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徐以骅 编 页数:95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2年)是我国最著名和历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会大学之一。作为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先驱,圣约翰大学以英文教学而著称于世,并且在引入现代西方学科(如新闻学、工商管理学)、学制(如选科制、考试名誉制)和校园活动(如大学体育运动、英文学生刊物、校友会)等方面开创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的许多先例。在其存在的73年历史中,圣约翰大学先后培养了近万名学生,其中不乏商界巨子、学界泰斗、政界领袖、医界精英和教会名牧,被誉为中国现代工商和外交人才的摇篮,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从学术研究的视角对圣约翰大学的发展历程、学校特色、办学模式及历史遗产等,作一概要的叙述;下编则主要为校友文章,是直接当事人对该校方方面面的历史回眸和生动追忆。本书还配有200余幅圣约翰大学历史、校园建筑及其有关人物的图片,以期读者能对这所著名教会高等学府有较为直观的了解。
书籍目录
上编:校史概述 第一章 圣约翰大学的发展历程(上) 一 书院筹设(1845—1879) 二 建校初期(1879—1888) 三 快速发展(1888—1905) 四 黄金年代(1906—1925) 第二章 圣约翰大学的发展历程(下) 一 艰难调适(1925—1937) 二 在抗战中(1937—1945) 三 战后动荡(1945—1949) 四 最后岁月(1949—1952) 第三章 圣约翰大学的办学模式 一 “一会独办”的管理体制 二 “自由教育”的教学传统 三 院系设置及附属学校 四 中西交汇的校园文化 第四章 圣约翰大学的历史遗产 一 圣约翰的历史贡献 二 圣约翰的校园建筑 三 圣约翰的校史研究下编:世纪回眸 约园生活回忆 求学圣约翰书院 维新思潮在约园 在圣约翰的生活 踏进了约翰 我的大学时代 我在约大——从旁听生到正式生 母校的教育永远铭记在心 追忆母校生活 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 我的约大缘 约园浮梦 四年培训丰硕收获 记忆中的母校 说说约园 从约青、约中到约大 我的中学和大学 开明的学风 约大,我的母校 追忆大学生活 在梵王渡的日子——圣约翰大学纪事 怀约中 难以忘怀的母校恩情 忆母校生活点滴 文体活动与校园文化 回忆约大戏剧研究社 圣约翰大学的话剧活动 怀念我们的“音乐研究会” 圣约翰大学交响乐团 女声一绝——记圣约翰大学校友合唱团女声小组 追忆圣约翰大学昆曲社与陈从周先生 忆春游 回忆约友联谊社与约友义务补习夜校 圣约翰大学学生运动概况 圣约翰大学建系较早、规模最大的系——经济系 教育系和走出课堂的同学 附件一 教育系创办的“民主堡垒”——省吾中学 附件二 教育学会创办爱群义务夜校始末 尽显教学特色的英文系 新闻系的最后五年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系 注重实验的生物系 圣约翰大学最年轻的一个系——建筑工程系 土兄木弟三十年——施肇曾土木工程学院历史回顾 名医的摇篮——圣约翰大学医学院 为时短暂的农学院 卜舫济和他的自述 附件 卜舫济自述 亲爱的卜舫济校长 In Memory of My Father 怀念热爱祖国的教育家——怀念父亲赵修鸿 桃李遍天下 厦宇留神州——忆校务委员会主任杨宽麟教授 潘世兹教授——我永远尊敬的师长 从“红色资本家”到国家副主席——1950—1951年校董会主席荣毅仁的光辉一生 我敬佩的沙利文博士 怀念经济系系主任赵绍鼎教授 一 追忆敬爱的恩师赵绍鼎教授 二 怀念赵绍鼎老师 三 牢记赵绍鼎教授的一席话 清明忆父——赵传家 怀念加拿大和平战士文幼章——记教育系的一位优秀老师 终身难忘的杨嘉仁教授 一代宗师孟宪承 百岁教授——周子美 一位热爱中国、对学生慈祥又负责的美国教授 怀念恩师——程有庆 终身与鱼儿为伴——追记“文革”后约大校友会第一任 会长朱元鼎 中国整形外科先驱——医学院倪葆春院长 一片丹心为病人——记黄铭新教授附录 附录一 校徽、校歌 附录二 大事年表 附录三 历届董事会、行政人员、教员名录 附录四 历届毕业生、肄业生名录 附录五 约大校友会沿革及各地校友会概况 附录六 历届世界各地校友联谊大会 附录七 外国人名汉译表后记
章节摘录
上编:校史概述 第一章 圣约翰大学的发展历程(上) 1913年,70多岁的中国著名外交家伍廷芳曾断言:“中国今日大学校有几所乎?如圣约翰大学者,绝无仅有也。”①确实,圣约翰大学曾创造了辉煌。作为一段时代的音符,它的历史掺杂在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历史洪流中,余音袅袅,而今成为绝响。打开尘封的历史,流淌的音符随着时代的脉搏起伏,圣约翰是上海抹不去的记忆。一所学校成就了一段历史,圣约翰曾经是上海、中国乃至远东一颗璀璨的明珠。 一书院筹设(18451879) 1.上海开埠 上海作为一座城市的崛起,是东西方碰撞的产物。没有人怀疑上海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然而上海被人发现以致开拓为远东著名的港口城市,却是一段苦涩的历史。 1832年6月20日,受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负有考察中国沿海港口情况使命的东印度公司职员胡夏米(Huyh Hamilton Lindsay),在普鲁士传教士、“中国通”郭实腊(Charles Gutzlaff)等人陪同下,来到上海吴淞口,在此逗留了18天。正是胡夏米此行,为上海的开埠埋下历史的伏笔。 胡夏米在提交东印度公司的报告中,对上海是这样描述的: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