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世纪文景) 作者:蒋彝 页数:274 译者:罗漪文,罗丽如
Tag标签:无
前言
在我一生中,总有哑行者紧紧相随。他拿着画笔与古墨,悄悄地在我身后蹑足,不曾间断。1941年某日,父亲将母亲、妹妹、祖母与我送往约克郡谷地(Yorkshire Dales)中的尼德谷地(Nidderdale)乡间,以躲避战争炮火,他带给我们一本《约克郡谷地画记》(The silent Traveller in the Yorkshire Dales )。那年,我才七岁,喜欢书里的图画更胜于文字。我知道,书本是一位名唤“哑行者”的中国绅士所写,他还以有趣的中国画法描绘许多我所熟悉的景色,诸如基恩西峭壁(Kilnseacrag)、名为哈铎的瀑布(Hardraw Force)等。我喜欢第五幅插图里的兔子,到现在仍然如此,但中国画家不认为我们的山谷足以入画,我颇感失望。数年后,我到牛津就读一所寄宿学校,父亲又给了我一本《牛津画记》(The Silent Traveller in Oxford)。这一次,他画的是我一天经过数次的地方,比如大学公园里的彩虹桥。我一直很钟爱这本书,却不知蒋彝当时的住处离我学校仅半英里之谣。
内容概要
迁居牛津时,蒋彝原本只想短暂停留,却一待就是五年。因为战争,家国故土渺不可及。在这座举世闻名的文教之城,蒋彝像地道老牛津般优游于丰厚的自然与历史之间。他发掘出隐藏于古老学院中的自然之美:野猪丘乐百园众鸟的鸣唱与重奏,与白天鹅同立树下躲雨时的无声交谈,草原楼旁三株开花的小樱桃树……他注目牛津师生们在书店、酒馆、食堂内的形象,带领读者呼吸润湿的空气,瞥见小径上腆肚持杖的绅士。哑行者从平凡的琐事里看见深意,内心则时刻回荡着远方的故乡。
作者简介
蒋彝,字仲雅,又字重哑。生于江西九江书香门第,自幼从父亲习书画,深得东方艺术精神之根基。青年时期,入东南大学习化学,投笔从戎赴北伐,仕官三县求变革,后痛心政治腐败,辞官乘桴赴英伦。
作为饮誉国际的散文家、画家、诗人和书法家,蒋彝旅居英美凡四十余载。这位翩翩独行的中国君子,以笔名“哑行者”出版了隽永的系列画记,文画互映、诗书交融,用一双温柔的“中国之眼”关注泰西的风土人情,畅销于西方数十年。他先后任教于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堪称“中国文化的国际使者”。
1975年,蒋彝回到阔别四十二年的祖国,与妻女团聚。1977年,逝于北京,归葬庐山脚下马迥岭公墓,“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次鞠躬我该翻墙吗?我对雪莱有何认识?百感交集象牙微雕三株小樱桃树吾爱汝至深,恰味河天上之酒一小顿脾气和谐的激狂柳林中的风声不寻常的友伴闻所未闻敬晨雾敬爱的猫咪阁下寂静墨丘利孩子般易受愚的爱头发袭击非梦也羞怯的容颜鸟儿的问候抽暇作画悦耳的喧嚣北方的微风乍暖还寒时友谊之媒何时石非石?十三号星期五一点儿也不
章节摘录
插图:第一次鞠躬 The First Bow小时候,长辈们曾笑着对我说,每到一座新城市,都应该先朝城门鞠躬,才可通过。我想,这是为了对陌生地方表示尊敬,希望能借此和它结识——或许也是一种示好的举动,因为中国人认为,如果我们先表示敬意,那么,那些高高在上的人,或许就会稍微降低一点姿态。当我第一次拜访牛津时,心里就想起这个习俗,因为中国人非常重视学问,而牛津又是以文教闻名全世界。1934年,我第一次朝牛津鞠躬,当时我只停留了十天左右。那短短的期问,我在朋友的带领下走访,一座又一座学院,一栋又一栋古老建筑。时光流逝,1937年一个非常潮湿的午后,我再次拜访牛津,但我已几乎记不清任何一幢建筑的样子。我受邀在罗德·豪斯图书馆(Rhode H0use Library)简短地谈了一下中国艺术,然后就得连夜返回伦敦,所以没有时间鞠躬。如今,我又来到牛津。至今,我已经在牛津住了两年多。我的伦敦寓所。被炸毁,被迫另谋栖身之地,在一片慌乱中抵达牛津,直到隔天,才终于给了牛津它应得的深深一鞠躬。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并欣.赏这座城市。
媒体关注与评论
蒋彝博学多闻(他从未错用牛津俚语或爱丁堡方言)他注意到英国的阶级自负与种族傲慢,由于他诞生于充满自信的古文明,因此能以更高的眼界,稍挫其气焰。 ——戈弗雷·霍奇森(著名新闻人)如此一件已经封蜡典藏的作品,你只要随兴摆放着,就很美了。 ——钱亚东
编辑推荐
《牛津画记》:享誉西方的哑行者以诗文书画封蜡英伦气味访山水风物看破异中之同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