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阿诺德·汤因比 等 页数:955 字数:897000 译者:郭小凌,王皖强 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在本书中,作者列举了世界历史上的二十余种存活或已经死亡的文明形态,并对它们的各自发展作了综合比较,他认为,文化是通过对环境的“挑战”的应战所遭受的考验而产生的;文化的生长是由那些“退隐”和“复出”的少数伟大人物的历史活动所决定的;文化的衰落来自于少数创造者丧失了创造能力,多数人相应地不再支持与模仿,整个社会失去了新的应战能力;文明的解体在于社会体系和灵魂的分裂。本书破除了西方中心论和单一历史线性发展的史观,在西方历史哲学著作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作者简介
作者:(英国)阿诺德·汤因比 译者:郭小凌 王皖强阿诺尔德·J·汤因比,1889年4月14日生于伦敦,卒于1975年10月22日。英国历史学家。牛津大学毕业,曾任该校研究员(1912-1915)。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在英国外交部情报部工作(1915);战后作为英国代表团的成员出席过巴黎和会(1919)。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先后担任过伦敦大学教授(1924)、皇家国际问题研究所部长(1925)、伦敦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二次大战时期曾任英国外交部调查部长(1943-1946)。1921年他计划巨著《历史研究》,1927-1928年着手写作。 1934-1961年出版了12卷,评述世界历史,注重无文字记载的文明和欧洲以外地区文明,提出一种以分析各种文明的循环和衰落为基础的历史哲学。因其他事务1939-1943年任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事部研究室主任。
书籍目录
上卷 本书布局 作者序 节录本编者的说明 第一部 导论 第二部 文明的起源 第三部 文明的成长 第四部 文明的解体 第五部 文明的解体 绪者说明和表格 论点摘要下卷 序 绪说明 第六部 大一统国家 第七部 普世教会 第八部 英雄时代 第九部 文明在空间上的接触 第十部 文明在时间上的接触 第十一部 历史规律与自由 第十二部 西方文明的前景 第十三部 结论 论点摘要
章节摘录
我们想说明(虽然这对我们的论点并非必需),如同历史学不能不使用科学和虚构的方法一样,科学和虚构也绝不可能仅仅局限于使用它们自己的方法。所有科学学科都要经过这样一个阶段,即唯一的活动在于确认和记录事实。人类学正是从这个阶段脱胎而来的。最后,戏剧和小说除却有关人与人关系的虚构之外,并不表现为完全的虚构。倘若它们果然如此的话,它们的作品就与亚里士多德的称赞——“比历史更真实、更智慧”——大相径庭,而变成一堆荒诞无稽、令人无法忍受的胡思乱想。当我们称一个文学作品为虚构作品时,我们的意思是说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人对号入座,也不能与事实上发生过的任何特定的事件划等号。实际上,我们是指这个作品里有一种虚构的人物场景。如果说我们没有指出这个场景是由可信的社会事实构成的话,那只是因为它似乎是自明的,以致我们认为它是不言而喻的。我们事实上认识到我们所赋予一部优秀小说的最高赞语是说它“忠实于生活之真”,“作者显示出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更具体一点说,如果一部小说涉及一个虚构的约克郡羊毛制品厂主的家庭,我们可能会称赞作者,说他显然对他的西区纺城了解得一清二楚。 无论如何,关于历史学、科学和虚构方法之间的这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区分,总的说来还是有效的。如果我们再次审视这些方法,我们恐怕就会明白为何要这样说,因为我们将发现在处理数量不等的“资料”时,这几种方法就适用性而言可谓各有千秋。在一个恰好是资料稀缺的研究领域,核查与记录特定的事实便可能是一切。在资料众多而无法一一列举、同时又没有多到不能加以考察的研究领域,阐明与制定规律就既可行,也有必要。在资料无以数计的领域,被称作虚构的艺术创造和表现形式是唯一可以利用或值得利用的方法。在这里,正像在三种方法之间一样,我们遇到了数量上的实质区别。这几种方法在处理数量不等的资料方面效用是不同的。我们能否在三个研究领域发现资料的数量实际存在着相应的不同么? 我们从对个人关系的研究开始,这是一个虚构的领地,我们立即可以看到,只有极少数人,他们的个人关系具有适合于记录特定的个人事实——我们称之为“传记”——的题材。除了这些极少的例外,在个人关系领域研究人们生活的学者面对的是无数普遍熟悉的人生经验,要想无一例外地把它们全都记录下来的想法不过是无稽之谈,对于这方面规律的任何阐释都是令人无法容忍的迂腐与粗浅。在这种情况下,资料不可能得到富有意义的体现,除非在某种符号系统中才能够如此,这种符号系统提供了一种有限条件下的有关无限的直觉知识,这种符号系统就是虚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