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艾村 页数:202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前夕,中央有关部门联合公布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的候选人名单,其中就有包括殷夫在内的龙华24烈士。如实地说,能完整记住这24位烈士姓名的人恐怕不多,但熟悉其中左联五烈士的却大有人在。因为凡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大多会在语文课本中学过鲁迅的著名杂文《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文情并茂的作品在开头即以白描手法描写白莽——即殷夫。这位二十多岁的青年,“面貌很端正,颜色是黑黑的”。1929年8月,20岁的殷夫第三次被捕获释。时值盛夏,他还穿着一件厚棉袍,以至见鲁迅时汗流满面——因为被捕时他的衣服和书籍通通都被没收了。鲁迅寥寥数笔,就使得一个赤诚的革命文艺战士的形象跃然纸上。当然,使殷夫的名字不胫而走的还有他的那首译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原本是匈牙利爱国诗人裴多菲于1847年元旦创作的短诗《自由,爱情》,从20世纪初至今有多种中文译文,但最为读者喜闻乐见的还是殷夫的五言绝旬式的译文。然而最近有些地方修订语文教材的专家,为了“去政治化”,抡起“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板斧,竟把《药》、《为了忘却的记念》等鲁迅的小说、杂文代表作通通砍掉了,用一些流行的篇目进行置换。但我想,“流行”并不等于“恒久”。
内容概要
殷夫(1910—1931)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革命诗人,中共党员,“左联五烈士”之一,其一生创作了大量革命诗文。因从事革命活动,于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殷夫年谱》一书,较为详实地记录了殷夫心系革命的短暂一生,并录有殷夫的大量诗文,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是研究殷夫生平及作品不可或缺的资料。
作者简介
王艾村,1929年12月生。浙江宁海人。1948年宁城地下党支部书记。浙东行署“七办”民政指导员、警卫队政治指导员。解放宁海时负责接管公安局。曾遭“左”倾迫害受苦20余年。为省第一、三次文代会代表,宁海县文管会委员兼办公室主任、县文联副主席。1990年离休。系省作家协会、文学、史学学会、鲁迅研究会会员。南京中山文学院客座教授、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时代学人文化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文化名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主席团成员。有各类作品被百余家专集所收辑并获奖。出版有《秋瑾》、《柔石年谱》、《艾村文史小集》(一)(二)、《劫后拾残》、《王锡桐起义史料集》、《柔石评传》、《柔石研究》等专著。
书籍目录
共和国不会忘记——王艾村《殷夫年谱》序1910年(庚戌 清宣统二年)1岁1915年(乙卯 民国四年)6岁1916年(丙辰 民国五年)7岁1920年(庚申 民国九年)11岁1923年(癸亥 民国十二年)14岁1924年(甲子 民国十三年)15岁1925年(乙丑 民国十四年)16岁1926年(丙寅 民国十五年)17岁1927年(丁卯 民国十六年)18岁1928年(戊辰 民国十七年)19岁1929年(己巳 民国十八年)20岁1930年(庚午 民国十九年)21岁1931年(辛未 民国二十年)22岁附录:魂系大徐——殷夫百年祭跋
章节摘录
插图:接编辑复信,随即乘淞沪线小火车赶到市内约定的地点,会见了阿英,被他拉到临近的一家广东茶座里作了亲切的长谈。与阿英低声地谈去年坐牢的情况,谈现在学校的环境,谈自己与大哥的矛盾关系,谈自己读书写作的文学活动,就像遇到久别的亲人一般无话不说,兴奋,明快,坦诚。“从这时起,他就成了太阳社社员”。②同时也恢复了与共产党的组织关系。2月阅读创造社于1月15日新出版的《文化批判》月刊,这是一本偏重政治理论与文艺批评的杂志,使他读得很兴奋。对其中彭康的《哲学底任务是什么?》中“批判不仅是解剖刀乃是一种武器。(Kritikvist kein anatomisches,Messer, sie st eine Waffie)”这段引自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译文有些不同看法,就给编者写了封信,提出了商榷的意见。同时还对该社2月1日出版的《创造月刊》第9期成仿吾的《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一文中有关的句子语意提出质疑:“于是我发生些疑心请你们指教。”信的末尾称:“我是一个刚学半年德文的学生,错误怕所难免。”并署名“徐文雄于同济”。3月15日致《文化批判》编者的信,经编者加以《被奥伏赫变的话》标题,在该刊第3号《读者的回声》栏刊出。
编辑推荐
《殷夫年谱》: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帮 二者皆可抛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