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交流

出版时间:2009-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灵,尤西林,谢文郁 主编  页数:466  字数:521000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学术论文集,主要研究了近代以来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即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角度研究了中国的基督教传播史。该书为中外众多著名学者的精品论文集合而成,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全书分为历史、社会、文化、神学、现实这五编。

书籍目录

回顾“中西交流”再思“中体西用”(代序)第一编 历史  文化碰撞与交流——基督教在中国近代和当代的传播  Morrison:A Man with a Mission(马礼逊:一位具有宣教异象之人)  A Comparatative St'udy of Sino-American(]ognitive&Theological Pattern&Proposed Alternatire中西文化比较的探究:意识形态及神学形态  以合适的语言对话——一个儒家之拙见  论马礼逊的“中国文化观”  文化宽容还是情感拒斥?——简析梁启超对基督教及儒家思想的特殊看待第二编 社会  知识、情绪和传统的纠葛——从民初宪政的失败看中西文化  丁韪良主持翻译《公法会通》新探  传教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俄国东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和现状第三编 文化  东方美先生论“生生之德”  基督教的传人与明清之际中国文化思想的变迁  基督教文化:基督教介入公共领域的必要中介——以中国现代化为中心语境  佛教、基督宗教与科学:斯特里特与中西文化交流一  从“三教”到“五教”——慕维廉《五教通考》初探  “儒家基督教”文化的价值选择问题  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第四编 神学  Heaven(tian天),Principle(1i理),Life-giving Actity(sheng生)and God(神):The Cheng Brot:her's Onto-theology(二程的本体神学)  王阳明与路德的属灵操练对基督徒的启迪  论非基督教思潮和中国本色化教会运动  从侯活士的观点谈中国教会对社会的责任  道成肉身的神学与中国文化之关系  马礼逊来华200周年祭第五编 现实  异样的现代化——从科学观变化看中国现代精神与基督教的离合  高校基督宗教的教学和研究及其外籍教授的角色——以中山大学哲学系为例的陈述与分析  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接受基督教的心路历程——从杨小凯的见证谈起  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  打扫房子——1951年的基督教控诉运动  论上帝与公共生活——法律必须被信仰

章节摘录

  文化碰撞与交流——基督教在中国近代和当代的传播  引论:基督教与中国:两种“强势文化”的相遇和交往  自公元635年(唐太宗贞观九年)景教传人中国,遂开始了基督教与中国相遇和交往的漫长历史。这一进程迄今仍未结束,其间不断增加二者碰撞的痛苦和彼此沟通的喜悦,充满着错综复杂、跌宕起落的历史戏剧和令人回味、反思的文化插曲。不同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基督教从传人中国到今天的发展,始终都代表着一种“强势文化”,其与中国文化的交往甚至“较量”亦有着这种“强势文化”的支撑。因此,基督教在华在其基本信仰观念和宗教原则上不愿做出本质性“让步”和“妥协”,要坚持其原有文化传统和宗教观念的“原汁原味”,这就使基督教在华的“本色化”进展缓慢,且少有本质性“突破”。甚至像利玛窦等耶稣会士在明末清初适应中国文化的策略亦在基督教会内部引起争论,最终受到打压。这样,基督教在中国人的总体印象中仍为一种“洋教”,基督教的文化因素也被视为某种“异质”文化,中国文化基本上仍对之持警惕、防范和排拒态度。  中国文化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曾有其灿烂的过去,仍充满着对其光明未来的希望。因此,纵然在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衰弱的时期,这种文化“自豪”与“信心”仍不曾动摇和放弃。所以说,中国文化亦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来迎接、对待基督教的传入,并期待以“海纳百川”之势来将基督教“化”为自我所属,从而很难接受基督教高屋建瓴、咄咄逼人的单向“传教”方式,对这种异域、外来“强势文化”的居高临下,唯我独尊感到不解、迷惑、甚至愤怒。其结果,双方的相遇不时发生以“强”对“强”的碰撞和各自恪守其规范、秩序的“礼仪之争”,从而让彼此都吃到过苦头,并留下了一些难忘的伤痕。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西文化交流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