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与对话

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作者:孙士聪  页数:356  

前言

  孙士聪博士的学位论文《影响与对话——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研究》在有关专家的关心和支持下,获得了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博士文库”的资助,终于要出版了,在此我首先向他表示祝贺,向有关专家和市规划办表示感谢。  士聪要我为他这部著作写序,作为他的博士生导师,我自然义不容辞。士聪在三年读博期间,十分刻苦用功,尤其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广觅资料,勤奋写作。撰写过程中,他的构思虽然几度调整,但关注的重点始终落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论发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影响上。这既是选这个题目的缘由,也是这篇论文的理论目标和新意所在。  在影响我国当代文论发展的西方理论话语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应该占有重要地位。从时间上看,早在1935年,卢卡奇的《左拉与现实主义》一文翻译发表在《译文》上,这样算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中国话语语境中也走过了70余年的历程。

内容概要

  《影响与对话: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评论研究》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理论旅行进行了全面审视和深入思考。作者认为,清理并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与我国新时期文论之间的影响和对话敞开了审视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问题的新视阈。该书考察了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论之间的交互影响,以意识形态论域为支点整体讨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概貌,在此基础上对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与审美乌托邦等三个论域展开深入剖析。

作者简介

  孙士聪,1972年生于山东省费县,200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西方美学与文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书籍目录

序绪论第一章 中国视野中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第一节 早期接触:以卢卡奇为中心第二节 新的起点:推进与论争第三节 跨世纪的探索:理解与对话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的中国元素第一节 布莱希特与中国戏曲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诱惑二、史诗剧理论与中国传统戏曲第二节 阿尔都塞、马舍雷与毛泽东思想一、阿尔都塞与毛泽东的《矛盾论》二、马舍雷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三章 走向多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第一节 意识形态:一个概念史的理解一、从托拉西到马克思二、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继承与扩展第二节 走向多元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一、阶级向度的意识形态理论二、日常生活向度的意识形态理论三、心理学向度的意识形态理论四、语言学向度的意识形态理论五、小结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与中国化论域一、思想渊源与理论动力二、论域的选择第四章 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第一节 艺术生产论:从马克思到西方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二、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从本雅明到伊格尔顿第二节 艺术生产论:在中国现代文论视阈中一、现实的诉求与理论的思考二、艺术生产论的延伸第三节 中西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对话与融合一、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接受及其动力二、艺术本质多元化认识三、批判精神和意识形态维度第五章 意识形态与审美第一节 新时期审美意识形态论一、意识形态抑或审美:文艺本质论的历史行程二、新时期审美意识形态论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新时期文论视野中:以伊格尔顿为中心第三节 审美意识形态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与新世纪反思一、重审文艺理论的政治维度二、反思新时期审美意识形态论第六章 意识形态与审美乌托邦第一节 审美乌托邦再阐释一、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乌托邦及其精神二、审关乌托邦:价值论维度的考察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营建一、从异化批判到审美乌托邦二、审美乌托邦正负面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审美乌托邦与新时期文论话语一、“人”的视角二、乌托邦的失落:一个反思结语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1933年,张泽厚出版了一本名为《艺术学大纲》的书,该书“第九讲”在谈到近代工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艺术特征时涉及艺术生产问题,认为艺术生产与其他生产明显不同,它不是“以用机械的方法无限的制作出来”,但仍属于“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个很特别的产业部门”,因为“在资本制度社会之下,艺术的作品,虽不是完全基于他们的天才与教养,但是他们的作品,无论如何,总是想以金钱来换掉或估计它的价值的。这就是艺术的商品化,这就是艺术的巨量生产的特殊现象。”[56]这里不仅指出艺术生产与一般生产的不同,而且初步意识到艺术生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商品化现象,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疑是富有眼光的,但该书又将艺术生产归结到精英化、贵族化上去,而没有看到社会生产专业化以及工业化才是其中关键的因素,也说明了这一理解的肤浅。张泽厚关于艺术生产的阐述源自于A.波格诺达夫的《社会意识学大纲》,陈望道在该书“译者序言”中将其视为一本“系统地科学地叙述社会意识的教科书”,同时也是一本“文化学或文化发达史”。[57]该书分“原始社会意识时代”、“权威的社会意识时代”、“个人主义社会意识时代”以及“集团主义的社会意识”等四个时期进行了阐述,其中“个人主义社会意识时代”在对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考察时论及艺术生产问题,从“商品灵物崇拜”以及“个人经济与私有财产制度”两节中可以约略看出马克思著作的影响。至于张泽厚是否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影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和商品化进程是在该书出版近50年之后才开始起步和迅速推进的。这样看来,张泽厚考察艺术生产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还是指向于文艺对于当下社会现实的实际功用的,这从他在《艺术学大纲》第九讲最后的呼吁中可以清楚看出:天才的艺术家要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洞察社会的变革和新的时代的到来”,彻底地改变自己原有的意识而“效忠于新的社会”。[58]

编辑推荐

  《影响与对话: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评论研究》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为中心,探讨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论相互影响的概貌,并在这一认识前提下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多元化走向,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接受研究状况和具体语境,考察中西马克思主义文论在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意识形态与审美、意识形态与审美乌托邦等问题上的影响和对话。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影响与对话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