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英] 彼得·伯克 页数:248 译者:姚朋[等]
Tag标签:无
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史学经历了“新史学”的冷寂之后,无论在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其中,剑桥大学文化史教授彼得·伯克成为引入注目的人物,成为新文化史的旗手。他的代表性著作已译为三十多种文字,译为中文的亦有多种(《制作路易十四》等,在台湾出版)。欣悉刘北成教授带领研究生翻译他的《史学与社会理论》(1992年英文版),嘱余作中译本前言,兹以下文酬之。第一次得知伯克的名字是在《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的第十三卷上,即这部巨作的终卷。他对整个近代历史进程的宏观哲学把握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以后又陆续读到他的一些著作.初识伯克却是数年前在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一次巧遇,当时他正在作一次文化史的讲座。他身材瘦小,衣冠不整,穿着一件旧黑上衣,上面还有一个莫名其妙的商标,给人的感觉是全然不修边幅,全身处处棱角突出。不过最令人注意的是他有一双明亮和清澈的眼睛.从一开讲他就把眼睛直瞪瞪地朝着天花板,直到讲完才把目光移向听众,露出了羞涩一笑。然而,他那睿智的观点和典雅的语言却始终紧紧地吸引着大家。应我们的邀请,彼得.伯克于工999年9月来华访问,先后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作了关于新文化史的讲座。彼得.伯克是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文化史教授,1937年生于一个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家庭。从伦敦北区一个耶稣派中学毕业后,他考入牛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师从于著名的中世纪文化史学家基思·托马斯。
内容概要
本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本书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彼得·伯克(Peter Burke),英国历史学家。1937年生,获牛津大学博士。曾执教苏塞克斯大学、剑桥大学,现为剑桥大学文化史荣休教授及伊曼纽学院(Emmanuel college)研究员。伯克的研究专长为西方史学思想和欧洲文化史,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沟通,探索文化史写作的新领地,是当代最著名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著作宏富,包括《语言的文化史——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和共同体》、《法国史学革命》、《历史写作的新视野》、《20世纪的历史与历史学家》、《什么是文化史》、《文化史的多样性》、《图像证史》、《意大利文艺复兴》等数十种,作品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出版。
彼得·伯克的系列作品将在北大出版社“社会文化史译丛”与“历史学的实践丛书”中陆续推出。
书籍目录
中译本前言前言新版前言第一章 理论家和历史学家 聋子之间的对话 历史学和理论的分野 对历史的摈弃 社会史的兴起 理论和历史学的汇聚第二章 模式和方法 比较 模式和类型 计量方法 社会显微镜第三章 核心概念 角色和表演 性和性别 家庭和亲缘关系 社区和认同 阶级和等级身份 社会流动和社会区分 消费和交换 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庇护人、受庇护人和腐败 权力和政治文化 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 中心和边缘 霸权和反抗 社会抗议和社会运动 心态、意识形态、话语 交流和接受 后殖民主义和文化杂交 口述和书写 神话和记忆第四章 核心问题 合理性与相对主义 文化概念 共识和冲突 事实和虚构 结构和行动者 功能主义 威尼斯的例子 结构主义 行动者的回归第五章 社会理论和社会变革 斯宾塞的模式 马克思的模式 第三条道路? 综合论 人口模式 文化模式 接触论 重视事件 世代第六章 后现代与后现代主义 去稳定 文化建构 去中心 超越欧洲中心论 全球化 结语Bibliography索引修订后记
章节摘录
历史学家之所以怀疑模式,一个理由是:使用它们将导致对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的变化漠不关心。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以韦伯为例,他就恰恰因为在论述“清教”时忽略其变迁而遭到批评。在他的笔下,这种“清教”价值体系从工6世纪加尔文到18世纪本杰明·富兰克林似乎一成不变。然而,模式可以包含变迁在内。例如,重点可以不放在官僚制上,而放在官僚化的进程上。用对照的模式来概括(比方说)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或从前工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复杂变迁过程,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办法。当然,这些标签是描述性的,并没有说明变化如何产生。然而,就像后面将要详细讨论的现代化“模式”和理论(参见本书第142页)一样,人们作了许多尝试来确认典型的变迁序列。历史学家使用模式,却不承认自己在这么做,或未曾意识到模式的逻辑地位,这样有时使他们陷入不必要的麻烦。一些广为人知的论争就出于某个历史学家对另一个历史学家的模式的误解。保尔·维诺格拉多夫爵士和F。w。梅特兰之间有关中世纪庄园的著名争执就是一个例证。维诺格拉多夫认为:一般的庄园结构总是一样的。在贵族的首领地主之下,我们可以发现两层居民——佃农和自耕农,因此占有的土地也就相应地划分为不出租领地(其产出物直接归贵族所有)和“贡地”……全部居民组成一个村社,其中心是庄园法庭或佃户法庭——它们既是政务会又是法庭。
后记
颓废与土匪情人的花朵醉中的美人弱肉强食弄巧虞拙试飞同等待遇习惯虞自然笨司马光争电话宫之过早古代肉肠意外代替品弄假成真遵命超龄大失所望打蚊子幸灾乐祸元宝型幻梦成真丝带舞误会大惊小怪进退两难发泄保镖智惩恶婆救鱼大煞风景人柱恼人(上)对症下药恼人(下)儿童希望金枝玉叶(仁)内裤金枝玉叶(下)装聋作哑同行(上)英雄末路同行门;)老顾客失魂鱼(上)药迷。本书是2000年版中译本的修订版。原中译本依据的是工992年的英文版,由我组织4位研究生译出,并对全书作了校阅。2004年,彼得.伯克推出英文修订本,增删和调整之处颇多。受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苏贻鸣先生委托,我依据英文新版,对中译文做了全面修订,并请研究生刘小鸥修订边码和索引。现在,国外学术信息的获取已经大为便捷。但是,如本书这样对历史学和社会理论互动交融的全景考察,仍有导引的价值,值得向读者推荐。
编辑推荐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