张岱的戏曲鉴赏与戏曲史论 《永安王宫人梨园行》考 吴炳降清后死于痢疾考 《六十种曲》的编刻与流传——黄竹三、冯俊杰主编《六十种曲评注》序 明末书林的戏曲选本 阿丑的讽喻艺术 明清两代的口技艺术 明清小说戏曲中的王翠翘故事清代编 陈实庵、朱素臣生平钩沉 裘琏及其《四韵事》杂剧 《长生殿》与李白的《清平调》 黄之隽及其《唐堂乐府》 黄图秘及其《雷峰塔传奇》 蒋士铨和他的戏剧创作 彭元瑞与乾隆年间的戏曲活动 周书及其《鱼水缘》传奇 夏秉衡及其《秋水堂传奇》 王昙及其诗文传奇 焦循与魏长生 焦循及其《花部农谈》 从《易余篱录》探索焦循的戏曲理论 是柳筱阁还是杨小楼?——《清官十三朝演义》与戏曲史 汪笑侬编演剧目存佚考近代、现代编 鲁迅先生与乱弹、调腔、目连戏 揭开鲁迅五看秦腔的疑案 欧阳予倩研究戏曲声腔的成就 胡适与元杂剧、明清传奇 胡适与京剧 黄芝冈及其汤显祖研究 周明泰之著述与收藏 戏曲理论家赵景深教授传略 徐筱汀对京剧之贡献 徐朔方教授与汤显祖研究 《天仙配》故事的历史地理考察 日本汉学家波多野太郎 田中谦二的师承与对晚辈的培养附录 徐振贵《中国古代戏剧统论》序 姚品文《宁王朱权》序 冯俊杰《山西神庙剧场考》序 黄吉士《西安高腔荟萃集》序 朱恒夫《滩簧考论》序 听蒋星煜教授讲《中国戏曲史》后记
章节摘录
说“冯魁富”,他有多少经济上的能耐?用在苏卿身上究竟多少钱呢?王哗[水仙子]《冯魁答》:“茶引糊成铲怪锹,庐山风髓三千号。”无名氏[点绛唇]《半世着迷》:“冯员外不见机,三千茶盐落水。”无名氏[点绛唇]《花面金刚》:“把三千茶送在平康巷,五百盐堆在章台上,十块钞卸在梨园放。”茶引是贩茶商人向官方所领的营业执照,出钱钞的多少决定营业的规模与数量,三千茶引是规模最大的富商所花费。在这里并不是说真的把茶引交给了苏妈妈,而是说用的银两足够办一份大号茶引。“三千茶”、“五百盐”、“十块钞”三者看来是等值的,之所以用“盐”比拟,因“三千茶”的花用弄得一场空,等于盐落水中化为乌有也。最后要说明的是冯魁之所以要上金山,并不是他有什么一览山水胜迹的闲情逸致,近人考证是去参加茶叶买卖的集市,有此可能。我认为《苏小卿月下贩茶船》等杂剧、散曲固然主要是写妓女、商人、士大夫之间的爱情纠葛,但对宋元时期的茶商活动也从一个侧面作了简单的描绘。有关双渐苏卿的杂剧、戏文、诸宫调固仅存佚曲,作为反面人物的茶商,叫作冯魁或江洪,其职业上的特征亦少描写。但今存南戏《张协状元》则为一完整剧本,有两处对茶文化有所反映。第八出(丑做强人出白):“……贩私盐,卖私茶,是我时常道业;剥人牛,杀人犬,是我日逐营生。”中国古代对于民生必需的盐和茶都征收重税。以茶税而论,有时向种植的园户收,有时向远销的商人收,有时分摊到消费者的一般老百姓,所以“卖私茶”也成了老百姓铤而走险的一条路。可能“卖私茶”者规模较小,成群结伙者亦较少,所以在史书、笔记中尚未发现卖私茶起家后来称霸一方的如钱谬、张士诚等那样知名人物。
后记
本书所收论文最早为上世纪60年代所作。当时《文汇报》、《光明日报》均为对开一大张。承蒙他们分别在要闻版面上刊载我研究魏良.辅《南词引正》的考证与介绍欧阳予倩对戏曲声腔的探索,对我确是莫大的鼓励。此外分别发表于改革开放初期之《中华文史论丛》与《社会科学战线》两刊物者较多,而上海戏剧学院学报《戏剧研究》创刊之际,即再三向我约稿,所以三十年来我基本上保持每年或每两年投稿一篇。例如《(唐人勾栏图)在中国戏剧史上的意义》等等较有影响的论文都是在该刊发表的。还有《戏曲研究》、《中华戏曲》、《华东师大学报》、《上海师大学报》、《山西师大学报》、《河北师大学报》等高校学报亦对我关怀备至,一再为我提供宝贵篇幅,对我的研究工作当然也起了推动的作用,感激之情难以言表。最近这两三年,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日益活跃,台湾又新成立了戏曲学院,承台湾大学资深教授曾永义先生不弃,约我为其学报撰稿,我先后为之撰写有关《牡丹亭》论文两篇,并得到李殿魁诸教授好评,都成为我美好的记忆。在2002年之前的论文,我曾陆续辑成《中国戏曲钩沉》、《中国戏曲史探微》、《中国戏曲史索隐》、《中国戏曲史拾遗》、《艺海猎奇》诸书出版,这一类偏重文献的论著,读者面不是太宽广,印数不可能多,出版社能够接受,也是赵景深、罗竹风诸先生大力推荐才促成的。后来始终没有再版。而2002年以后的论文,除了有关《西厢记》、《桃花扇》这两部经典的已辑集之外,亦均未成书。现在这本集子实际上是我六十年来研究元杂剧、明清传奇,尤其是研究关汉卿、汤显祖二位生平事迹与戏曲创作的成果的一次展示。期盼得到批评与指正。
编辑推荐
《中国戏曲史钩沉(套装上下册)》:我在研读诸大师古典戏曲论著时,十分崇敬他们的深厚功力与敬业精神,为了把问题弄得更清楚更透彻,也经常用某些不常见的古籍一旁对照核实,事实证明,这种读书方法有许多好处,不仅加强记忆,而且会有新的发现,现在把这些新的发现谈一谈首先是非常钦佩前辈的成就,在这一前提之下,也提供点滴史料,做一定程度的补充订正,只有极少数的例证提供了另一方面的论据,对前辈大师的论点表示了存疑的态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