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出版时间:2010-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 里德尔·哈特,B.H.Liddell Hart  页数:427  译者:林光余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讲述了:1911年,萨拉热窝的一声枪响。引爆了整个世界。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图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壕沟阵地,成为列强意志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破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世界新秩序的黎明。战祸遍及亚欧非三洲,炮火硝烟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然而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由世界著名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所著,详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整个过程与各方战略战术的运用是李德•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李德•哈特(Basil H.Liddell Hart) 译者:林光余
李德•哈特(Basil H.Liddell Hart),世界著名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与克劳塞维兹并称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上的现代战略大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曾在战斗中负伤。后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倡导者。1966年被英国皇室授予爵士勋章。主要著作有:《战略论——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山的那一边》、《沙漠之狐隆美尔》等。

书籍目录

译序序言《大战真相》原序第一篇 战争缘起第二篇 各方实力第三篇 各方战争计划第四篇 1914年——情势胶着第一章 改变情势的马恩河会战第二章 传奇的坦能堡会战第三章 奥军终结者康拉德与伦贝格之战第四章 第一次伊普尔之战第五篇 1915年——一团僵局第五章 达达尼尔计划的诞生第六章 功亏一篑的加利波利登陆第七章 毒气弥漫的伊普尔第八章 不必要的卢斯会战第六篇1916年——不分胜负第九章 凡尔登浴血包围战第十章 布鲁西洛夫的攻势第十一章 索姆河攻势第十二章 多灾多难的坦克发展第十三章 罗马尼亚的沦陷第十四章 攻占巴格达第十五章 日德兰海战第七篇1917年——战局紧绷第十六章 打打停停的阿拉斯攻势第十七章 梅西讷之战第十八章 通往巴斯青达之路第十九章 坦克奇袭康布雷第二十章 卡波雷托之战全景:空中战争第八篇 1918年——胜利的曙光第二十一章最初的突破第二十二章弗兰德斯地区的突破第二十三章突破马恩河第二十四章第二次马恩河之战第二十五章德军的“黑日第二十六章美吉多之战第二十七章圣米耶勒之战第二十八章默兹河一阿戈讷之战后记

媒体关注与评论

  读其史,宛如小说般传神,从一个抑郁的主题出发,引发扣人心弦的见解!  ——亚马逊网站评论  李德·哈特的作品,总是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愈见其价值!本书在卓越之外不公在于对军事方面的精辟分析,更包括了从政治、经济,甚至心理学方面出发的真知灼见。在我所阅读有关的著作中,这本无疑是最好的,绝对不会令人失望!  ——亚马逊网站评论  原以为是一段枯燥的军事历史,却没想到生动无比,充满活力! 李德·哈特以其卓尔不群的分析和难能可贵的第一手资料,使一次大战的场面令人信服地回到我们的眼前。  ——亚马逊网站评论

编辑推荐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欲了解今天的世界为何如现今所见,就须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开始。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00条)

 
 

  •   和李德·哈特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以及关于对德国二战战俘的访谈录《山的那一边》可以一起购买。李德·哈特是著名的战略家,又是一战二战的亲身参与者,他所搜集的史料翔集,加之其人文风生动。上述几本书是了解一战,二战的非常有效有味道的书。
  •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读完,但利德尔。哈特的书我读过许多,基本上都堪称是经典。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建议各位有志于此的同仁读一读。
  •   之前在外地书店给儿子买了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儿子看完后,要我再帮他买一本《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这次在当当上买到了这本书,儿子很喜欢。
  •   对于已经好几年没读历史的我来说,看着前言,只依稀记得当时上高中时老师讲的一些内容,许多已经忘记了。为了更好地了解历史,所以找了挺久,终于让我找到了。跟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一起买的,我觉得每本书都不应该把它当作孤独的一本来读,因为书里所含的内容远远超过了一本书,历史一定是发生在某个地方,而某个地方又一定有她的风土人情有她独有的背景。一战跟二战,这两本书不仅封面好看,连纸质也好,软软的,翻起来很舒服,我特别喜欢这两本书的装订。其他的书,有可能当你独到三分之二的时候,前面的页数太多了,会不好翻,看后面的内容你的手得用点劲压住前面的,但是这两本你完全不用担心,哪怕翻到最后一页,你都可以不用手压着前面的那些。总之就是好!!!!好好了解改变世界的两次世界战争!好好增长自己的见识!
  •   这本书是我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他看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对作者的评价很高。此次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相信他也会收获良多。
  •   终于有机会了解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史了
  •   好书,学习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全面仔细,值得一读!
  •   这本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一起买的,同一位作者,可以称为姊妹篇吧。还是那句话,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和以前阅读的战史书籍不同。当然,对于一战战史了解较少,这本经典的书籍可以帮助我们全面透彻的了解一战战史。非常经典哦,超值。
  •   这本书写得很好,很全面,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一样。
  •   作为一名参加过一战的军人,作者得益于自己的身份详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始末。内容朴实严谨,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不容错过。
  •   写一战的书很少,全面描写一战东西两线战场的书更好。能够流传至今并具有极高史学价值的一战著作就更少了。同时推荐一本一战专著: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作者:温斯顿.丘吉尔
  •   有助于全面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
  •   1946年年初,英国皇家坦克团的指挥官要求贝西尔替该团和他的前身写一本历史,包括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争之间的时代。
  •   真是一本很好书,很详细的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往介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书籍并不是很多!
  •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有点陌生,希望能多了解一下
  •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的一本有用的书
  •   李德.哈特先生的代表作,虽然评论说翻译有问题,但还是立即买了。以前对一战,都是一些片段式的了解,比如萨拉热窝刺杀费迪南大公、马恩河、索姆河、凡尔登战役等,但这本书可以对一战有个全面了解。一战是一场从近代向现代转变的战争,充满了战争的迷雾和各种失误。虽然翻译确实有些问题,但看得出来,译者还是非常努力的
  •   看过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很好,再次购买
  •   军迷们真应该好好看一下这本书。虽然一战没有二战那样的波澜壮阔,气势辉宏,但了解一战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二战。并且这本书是讲述一战非常权威的一本好书。
    战史本来是枯燥无味的,并且过去地面战争的经验与知识在今天信息化时代的战场中已经很难用上了,大规模的地面战争已经成为历史。但正因为它已经是历史,并且也正因为我们平民百姓用不上,所以我们才有可能相对客观多角度的理解战争进程与发展,提升自己的军事宏观思考及分析能力,进而使自己的思想格局高人一步。
    这在今天商业社会,个人要有所发展少不了竞争,军事战略思想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追求和平与和谐当然是必要的,但必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能“大智若愚,强而不霸”。
  •   100年前那场震惊世界的大战,无数名人非墨登场,看了很过瘾
  •   李德哈特被西方誉为克劳塞维茨之后的当代兵圣,为将军师的中尉。其大部著作都是战略军事迷必读的,尤其是钮先钟翻译的版本可谓珠联璧合。不过国内也有其他多个译本,虽然不能谈得上完美,但也能体现哈特思想的精髓了。哈特的战史的特点在于罗列事实的时候却能做到教师一样的点评,这是一般军事史作家难以做到的,因为哈特本身就是二次大战中德国闪电战思想的始作俑者之一,只有他有此资格做如此点评
  •   小孩暑假时看完,刚上初一,回家与我说,上课时,老师讲到世界大战,一半问题是他回答的,看来不错!
  •   很多人推荐李德。哈特写的关于二战的书,想来他写的一战的书也应该不错吧。
  •   作为李德尔·哈特的大作,没什么好说的。也许有的人会说我偏颇,但是我仍旧认为,哈特的书值得一读。
  •   各大书店的军事类书架上,二战的人和事总是占据了绝大多数的空间,而要真正了解二战,了解今天的世界,一战是重要的分水岭,仔细研究,认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段历史~
  •   第一次在當當上面买书,价格很理想,以后会常来逛逛的~
  •   世界著名军事专家的名作,值得一读
  •   想了解今天的世界,就从读这本一战历史的书开始吧!
  •   了解世界历史,理解人性,我喜欢。
  •   利德尔·哈特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
  •   看了二战战史,很精彩。特买本一战战史看看,期待同样精彩。
  •   有深度、有内涵的战史。值得一看。
  •   比较喜欢战史书籍
  •   每个战役的描述非常清晰生动,战史类书籍少有这么翔实的地图。强力推荐。
  •   儿子喜欢历史书,每年都要来这里给他选几次书.希望当当多上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能够引导孩子健康向上的书.
  •   李德哈特的书本人仰慕已久,这次痛下决心,买了《一战》、《二战》、《间接路线》三种。就这本书来说,从开头的战争爆发根源到战争过程、战争阶段、战争尾声等等都有详细讲解,并且书中附有插图,例如行军路线、战备部署、兵力对比、战局概况等等,可谓通俗易懂,对想掌握一战历史的读者朋友来说,无疑是最佳选择,同时,本人推荐参阅丘吉尔写的《一战回忆录》,两书互为参照,必定能把握那段风云变幻历史的梗概和大体。这本书非常好,本人给好评!
  •   把一战发生的来龙去脉讲述的完整到位,作者是亲身参与过一战的,写本作的时候战争结束还不久,材料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不用太怀疑的
  •   此书从较为全面的再现了一战史的经过,从军事理论家的眼界讲述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二战。
  •   已读过作者的好几本书,确实一战和二战比起来了解太少,是看过八月炮火后买的。
  •   我是从钮先钟先生的书里知道这位大战略学家的鼎鼎大名的,后来买了一战和二战两本,买来一读,果然牛掰啊,确实涨知识啦!喜欢这本书,哈哈!
  •   军事迷儿子爱不释手
  •   对一战各方及重要战役都进行了比较详实的阐述。
  •   李特哈德的在战争史上的造诣无懈可击,本书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很好的勾勒了了一战的脉络,有很强的的可读性与专业性,同时兼具自己的体会,非一般的教科书式大路货可比。
  •   欲了解一站,推荐看此经典。
  •   书确实不错,描写详细,缺点是这本书插图太少了,全部都是文字,作为一本讲述历史记载的书籍,多少来点画呀,什么风云人物的肖像,让我们也知道他们长什么模样,波兰被占领,也来个图,这样更能加深理解。
  •   1,酒: 少喝是享受, 多喝须忍受, 再喝准难受。 2,色: 小碰是快乐, 大碰是麻烦, 常碰是负担。
    ,财: 小财是财富, 大财是包袱, 再大犯迷糊。 4,气: 小气是脾气, 大气是生气, 常生气会断气。5,名: 小了有福享, 大了心不静, 再大会不幸。
  •   书的内容不用说,实在是经典的一战史
    因为叙述中夹杂着作者很多评论,所以建议有一定了解一战背景的人再来看本书,会收获更大
    唯一的不足就是本书用纸太薄了,书拿在手上看的时候实在是软绵绵的塌在手上
  •   这个译者不知学过英语没有,想赚钱想疯了吧,这么差的水平也出来混,出版社也是为了赚钱,起码的责任感都没有,这就是中国人,真服了。
  •   如果你想了解一战,这本书值得一看,作者也是大名鼎鼎。翻译嘛……
  •   大师之作,值得细细慢读
  •   先买的二战后来又买的一战,确实很不错
  •   很有的意义!
  •   从这里让儿子了解了许多历史知识。
  •   书没得说,好东西,了解点那个时代的事情是应该的。。。。
  •   这本书确实不错,能让孩子了解些历史知识,在中学这些知识会很有用。强力推荐。
  •   一站了解太少,所以推荐。
  •   这本书不错,了解不少历史
  •   可以作为了解一战知识的一本书,读一读还是不错的。
  •   了解一战必读著作
  •   这本书质量不错,定价太高,五折还比较合理,收藏了。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   了解一战不可不读的书
  •   了解人类的罪恶
  •   了解一战史
  •   一直对一战的了解都不多,正好买了这本书可以慢慢了解一下~
  •   与二战那本书一样,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和学习的好书,对于一些自己不了解的细节描述很多,很喜欢这本书!
  •   纸质很好,质量不错。了解一下一战的历史。
  •   权威、全面、客观,一战必备读物
  •   外国人写史与中国人写史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注重广泛的联系,而后者更为重视细节中的细节,有时甚至为了所谓的细节而不惜编造
  •   能把这本书看完 就不用看其他的一战通史书了 这应该是最专业的一战通史类书籍了 而且里边有很多战局的分析和史料的解析 而不是其他书那样 单纯的在叙事
  •   这本书值得一看,经典作品
  •   李德哈特很有专业水准!
  •   读史可以明智,慢慢研读。
  •   快递服务很好。谢谢!
  •   书到了 还没来得及看 估计也不会差到哪里
  •   书籍不错,我一直都在当当买书
  •   以前一直看中国历史,现在看看世界的
  •   很早前就买了二战史,这次补齐一战世!非常好!
  •   翻译有点拗口,比二战史稍微差一点,但内容绝对是赞的
  •   一战的历史
  •   发的发人
  •   战争史图书,不错
  •   书没得说,好东西
  •   很好的战争历史巨著
  •   这个不如二次大战好看
  •      第一次世界大战深远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国际格局与冷战二极化的世界形成。
      
  •      终于我还是看完这本书了。在读的过程中总是对李德·哈特的种种言论表示不满。但是,要翻下最后一页却是不舍。
       然而正如长达四年的一战终于要划下一个句号,我也只能合上这本书。
       正如李德·哈特在书中所说,从来没有什么索姆河会战。我也要说一句,从来没有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后世人的眼中,1914-1918这四年只是人类所表现的集体愚蠢与脆弱的四年,而非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在欧亚非三洲血战的四年。上至国家元首在战前为了种种利益不惜一战的敌对意图,下至各军统帅在战时犯下的种种愚蠢过失,甚至到了战后,新的国家元首瓜分着用阵亡者的血与肉拌成的蛋糕。这都在告诉着我们,大战是一场巨大的错误,大战本不该发生。事实上,我们只能从一战中看到人性之愚蠢与脆弱。别无其他。
       在这四又四分之一的两军对垒之后,双方终于对战争,新时代战争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处的战争指的仅是战略与战术层面的战争,而非与军事无关的道德、政治、经济等层面。)当然我们要说,这样的理解加速了战争的结束,然而不幸的是,双方都好像未曾尽兴似的在短短二十年之后又发动了一次战争。于是在二十年后,残酷的战争再一次教育了各国领袖乃至世界人民一个早就应该被认同的真理,那便是战争不该发生,战争是全人类的整体失败。
       在二三十年代写下此书的作者,也许并没有料想到不久,这样的错误竟再一次出现,但是,他的某些战略眼光和预测性的评论仍能使读者联系起不久后发生的第二次大战。
       写到这里,不得不再次援引李德·哈特书中的话:这场战争虽已步入历史,但它可供后人鉴往知来。那么,战争能带给我们的究竟是什么呢?在战争中散发的坚强,勇敢等人性光辉能否掩盖住更深更重的脆弱与愚蠢等人性的阴暗面?或者说,人类对于战争的反思是否能有效的为后人造福?这些问题是否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还是说会有新的问题让人反思,会有新的教训让人吸取,会有新的鲜血正待流淌,会有新的失败正在发生?
       静静的,看下去吧。
  •      内容有趣生动,甚至很活泼~建议大家都看看,资料都很真实~唯一缺点就是地图不够详细,作者依然花了大量精力去分配好文的结构,这让读者很欣慰~
       作者有着很丰富的服役经验和各种军事知识,即使是一个军盲也能十足地了解内容,对一战的残酷性和科技发展速度之快历历在目,分开了栏目描叙空战和海战,很不错。
  •     
      
      
      战争中固然有战争艺术,但在自法国大革命诞生了民族国家总体战的概念之后,本质终究变成了经济性和技术性的,受这两方面因素的制约无比明显。
      以一战而言,庞大的步兵部队及其更加庞大的补给部队,一旦离开了有效占领的铁路线,机动能力立刻会急剧下降,这就意味着在本国内集中防御力量,比起在敌国领土上前进,要容易许多倍,对双方都是如此。
      另一方面,当壕沟、地堡、曲射大炮与机枪等近现代防御设施武器得到相当发展的情况下,攻击者却依然只能依靠步兵脆弱的肉身和缓慢的双脚去执行作战,而当时火炮低下的机动力和大量的炮弹消耗意味着步兵的支援火力要么无法及时到位,要么其机动速度和后勤需求必然拖累整个部队的攻势发展,导致战线上的突破无法迅速发展,再度陷入僵局。
      
      以上两个方面的真正含义是,在一战的技术条件下,只有手握巨大权柄的天才才能用手头脆弱低劣的进攻工具完成一次有效的攻势,而任何一个拥有普通指挥权的庸人都可以利用他手中优质的防御工具进行一次合格的防御——当战争变成举国力量的投入,指挥官中庸人的数量必然远远多于天才,于是攻守的结果不言自明。
      
  •     1,两次世界大战德国的盟友都不靠谱
      2,德国以基本一国之力对抗英法俄(后来的美),以少对多,战场上不落下风,德国士兵的素质和战争系统可见一斑
      3,英国海上封锁,美国军队资源支持(同作为后进的帝国,为什么德国不拉隆美国呢,咱也有钱啊);英法殖民地的军队和资源,统统构成了经济上面德国的压力
      4,由于武器的进步一战基本是战壕战,传统骑兵无用武之地,坦克初露峥嵘。往往进攻方损失更多资源和兵力。如果真的照结束时作者的设想德国采取西守东进的策略,抢占中欧俄国的资源,可能是另一个结局
      5,作者一直强调的奇袭策略,也就是二战德国的战法
      6,书中一开始介绍了战前的政治格局,如果德国能够采取政治手段,军事上各个击破更容易达到目的
      7,关于登场的毒气战,双方都使用,仅仅就是武器而已,没有什么人道不人道的
      8,想读一下一战以前,比如普法之战
      9,captain 霍夫曼哪儿去了?
  •     看完Liddell Hart这本The Real War, 作为接近100年后的人心惊肉跳,如此之远,如此之近。过程之惨烈,方式之野蛮,回想起之前看的电影《帕斯尚达尔之战》,还有之前,之后的战争。实在是太残酷的战争(当然,人们不知道十几年以后等待他们的是更残酷的战争)。
      
      世界的版图被彻底的改变,德国人表现出极其夸张地坚毅和强大。仅仅一国,带领着不堪一击的几个盟友,挑战着世界,英,法,俄,意,比,希腊,阿拉伯,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加印新澳等英联邦,还有美国。而且很明显,他们击溃了俄国,意大利及整个东线的对手,只有西线遭受惨重损失的英法联军,德军在明显劣势时都可以抵抗,当东线的部队腾出手来调转到西线,整个英法联军面临完全崩溃的压力。德军有太多经典成功的战例,完全是教科书式的胜利。
      
      唯一的意外是美国。当欧洲大陆出现了200万美军以后,如同你爬到山顶已经精力耗尽,结果发现前面隐藏着另一座高山。德国后面的失败和错误是完全基于美军开始介入的前提之下。
      
      我想,如果英国的国策是把欧洲大陆搞得一团糟,那美国的国策就是把欧洲大陆和英国搞得一团糟。
      
      书里有两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摘录于下,我想这两段话是大战最好的注解。
      
      -- “ 该为这次泥河浴血负大部分责任的某位要员,曾无意间对这场会战表现出悔恨的心情。这种心情也许可为这次计划的不当,作出最贴切的注脚。英军总部的这位权重位高者,在历时4个月战争结束后,首次踏上了这段前线。当车子接近战区沼泽地带边缘时,他愈发不安。最后突然流泪道,”天哪! 我们真的把人送到这种地方打仗?“他的同行者回答说,再往前走的情形更凄惨呢。
      
      注:第三次伊普斯战役结束,即帕斯尚达尔战役,双方在4个月里面持续交战,代价是每天5000人阵亡。
      
      -- 没有任何赞美,可以高过于对英军不屈不挠精神的激赏。是不屈不挠的精神,鼓舞了他们的整体毅力。从某种意义来说,它是一种特殊产物。我们知道,敌人并不欠缺勇气,纪律也一样刚强;以战术成效而言甚至过强。但是小型的英国军队,却拥有独特的团结意识。由于这种独特的团结意识,英国军人建立了他们小而精悍的一面,以及相关的服务与传统的形貌。第一次伊普斯之战对英军而言,它不仅是一场大兵之战,而且是一场族群之战。族群精神是其致胜精髓。当编组被攻破,群体削减为残部之时,这奇迹中的关键因素就出现了。它使这些残部仍能紧结为一体。英军不论在精神上与实质上,都达到最高目标。伊普斯之战是旧式正规军英勇善战的至上证明,却也是他们最终长眠之处。战争过后,生还者极少,然而,他们的精神永存世间。
      
      注:后来乔治奥威尔在《通往维根码头之路》里写道,
      
      " 当然人们不应该设想现在这不好的体格完全是因为失业,因为有可能整个英格兰的平均身材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都在下降,而不仅仅只是工业区的失业者。这个在人口统计上没法证明,但是如果你用眼睛去看的话将不得不得出这个结论,不管是在乡下郊区或是像伦敦一样繁华的市区。当国王乔治五世(注:乔治五世,1865-1936,英王,在位期间1910-1936) 穿过伦敦去威斯敏斯特, 我恰好在特拉法尔加广场的人群里呆了一到两个小时。看着这些人群不可能不被现代英格兰体格的退化所震惊。我周围的人基本上不是工人阶级;他们是店主——旅行推销员类型,少数做得不错的那种。但是看看他们长成什么样子!四肢弱小,脸色难看,哭泣在伦敦的天空下!几乎没有一个好身材的男人或者一个看得过去的女人,看不见一张气色好的脸。 当国王的棺材经过的时候,男人脱下了他们的帽子,我一个站在对面斯特兰德街的朋友后来说,“唯一的看得见的是一片秃头。”甚至卫兵也是,在我看来——棺材的旁边有一小队卫兵——也不是从前的样子了。二三十年前我孩提时代,那些迈着大步穿过我视野里的上身像水桶一般胡子像老鹰翅膀的可怕男人到哪儿去了呢?我想是死了,在佛兰德斯的战壕里(注:Flanders, 佛兰德斯是西欧的一个历史地名,泛指古代尼德兰南部地区,位于西欧低地西南部、北海沿岸,包括今比利时的东佛兰德省和西佛兰德省、法国的加来海峡省和北方省、荷兰的泽兰省。一战的主战场之一。)在他们的位置上有一些因为身高而被挑选出来的脸色苍白的男孩子们,结果看起来像穿着大衣的麻杆儿一般(注:原文 hop-poles)——实际情况是现代英国身高超过六英尺(注:6英尺=1.828米)的男人通常都是皮包骨,没有别的样子。如果英国人的身材开始退化,那么毫无疑问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英格兰精心挑选了数以百万计的优秀男子并屠杀了他们,大部分是他们有时间生育之前。但是这个过程一定比这还要早,因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工业化。我不是说“住在市区——可能在市区要比郊区健康一点,在许多方面——但是所有的一切现代工业技术都可以提供给你便宜的替代品。 从长期来看我们会发现罐头食品是比机关枪还要致命的一种武器 "
  •      如果您知道这本书的原名叫什么,您就会对该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推测了。书的原名叫做《大战真相》。
       首先,书的作者是李德哈特,是为二十世纪英国比较有影响的军事理论家。上海人民出版社这次出了他一套书,包括之前就有的《二战史》,这本《一战史》,还有《战略论》和《山的那一边》。
       既为名家出品,质量自然就有了一定的保障,该书出版于1930年,应该属于比较早的有关一战的著述,自然带有一些时代的特点。李老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很多时候都采用了“辟谣”的方式,终结了许多原本激动人心的故事。于是,“没有所谓的马恩河会战”,而坦能堡会战也不是“有意设计出来的坎尼式会战”,俄军的冬季攻势“原是大战中最大的神话”,日德兰会战“从来就不该发生”“只给人多一些写文章的灵感而已”。但是这种态度无疑是严谨的,虽然它会使这个故事显得过于平淡了些。
       另外的特点在于作者对各位将领的批评非常幽默,兴登堡,鲁登道夫被拉下了神坛;霞飞,康拉德都被讽刺了一通;法金汉,尼古拉大公更被骂的狗血喷头。虽然关于霞飞在马恩河会战中的作用还有不同看法,李老先生的评价也有道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本国的两位海陆将领——杰里科与道格拉斯黑格的评价。相对于丘吉尔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杰里科提督的批评,本书对他的评价要客观许多。
       至于对战争的描写,一来一战的主要作战样式为堑壕战与突破,就决定了它不会像二战那样多姿多彩。二来作者主要着眼于两个问题,同时也是贯穿全书的两个矛盾,即战争指导者计划中的样子和最终失控了以后形成的样子,即计划与实战的矛盾,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读起来不免枯燥,没有丘吉尔式的叙事与关于战场的细致描写。三来这本书如同李德哈特的二战史,西线的侧重点要大于东线。四来该书的形式是把每一年的战况大致说一遍,再把该年内发生的几个重要战役拿出来详细解读,在有的地方就不免繁琐和重复。另外,地图配的不少,而且很细致,但考虑到国内读者队一战毕竟不如二战熟悉,有的章节,比如前期的意大利战线可以再配一点地图。
       由于本书出版于三十年代,关于坦克和飞机的三章是一个亮点。作者认为1918年“是坦克胜利的一年”,而大战中飞机“影响作战功效甚巨”。另外作者写道“但愿坦克艰辛的成长,是下一时代引以为鉴的实例”,思来令人感慨万千。
       导致本书比较枯燥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翻译带来的。我英语不好,本身也没有机会读过原版,这个问题上就不多说了。
       国内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作品不多,大学期间专门搜寻了关于一战的书,发现比较靠谱的似乎都是外国人写的。国人写的一些作品都有大量抄袭外国人作品的问题,甚至抄细节描写,抄对话。除了丘吉尔的回忆录,约翰托兰的《无人区》对1918年的德军大攻势和联军反攻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八月炮火》专写1914年,属于经典上乘之作,另外还有一部老书,苏联写的,作者图某某,花了很大的篇幅对西方各国的战史研究进行了宏大的吐槽,这本书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些可靠的数据以及少见的对东部战线的描写。
       最后,对于一战的胜利原因,作者把“海军封锁”放在了首要位置,对于这一个问题,我个人持保留态度,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观点。全书的最后一段,作者提出的“没有一个国家赢得了战争”,考虑到本书出版的时间以及后来发生的事,无疑是值得人深思的。
  •     第一次世界大战完全是欧洲各大国之间本着侵略的野心发动的对外战争```所谓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也只不过是斐迪南带着充满挑衅心理的态度去塞尔维亚观看军事演习``本身这次军演就是一次挑衅行为``为的是向塞尔维亚人炫耀武力``斐迪南亲自前去观看更激怒了塞尔维亚的爱国主义者而遭到暗杀```德`意`奥则正好借题发挥``挑起战争````而我个人认为```有战争就有胜败```有胜败就有利益得失``因此``很多自认为军事实力比较强的国家就打着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号加入战争`主要就是英`法`俄三国协约``而一战初期`美国打着中立的旗号与各交战国通过军火交易和提供贷款的手段`在这次战争中发了一笔巨财`国力大增````然后等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打得两败俱伤的时候``本身就在战争中实力壮大不少的美国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彻底改变了两盟之间的力量对比``同盟国败局以定````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   东线有不错的进攻战
  •   因为俄国军队实在是太垃圾了……
  •   而且因为俄国的铁路线建设很差,因此自己家的部队也是在野地里前进,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防御者在本国境内那种迅速调集补充力量的优势了。
  •   俄国军队是进攻方,说是俄方将领阿克列赛·勃鲁西洛夫发动的攻势。
  •   哦,那一次啊,水平不行的是奥匈军队……
  •   第9个问题,那个霍夫曼确实很厉害。
  •   地图太少了......看得累....脑海不停的在想这...现在是到哪儿了...
    最好的办法, 把地名英文也放上去......不熟的人, 看到巴斯青达, 会现崩的
    李老对贝当评价很高.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