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问题

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编  页数:236  
Tag标签:无  

前言

  这本书,是为思考中国基本问题的读者准备的“人文与社会”跨学科系列讲座记录稿的第1辑。这一讲座系列,始于2009年春季,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面向校园里的师生和校园外的公众,主旨在于拓展中国经济学的视野。因为,作为中国经济学家,我们首先需要回答的是这样一个经济学问题:经济发展的合理限度在哪里?  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其实有两重涵义。首先,在现象的层面,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经历过的事件(记得住的和记不住的)串接成为一部“个人史”,是他的而不是别人的。当一个人要寻求他自己生命的价值时,他便立即意识到这部非他莫属的个人史之重要性。若不如此,他的生命就不是他的而是别人的了。其次,在意义的层面,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由他体验过的意义(重要的和不重要的)串接成为一部“情感史”,是他的而不是别人的。在这部情感史的尽头,是生命终结时可能呈现的意义(最初的或最终的)。生命的意义,有些人很早便感悟到,有些人很晚才感悟到,还有一些人——或许他们数目极多——至死也不曾有所感悟。  上述的两重涵义是纠缠在一起的,我称之为“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我们经历了的事件,未必当时就呈现意义。对我们不呈现意义却被我们经历的事件,我们对它们“无动于衷”。由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意义往往必须在一系列事件之后才渐渐呈现。

内容概要

  《中国问题》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人文与社会”跨学科系列讲座的第一辑,主旨在于拓展中国经济学的视野。讲座内容力求贯穿“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的理念,对以往全部人文与社会思想进行反思,所含内容丰富,始于诸如“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这样广泛的观察性和描述性的主题,经过诸如“文化心理学”和“政治社会学”这样的学术和历史考察,结束于诸如“数学与思维”这样的分析性和探究性的主题。力求使读者不仅读懂这些讲演者的文稿,而且通过这些文稿提供的“心”、“物”、“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感悟到一些与自己性命攸关的真实性。

书籍目录

序言:关于中国的问题(汪丁丁)第一讲 东西文化思想源流的若干差异(陈嘉映)一、中西文化比较概述二、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三、文化比较的难处四、政治文化与思想文化的比较第二讲 文化心理学:中西方心理差异的研究及意义(彭凯平)一、文化心理学的定义二、文化心理学的经典研究三、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第三讲 世界主义、国家主义与全球正义(徐向东)一、全球正义问题的出现二、如何设想和理解人权三、全球正义的基本思想第四讲 时间意识与政治行为(冯克利)一、主观时间:问题的提出二、只顾当下:一种执政风格三、关切未来:奥尔森的模型四、兼顾过去、现在与未来:波考克的“时间框架五、完备的时间观的实例:柏克和联邦党人六、时间窗口留给我们的遗产第五讲 公共权威的正当性来源及其变迁(张静)一、跨学科的若干障碍二、三个重要区分三、社会统治原理四、权力正当性的不同来源五、不同权威的稳定性和权力维持六、权力结构变迁七、变迁的动力八、“正当”和行为的分离第六讲 多中心秩序与宪政(王建勋)一、历史上的两种社会秩序模式二、如何建构多中心秩序三、宪政如何为多中心秩序提供制度基础四、建立多中心秩序面临的挑战第七讲 中国的财政体制:问题、改革与规则框架(冯兴元)一、中国政府的规模二、概念和理念三、政府的权力划分四、预算的程序五、公共产品和服务、融资六、对政府财政和行政行为的约束第八讲 数学、科学与有限性思维(魏宝社)一、数学和科学中的希腊精神二、数学和科学中的有限性思维三、数学和科学是创造性的自由秩序四、在数学和科学的有限性之外

章节摘录

  如果马戛尔尼早一百年来中国,他会感到中华帝国是一个繁荣的国家,中国文明是一个高等的文明。但是当他访华回去,从有关记录,尤其是翻译官做的日记和笔记中,已经能看出欧洲人对中国人站在了比较优势的地位上,虽然还没有鸦片战争之后那样的优越,但是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无论从民生,就是老百姓的生活,一直到官员、我们的政治方式诸如此类的方面,常看不起,多所批评。当然也有一些夸奖。这与元朝初年的中西态势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下面我想说从中国人的眼光来看。中国人我说了没有跑到西方去,他们是通过跟传教士的交往,像徐光启,李善兰等人,他们从不多的西方传教士身上,从传教士所带来的科学和哲学中看到了有一个伟大的文明在他们的背后,从这种伟大的文明映照之下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传统当中的缺陷。这种缺陷在宋明的时候中国人是很难看到的。因为在周边地带,中华文明的辉煌和优秀是压倒性的,大概是这样子。  后面的故事我就从略,这一段其实更重要,只不过大家也更熟悉,我就从略。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派出来区区几艘军舰,我们大清帝国动用了全国的军队跟英国人作战,一次鸦片战争,接着二次鸦片战争。可以说在英国人的一方,原则上没有什么伤亡。把中华帝国这么一个巨大的帝国打败的战争,对方没有什么伤亡,大多数所谓伤亡是非战斗的伤亡,因为长途的海航得了痢疾,水土不服等等。1840到1861年中英国力相差如此,中国人特别是士大夫阶层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这种差别是摆在那的。像林则徐等相对先知先觉的人看得更清楚一些,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可以说所有的有知识的人都看得很清楚。  这个时候掀起了中西文化比较的这一轮高潮,这当然才是更重要的主题,因为大家比较熟悉了,我就不太多讲。

媒体关注与评论

  历史由于它是特殊的而给予了现实深度。你正好生活在中国,正好有这样的经历,这些带有偶然性的东西,是最深刻的东西,是你最要执守的东西。  ——陈嘉映  需要对中国人的心理和文化做精辟的分析,要跳出中国人的框架和身份看一看自己,在全球范围之内比较一下中国人和其他国家的人有没有差别,有多少差别。  ——彭凯平  富裕国家不仅有对贫困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责任,也有停止施加这个不公正的全球秩序的责任,以有效地缓解它们对全球贫困者所造成的伤害。  ——徐向东  一部不断成长的、能够切实有效应付各种政治风险的宪法,可以比喻为一个民族为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而给全体国民及子孙后代购买的一份远期保单。  ——冯克利  中国现在出现了大量这样的现象:方面,存在一个浮在表面和主流意识形态相吻合的正当性的声称;另一方面,又实际存在一个与之不同的利益分配在社会中广泛运行。  ——张静  什么样的社会秩序值得向往自由的人们追求?如何建立这样的社会秩序?对于当下的中国人来说,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王建勋  在民主财政框架下,不是个集体小班子做出公共选择,而是个人做出公共选择,是每个个人参与的选择。  ——冯兴元  有限性思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类也从中得到了惊人的回报,这两者是一体之两面,要么都要,痛并快乐着;要么都不要,把孩子和脏水一齐倒掉,似乎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魏宝社

编辑推荐

  《中国问题》,是为思考中国基本问题的读者准备的。  中国人的生命价值和发展机会何在?  中国人追寻的人生意义何在?  经济发展的合理限度何在?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是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基础上新组建的科研教学机构,通过这一个开放的、跨学科的、多专业视角的平台,完成更高水平的综合性知识集结。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问题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