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志平 编 页数:329
内容概要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战略与途径》研究的基本目的和内容,在于通过分析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努力建设“四个中心”战略的条件和挑战,探寻实现突破的途径和策略。通过对“四个中心”目标设定和修改过程的回顾分析,形成对现有目标的新的认识,以及在新的认识基础上对目标实现的途径和策略新的设计。全书不提供全套的决策方案,但可以提供极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咨询意见。
书籍目录
绪论/1第一节 研究缘由/1第二节 研究内容/3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实施/8第四节 国外与国内的有关研究概述/12第一章 上海发展战略演进的基本回顾/16第一节 近代上海——没有战略的崛起/16第二节 建国后上海发展战略的演进/20第三节 从“四个中心”目标的确立到“四个率先”要求的提出/34第四节 分析与思考/37第二章 “四个率先”研究之一: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40第一节 上海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演进/40第二节 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要性/43第三节 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可能性/48第四节 上海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与思路/52第三章 “四个率先”研究之二: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63第一节 上海自主创新能力的现状与潜力/63第二节 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条件/71第三节 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面临的主要矛盾和瓶颈制约/74第四节 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和方法/79第四章 “四个率先”研究之三:率先推进改革开放/89第一节 上海推进改革开放的基本回顾/89第二节 上海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96第三节 上海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的目标/100第五章 “四个率先”研究之四: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17第一节 上海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117第二节 上海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119第三节 上海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标准/128第四节 上海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突破和政策建议/135第六章 “四个中心”研究之一:建设上海国际经济中心/148第一节 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一般考察/148第二节 上海与典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比较/151第三节 上海迈向国际经济中心的突破与展望/168第七章 “四个中心”研究之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184第一节 上海作为金融中心城市的成长回顾_/184第二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要求与过程/189第三节 上海与若干国际金融中心的比较/194第四节 上海迈向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与展望/199第八章 “四个中心”研究之三: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206第一节 上海作为贸易中心城市的成长回顾/206第二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要求与过程/212第三节 上海与若干国际贸易中心的比较/216第四节 上海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和方法/79第八章 “四个中心”研究之三: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206第一节 上海作为贸易中心城市的成长回顾/206第二节 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要求与过程/212第四节 上海迈向国际贸易中心的突破与展望/221第九章 “四个中心”研究之四: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226第一节 上海作为航运中心的成长回顾/226第二节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要求与过程/230第三节 上海与若干国际航运中心的比较/236第四节 上海迈向国际航运中心的突破与展望/246第十章 “四个中心”与“四个率先”的关系/257第一节 “四个中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257第二节 “四个率先”的相互关系和影响/269第三节 “四个中心”与“四个率先”的相互关系/277第十一章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高度与速度/283第一节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高度定位/283第二节 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速度节奏/297第三节 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处理的若干问题/319参考文献/324后记/329
章节摘录
二、为什么是上海 “五口通商,独发上海”的说法似乎有点夸张,但的确反映了一定的事实。那么,为什么上海在近现代中国城市发展中会成为跃然而起的明星? (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就常规而言,一座大城市形成的最重要、最天然的条件,首先在于其附近的农村地带能为其提供充沛的劳动力和工业制造所需的丰富的物质资源,同时,在于经济要素、经济活动的汇聚和扩散所需的运输网络。简而言之,腹地广饶和襟江带海是上海成为大城市的一个基本内因。 (二)由开埠带来的与众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 作为内因的地理条件能否实际转化为城市发展的优势,通常需要外因条件的促发。近代上海之所以崛起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于开埠带来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其中,租界的形成和发展又是关键的一环。 租界对上海城市发展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动荡大环境下的“孤岛效应”。这块“孤岛”,“完全游离于中国主权之外”。一个结果是,在战乱频仍、革命和战争交互动荡的近代中国,上海租界基本能够远离战火,相对安宁。租界内的产业和人身能得到相对可靠的保护,由此在战乱期间依然可以大量吸纳资本和人口。其次,由外国资产阶级建立的租界社会的新型秩序,远比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秩序更能适应现代经济和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第三,租界当局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确更有经验,表现得更具品质、更富效率。市政及公用事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着有力的保障。还有,租界吸纳了大量外国资本,对民族资本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刺激,甚至促进作用。尽管外资企业对民族资本构成了异常沉重的竞争压力,但同时也为民族资本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