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哲学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梁启超 撰  页数:32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儒家哲学》侧重于收录梁启超对于儒家哲学方面的内容,并以儒家哲学、儒家政治哲学和儒教这三个方面,将所收录的文章做一个大致的分类,这样的分类主要是基于梁启超对于儒家哲学论述的重点和编者对于儒学的理解在内。  《儒家哲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等。汉族,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2年起在清华学校兼课,1925年应聘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1929年病逝。

书籍目录

导读: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干春松)儒家哲学儒家哲学孔子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儒家政治哲学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儒家关于法之观念儒教复友人论保教书论支那宗教改革保教非所以尊孔论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何在欲昌明之其道何由编者后记

章节摘录

  时代的研究法,顾名思义就是看各代学说的形成、发展、变迁。长处是对学术发展的脉络有全面的了解,而短处是把各家关于几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截为数段,使问题的脉络不够连贯。  宗派的研究法,其实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学派研究法。这样的方法,长处在于把各学派的起源、变迁、继承、演化和影响,描述得详尽完备,但学派之问的关系会被忽视。  由此,梁启超认为,这三种研究方法各有长处和短处,最好是要相辅相成。除此之外,梁启超还认为,因为儒家的思想是在与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互相争鸣并与外来的佛教相互影响中发展出来的,虽然势力最大,却不能不注意到它们之间的冲突和交融。  梁启超还特别提到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的关系。  中国社会风俗和法律均受儒家影响至深,了解社会风俗的变化,也可从另一个侧面了解儒家的发展。同时,对于晚近传人的基督教和西方的政治、哲学理论也要仔细地分析。真可谓是面面俱到。  梁启超在《儒家哲学》的讲演中,首先是描述了儒家发展的历史。对于儒家的历史的描述一直是见仁见智,特别是现代新儒家确立以心性之学为道统的第三期发展说出来之后,关于儒学发展的阶段的讨论,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  梁启超对于儒家发展历史的描述,并无专门的说法,而是根据历史的发展逐步展开。其可注意点有三:  第一,注意经学和哲学的结合,儒学与别的学派的结合。  第二,先秦和清代详细,而别的时代相对简略。可能是因为梁启超写过《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他对清代儒学的发展脉络描述尤为详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儒家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