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与引诱

出版时间:2009年4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张志扬  页数:153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禁止与引诱(珍藏版)》是一部哲学随感录,记述了著名学者张志扬的系列哲思,包括自画像与面具(承受与反省)、道德是完善者的原罪(放逐与疏远)、解脱中复活的信守(理解与超越)、“你是世界的光,我却在黑暗里走”(虚无与上帝)这四个部分。

作者简介

  张志扬,1940年生:“不忍诞辰一身墨,天公送我漫天雪。”四十年:“点苍台白露冷冷,幽僻处可有人行?”五十年:“你是世界的光,我在黑暗里走。”六十年:“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百年苍凉:“南冥有木,彷徨乎无为其侧。”

书籍目录

2009年再版“序言”小引“拿根据来!”自画像与面具(承受与反省)道德是完善者的原罪(放逐与疏远)解脱中复活的信守(理解与超越)“你是世界的光,我却在黑暗里走”(虚无与上帝)后记

章节摘录

  自画像与面具(承受与反省)  5  揭本身亦是面具。  因为揭的根据与尺度,首先来自揭者与被揭者自身的限度。这种立足于自身限度的揭,在我看来,要比来自一个外在根据与尺度的揭,更是一种据为已有的开端。我就是从这个开端出发的不断走向自身的过程。  它不会走向自明的逻辑前提,因为我不是哲学家,我没有自足的哲学家园。  但它有可能走向上帝……  6  一部哲学史,我只记住两个命题:  ——“给不确定者以限定”。  ——“前提的不完备性”。  7  自画像:  随和,沉着,  欲思无能,苦于表达。  8  骤然醒来,我感到命运无情地踏过了我的身躯,我两眼看着它飞扬的铁蹄,想挣扎着站起来,看着我哪怕往前再走一步,只走一步,也追得上你疯狂的践踏而远去。  9  一切理论都黯然失色,  只有生命在独自挣扎。  10  我听到呼唤的回答,  却总难抓到手与手的搀扶。  11  我知道我的伪善成了我的宿命。  无论在哪个方向上,我都不能彻底。既不能守善道洁身自好,又不能纵恶欲标新立异。麻木吧,装不了糊涂;精明吧,下不了狠心。清谈犹空腹,践仁未衷肠。说是“看穿了”,何不豁出去?要不六根清净?再不一了百了?都不。难耐生死寂寞,不甘形影相随。眼见得同辈人一个个成了“当代英雄”、“社会支柱”,自己忍不得也想自我咀嚼一番。  但咀嚼什么呢?空空如也的肚皮强撑起别人的馈赠,再造出自己的粪便排泄出来,让这个世界多一点腐臭。毕竟有胜于无。拿了它供上佛头,未必不有狂士之风。

编辑推荐

  《禁止与引诱》是十二年前写的哲学随感录,而就其中的形式,如读书笔记、思想札记、日记和书信……语式,漂浮的建筑物德里达把“书写”的词语叫做无底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说出了词语的漂浮状态。本书包括自画像与面具(承受与反省)、道德是完善者的原罪(放逐与疏远)、解脱中复活的信守(理解与超越)、“你是世界的光,我却在黑暗里走”(虚无与上帝)这四个部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禁止与引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6条)

 
 

  •     《禁止与引诱》,初拿到这本书时,颇不以为然,事实上它摆在书架上已久,要去翻它却嫌它过于薄,书封过于素白,等到开始这段内心洗礼的旅程,已经过了好几个月。
      全书分四部分,自画像与面具(承受与反省)、道德是完善者的原罪(放逐与疏远)、解脱中复活的信守(理解与超越)、“你是世界的光,我却在黑暗里走”(虚无与上帝)。刚看目录时我嫌它故弄玄虚,就像一个故设术语障碍的学术期刊,或者是又是一个被西方眩惑名词蛊惑的产物,可是这次错得厉害。从前言开始,寥寥数页,我已经折服。他拿摩西十诫作引,细谈祥解,句句反驳,第六到第九条“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做假证”的解释则结合本书再版即2009年的社会现实,如对“不可杀人”的辩驳是世人的冷漠不关心也是杀人,沉默即是被困者的墙等,字字珠玑。
      作者张志扬主攻西方哲学,也许因为这一点,他的文字有着东方的迂回辗转兼西方的直白冷静。他也许不是哲学家,如果哲学家意味着一整套完整的有独创性的思想体系的话,但至少,他也是哲学家们的管家,他的只言片语,就是一把把钥匙,你接过,就打开一扇门,遇到一位伟人。但是同时,他又说,“是承受力,让我走进哲学”,他的非自愿如此坦诚,他在书中会一遍遍地告诉读者,哲学这个坑他跌下去了就没有爬起来过,他在哲学中卑微,匍匐,仰望,渴望出头……也许这么说过于沉重,但作者的挣扎与痛苦绝非我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的,也就如同他在书的第一部分提到的,你也许去过很多画廊,见过很多美妙绝伦的画,但那都是画家思虑之后可以展示的成品,若你有幸进入画家的私人画室,你会被震撼,你会看到人类难以承受的心灵的撕扯与挣扎,沉闷与救赎,心灵难以填平的沟壑与绝望。而这本书,就是他的私人画室。
      这本书还有一个特点是,它展示了作者严密的逻辑系统和理科思维。如果给我一个搜索软件,让我搜搜这书里面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我相信“悖论”这个词绝对会高居榜首。是的,悖论。张志扬逻辑清晰,书里面甚至经常出现等于与不等号,出现A与B这种代号,然后一长串等号、不等号、箭头符号之后,他总会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个悖论。他热衷哲学,热衷证明,他一次次伤心绝望地去证明,然后一次次更加伤心绝望,我说不出为什么,但也许,他只是在尽可能地扩大他的理性范围,去扼杀情感的泛滥,去拯救自己快要堕入深渊的灵魂。
      有时候,人思考,是因为孤独。可是这里有一个悖论,那就是,曲高,而和寡。如张志扬说他自己:“百年苍凉:南冥有木,彷徨乎无为其侧”。他的孤独在纸上发光。
      
  •     本书是墨哲兰(张志扬)的哲学手记,书名大概源自《圣经》中上帝身上的“禁止”与“引诱”。《再版“序言”》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具有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社会的人文情怀,激起读者的浓厚兴趣,但接下来的内容则给人枯燥而阴沉的感觉。作者对内心的剖析,揭露自己心中阴暗面,作者承认自己是这个花花世界的旁观者,但又不是清教徒。读此书最好要有哲学基础,而我的水平有限,读此书没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只摘录了作者的一些洞见。
        
      现代人的“无责任能力”是一个不可救药的毛病。罪感早在希腊理性中就淡出了,希腊最高的“善”倾向于功能性的好坏优劣,这“善”是最高真相(“太阳”)的父亲,使“善”的好坏优劣与“真”的是非对错合理地结成了逻辑同盟。今天的“技术理性”是古希腊的“善理性”的合法继承人。
        
      理想是英雄圣贤居高临下的垂怜之光,他们是平凡、日常、世俗生活的对极。生命本身就是生死得失,知命不只是安常处顺,还应像黑格尔说的,在如何横逆中都要看到它是从我自身的有限性中引申出来的罪责,并借此承担而挺身为一自由人,其深意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为了造成理解和行为的超常转移,开拓非常规所能有的见地。自由是对必然的反叛,人的自由有时是以更深刻的失败和悲剧形式表现出来的。愈是不可能,愈是神圣不可侵犯,愈是禁果,人愈是要去触犯、越轨,即使碰得头破血流,也不失为人作为人的一种自由意志的表现。人就是要体现出不同于自然并高于自然必然性的自由精神。天才是走在时间前面的人,是独步虚无的孤行者。
        
      道德是意志的缺陷,有缺陷才有意志的选择与自由,道德是有限者的罪证与自由者的担当。生命渴求真实,但真实却是生命不堪忍受的重负,自我欺瞒便是自我防卫、自我缓解的一种生存方式。自信是宽容他人自信。只有承认自己的正确是一种有限的、有缺陷的正确,因而别人的正确甚至缺陷也仍有它存在的权利的人,才是真正的大勇者。超出平庸而还原世俗的平民气概,应是现时代做人为学的真尺度。
        
      为被爱而爱的爱是爱的暴政,隐伏着被迫症心理,它要制造困境,并在极限中寻找检验被爱的尺度。爱不是占有,只是启发,爱是再生产爱的能力。
  •     心脑并用才读的通的一本书。不止一次让我觉得张老师的文字枯燥到让人气愤的程度。但是要读的,因为我们会有收获。
  •     好书总是不期而遇,就象这本《禁止与引诱——墨哲兰叙事集》一样,偶然落到了我的手里,说出了一些我心里想说却又说不出的话。这些画(话)出自作者的“私人画室”,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心灵的自我撕扯,亦可反过来触及到我在虚伪和自欺的面具下那亦真亦幻的真实。
      或许,这真得是一种残酷!
      2,——我力图揭去面具
       ——“我力图揭去”不也是面具?
       ——我无言
      (我也无言,当你意识到你的虚伪和自欺时,你或许就已经陷入了一个无限循环的泥潭之中,你开始怀疑你所做的每一件事的“真实”,而怀疑本身不也是不“真实”的吗?)
      29,生活为什么不给我一样完整.
      而我却必须以整个的赎罪作代价?
      (如果生活是完整的,那这就不是生活了,而是生活的彼岸,那里是天堂。正因为生活的残缺,人才懂得什么是完整,人才会有追求,人才显得有价值。但赎罪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追求的,是不完整,是意义的缺席,这是赤裸裸的真实,就算你马上结束你的生命,也是一种赎罪。宿命!)
      30,活着就是给人看,
      一个小小的容器,可以承纳怎样疯狂的世界。
      (一个小小的容器注定面临抉择:要么疯狂,要么痴呆。但还有一条路可供选择,但那却是我们常人不可及的,那就是:难得糊涂。)
      35,我做了一个梦,
      我梦见我死了,我看着我的死。
       一切都很荒诞,只有那不幸的感觉像铅块一样的真实。
      在雨中,在泥泞中,我茫然地奔跑。
      心淋透了,我对着我的死无处诉说我的悲哀。
      (我曾做过一个梦,梦见我从很高的悬崖上跌落下来。在那一瞬间,我醒了,心像重重摔在了地上一样。同时,我觉出自己的新生。但重重的呼吸与沉沉的黑暗把我拉回到现实之中。之后的很多个夜晚,我曾尝试找回这种感觉,但屡试屡败。我知道,真实的死亡绝不会有新生的美感,那时的我定对着自己诉说悲哀。)
      38,当死神迫近的时候,才唤醒生存的意志,
      为了在黎明时留下一抹朝霞的悼念。
      (面对死神的时候,再强的生存意志也只是徒劳。就像黎明时的朝霞,回头看,是可怕的黑暗。向前看,是一种更为可怕的黑暗。)
      39,生命的长短对我已不是一种尺度,
      它是一种天罚,也是一种天赐。
      (天赐即天罚,这就是生命,这就是人要承载的疯狂。)
      41,我一生都在追求永恒,
      原来永恒就在瞬间。
      (永恒=瞬间,注定了人的悲剧!)
      50,不是智力,而是承受力,把我引入哲学
       ——这个死而复活的受难地。
      (的确,一个人想要承受生命的苦难真得很难,我求诸于哲学,但我得到的更多是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受难地。但正因为它的死而复活,却又成了生命的避难地。人是矛盾的,哲学也是如此。)
      53,我从我的被给予中领悟到,
      重要的给予是给予人以自信。
      而不是把给予变成必须回报的恩赐,
      更不是把给予变成剥夺。
      (生命不是这样,上帝给予了我生命,却不曾给我自信。他的给予等于剥夺。全知全能的上帝啊!我被你怎样玩弄于股掌之间。)
      54,要有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
      尤其要有暗示别人自启长处的能力。
      发现别人短处几乎是人的自然倾向,它潜在地是一种畏惧虚弱的自我欺瞒和自我满足。
      (人在自欺与自满中得以生存,假如A发现了B的长处,B也发现了A的长处,那么A与B都因为对方的发现而自我满足。这之后,自欺不请自来。)
      60,因为在人的不可避免的弱点上逞能恰好是夸大弱点而扭曲自身,
      这至少对我是真实的。
      (其实这对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与死亡抗争,毫无意义,它让死亡更显恐怖,自身更显虚弱。)
       12,“嘴硬、心苦、脚打颤”。
       在人生上,我何尝不是如此。
       在哲学上,我何尝不也是如此。
      (这于我或许有些须差异,我应该是嘴软、心硬,但打颤的不仅仅是脚,而是全身都在颤抖。表面的坚强真得不能掩盖内心的懦弱,尤其是一个人面对自己的时候。“我从你的顽强中看到不能自拔的虚弱”我也看到了。)
      13,我总是在别人的肯定中看到自己的漂浮,
      而在别人的否定中看到自己的深沉。
      (有些东西真的只属于自己,不容别人的评价,也不需要理会别人的评价,这或许又是一种伪善,但
      “我知道我的伪善成了我的宿命”。
       你是,我也是!)
      14,我可以禁闭自己,
      但我力求宽容别人。
      (我努力这样做,却面临失败的次次打击,我惟有自己承受,再一次将自己禁闭。)
      19,敏感的人啦,难道你用人类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来煅制自己的“金蔷薇”,就是为了贡献给爱的祭坛上那无果的花?
      ( 难道我还能不这样吗?难道我能去责怪全知全能的上帝,责怪他给了我这样一颗敏感的心吗?
       接受宿命吧!)
      21,从袒露自己的弱点开始,
      就像苏格拉底从承认自己的无知开始一样。
      (这或许真得很难,我袒露我的虚伪,这是一种自欺。不袒露在更多人看来更是一种自欺。之前之后,真实的我在哪里?)
      23,我常常比别人更苛刻地审视着我的内心,它的每一个虚张的心理反应,都遭到我必须逃脱的嘲笑。
      (“必须逃脱”,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可奈何啊!
       嘲笑与必须的嘲笑,嘲笑与逃脱的嘲笑,虚伪与自欺,是与不是……)
      25,遭遇如果总是一纸洁白的事实,
      那我未免太贪图现成的给予和想象的快乐了。
      (我不曾有过什么惊天动地的遭遇,也刻意躲避过或许能够惊天动地的遭遇。但现成的给予和想象不曾给我太多的快乐,在我一瞬息的印象中,闪过的,全是痛苦。亦或许痛苦也是一种快乐。)
      26,我是穿过“不”的丛林走来的,
      常以飘落为生命的起始。
      ( 我是穿过“是”的花园走来的,
      但一次暴风雨,
      赐予我以飘落为生命的起始。)
      这是好早以前发在哲学人生论坛上的一个帖子,一年前开博之后,也把这篇文字挂在了博客上,只是没什么人看罢了。当时确实是被这本书迷住了,之后又相继读了张志扬的《缺席的权力》、萌萌的《断裂的声音》,感觉都相当不错,他们的文字天然对我有一种吸引力,也对我触动很大,虽然很多都没有看懂,看明白,但他们的作品确实解了我很多的疑惑,也带给了我很多思考。现在再看我写的这篇文字,里面难免有很多幼稚之处,不过这就是我当时真实的状态。因为实在写不出什么东西,就只有把这些陈年馊饭又吐出来,还望见谅。
      ps:括号里的文字是我当时记下的笔记,前面是引的原文。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chenlei911,欢迎各位朋友常来坐,招待吃茶。
  •   不是很枯燥的……如果对其背景知识有了解的话
  •   精神深处的花园。我想曲径而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