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出版时间:2010-03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麦克斯·缪勒  页数:250  译者:金泽 译,陈观胜 校  
Tag标签:无  

前言

  宗教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与社会物质生活及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的宗教已经从沙龙走向社会,成为人们思考人文现象的重要热点和视点,理解和研究宗教不仅成为一种必要,而且是一种必然。  对于传统宗教进行理智性的研究,提出种种关于宗教的理论和学说,早在几千年前的古代思想家那里就开始了。然而,把这种研究从依附于哲学和神学的从属地位下解脱出来,使之变成一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人文学科——宗教学,则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情。我们奉献于读者的这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的作者麦克斯·缪勒,乃是世所公认的宗教学的奠基人,他的这部书则是他开创宗教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用英国著名宗教学者埃里克·J.夏普的话来说:“在缪勒之前,宗教学领域虽然广泛而且充分,却是杂乱无章的。在他之后,人们看到这个领域已成为一个整体,服从于一种方法,简言之,得到科学的处理。”人们对缪勒之所以如此推崇,是因为经过他的开创性研究,人们对宗教的研究才有了一个全新的格局。  首先,缪勒明确指出宗教学的使命——它的根本性质,就是要“揭示宗教是什么,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在其历史成长过程里遵循什么规律”。他借助语言学的经验,建构了宗教学的科学框架。他所理解的“宗教学”是由以下四个部分或四个层次组成的体系;第一层是材料层次,它应该囊括全世界各民族的宗教史实和现象,如圣典、神话、风俗、语言、仪式等;第二层次是分类整理,按材料的血缘关系、对象关系、语言关系等分成不同的群落;第三层是比较宗教学;第四层是理论宗教学。其中比较宗教学与理论宗教学两者的侧重不同。前者的重点在比较,后者的重点在概括。

内容概要

  宗教是怎样产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这个主题是宗教学开创时期学者们最热衷的课题。作者认为,宗教产生和发展是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的,这就是从自然对象中形成物质宗教,从人类自身中形成人类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

书籍目录

中译本序第一章 无限观念一、宗教起源的问题二、施特劳斯:我们还有宗教吗三、古代的宗教四、宗教学五、古代信仰和现代信仰的不同六、宗教的定义七、“宗教”的语源本意八、宗教的历史面貌九、康德和费希特的宗教定义十、有崇拜或没有崇拜的宗教十一、施莱尔马赫的定义(依赖)和黑格尔的定义(自由)十二、孔德和费尔巴哈十三、给宗教下定义的困难十四、宗教的特征十五、宗教,乃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十六、感性、理性和信仰这三种功能十七、“无限”的意义十八、有限论者能理解无限吗十九、双方所接受的条件二十、对无限的理解二十一、无限大二十二、无限小二十三、无限观念的发展二十四、没有无限就没有有限第二章 拜物教是宗教的原始形式吗一、无限观念的首要动力二、玛那,美拉尼西亚人称呼无限的名称三、拜物教,一切宗教的原始形式四、拜物教一词的发明者布罗塞斯五、神物名称的起源六、神物名称的错误延伸七、研究未开化部落的益处八、宗教中常出现的退化九、研究未开化人宗教的困难十、未开化人的语言十一、未开化人的数词十二、未开化人中无历史十三、未开化人中无道德十四、未开化人中普遍有宗教十五、有文字民族的宗教的研究十六、未开化人宗教的研究十七、流行观念对旅行者的影响十八、未开化人中没有公认的权威十九、祭司的权威二十、未开化人不愿谈论宗教二十一、神物意义的扩展二十二、拜物教的起因二十三、无所不在的拜物教二十四、没有一个宗教仅由拜物教构成二十五、非洲宗教中的较高成分二十六、动物崇拜二十七、心灵崇拜二十八、非洲宗教的多元性二十九、假设对拜物教的心理需要三十、如何产生神物的超自然属性三十一、拜物教的偶然起因三十二、未开化人像儿童吗三十三、四个阶段三十四、拜物教不是宗教的原始形式第三章 印度古代文献为研究宗教起源所提供的材料一、研究宗教文献的益处二、犹太教、琐罗亚斯德教等宗教观念的发展三、印度宗教的发展四、《吠陀》在宗教学中的正确地位五、梵语文献的发现六、佛教,印度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之间的疆域七、被看作启示的《吠陀》八、《吠陀》语言的历史特征九、《吠陀》文献的四个时期十、《吠陀》的口头传颂十一、第三章附言第四章 对可知的、半触知的、不可触知的对象的崇拜一、宗教的证据不完全是凭感觉的二、外在的启示三、内在的启示四、感官及其证据五、“明显的”一字的意义六、感觉对象分为可触知的和半触知的七、树木八、山岭九、河流十、大地十一、半触知的对象十二、不可触知的对象十三、古代人关于众神特征的证据十四、《吠陀》的证据十五、未分化的雅利安语的证据十六、语言的起源十七、古代的概念十八、一切都命名为主动的十九、“主动的”并不就是指人二十、语法的性二十一、助动词二十二、呼吸二十三、生长二十四、居住二十五、最初的表达二十六、相似,最初获得的否定二十七、持久的描述语二十八、《吠陀》神祗中可触知的对象二十九、《吠陀》神祗中半触知的对象三十、火三十一、太阳……第五章 无限与规律的观念第六章 论单一神教、多神教、唯一神教和无神论第七章 哲学与宗教附录:专有名词译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无限观念  二、施特劳斯:我们还有宗教吗  近来有人把这个问题推到公众争辩的前沿,但其提问的方式却难以令人满意。施特劳斯在许多方面是最敏锐的思想家,他在其最后的著作《旧信仰与新信仰》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宗教吗?”但以此方式提出的挑战,唯一可能的回答就是宣布一些统计数字。而我们又很快得知,在十万人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承认没有宗教。假若想得到不同的解答,就应当换个方式提问题。施特劳斯本应首先清楚地告诉人们他自己所理解的宗教是什么,也本应当在心理发展和历史两方面对宗教加以说明。然而他所做的只是简单地套用施莱尔马赫的旧定义,即宗教是一种绝对的依赖感。而且他还用费尔巴哈的定义加以补充,认为所有宗教的本质都是贪婪的占有欲,并在祈祷、献祭和信仰中表现出来。然后施特劳斯作出结论说,由于今天做祈祷、划十字、参加弥撒的人较之中世纪少多了,所以真正的虔敬和真正的宗教只有很少的一点遗迹了。  如果真像施特劳斯和其他人力图证明的那样,真正的宗教只能在祈祷、划十字和参加弥撒中表现出来,那么所有不做祈祷,不划十字和不再参加弥撒的人,就不属于任何宗教,也不信仰上帝了吗?如果我们继续把施特劳斯的书读下去,就会相信M里南说的话是正确的了。他说有些可怜的德国人,总在艰难地想成为非宗教或无神论者,但从来就没有成功过。施特劳斯说:“世界对我们来说,是理性和善的工场。我们感到对世界的绝对依赖,但绝非说它是蛮横无理的力量,我们在它面前只能俯首帖耳,唯命是从。它是秩序和规律、理性和善,我们以爱的信任将自己托付于它。在最内心的世界里,我们感到自己和自己所依赖的东西之间的亲密关系。在我们的信赖中,我们是自由的。自尊和谦卑,欢乐和服从,所有这些为了那个存在而产生的情感都融合在我们心里。”

编辑推荐

  本书是麦克斯·缪勒所著, 他是宗教学的奠基者。《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是缪勒开创宗教学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宗教的产生和发展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宗教是领悟无限的主观才能。无限观念是一个过程。比较的研究方法是宗教学研究中最有价值的方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宗教的起源与发展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3条)

 
 

  •   对宗教文化感兴趣
  •     宗教,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话题。为什么我总是充满热情去寻根问底关于宗教的一切问题?这大概是性情所致——那种好奇心,想知道人类内心、人类精神世界中最本质、最原始、最真切的东西。
      
      我想知道宗教是什么?宗教如何在人类心中萌芽?宗教如何经历了历史的变迁达到了今天的面貌,并夹杂着民族问题、政治问题?
      
      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是西方宗教学的创始人,我希望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对宗教有所了解。人们把他视为宗教学的奠基人,是因为经过他的开创性研究,人们看到这个领域已成为一个整体,服从于一种方法,简言之,得到科学的处理。缪勒指出宗教学的使命——它的根本性质,就是要“揭示宗教是什么,它在人的心灵中有何基础,在其历史成长过程里遵循什么规律”。由此可见,我所关心的问题到现在并未得到一致的解答。包括缪勒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一书中所阐述的观点,也受到反对者的攻击和批评。
      
      由于缪勒最初是语言学家,所以他借助了语言学的经验,建构了宗教学的科学框架。在全书中,缪勒也是从语言文字的起源、演变、比较入手,探索宗教的各种语言中代表的含义,从而推断宗教的发展。缪勒认为宗教产生和发展是沿着三条基本线索展开的:从自然对象中形成物质宗教,从人类自身中形成人类宗教,然后在心理宗教中合流。
      
      在读完全书后,我认为之所以缪勒能成为宗教学的创始人,是因为他从语言学的方法入手,构建了体系。事实上,语言学确实是最好的入手方面,因为现今关于古人的了解,我们只能借助于文字,而像绘画、雕塑等属于艺术品,无法建立科学的分析方法和体系。而对古人语言的解读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并且还存在着学者们不同的理解。所以,在书中缪勒并没有对宗教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引述了不同的观点,也包括1873年他提出的观点:“宗教是一种内心的本能,或气质,它独立地、不借助感觉和理性,能使人们领悟在不同名称和各种伪装下的无限。没有这种才能,也就没有宗教,甚至连最低级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没有。只要我们注意倾听,就可以在所有的宗教中听到这种精神的呻吟,这是一种渴望,力图要认识那不可认识的,说出那说不出的,渴望得到神和上帝的爱。”
      
      我对宗教还没有研究,所以无法通过自己的理解对宗教下个定义,也不能说赞成谁的观点。但我认为,如果要研究宗教,首先需要融入那些称之为“宗教”的团体中、那些人中,我不知道如果我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个宗教的教徒后,再努力走出宗教自身去客观地分析,这一情形是否可能?
  •      两天时间,把这本宗教学奠基人的重要著作看完,有很多东西吃不消,不是很理解。但是,从其行文的字里行间还是很感受到作者的思路的严谨、考证的确凿、以及尽可能的对所示范的雅利安人宗教的公正、客观的描述。作为比较语言学大师和宗教学奠基人,Max Muller以人类感官对客观世界的有限感知为起点,以雅利安语语源学的发展为工具,以探求有限感知后面所隐藏的“无限”概念为线索,尽可能地再现并剖析了古代雅利安人的宗教观念的产生与演化。
       从单一神教到多神教到唯一神教,最后到对自我的深刻思索和探求,构成了古代雅利安人宗教的发展脉络,也可以说是人类宗教的一个缩影。从这本书中,不仅能看到作者为探究宗教的根源与发展而孜孜以求,努力研读《吠陀》等雅利安人宗教的经典著作,更能看到作者那深刻的思考和小心的求证。此外,我不得不说,读这本书里说引到的《吠陀》里的赞美诗和颂歌,我甚至能隐隐约约看到和听到古代人对天,对地,对风,对火,对一切神的敬畏的心情和跪拜的虔诚,并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宁静、欣慰。
       这是一幅怎么宏大和持久的图画啊!在几千年以前、甚至上万年以前,她存在过,现在,还存在着,在可遇见的将来,她会依然存在。只是换了时间、空间,变换了敬畏和跪拜的对象,变换了仪式和颂词。不变的,是内心对神的敬畏、恐惧、虔诚以及由此带来的内心的宁静、愉悦、欣慰和不再恐惧。
       引用书中的话来结束吧:“从感觉与无限的这种永久联系中,产生了宗教的原动力,并出现了猜疑,以为在人的感官所能感知的世界之外,在人的理性和语言所能理解的世界之外,还存在某物。这就是一切宗教之最深刻的基础”。
       一百三十一年前的Muller先生,您从对宗教的研究中求得了什么样的“无限”呢?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