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凯勒 (Keller,W.W.) , (美) 罗斯基 (Rawski,T.G.) 编 页数:272
Tag标签:无
前言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组织了一批跨越各个学科的优秀学者来研究中国引人注目的经济增长将怎样影响亚洲未来的社会、经济、外交、商业、技术和安全框架。本书即是我们努力的成果。随着研究的进展,我们思考的焦点集中于“中国和平崛起”这一提法。这仅仅是一条应时而作的政治口号吗?抑或是对一段较长历史进程的合理描述和概括?我们研究团队的成员均意志坚定且各自独立,而得出的结论却惊人地一致。我们发现,尽管中国与其贸易和外交伙伴之间存在这样那样的摩擦,但中美之间以及中国及其亚洲邻国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冲突。有关各方尤其是中美两国均愿以较小的经济或政治代价开启和解之门,从而减轻未来冲突的潜在危害。为充分利用这一机遇,许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必须将与中国相关的问题置于其外交政策议程的关键地位。然而尽管已有曙光微现,美国却并未做到这一点。无论克林顿政府还是小布什政府均未在中国问题上提出完整一致的应对之策。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零打碎敲的权宜之计使得始终致力于关键问题的双边政策对话变得困难。本书英文版于2007年出版。随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使中国与其邻国之间在未来实现积极互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这种互动强调妥协让步以及互利合作。持续不断的恐怖主义和核扩散威胁,加之新近发生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强有力地表明了国际合作的必要以及合作缺失的危险。奥巴马政府的早期努力旨在强调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并将关注焦点集中于重大问题,这是值得欢迎的重要步骤,有助于在两国之间建立富有建设性的和谐纽带。
内容概要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的势力均衡》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战略研究丛书的一本。《中国的崛起与亚洲的势力均衡》是一本汇集美国众多中国问题专家的研究成果的合集。在中国的崛起这一专辑中,各位学者从经济,政治,外交等角度研究了中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在亚洲的势力均衡这一专辑中,各位学者对中国的和平发展对亚洲的政治、经济、安全和国家关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书中各位作者对中国崛起及其影响进行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国外学者和政策制订者对中国和平发展所持的观点,从而为我国的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作者简介
译者:刘江 解说词:朱锋 编者:(美国)威廉·W.凯勒(Keller.W.W.) (美国)托马斯·G.罗斯基(Rawski.T.G.)威廉·w.凯勒,美国匹兹堡大学国际安全研究韦斯利·W.波什瓦日教授,国际安全研究马修·B.李奇微中心主任。他著有《亲密交易:全球武器贸易的政治经济学》、《自由派与J.埃德加·胡佛:国内侦控的兴衰》等书,此外他还是《抢先打击:美国安全战略的预防性力量》一书的编者之一。托马斯·G.罗斯基,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著有《中国战前的经济增长及其工业化转型:20世纪的生产资料和经济发展》一书。刘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读博士生,专修国际政治,主攻东南亚地区研究。
书籍目录
丛书总序 纵谙古今韬略横务天下经纶中文版序言第一部分 中国的崛起第一章 亚洲的战略与经济转型第二章 中国长期繁荣中的国际因素第三章 建立中国的技术官僚——半导体和安全第四章 中国在亚洲的的商业外交——希望还是威胁?第二部分 亚洲的势力均衡第五章 权力政治的平衡与中国的崛起——东亚各国的接纳或平衡战略第六章 中国的经济战略及亚洲安全的政治经济分析第七章 中国的“和平发展”与东南亚——是否是一个正和博弈?第八章 中国的和平崛起——路线图或者是幻想?参考文献撰稿人简介
章节摘录
插图:国际化与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国的开放政策和国内近30年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共同促成了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对全球市场的深度参与。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内改革和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开放促使国外和国内的生产商和贸易商积极参与中国经济运行,提升了整个经济领域的竞争水平。这种竞争的收益在制造业体现得尤为明显。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生产率都因此而提高了。尽管在总投资中所占的份额不大,但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工业的发展中却占据了主导地位。24外资企业的利润率要远远高于国内企业的利润率。2000年和2003年的资料显示,外资企业的利润率是国内企业的5倍。25外资企业为中国经济注入新的产品和创新的生产工艺。其先进的生产效率促使国内企业进行改革并升级其生产能力。外资的注入已经使中国的汽车工业摆脱了孤立地生产1950年型汽车的境地,而逐渐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一部分。这一过程起步于大型国有汽车制造厂,如上海汽车、第一汽车制造厂和第二汽车制造厂与大众汽车和标致汽车在20世纪80年代建立合资企业。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所有大型汽车制造商都在中国建立了生产基地,中国的汽车厂商也在韩国、英国和中东设立了自己的投资项目。中国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也受到了同样的影响。国际知名的零部件生产商在中国所设立的合资企业已经主导了中国国内的汽车零部件供应。中国2005年生产的车辆总数(汽车与卡车之和)达到了571万辆,成为世界五大汽车生产国之一。随后,我们就注意到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大量增加(2005年超过100亿美元,占中国汽车零部件产量的六分之一)。同时,中国还出现了几家小型的但雄心勃勃的私营车辆生产商。它们在争夺国内和国际市场份额的斗争中表现突出。在其他领域,进口、技术转让和外国直接投资都是促进整个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机床工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编辑推荐
《中国的崛起与亚洲的势力均衡》: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