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得几个字

出版时间:2009-08-0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大春  页数:366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著名小说家张大春继《聆听父亲》之后的温馨逗趣新作,由89篇独立的小短文构成的散文小品集。在文中,张大春以父亲的口吻与视角,在日常与孩子们的交流片段中向孩子们解说汉字。张大春用浅近和活泼的语言,在最为普通的生活情景中选取了89个孩子们所不熟悉的字,由浅入深,追根溯源,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而在小说家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可谓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作者简介

张大春,当代最优秀的华语小说家,1957年生,山东人。好故事,会说书,擅书法,爱赋诗。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硕士,曾任教于辅仁大学、文化大学,现任电台主持人。作品无数,曾以“大头春”的名字出版系列小说(《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妹妹》、《野孩子》),另著有小说《鸡翎图》、《公寓导游》、《四喜忧国》、《大说谎家》、《欢喜贼》、《城邦暴力团》、《聆听父亲》、《春灯公子》、《战夏阳》等,京剧剧本《水浒108》,文学理论《张大春的文学意见》、《小说稗类》等。曾获联合报小说奖、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等。《聆听父亲》简体版于2008年3月出版,成为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08年十大图书”之首,并入选“2008年十大好书”、“30年30本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史读物”。

书籍目录

序 小学的体温自序 你认得字吗?01 恒河沙数02 创造03 赢04 揍05 卒06 乖07 公鸡缓臭屁08 城狐社鼠09 黑10 对话筋斗云11 幸福12 命名13 考14 淘汰15 喻16 离17 夔一足18 值19 做作20 西21 娃22 翻案23 不废话24 哆唆25 栎树父子26 达人27 留名28 棋29 帅30 舆图31 那个“我”32 谵33 信34 最35 秘密36 罚37 厌38 选39 编40 璺41 不言42 祭43 局44 橘45 让46 詈47 假48 字49 水50 梦51 怪52 卡53 宠54 国55 匚56 买57 吝58 该 59 临60 背61 练62 艺63 遗64 矩65 刺66 节67 震68 妥69 喜70 闹71 悔72 棹73 牙74 乱75 疵76 更77 绪78 讳79 反80 懒诗81 剩82 收83 彝84 遵85 玉86 戛87 稚88 策89 哏

章节摘录

02 创造  伟大的造物主是如何开始创造这个世界的?我现在相信,最合理的解释是从扭着腰肢和屁股开始的,扭着扭着,就创造了——  我儿子张容和我念同一所小学,由于是天主教会创办的学校,很重视“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这个议题。四十年来,学校对于世界创造的看法一点儿没变,我儿子把我小学上“道理课”的那一套搬回家来,为我复习了一遍。你知道的,太初有道云云,上帝工作了六天云云……  我想转移话题,就说:“要不要认一两个字,比方说‘创’啦、‘造’啦的。”  我是有备而来的:“创”这个字直到先秦时代,都还只有“创伤”、“伤害”之意。说到“创造”之意,都写成“刱”,或者是“剏”,像《战国策•秦策》里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为越王“垦草刱邑”者是。惟独在《孟子•梁惠王下》里有那么一句:“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看来与“首开”、“首作”之意略近,可是仔细查考,发觉古本的《孟子》也没有用这个“创”字,古本写的是“造业垂统”。  至于“造”,比较早的用法也同创始的意义无关,无论在《周礼》、《孟子》或《礼记》里面,这个字都只有“到”、“去”、“达于某种境界”或者“成就”的意思,好容易可以在《书经•伊训》里找到一句“造攻自鸣条”,孔安国传解“造”为“始”(从鸣条这个地方起兵攻伐夏桀),除此之外,更无一言及于“世界的开始”。不过,我始终认为,从“创伤”或“到某处”这个意义流衍的过程应该让孩子们体会得更清楚。  然而,张容和他还在同校念幼儿园的妹妹关心的不是字,而是“在最早最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张容认为科学家对于宇宙起始的解释(那个著名的“大霹雳”论述)丝毫没有办法说明他所关心的“起源问题”。我顺水推舟说:“科学家大概也不能说明大霹雳之前宇宙的存在状况罢?那么我们就不讨论这个问题,来讨论讨论字怎么写好了。”  “字没有用啊,字不能解决问题啊!”他说。  “好吧,那你说,到底是谁解决了创造世界的问题呢?是科学的解释比较合理,还是宗教的解释比较合理?”  “如果有那样一个大爆炸的话,总该有人去点火吧?”张容说,“我认为还是上帝点的火。”  我转向妹妹张宜,近乎求助地希望她能对写字多一点兴趣。  “上帝在创造人类以前,总应该先创造他自己吧?”妹妹比画着捏陶土的姿势说,“如果他没有创造自己,他怎么创造人呢?”  听她这样说,我直觉想到她这是从陶艺课捏制小动物而得来的联想。她接着扭起身体来,说:“上帝如果没有先创造自己的手,怎么可能创造人呢?他只有一个头、一个身体,这样扭扭扭扭——就把自己的手先扭出来了。”  张容“创造”的第一首诗:  “你们留下了”  ——给毕业班的学长和学姐  你们就要离开了  可是你们却留下了  你们留下了校园  留下了教室  留下了课桌椅和黑板  还有亲爱的老师  你们就要离开了  可是你们却留下了  你们留下了歌声  留下了笑声  留下了吵闹和读书声  还有离别的祝福  03 赢  我总是记得一些没用的事,比方说最早在一个什么场合之下学到一个什么字。  像“卫”这个字,就是我还在幼儿园上大班的时候,有一天晚饭上桌之前,我父亲指着我刚拿回家来的一张奖状,念了半句:“查本园幼生——”便停下来,露出十分困惑的表情,说,“怪了,怎么是‘幼生’呢?你知道这‘幼生’是什么意思吗?”我当然不知道。他又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说:“应该是‘卫生’才对呀!怎么变成‘幼生’了呢?”接着,他一点一画地用筷子沾着暗褐色的五加皮酒在桌面上写下了“卫”字。“卫生”是什么?是我父亲拐弯儿抹角跟我玩儿语言的一个重要的起步。他解释:“一定是因为你洗脸都不洗耳朵后面,又不喜欢刷牙,洗澡嘛一沾水就出来,怪不得你们老师给你个‘幼生’,不给你‘卫生’。”老实说,为了能得到一张有“卫生”字样的奖状,我的确花了很多时间洗脸、早晚刷牙并且确实洗澡。  这种没有用的琐事记多了有个缺点,你会很想把它再一次实践到你的生活里来。  不久之前,张容的学校举行运动会。他跑得真不错,姿势、速度都比得汤姆•汉克斯,一口气拿了两面金牌。这两场赛跑对于我家的日常生活影响深远。我在劝他吃鸡蛋、喝牛奶、早一点去睡觉甚至努力刷牙的时候,都有了更精确而深具说服力的理由:“你如果如何如何,就能够长得更好、更壮、更有耐力——跑得更快。”  可是过了几天,就有一个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念头祟动着了——该就他最喜欢的运动让他认个字吧?依我自己的经验,倘或不是深切关心的意思,总也不容易把一个字讲好。对于张容那样专注、努力地跑,应该让他认个什么字呢?  最后我选了一个“赢”字。那是我对运动或者其他任何一种带有竞争性质的事十分深刻的焦虑。关于跑,如果前面不带一个“赛”字,我很难想像有谁会没来由地发动腰腿筋骨,所谓“拔足狂奔”。然而,一旦求胜、求赢,想要压倒对手、想要取得奖牌,这似乎是另外一件事——张容在参加运动会之前,对于“六十公尺短跑”和“大队接力”一无所知,只知道拼命往前跑,“像巴小飞那样”(就是《超人特攻队》里的小男孩Dash)。可是一旦站上领奖台,金牌环胸,他笑得完全不一样了——就像一不小心吃了禁果而开了眼界的那人,猛里发现了附加于“跑”这件事上一个新的意义,新的乐趣。  我趁空跟张容说“赢”。“赢”最早的意思大约不外乎“赚得”、“多出”、“超过”,这样的字义群组,稍远一点的解释也和“多余而宽缓、过剩而松懈”有关。所以我特别强调,“赢”在原始意义上有“不必要”的特质。我想说的是:跑步不应该出于求赢的企图;而竞争是远远处于运动之外的另一回事。  “如果,”最后我问,“如果没有比赛不会得到金牌,也不会领奖,也不会有人拍手照相,你还会努力跑用力冲吗?”  我理想中的答案当然是“会呀!”一个爱跑步的人不应该只想赢过别人罢?  不过张容的答案却是:“那还有什么意思?”  他妹妹说得更干脆:“神经病呀!”  04 揍  几十年前,毎当我仰着头,跟父亲问起我爷爷这个人的任何事,他总说得极简略,末了还补一句:“我跟他关系不好,说什么都不对的。”这话使我十分受用,起码在教训儿子的时候不免想到,这小子将来也要养儿育女的,万一我孙子孙女问起我来,得到的答案跟我父亲的言词一致,那么,我这一辈应该就算是白活了。   可即使再小心谨慎,在管教儿女这件事上,必有大不可忍之时。人都说孩子打不得,吼吼总还称得上是聊表心意,然而我现在连吼两声都有“怃然内惭”之感,尽管有着极其严正的管教目的,也像是在欺凌幼弱,自觉面目狰狞得可以。如果有那么一天,蓦然回首,发现居然有一整个礼拜没吼过孩子,就会猛可心生窃喜:莫不是自己的修养又暗暗提升了一个境界?  吼孩子当然意味着警告,我的父亲在动手修理我之前惯用的词儿是“我看你是差不多了”在这之前是“你是有点儿过意不去了,我看。”在这之前则是“叫你妈说这就是要捱揍了。”三部曲,从来没有换过或是错乱过台词。至于我母亲,没有那么多废话,她就是一句:“你要我开戒了吗?”  有一回我母亲拿板子开了戒,我父亲手叉着腰在一旁看热闹,过后把我叫到屋后小天井里,拉把凳子叫我坐了,说:“揍你也是应该,咱们乡里人说话,‘谁不是人生父母揍的?’揍就是生养的意思,懂吗?”乡里人说话没讲究,同音字互用到无法无天的地步,没听说过吗——“大过年的,给孩子揍两件新衣服穿。”无论如何,揍,不是一个简单的字。  捱板子当下,我肯定不服气。可后来读曹禺的《日出》,在第三幕上,还真读到了这么个说法:“你今儿要不打死我,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翻翻《集韵》就明白,乡里人不是没学问才这么说话——“揍,插也。”  念书时读宋元戏文,偶尔也会看见这个“揍”字。在古代的剧本里,这是一种表演提示,意思就是一个角色紧接着另一个角色唱了一半儿的腔接唱,由于必须接得很紧密,又叫“插唱”。仔细推敲,这“插”的字义又跟“辐辏”、“凑集”的意思相关。  试想,轮圈儿里一条条支撑的直木叫“辐”,“辐”毕集于车轮中心的“毂”,这个聚集的状态就叫“辏”,的确也带来一种“插入”的感觉。如此体会,曹禺那句“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别有深意——却不方便跟年纪幼小的孩子解释得太明白——可别说我想歪了,乡里之人运用的那个“揍”字,的确就是“插入”的意思。“插入”何解?应该不必进一步说明了。  正因为这“揍”字还有令教养完足之士不忍说道的含意,所以渐渐地,在我们家里也就不大用这话,偶尔地听见孩子们教训他们的娃娃玩偶,用的居然是这样的话:“再不听话就要开扁了!”不过,语言是活的,谁知道这“开扁”之词,日后会不会也被当成脏话呢?  ……

媒体关注与评论

这是一本有体温的书,只要你翻开这本书,就会一直看下去。                       ——阿城

编辑推荐

《认得几个字》你认得字吗?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阿城作序;《新京报》、《三联生活周刊》、《东方早报》、《外滩画报》、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上海电视台《风言锋语》联合推荐。“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认得几个字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66条)

 
 

  •   前人推重“读书须先认字”。在古人眼里,认字非仅是知晓字词读音,明晰字义词义,更要紧的是牵连背后的文化故实,以期对每个字词的衍变迁移有着切实精当的通盘了解。由此才谈得上疏通文句,连贯文义,见迩知远。平心而论,今日的我们在这点上距古人远矣。究其因,历来的语文教育多止步于对字词作最简单浅表的讲解,囫囵粗糙,学生了解的不过是汉语复杂语意中最平常粗鄙的意项,至于其富有原型意味的渊古本意,连及丰饶富美的衍伸义,并因汉语语法特性造成的文字间组合连缀的跌宕美感,我们概不留意。
      
      好在世间自有有心人。台湾作家张大春近年执意重新学习“认字”,推出一册散文小品——《认得几个字》。通过与小儿女一道学习、辨认原本看似熟悉的字词,他发觉自己未必真正知晓和懂得这些字词背后的故事和所含藏的丰富文化,慨叹“穷尽人之一生,恐怕未必有机会完完整整地将听过、说过、读过、写过几千万次的某个字认识透彻”。有太多的字词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叫得出名字却不知道底细。
      
      譬如古人称呼自己的太太为“拙荆”,这个就字面而言可能会惹女权主义者不悦的字眼,其实隐约透着一股子“妈妈的味道”。“荆”之为妻称,大约自“荆钗布裙”而来,始于六朝,后在宋人语言环境中才告成型;再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公分当铺”一词中的“公分”,非指经营体制上的公有制,而是“自诩能与顾客利益均沾之意”;又或者,某散文家从字面上拆解“致仕”二字,拼凑成“做官”或“求官”之意,却不明白词中的“致”本义为“归还”,“致仕”,是“把权柄、禄位归还给君王”的意思。像这样的望文生义,在在多有,是一时疏懒抑或是不加措意,还是我们根本将识字这件事想得太过简单?许是“觉得自己已经脱离了‘某一个阶段’或‘某些个阶段’……认字这个活动应该已经轮到儿孙辈的人去从事、去努力了”,可往往就在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智开始萎缩,我们的语言趋于乏味,我们被口头禅包围攻占乃至于侵蚀、吞噬”。
      
      是的,人所能认识的世界实在只是人能用文字所构筑的世界而已。当我们有意无意错失这些丰饶富美的字词,其实也与它们所含藏的文化失之交臂。或许不认字只是一种慢性文化病症的初始症状而已。由此,我十分钦服张大春并未停留在表面的疏解,而是兼及深广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而让孩子们有更闳远的视野,涵养出对字词更为深刻纤敏的感觉。
      
      即使与孩子下象棋,他也会告诉儿子“卒”就是兵,“春秋时代每三百户人家会编成一个大约一到两百人的武力单位,这些最基层的军人就叫卒”。同时,“卒”还往往表示末尾、终了、乃至结局与死亡。这还不够。张大春想要告诉孩子的“不只是一个字,而是这个字背后一点一点透过文化累积而形成的价值观”。譬如“卒”字透露出讲究的中国人对于不同阶级身份的人的故去,亦会借助不同字词给予有差等的象征。书中援引《仪礼·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对死亡的命名本质上好似“一个序列转换的象征——生命时间的终了即是阶级生活的沦落”。
      
      而庶人生命的结束似乎值得一顾,因为“死”这个字是带有歧视性的,“在更古老的时代,寿考或封建地位高的‘君子’之人过世了,得以‘终’字称之,配不上‘终’字的小民和中寿以下就往生的,才称为‘死’。”从一个“卒”字出发,带出对于包蕴其间的中国人的价值观,生命观等等一系列文化观念的讲解。我不确知这样的字词教育是否有效,但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颇为成功的心智教育。孩子当然不懂古书上对于死亡的繁杂分类,但他们懵然中的触及,也许会在不可知的未来悄然萌发对于文化的好奇与探勘。
      
      不单是为触知历史文化的脉息,认字有时更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情感教育。书中《留名》一文,我颇喜爱,反复读了好几遍。在躁竞功利的当下,人人欲争短长,处处讲求经营,连带孩子也将成绩的优劣、师长的评价错认为一种可资依凭的虚名实利。文章一开始介绍了终其一生际遇蹭蹬,功名不遂的清人金埴。但足以令其留名后世的则是他曾应仇兆鳌之请,为仇氏所著的《杜诗详注》作过文字声韵方面的校订工作。早年的张大春对这位连“挂名共同著作”的待遇都混不上的诗人多少带着些讪笑的态度,“老不得意,动辄抬出笺注杜诗的功德来说道”,而他的父亲却觉得“能够埋头在杜诗里做些小活儿,这样的人,也算‘立言’了”。由此想及,“埋名”未必即是像我们所想的刻意放空身段,以期免遭木秀于林的摧折,有时心怀坎壈,却能“埋头在俗见的功利之外,为值得流传的文字做些有益于后世的服务”,这样的襟怀怎么说都可称高杆。是故,当张大春看到刚入学的孩子一个个为争胜而唯恐落后,生怕“他们在人格发展上是不是一方面能够重视荣誉;一方面又能够轻视虚名呢?”,而“如果在立跟脚之处没有通明的认识,日后往往不落浅妄、即入虚矫”。
      
      有趣的故事在后面。儿子张容对于国际天文学会经投票将冥王星从此除名,另以“侏儒行星”呼之的举动十分不满。对此,张大春告诉他“既然投票行为不能决定客观事实”,那么投票行为本身所“定义(或修正)的是人类的知识,所呈现的是人类认知的限制,于冥王星并无影响”。孩子却坚持:“名称是很重要的。如果说定义是人下的,可以投票就改变了,那么为什么不可以再投一次票说冥王星的体积刚刚好就是最小的行星的标准呢?”并且坚定地认为,虽然冥王星很小,无甚大碍,但“行星这个‘名’应该是有标准的。标准怎么可以说改就改呢?”
      
      不知别人读了如何,在我,是深稳的感动与慨叹。一个简单的“名”字可以带给孩子一套终生受益的价值观。只关注虚浮的“名”,而不究问界范“名”的条件与方式,进而难以作育出一己的判断力,无论从什么方面来说,这样的教育都是失败的教育。
      
      哈兹里特曾说:“文字是唯一能永久存在的东西。”读完这书,目睹随着时序更迭,一个字是如何被形成、被改变、被重新定义、乃至被影响、被修改、被混淆、被强调的身世履历,真的确认自己不曾识得几个字。当孩子不再将每个字词视作铅笔勾画的一道符号,或是试卷上的一串答案,当老师和父母不再只是告诉孩子字词的发音与笔画,或只是作最浅显的说明释讲,而是共同细心揣摩,着意观察,了解每一个字词背后的点滴故事与细微转变,我想,不知不觉间,我们也将从字词中重新发现自己。
  •   知道自己无知,不知道自己这么无知:你认得几个字?
    ——给家有幼子的父母们推荐一本书:认得几个字

    这是台湾的张大春写的一本书,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8月出版的,到12月已经是第3次印刷了,水平可见一斑。我是偶逛书店瞧见的,因为封皮很有童真趣,略翻了翻,发现是父亲与两个小娃娃之间的点滴记载,觉得有趣。隔了些时日,从当当买来看,才发现当初的感觉有些错。
    因为阿城的序里说得很明白:“所以这是一本成人之书,而且是一本颇深的成人之书。”
    仅看过几页,我便知道,阿城这话是对的。因为作者于汉字文字学造诣之深,我只有仰望的份,基本没有可以与之对话的水平。再看下去,那深一些的文字知识,便只是粗读了:缘于时间的缺少和心浮气躁。但我终究觉得这是一本好书,看过几页便有给家长推荐的冲动。强按了下去,挤时间来读,终于在昨晚读完——于是立刻写心得,拿来与大家分享。
    在阿城的上述话之后,还有这样的转折:
    “但很有意思的是只要你翻看这本书,就会一直看下去,因为这里有两个小孩子,一个叫张容,一个叫张宜。是的,你会认为两个小孩子的名合起来是‘容易’的意思。大春当然也很‘谦虚地称这本书为认得几个字’。把那么不容易的内容讲给大春自己的一儿一女,他们的反应是读者最关心的,也是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说实在,我认为这两个小孩子相当剽悍,原因在于初生牛犊不怕虎。
    读这本书时会疑惑,究竟我们是在关心汉字文字学,还是在关心父、子、女的关系?读完了,我告诉自己,这是一本有体温的书。文字学的体温。当年章太炎先生教小学,也是有体温的,推翻帝制的革命热血体温。”
    读完整本书,回头再看阿城的序,他的体验是真实的,诚挚的。而我,作为一个为人母不久的成人,则还有另一份体验。这就是为人父母如何教养自己的儿女。从书中不难看出,张大春的博学缘于家学渊源,他很多的对子女的教育方式都得自父亲对他的教诲。不免感慨,难怪有“书香门第”、“世家”之说!(我已经想再去买号称这本书前书的张大春的《聆听父亲》了。)
    书中的两个小孩无疑是聪颖而机智的。这份聪颖和机智除来自天赋,还来自父母点滴的见缝插针式的引导。由于这种引导,让我对张大春肃然起敬:他是在不遗余力地推广着汉字的文化,汉语的魅力!以这样教养成就的孩子,将来务必忘不了本,忘不了根。
    摘录一个篇章,题目是“水”:

    我观察了几年,发现孩子的废话总是插入哲学思考的钥匙,任它插在那儿锈死,它也不过装饰了一个“通往智慧的甬道曾经存在过”的假象而已。
    张容对我说:“我发现一件事:我们吃的每一口东西都是惟一的一口,因为下一口跟这一口就是不一样的,一定不一样,每一口都不一样。”
    妹妹不能让哥哥专有任何一个发现,立刻抢着说:“另外一口就是另外一口,这个我知道,吃饭就是从一口吃到另外一口、再吃到另外一口。”
    我忽然觉得这不是废话。
    我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比喻——没有两口饭是一样的,就像没有两颗石子儿是一样的、没有两朵花儿是一样的、没有两个人是一样的。”我跟孩子们打了一个比喻,“站在一条流动的溪水里,溪水从你脚下流过,随时都有水经过你的身边,可是却从来没有任何两滴水是一样的。”我没提莱布尼兹,或者他那句名言:“没有两滴水是一样的”,我说的是孔夫子。
    ……
    最后,我把“不同的两滴水”倒进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不知道谁溶解了谁。“‘消逝’这件事,让我们体会事物本质的不同,就像水一样。”说到这里,我发现爱忧虑的张容眉头皱了起来,他一定在担心着“逝去的水”这句话。我赶紧跟他说:“地球上的水的总量从来没有更多、也没有更少过,永远就是那么多。干净的水,被我们喝过、用过,流到沟里、河里、海里,蒸发成云、下成雨,又让我们喝了。一滴水,被孔夫子喝过、尿出来;拿破化又喝了、又尿出来;爷爷也喝了、也尿出来了——”
    张容很担心地问我:“那爷爷的尿我喝过吗?”
    妹妹却高兴地问:“那我的尿哥哥喝过吗?”

    这是相对容易理解的一个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睿智而又不乏幽默:因为有孩子的童真在。全书都是由这样的篇章组成的,更多的是由一个汉字的演变而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起来没有必要的语文基础是有些困难的。此外还有因台湾和大陆地理、政治原因而造成遗词造句上的差异的关系。
    但是读来很有趣,给人以启迪,让人深思。对于我,除了想找机会看完手头正在看的一本关于汉字文字起源的书后再重新回头读这本书外,更多的是对自己在教育女儿上的反思。我忽然觉得,想让自己的女儿更有知,作为家长的需要改进自己的地方应该更多,需要学习的也更多。这么一想,我忽然觉得自己太无知了,能给予女儿的太有限了!换言之,三年多来,在教养女儿上,我浪费掉的时机太多了!
    我已是一个成人,我已不可能让自己立时变成一个不无知的人。但我想,读完张大春的这本书的最大感悟,不在于你是否能以他的博学去教养自己的儿女,而在于你是否能以他的思路去引导自己的孩子去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学会在思考中生活?这也是我迫切想这把这本书推荐给家长的原因。
    结尾时忽然想起女儿昨晚玩耍时问我的一个问题。她从便笺簿上撕下两张白色的方纸片,手里挥舞着问我:
    “妈妈,你说这两张纸一样吗?”
    我正埋头于电脑思索着自己的工作,漫不经心地抬头用昏花的两眼瞄了下,随口答道:
    “一样啊。”
    “不,不一样,”女儿认真地纠正道:“你瞧,我两只手转的方向是不一样的!”
  •   读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初读,只觉艰涩难进,因为小学一门,自己对之还是比较陌生的。可是当硬着头皮再读下去时,兴趣越来越浓,虽然对于文中提到的每一字每一义都还有诸多理解或识记上的困难,但却已不是在读一本关于小学的书,而是像在读一本家庭生活的故事书了。故事中,有一位博学而又慈祥的父亲,张大春,他能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个看似普通的汉字的渊源、演变娓娓道来,看似信手拈来,实际上,若没有深厚的汉字学功底,是根本做不到的。有两个可爱、机灵、调皮、童稚未脱的孩童,张容和张宜,好奇、好动。有一位端庄、温婉、默默打点着一家人起居生活的母亲,张妈妈。故事就在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中展开。
    喜欢张爸爸温文尔雅地教导孩子的方式;喜欢张容、张宜的聪慧、活泼的样子;喜欢张爸爸在教一双小儿女学字认字时,小家伙时不时的一句神来之语,让人忍俊不禁。
  •   曾经有个台湾人不怀好意的问:你知道繁体的“D”字怎么写?
      结D,原来自古就是件见不得人的事啊。
      嘿嘿,我也坏笑一声,算作回应。
      字,原本源于画,背后一定有深刻的内涵和有趣的故事。
      
      台湾作家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讲了很多有关“字”的趣闻轶事,
      果然如序言所说,是本有体温的书。
      他和一对儿女间围绕文字的对话,风趣而温暖。原来语文是可以这样来学的。
      
      通篇读下来,有个“揍”字印象很深:
      话说张大春小时候淘气被妈妈揍,爸爸在一旁看热闹。过后,爸爸说:
      “揍你也是应该,咱们乡里人说话,‘谁不是人生父母揍的?’揍就是生养的意思,懂吗?”
      曹禺的《日出》,在第三幕上,有这样的台词:你今儿要不打死我,你就不是你爸爸揍的!”
      翻翻《集韵》就明白,乡里人不是没学问才这么说话——“揍,插也。”
      呵呵,我原来也是这样一个低俗的人。今后但凡看到“揍”字,一定禁不住浮想联翩,偷偷坏笑了。
      
      书中一则“栎树父子”,来自庄子,讲一棵没用的栎树长到参天之大被人敬畏,而有用的树木却被采伐而不能尽天年的故事,
      所谓庄子的“无用之用”,怎样无用得恰到好处?
      以前,只要儿子不读书,我便会说:现在不读书,长大做不了栋梁之材,顶多被用来当柴烧,没法大用。
      儿子当时答:没用就没用。
      现在想来,这个回答颇得庄子要领啊。
      
      如今,儿子恰巧也到了开始学字的年龄,每天要拿回6,7个生字,每个字画上一行。
      于是,我开始学着张大春的样子,给儿子说文解字:
      “你看这个“淋”字,甲古文里原本画不出这个淋的意思,于是就借了“林”的发音,加上三点水,用做水淋淋的淋,是不是很聪明啊?”
      “你再看这个“情”字”...
      儿子打断我,说:
      “知道了,也是个借音字,借了“青”字的发音”。
      “对啦,这样,这个字是不是好记多了?”
      呵呵,这本书没有白读啊,
      儿子那时是不是很崇拜我啊,我一相情愿的这样想。
  •   其实,早在听老师说起此人之前,我应该是见过他的文字的。那日,学生拿《格言》来问我,这是不是一本好杂志,我一翻便说道“好书”。学生很满意的走了。《格言》是不是好书,我不知道,但上面转载的《认得几个字》肯定是好书。我当时就惊艳于作者的文字功底,只是还没来得及记下倒底何人。后来报纸上讲了;再后来,成堆的书摆在书店的展台上,我终于把那些好玩的文字和那个好玩的人联系起来了:张大春——《认得几个字》阿城说张大春喜欢见人就考某朝某人某诗的末一句式什么?按照老师的段子来看,这该是能与确信的。阿城又说,他也时常遭人反问,答对了哈哈大笑,答错了就说这个不算。这个也是可以从书中找到文字佐证的:“我总不能翻过脸去指出陈水扁还真是个王八蛋,而又翻回脸来跟孩子说不能口出恶言。然而,说来惭愧,我就是这么干的。”这种文人的狡黠在“妥”字的解释中更为露骨,(如何露骨,此处按下不表,你可自己去领会)但狡黠得很可爱,可爱之余还有让人敬重的地方。我原先想,学文大概是很没有出息的,学文中又学小学训诂之类的,估计是更没有用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乐此不疲呢?难道视其为一方避纷杂现世的桃源宝地?哪里来的桃源?人世的风险你总还是要经历的,如何保全自己是每个人不同的般若,这便是书中所讲的“无用之用”了。平时看庄子,只看到“无用”的好处,今日读张大春,才知道“无用”也是要资本的。于是,学文,学小学大概也是一种让人敬而远之的资本吧。所以此书,说是教你认几个字,作者经常意不在字,而在世故人情的洞见,味得其情,往往不觉失笑。此外,书中作者对其父,其子,其女以及人类之爱也是脉脉可感,难怪阿城又说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了。
  •   认字,我们究竟认得几个字,在键盘横飞的今天,有很多字,恐怕都不知道该怎么写了吧。如果按张大春那样识字,我们恐怕真还认不得几个字。而且总认为认字是小朋友的事情,好象我们长大了,年龄到了,就不需要认字了。随便翻翻此书,你就会发现其实有很多字,我们是多么的不认识。本书粗看,是讲作者教他的一对儿女认字的过程,但实际上,是要让我们明白,中国的文字,他不光是一个沟通的工具,他承载了很多内涵,你通过认识,了解,学习几个字,都可以学到中国的文化。不过作者换了一个讲述的方式,不是那种课堂上一板一眼的告诉你,这个字是原来怎么写,现在怎么写,原来是什么意思,现在是什么意思。他是在讲故事,语言风趣,活泼,让你很容易就被吸引。文化,不是光靠我们保留个宅子,申请个XX遗产,就可以保留和传承的,文化,是属于大众的,藏于民间的。那么,我们就跟着作者,从认字开始吧^_^.
  •   用讲故事的方法,教你认字,再难认的字,也会有兴趣去认,跟张大春重新去认得这些“熟悉”的字,了解了这些字所包含的我不知道的故事,越看越上瘾,已看两遍了,还要看……
  •   这是一本别开生面的书。
    小学原本枯燥乏味。当康乾之世,一手大兴文字狱,另一手又提倡小学以笼络、麻痹汉人文士。作者却以《认得几个字》为题,借与儿女之间的文字交流,娓娓剖析一些汉字形、音、义的源流、演变和体型,所有这些又是在庭院中、饭桌上借文字来讲故事,讲家庭、学校、孩童之间的生活琐事,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又传播了知识,启发了思考。言谈之间既洋溢父子之间的平等、深厚亲情,而天南海北日常生活现象的交谈中往往牵涉一些人生哲理。所以这书并非是给孩子们读的,而是给大人看的,更是要大人讲给孩子们听的。父子之间的这样交流,才能做到心声互应。也就是这样的父亲营造出的家庭氛围才培养出张容、张宜两个人小鬼大的小精灵。
    回想过去,没法相比。迫于环境、工作和压力,孩子们有饭吃,有学上,有书读就阿弥陀佛了,怎样做父亲又如何做好父亲,想都很少想。时过境迁,追悔也莫及了。
  •   隔了窄窄的海峡,辽阔的大陆没有几个作家能把中文写得漂亮不失轻浮,没有几个作家没有专政体的影子了,而对面的台湾,作家们的文字功底仍然让我看白话文有些许古风古韵,汉字的音、形、义之美唇齿留香。幸好,我们还有台湾!
    从《四喜忧国》到《认得几个字》张大春真有趣,大大的有趣!
  •   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结合他教育子女的小故事,非常有可读性,也可以从这本书出发找些书来进一步研究但是如果单纯想长训诂学知识,建议还是找一些典籍
  •   我一直喜欢张大春的小说和评论,这次读他的《认得几个字》,对他的认识又加深加宽了,此书兼学术、故事、评论于一身,所有人都可取其所需。特别应该让小学、中学教师读读,很有借鉴意义。
  •   张大春的作品我必看必收藏,偶然机会看到这样一本书,觉得蛮特别的,同时也推荐给了楚忱哥,他也同作者一样有一双儿女,相信为人父母心中总有属于他们的一本故事集,像是百科全书的草稿,里面充满了有趣的嘻笑无奈眼泪与智慧。
    整本书可随意翻到任何一篇文章作独立阅读,父子、父女、兄妹间的对话妙趣横生,有时发人深思,有些缠绕千年的大道理被孩子的一句简单追问而停止。
  •   虽然每天都跟文字打交道,但对文字,我们到底又了解多少?远离了繁体字的我们,是不是跟古老的文明隔阂更加深了呢?
    每一个字都是有生命的,也都有自己的故事,张大春用与儿女生活中发生的小事申发,告诉我们一个个字的前世今生。看的过程,既长知识,又能见识童趣。
  •   看完后,觉得做为父母要学的太多张大春不经意之间把很多做人、做事、生活的道理告诉了孩子闲散惬意的生活可以从一张张照片中看到真希望有一天我们的孩子能够象他们一样快乐生活不用考那么多试
  •   张大春是我喜欢的一个台湾作家,深厚的文学功底,让我自叹弗如。这本书很不错,一篇一篇的文章,说字,也说理,说生活。推荐
  •   如此好学问的小说家,在大陆恐怕没有。如此好性情的家长,值得效尤。书中张大春的书房,也叫人嫉妒莫名!
  •   张大春的这本书实则是小学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学问,读后不禁感慨原来我们所认识的字其实也蕴含了太多的我们的不知道。成年人也是需要好好读读的
  •   书里写的表面上是说爸爸叫两个孩子认字,并简述字的来历渊源。可每篇小文章里,都满含着生活的乐趣和父亲对孩子的感情。看了总会会心一笑,或者涌满感动。

    很喜欢这本书,原来买了一本,送了朋友。自己再次买入一本,对于做了父母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加容易引起内心的共鸣,生活本来没有很多的大喜大悲,平凡的小快乐就能构筑幸福的人生了。
  •   很温馨,特喜欢张大春与孩子的对话
  •   文字充满了张大春式的玩笑与哏,酣畅淋漓。对于孩子感情真挚,既无奈,又宠溺。
  •   有些关于小孩子的稍微有点做作,文笔不错。第一次看张大春的书。总体可以。里面的几幅插图很吸引人,是想要的生活。
  •   认识张大春这个人,是从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开始的。很久没有接触到中国古典,这本书于我而言是一次警醒。看网络小说,不如这种有滋味的文字来的后劲十足,笑过之后,是深刻的反思。
  •   张大春的两个小仔太耍宝了
  •   做张大春家的小朋友应该很喜欢。他把古老而深邃的小字学,通过现代化的语言传递给他的下一代,文化就应该这样传承。画面温馨。
  •   过瘾,一个个汉字能够让作者阐述的如此精彩。不愧是张大春。
  •   喜欢张大春的文字,有了写歌词的灵感
  •   的确可以,但写的很深。哲理历史文学亲情统统包括,希望张大春先生还有类似的作品发售。
  •   冲张大春去的,书的印刷质量还不错,很厚实的一本书。大体翻了下,还没仔细看,粗略看下蛮喜欢。
  •   张大春的书,一定要看。
  •   张大春的书,值得一看
  •   张大春的力作,从浅显的知识,学会很多深奥的大道理
  •   张大春的小学,厚重又轻松。
  •   读这本书,会觉得字是很美好的,教孩子识字是很美好的,窗前绿树与桌上笔架是很美好的,教孩子认字就是教孩子做人的一个过程,看完这本书,很想生一个孩子,然后就认真的教他/她认字,做人
  •   读了书,不光让我认得了几个字,也从中学到了些教育孩子,和孩子相处的方法!
  •   还真认不了几个字!其实呀倒也不是想认识几个字,而是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温馨逗趣,这个让人觉得温暖受用!
  •   不管是大人小孩,你又认得几个字?
    越来越快的现代社会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让人们没有了归属感。
    让我们来重新认识汉字吧。

    张容和张易,真是两个古灵精怪的小孩。。。
  •   书的质量特别棒,纸质及内容都超乎意料的好。推荐~~
    这本书是写给成人看的,这些字,你以为自己认得,但并不是真正的认识,你了解其中的含义吗?
  •   的确有好多字不认得,或者是想着念的,应该认真读下才对
  •   用教给孩子认字的小故事讲解这些汉字,很有意思。
  •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很多字居然一下子想不起来念什么,感慨自己好歹也是16年寒窗下来,到头来一个大学生还不认字,惭愧惭愧。看完全本之后,才觉得当代的语文教育,丢掉的老祖宗的财富有多少。希望能够看到繁体字版的,那才是真正的认识几个字!
  •   才看了一小节,就已经忍俊不禁好几次了。张先生真的太有才了。一个“揍”讲得我笑得不行了。这需要多少的文化积淀才能将字的讲解信手拈来得这么妙呢?
    同时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惭愧中,我就因为经常字面理解一些字,而闹出了不少笑话。稍微生僻一点的字也不认识了。读书的时候也是糊弄过去的
    想想我们家宝宝已经一岁了,就我这样的水平,以后怎么教得了孩子呢?滴汗滴汗狂滴汗啊
    咱们中国汉字深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真的值得我们一辈子学习和研究的。
    写的很乱,但是感有发的。
  •   好吧,看了一半,我承认我还真不认得几个字。。。书中对字形字义的解释很好。
  •   书虽买回多时,却因为最近事比较多,昨晚才翻阅这本书,说心里话,看后感受颇深,中国的文字作为中国文化的载体,每个字都有太多的故事,虽然我们在不断地简化它的笔画(有点像做外科手术),但它的本意却变化不大。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使广大劳苦大众有识字的机会,简化了一些字,个人觉得确实应该。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又在对汉字进行侵蚀,而且我们显得无能为力。
  •   读一读,我也认得几个字了!台湾风格!
  •   书中有太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很喜欢。不光孩子,大人更值得看看,能激发出对汉字的兴趣和热爱,也对作者的教育思路由衷的佩服,字里行间渗透着父爱与家的温馨。
  •   看了之后很泄气,原来自己真的不认得几个字!更可见台湾和大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距离!
  •   书名认得几个字给人一种不屑的感觉,可看看文章你会大吃一惊。他不仅认得几个字,还对每一个字都有深刻的见解。
  •   从教孩子们认字引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很好看,不经意中会长了不少知识。
  •   很喜欢这本书,当今社会,大部分人已经习惯在电脑上“写字”,能够拿起笔写字的人寥寥,若干年后试问自己还认得几个字,还会写几个字?
  •   这样认字,确实不认识几个了。
    书中给我另外的振动就是对孩子的教育!
  •   可以看成是一个父亲对于学习中的孩子的日记
    确实能够很好的支持到我们更加正确的认识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


    是个姐姐推荐的
    很好
  •   认得几个字 很有意思。
  •   认得几个字???我也不过如此而已!
  •   认得几个字,得到一些启示。
  •   说起来,还真不认得几个字。
  •     有一位爱孩子的父亲,已是幸运,恰巧他又是一个文人,愿意写写他的孩子,书中流露出的爱让人感动,不经意的幽默让人会意一笑。有知识又有趣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   两日读毕。真的是一本有体温的书,拿起就不愿放下。每一篇都是一个小故事,这些故事都算是父亲与儿女之间的趣事。有小中见大之势,让人反省汉语,汉字,以及背后深沉博大的文化。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读!
  •   这本书看了后会惭愧,好歹也是上了十多年学的人了,对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文字,却还是不了解。书中的内容看起来写的很随意,流露的感情也很真挚,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值得学习
  •   读此书,不仅看大春说“字”,还看大春如何与孩子互动。这么渊博又不迂腐的爹,这样用心又尊重孩子的爹,真是珍惜动物啊!
    我要将此书送给当爹的朋友们!
  •   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孩子看的话有点深奥了,太多字,大人都未必能了解!
  •   算科普?算随笔散文?抑或与孩子的教育有关?
    都有,有仿佛都不是如此。
    喜欢作者的文笔,羡慕作者的学识 ...
    讲父与子两代人的交流,也包括自己的父亲、自己、自己的孩子三代人教育方面的不同
  •   这本书的质量不错,纸张包装和字体印刷都很好,很满意。书的内容是类似于现代的“说文解字”,很适合静下心来看。作者借用孩子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字,借用启发的方式来解字,很有意义,而且内容很风趣幽默。在书中不仅能看到家庭的温情,也有孩童世界的清澈稚嫩,以及作者独特的视角。挺喜欢的。
  •   用一种从未有过的视角,帮我们通过汉字去重新认识世界,认识生活。有意思。就是排版太奢侈了点,才这么点字,大段留白、插些不着边际的图片,最后居然印出了这么厚的一大本书~~~翻着是挺美的,就是有点心疼银子
  •   书拿到手的时候,手感特别不错,这是第一感觉。看了几节,内容挺好,字里行间饱含着一位父亲教育孩子的点滴。
  •   我是在听钱文忠老师的讲座时得知此书,买到之后发现真的是很不错的。有对孩子的教育,对中国汉字的一些涉及,特别是书中的对于孩子的一些基本汉字教育以及人文培养,让我觉得很受触动,只是不知道在我们现在社会需要多久才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
  •   绝对的好书,其中故事引人入胜,认的不仅是字,还有人生!希望有这样一位好父亲!
  •   适合对文字学感兴趣的同学,配合《细说汉字》、《古代汉语8000词》等书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讲解文字的同时,写了一些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受用
  •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作者对孩子的爱在字里行间,更在字外。
  •   书的质量很好,内容也好,说一件事,解析一个字.有所益.
  •   这本书对于和孩子互动、沟通非常好。教的不是字,更是做人的道理。
  •   书是台湾人写的,语文老师推荐课余放松读物。里面是作者与自己的儿子女儿在认识字,解读字方面的对话和关于字的来历故事。同事还有一些字的甲骨文形,生动有趣。适合各个年龄段,中国人就要了解自己的文化,先从字开始!
  •   虽然是认字,文字中透出来的却是温暖
  •   正在教小孩子认字,正好看看专家是怎么做的,不过太学术了,呵呵
  •   看这本书是一种享受,随翻随看。不了解的地方可以放过,恰逢你知道的地方,又是一种印证。作者的两个孩子也超级聪慧可爱。
    对如今教育的现状,既一针见血又表现出无可奈何。
    再有,孩子的潜力无限,我的孩子也可以像作者那样“深奥”的教一教,不过我可没有作者那般有深厚的文学修养。
  •   里面主要讲小朋友在认字的事迹。。。。。
  •   很不错,可以让我静下来认认字。
  •   温馨的一本书,认识了几个字。早些年把字仅仅当成了符号,全靠死记硬背记下来了。书中简单解释了字的发展及演化,很有意思。买本《说文解字》回来看看。
  •   好有趣生动的文字,好有趣可爱的小朋友,阅读这书的过程让人觉得愉悦而轻松,家有这样的父亲和小孩,真的很幸福!
  •   大春的文字总是很感人,很温馨,孩子是我们的延续,他的未来需要我们给他好的基础!
  •   每一篇都是关于儿子或女儿的小故事
    父亲爱之弥深,跃然纸上
    同时学到很多知识
  •   想让孩子受感动,首先得感动自己!这本书有深度,又有乐趣。
  •   张大千的书是要看的,这本教育孩子的书,可以说也是写给大人看的 寓教于乐
  •   很有爱的一本书,学到了很多知识,啥时候有自己的孩子了我也想写本这样的书哈哈哈
  •   买的时候觉得有些小贵 刚看了半本 觉得很好 作者的文史修养极高 书中的舔犊情深很是幽默轻松 插图中的小朋友手画作品很浪漫可爱

    认识那些字的同时学习了对应的历史 汗颜于自己的浅薄无知 要努力多学习提高
  •   自己先买了这本书
    觉得写得真好
    人家台湾人的国文传承的很好呀
    感觉作者的笔力真是好
    给小儿女讲解文字
    有趣味
    其中孩子们的对话更是让人忍俊不禁
    “奇文共赏析”,自己看了好就赶紧给朋友送了一本
    又另了一本自己收藏
  •   真的是“一个字都不认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源远流长。
  •   我不是民族主义者,我还是很爱中国,很爱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一直感慨时下的中国人一不读书,二不写字,口语也退化和异化了,感谢大春写的这本书,我觉得从这点来说,他是个民族英雄此外,书的装祯喜欢的不得了,干净雅致。
  •   我们每天面对的文字背后其实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只可惜现在都被简单的用键盘上的字母所代替了,而且绝大多数是采用表音的方式所输入输出,以至于很多时候当我们拿起笔来写字的时候总有着陌生和疏离感。感谢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并让我们更深刻的爱上我们自己的文字,只可惜为什么总是台湾人在做这样的事情?
  •   作者从与他的两个子女的生活故事中告诉我们汉字的许多秘密,很有意思,可以买来闲余时间读一读
  •   一个个汉字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可以引申出好多故事,而且这些知识可以完全融入在生活中,从而让生活变得丰富。
  •   一个尊重文字的人,一个伟大的父亲,书的质量也很好!
  •   我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儿子,希望他的孩子也能在轻松的同时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
  •   老师推荐的书,适合孩子阅读
  •   在作者的笔下,中国的汉字全都变成鲜活的生命跳跃在我们的面前,激起我重新认识汉字的热情.同时,两个可爱的小孩子又是那么有趣,让我一笑再笑.
  •   不是几个字那样简单。。。
  •   孩子老师推荐买的,不错,就是没时间读完。
  •   这种男性作者,从父亲以及儿子的角度去谈论文字,很特别。更何况知识含量还很高,是一本很长见识同时可读性也很强的书。适合反复的看。
  •   好书,值得一读,教育孩子
  •   很不错的一本书,虽然都是平凡的生活小事,但其间父爱的自然流露,儿童的天真可爱,让人感觉很温情,很感动。值得推荐,赞!
  •   本书从父女父子的对话中,结合历史典故或古代诗词,揣摩字词的用法,并配有彩页,沉甸甸的一本书,很精美,让人爱不释手!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