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新论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乔万尼·萨托利  页数:294  译者:冯克利,阎克文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是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萨托利耗费十年心血撰写而成的经典之作,一经问世便得到了广泛赞誉。学术界盛赞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该书至今仍是民主理论研究的权威著作。    萨托利希望以西方传统政治理论为基础,恢复其所谓的“主流民主学说”。书中对民主观念作了抽丝剥茧式的说明,不但阐明了西方古代民主同近现代民主的区别,而且论证了自由主义民主同非自由主义民主的重要区别。为此他不惜笔墨,对民主、自由、平等等术语及其相关联系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概念分析和历史分析。他的结论是,民主作为一种政治形态,其核心始终是政治权力问题;在复杂庞大的现代社会,以公民亲自参与政治决策为基础的直接民主只能导致效率低下、权威贬值的政治后果;现代民主只能是“被统治的民主”,其关键在于有效制约统治的少数。

作者简介

乔万尼·萨托利(Giovarlni Sartori),当代著名政治思想家。1924年出生于佛罗伦萨,1946年取得佛罗伦萨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即留校任教。1976年接任阿尔蒙德的职位任斯坦福大学专职教授,后任哥伦比亚大学阿尔伯特一史维泽人文科学讲座教授。研究领域广及民主理论、政党制度、宪政制度、治学方法等方面。除《民主新论》之外,其他代表作还有:Democratic 7heory(1962),Tower of Babel(1975),Patties and Party Systems(1976)等。

书籍目录

中译本第三版译者说明(2008)中译本第二版译者说明(1998)译者说明(1992)序言第一卷  当代的争论 1  民主能确有所指吗?   1.1  民主观混乱的时代   1.2  描述和规定   1.3  政治民主和其他民主   1.4  概述   1.5  关于理论的附言   注释 2  词源学的民主   2.1  人民的含义   2.2  群众社会中的人民   2.3  人民的权力与对人民的权力   2.4  有限多数原则   2.5  林肯的公式   注释 3  政治现实主义的局限   3.1  何谓纯政治?   3.2  战争式政治与和平的政治   3.3  克罗齐的事实与价值   3.4  莫斯卡、帕累托和米凯尔斯   3.5  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   3.6  理性主义民主与经验主义民主   注释 4  至善论与乌托邦   4.1  对价值论的误解   4.2  对神话和乌托邦的再认识   4.3  自治与政治上的不可能之事   4.4  理想的作用   4.5  最大化、相反的危险和相反的结局   4.6  革命的神话   4.7  理想与证据   注释 5  被统治的民主与统治的民主   5.1  舆论与民意的统治   5.2  共识问题   5.3  舆论的形成   5.4  公众舆论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   5.5  选举式民主   5.6  参与式民主   5.7  公决式民主和知识   5.8  统治与不可统治   注释 6  纵向民主   6.1  多数原则与少数统治   6.2  多数专制   6.3  选举、择优及择劣   6.4  少数与精英   6.5  少数统治:从莫斯卡到达尔   6.6  寡头统治的铁律   6.7  竞争式民主论   6.8  对反精英论再评价   6.9  多头统治的规范性定义   注释 7  民主不是什么   7.1  对应词、反义词与强度问题   7.2  威权主义、权威与权力   7.3  总体国家、民主和绝对统治   7.4  极权主义   7.5  独裁和一人独裁   注释 8  决策民主论   8.1  政治决策的性质   8.2  外部风险与决策成本   8.3  决策结果和决策背景   8.4  偏好强度和多数原则   8.5  委员会和全体一致   8.6  委员会、参与和民主分配   8.7  合作式民主   8.8  关于理想主义代价的附言   注释第二卷  古典问题 9  什么是民主?定义、证明和选择 10  古希腊民主与现代民主 11  自由与法律 12  平等 13  放任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 14  市场、资本主义、计划和专家治国论 15  另一种民主? 16  意识形态的贫困人名索引主题索引

章节摘录

第一卷 当代的争论                                                                                                                     1 民主能确有所指吗?我们使用“民主”和“民主统治”这些词语的方式,导致了极大的混乱。除非提供这些词语的明确定义,并对此取得一致,否则人们就只能生活在无法摆脱的思想混乱之中,从而使那些煽动家和暴君大获其利。——托克维尔  1.1 民主观混乱的时代在民主制度的诸条件中,至少可以想到的一个是,错误的民主观导致民主的错误。我以此作为撰写本书的充分理由。当然,民主这个概念注定会产生混乱和歧义。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首先是因为民主在今天是一种文明的名称,或更准确地说,是西方文明的政治产物(到目前为止)。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同一个主要作家——马克思——联系起来,可以从马克思思想的演化、丰富和否定加以评估。民主则不服从单一的论说。鹤立鸡群、惟一重要的民主论学者是不存在的。民主理论是由远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一个论说主流形成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一主流确实为“民主”提供了基本特征。在此之前,人们的头脑中很少怀疑,法西斯政体和共产党政体不属于民主制度,民主是存在于西方或是受西方启发的制度。但是到了20世纪40年代末,有人断言,“在世界史上,第一次没有任何理论是作为反民主的理论提出。……

编辑推荐

萨托利在民主学说上“堪称我们时代最为强大的头脑”,“他的论证没有真正的对手。”                                                        每个真正对民主理论感兴趣的人都会欢迎《民主新论》一书的问世。                  ——R.A.达尔  至少就我所知,在目前的汉语文献中,还没有哪本讨论民主的书像它那样,对民主这一概念做了如此细致的研磨。                  ——冯克利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民主新论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95条)

 
 

  •     这是一本完完全全的纯理论著作,涉及的范围很广,不同知识也组织的很好,除了读起来有点枯燥之外,单从学术著作上来讲它可以算是完美无缺了。上面有人说此书删节,其实也只不过删了注释和引文罢了,最恶毒攻击人民民主专政的第十五章也没有删除。而且此书的翻译者是冯克利和阎克文,读者尽可放心。
       全书总共十六章,涉及了有关民主的不同方面,例如民主渊源、纵向民主、决策民主等,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不强,读者可以按兴趣选择阅读。个人觉得其第四章”至善论与乌托邦”和第十五章“另一种民主”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攻击最为恶毒,作者萨托利是位学者,文笔看似松散平常,实则内藏杀机。过去国内批判哈耶克、伯林之辈,其实两相比较,萨托利要比前者危险十倍。幸好此书内部发行,流传不广,我们更当坚定信念,坚决予以批判。以下是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的一些经典语句供诸位深刻批判:
      1、可以得到的自治强度同所要求的自治广度成反比。可能的自治强度同所要求的自治的持续性成反比。
      2、至善论者把失败过多的归咎于今天这个世界上的邪恶,这使得他即使不成为暴力的实践者,也很容易成为暴力的鼓吹者。
      3、就革命本身而言,它从事破坏的功劳只在于它为重建提供了前提。如果在革命之前不存在重建的潜力,新的积极建设(即重建)也不会随革命而至。革命之后存在之事,在革命前也必然存在。
      4、这个令人生疑的假设就是:为了终止专制,就需要一个最后的、更大的专制者。
      5、民主以民权作为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它为了产生民利不需要爱民。相反,爱民仅是一种可能性。
  •   很多人对民主仅仅停留在“感觉”层面,不同身份、背景、学识的国人,对民主的内涵和外延理解肤浅。

    许多人在遇到各种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时,首先让冲动和牢骚占满了头脑。这样于事无补。

    推荐好好读读这本书,要“玩”,就要专业一些。
  •   虽然,本人只读了五分之一,但有如饥似渴的感觉,并不是本人知识贫乏,而是经典著作是人类文明的力量和财富。我们的时代,文明丧失目标和前景,未来如何,前途何方?
    人类文明在专制社会度过五千年历史。民主社会的探索、实践和发展也经历了二千年的历史。丛林原则依然是人类社会的主流,人类依然故我。人性与社会的矛盾依然主宰人类命运。我相信《民主新论》会让我们明白,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和未来是什么?
  •   非常喜欢,对于喜欢民主政治的读者必看,其他人也应该看看。
  •   民主新论对我们很有帮助,可以以西方的视角借鉴
  •   在政治学领域、民主理论之中,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
  •   民主新论这本书,值得收藏!
  •   这是一本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民主理论经典。认识和理解民主由此书开始。
  •   民主新论,老生常谈,贵在实践
  •   民主理论中的经典,不可不读。
  •   理论体系完整深刻,对中国民主发展的借鉴意义极大。作者治学严谨,译者规范认真。适合爱国且理性的读者。
  •   很不错,不愧为民主的经典之作
  •   很棒的书,解读了民主的实质,有醍醐灌顶之感~
  •   认识民主的最佳著作
  •   对民主的梳理功夫真是到家了,应该同时看看《民主及其批评者》
  •   民主就是人民做主
  •   知识的殿堂,文化的盛宴!将对民主有个全新的认识
  •   好书,老师推荐看的,特别给人启发,不愧是大师之作
  •   大师之作不同凡响,颇有收获,就是字稍微小点。
  •   算是基础读物吧
  •   一直想看这本书,终于到手啦
  •   很不错的一本书,逻辑性很强!
  •   印刷不错,内容更没的说,很好的一本书
  •   作为政治学专业的必读书目
  •   同购2册,一册书脊有1厘米破,自封内破的,所以是原来如此,无大碍,很难得了,非常满意!谢谢!!
  •   質量不錯,
  •   果然比旧版本删减了许多内容。
  •   有人说枯燥、有人觉得难啃,反正我喜欢哈哈
  •   逻辑性很强,但不知道是否是翻译的原因,感觉有些语句苦涩难懂!
  •   真的喜欢这类书,也真的不喜欢这家出版社的定价,捏夺性定价。可是我们都是穷书生啊!
    不打五折不买!坚决地!
  •   这个是导师推荐的专业必读书,不喜欢也得看啊,哈哈!
  •   想要读这本书已经很久了,出于诸多原因拖到现在,算是欠了债了!好在正好赶上新版,也算有失必有得吧!对于这本书以及这本书的作者,我只能谦卑的表示尊敬,即便我对其所论的民主并没有拿来主义的狂热。一位学者,能对其置身于其中的政治制度加以译者所谓如此细腻和严谨的研磨,已足以值得我族我辈学人向往,并带着羞愧去学习!抄袭的民主和粗鄙的民主都不是可欲的,这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
  •   东方出版社的前2版和上海世纪的第3版我都有,总体感觉一版比一版印刷和装订质量差,总体感觉除了第二版增添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民主的章节外,翻译质量没有什么提高,基本没有差别。但是价钱涨得太快,第3版质量太差,并不是运输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是装订时候就吭吭洼洼。
  •   儿子读大学了,开始有思想有抱负,他要求读这本书,要了解何谓民主,假期时读。有空我也要读,了解民主、提升民族气节。
  •   这一新版本,比起98年的版本,删除了不少内容,尤其是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现实批判方面的内容。这使得可读性逊色不少。即便不是,我们也不应该为了某些隐讳,就随意删减作者的东西。就算是萨托利的批判有误乃至恶意,我们仍需将其全貌呈现给读者,相信读这类书的人都是有着清晰的辨别力的。
  •   文章逻辑严密,论证翔实,思想深远,翻译得也很不错
  •   终于等到了再版了,但是书价格偏贵了一些,经典著作还是值得一读的。
  •   送货快, 书的质量不错
  •   老师推荐的专业书,还没看完
  •   当当把同一个订单的发票分开,不为购买者着想!表现了非常差劲的职业道德。强烈抗议!
  •   毋庸赘言,好书。
  •   
    有些读不下去。可能自己阅读目标性不够的缘故。希望下次有心情的时候争取把他读完。稍微有点贵。
  •   这本书,我读了四遍,对我帮助很大,以后我还会读若干遍的,因为,萨托利写这本书花了10年,而我呢,不多读几遍,是对不住他老人家的。首先,萨托利表明了自己的任务:“清理房间”,这就意味着,萨托利会对各家的民主话语进行批判。但是,批判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有坚强的基石呀!萨托利花了1/5的篇幅来介绍他的方法论,有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关系、概念的作用对比词和对立词等,这里,让我看得着实着迷···接着,萨托利驳斥了三种错误(过于简单、劣等现实、至善论),立起熊彼特-达尔的民主观,提出了自己的决策民主轮。然后,萨托利着重论述平等与自由的关系、自由与法律的关系、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市场的作用等,很庞大的一体系哦!结尾,萨翁颇为暧昧的向自由主义倾诉了自己的衷肠,给我的感觉是——萨托利是托克维尔精神的儿子!民主的规模问题,简直就是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给我影响最深刻的是,他评价托克维尔的那段话,与其是指出托克维尔的预测的偏差,不如说是斥责平等主义者对托克维尔的教诲的背弃。还有就是,对于萨拜因没把托克维尔列入自由主义思想家谱系感到很不忿的呀···纸张质量很好,搞成线装本的就好了,毕竟,经典的书,翻的次数肯定少不了的。两位译者的翻译绝对没话说,给我们省去不少不必要的咬文嚼字的麻烦,将萨托利的俏皮话易得很传神,如“请马克思抱歉”。
  •   民主理论的经典之作,不仅把民主的理论分析的深刻透析,自由、平等、公民的理念也都有所涉猎。
  •   内容深刻 来的时候包装是破损的所以导致书的边角有磨损
  •   还没有空看,但是经典著作
  •   很喜欢,写的很好。大受启发
  •   对于民主问题的解析相当精湛,可谓是民主理论的必读之著
  •   对自由主义民主论述最系统最透彻的书,爱不释手
  •   内容详尽,逻辑清晰,经典名著,不读不可!
  •   内容无需多说 经典,但是翻译的真的很一般,要理顺还是有点累的
  •   纸质可以,内容翻译一般。
  •   找这本书找了很长时间,好多网店都已售光。值得收藏的一本书,只是我收到书的时候,发现书在运输的过程中被折腾的不像样子了,心里好心疼啊
  •   非常好的一本书,尤其是最后几章,非常值得阅读
  •   服务很不错,可是送过来的货都不是非常令人满意,书的品相总有缺陷。书的内容很值得一读,推荐。
  •   一如既往,不错啊~支持下~
  •   三版了,这个出版过程也反映了中国民主自由的进程。
  •   导师推荐的书,非常好,还没看完
  •   民主新论
  •   经典名著,值得一读啊
  •   还好,看着不错
  •   何为民主
  •     看了一个多月,基本上都是在地铁上进行的。
      写的很系统,看到了很多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观点,尤其是对多数人的暴政这一章节记忆深刻。
      唯一感到让我不能完全信服的是对马克思思想的反驳,说的不够详尽。作为一个从小接受马克思思想灌输的人,对于等价交换的概念已经深入到了骨髓,现在虽然对马克思的思想已经有动摇,但是这本书还不足以推翻。
  •     1.3 政治民主和其他民主:
      
      政治民主……是主导的统领性民主,其他民主则必然是次级民主……当然,谁也不否认社会民主作为民主政体之下不可缺少的基础的重要性,也不否认基层的初级民主可能比民主的任何其他方面更有价值。与此相似,经济平等和工业民主可能比任何其他事情对我们都更为重要。但事实依然是,政治民主是我们可能珍爱的无论什么民主或民主目标的必要条件、必要手段。如果统领性制度,及整个政治制度不是民主制度,社会民主便没有什么价值,工业民主便没有什么真实性,经济平等便可能同奴隶之间的平等没什么两样……优先者必须优先,作为一种方法、一种程序的政治民主,必须先于我们可以要求于民主的其他任何基本成就而存在。不错,“民主的政治方法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它的非政治的副产品”。但“产品”要以机器、以生产它们的方法为前提。我们无须去爱机器,但我们仍然需要机器。
      
      
      2.4 有限多数原则
      
      民主的工作原则是有限的(受限制的)多数统治原则……“在民主制度中,反对派像政府一样,是对人民主权生死攸关的机制。压制反对派就是压制人民主权。”这是为什么呢?……多数原则要求的是可以改变的多数……凯尔森无可辩驳地说出了这一点的根本道理。他写道:“甚至那些站在多数一边投票的人,也不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这种意志。当他改变看法时,他就会明白这一点……为了重新获得自由,他个人必须找到一个赞成他的新看法的多数。”让我就此作一评论。显然,如果少数派得不到保护,便不可能找到一个赞成新看法的多数,因为那些把看法从多数转向少数的人立刻会进入无权发表看法的人的行列。可见,除非少数派的自由受到尊重,不然第一次选举不但会一劳永逸地决定谁自由谁不自由,而且投票支持多数者的自由也会毁于一旦。因为实际上已不再允许他们改变看法。于是只有第一次选举才是真正的选举,这无异于说,这样的民主一诞生便会死亡……每一个人的自由也是全体人的自由,当我们属于少数时,这一点得到了最真实、最具体的体现……总之,少数的权利是民主过程本身的必要条件。如果我们信奉民主过程,我们也必须信奉受少数的权利限制的多数统治。
      
      
      3.5 现实(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经验主义者倾向于从现实开始工作,而理性主义者倾向于把现实改造成“理性”的反映。经验主义的本能是看看事物如何运行,而理性主义的嗜好是从头做起,重新建立一切。经验主义的信条是,如果一项计划在实践中没有成功,必定是理论有毛病;理性主义的信条则是,在理论上为真,在实践中必然也为真,所以事情若是出了差错,一定是实践而不是理论除了差错……大概造成其他一切差别的那个差别是,理性主义精神的标准是一致性而非适用性……因此,经验主义倾向于试验,理性主义倾向于定义;前者热衷于从经验中学习,反复进行试验,后者则是不加试验地勇往直前;经验主义很少留心严格的一致性和漫长的证明步骤,理性主义者则只信赖演绎的一致性。结果是,经验主义者表现得合乎情理而不合乎理性,理性主义者则把逻辑的严谨看得高于一切,为了理性甚至不惜变得不讲情理。
      
      
      3.6 理性主义民主与经验主义民主
      
      ……理性主义民主总是处在变成一种想象的民主的危险之中,它有可能离开现实太远,以致无力应付现实世界产生的问题……民主的结构和生活方式大概更需要的是合乎情理,而不是笛卡尔式的严谨。果真如此的话……全世界对经验主义的吁求同它的优点比起来就太不成比例了。卢梭、黑格尔和马克思已游遍全世界,最后这位甚至在中国都有读者……英美学者却没有一人在其文化疆域以外产生过堪与媲美的影响……理性主义周游四方,经验主义足不出户。为什么?政治学说想传播就必须具备普遍性、一定的抽象程度和理论基干,而经验主义精神对此心不在焉……如果说理性主义者不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求实精神则缺乏足够的思想支配力。理性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倘能殊途同归,对双方都是幸莫大焉。
      
      
      4.4 理想的作用
      
      理想来自我们对现实的不满,因此从根本上说它是对现实的反应……理想注定只能是理想,这意味着理想没有变为事实的含义,从应然不是实然这一确切的意义上说,并且正是由于这一点,事情本来就是如此。从字面含义看,它的潜在而较令人恼怒的意味是,理想注定不会成功。乍看起来,这似乎是个荒谬的主张,但它能说明理想为什么而存在——它存在的原因——和为什么它被作为理想使用。理想永远有点狂妄,它永远有点过头。理想本来就应当如此,因为它被设计出来就是为了克服抵抗……当然,从效用的角度看,要求行动者把他的理想是为仿佛有实现的含义,但从观察者的角度看,理想的作用是向事实挑战。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真谛是,正是在不把理想视为现实时,理想才改进着现实。
      
      不打算用理想代替现实,这等于说,假如荒谬地认为可以丝毫不爽地把理想变为现实,大概我们也就不会再怀有理想了。理想只有在同我们保持一定距离时才会温暖我们的心。报偿往往是在追求之中,而不是在成果之中,“生活中还有比餍足更令人产生幻灭感的事情吗?”史蒂文森这句话令人折服。再引用他的一句话吧:“满怀希望地旅行,要比到达目的地更好。”
      
      
      4.6 革命的神话
      
      ……革命具有创造性,不是因为革命行动本身具有内在的创造性——这是神话,而是因为它使本来受到阻碍的创造力获得了解放。具体说来,只有人们在革命之前就明白革命之后做些什么,革命才能创造一个更好的政体……当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在普选或接近普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之后,人们开始普遍相信革命已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是……不民主的制度是僵死的制度,也就是说,它们没有设计出自我改善或对改善要求作出反应的内在机制。所以,僵死的制度只能被摧毁,这意味着它们最终只能用革命去推翻(除非是因为战争爆发而达到同一目的)。
      
      
      5.2 共识问题
      
      就民主理论而言,至少有三个需要明确加以区分的可能共有或可能一致的对象:⑴终极价值,如自由和平等,它们构成了信仰体系;⑵游戏规则或程序;⑶特定的政府及政府政策。这些共识或异见的对象,按伊斯顿的说法,可分别转换为共识的三个层次:⑴共同体层次的共识,或曰基本共识;⑵政体层次的公式,或曰程序共识;⑶政策层次的共识,或曰政策共识。
      
      ……概言之,基本共识……虽不是民主的必要条件,却是它的有利条件。它是这样一种共识:民主作为一项最终成果是可以取得的。与此相比,程序的共识,尤其是对解决冲突的原则和规则的共识,则是民主的必要条件,是它的必要前提。这种共识是民主的起点。只有当共识涉及到政策和统治者时,重心才转向争论、异见和反对派的关键作用。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不能认为共识对民主无关紧要或是(这更为错误)不足取的,而是只能说,我们假设并需要异见去引起共识的变化……
      
      ……直到18世纪下半叶之前,共识论基本上是全体一致的共识论。直至那时,人们一直坚信,分裂的、各执己见的政体是不适合生存的不祥的政体。卢梭仍然主张(比他同时代人更为突出)铁板一块的统一体和全体一致。只是随着19世纪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意识到,多元主义的共识或(这取决于强调什么)多元的异见,不但适合而且有利于良好的政体……多元主义不管是什么,它首先是对多样性的价值的信念。相信多样性……不同于相信冲突。所以民主理论从其多元主义母体中推论出来的不是、也不能是对“冲突”的赞美,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基于这样的原则:无论自称为正确或真理的观点是什么,它必须经受批评和异议,并且由此才能获得活力。
      
      
      6.3 选举、择优及择劣
      
      ……民主的特征在于这样一条原则:谁也不能自称他比任何人都“更优秀”,这事必须由别人来决定。选举一度被理解为质的意义上的选择方式……但是,从近来关于选举制度的争论判断,择优的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领导人素质问题,显然已从视野中完全消失了。我们越来越全神贯注于“准确代表”问题,选票多么好地或多么不准确地变为议席的问题。我对这种关心并无意见,只是它不能取代另一些关心。选举制度是否产生了“按比例”代表其选民的议会是一回事,选举制度是不是一个选择不良人物的过程则是另一回事。选举应服膺于某种代表功能,这是个合理的要求;选举也应服从于某种择优功能,我认为这同样是个合理的要求……欧内斯特·巴克……说:“我们不能放弃价值理想;我们不能仅仅因为其数量上占多数就崇拜多数。我们必须找出某种把价值与数量联系起来的方法,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不可分的。”……我要强调,如果我们允许多数原则成为一个纯粹的数量优劣原则,它就不是个较好的原则。如果人数规则至今为止是一个事实,那就要求它比其他事实更多地受到价值压力的诘难……如果民主制度甘心受到不称职的领导和择劣不可避免这种看法的摆布,那么从长远看它就是一种人民觉得不值得支持的民主。
      
      
      6.9 多头统治的规范性定义
      
      当我们面对作为统治系统的民主时,我们必然也要面对控制集团和领导集团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一种态度是,承认权力分配的不平等,承认权力集团的存在,并且它们无论如何还会继续存在。可以把这称为现实主义的态度。对此我所反对的,不是这从经验上讲有什么不对,而是它对事情听之任之的态度。对这个问题相反的态度,可以拿反精英论者的姿态作为典型。对此我所反对的是,反精英论者的观点在论战中的暂时收获,大大少于它所造成的深刻危害。贬低能人统治,我们只能得到低能儿的统治;贬低择优,我们只能得到不加选择;贬低基于功绩的平等,我们只能获得基于缺点的平等,这是不会有错的。
      
      ……此时恰当的问题便是,作为一种政治形态的民主,它目前迫切的危险来自何方?来自某种“少数统治”吗?我不这样想。明显的事实是,所有的民主政府都正在或多或少地失去权威,被它们无法处理的过多要求纠缠。请注意,超负荷的不是大政府,虽然大政府有可能助长超负荷,但两者肯定是可以独立存在的……20世纪60和70年代的局面多半是优柔寡断、目光短浅、效率低下和大量超支的典范。这一切并非都令人不快,实际上它有力地证实——与至善论者、参与论者和人民主义者所说的相反——代议制民主并不是一件冒牌货、一种人民被剥夺了权力的政体。它充分证明了代议制这个连动装置的回应能力能够到达的限度。但是,回应能力只是代议制政府的要素之一,一个只会向各种要求让步,只会屈从的政府,将变成一个极不负责任的政府、不能尽职尽责的政府。代表不但要求对人负责,还要对事负责。也就是说,代议制本身包含着两个要素:回应能力,还有独立负责。政府越是为了讨好世人而损害负责精神,我们就越是有可能被错误地统治或失去统治。同样也可以说,我们越是沉迷于迎合,就越是需要独立负责的精神——这才是领袖的真正含义。
      
      
      14.2 什么是市场?
      
      有许多社会自发秩序,就是说,自动生成的秩序。其中,市场系统……由于它是自发的,那么第一层含义——从经济角度说——就是,市场是无成本的,它是一个依赖自动反馈的系统,既不需要也不容许为它安排管理者。第二层含义是,市场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不断进行调整,从来不会——像“有组织的秩序”总是表现出的那样——抵制变革,更不用说僵化和衰老了。市场不可能过时,市场只让别人过时。第三个结论是,自行建立的自发性秩序是一种自由秩序。但我们在这方面应当警惕一些轻率的推断。
      
      ……这个“自由秩序”如何与个人自由发生关系呢?直截了当的回答是:自发的秩序不存在有组织的秩序所表现出的强制性……市场是(提供)一个选择的结构。然而,市场是一个选择的结构这一事实,并不能使人推导出市场活动的一切参与者进行选择时具有实际上平等的自由。结构容纳所发生的事情,但使事情发生的并不是结构本身……显而易见,市场之等同于选择自由受到若干重要限制,这些限制看起来也许应当受到谴责。不过事实仍然是,可能性确实存在……如果有组织的秩序始终不被理解——民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它注定会受到错误的管理。市场秩序不需要被理解(它不把知识成本强加于人),而且把信息成本削减到最低限度。市场不仅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借用这种比喻的说法,它还是个看不见的头脑。
      
      
      14.4 市场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者所说的资本主义国家是没有资本的,也就是,它没有用于产生财富的资本或生产性的资本,它的收入基本上来自税收。相反,共产党国家倒是名副其实的资本主义国家:拥有全部资本,并且是资本积累和资本配置的唯一主宰。
      
      资本积累对集体经济来说就像对市场经济一样是必不可少的。就这个意义而论,现代社会本身是由剩余价值维系的。因此……它不可能是反资本主义的。
      
      
      16.1 理想的衰竭
      
      西方人目前已有足够的自由,于是便追求各种福利和保障,因此“推崇”关心他的各种需要的保护性国家。但是需要会无止境地上升,最后必须加以满足的已不再是需要,而是欲望。西方人的理想便是沿着这个方向在改变和衰耗着……我们会渐渐明白,非经济的病症是不能用经济疗法治好的。更一般地说,没有道德意识的人,是很难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我们把政治行为等同于经济行为,我们告诉自己,政治说到底是个获取的问题,我们在追求着金凯德生动比喻的“肉体政治学”,即只以“苦乐”为标准的美好生活……说出实情的时刻已拖延良久,现在终于到来了。这个真理就是,如果没有“善”,也就是说,如果把政治归结为经济,理想归结为意识形态,伦理归结为斤斤计较,就不会有善的社会。即使政治不是伦理,社会机体确实需要政治人之外的道德人……“一个受机器运行支配的社会,一个依靠工厂和官场的例行公事,为个人的炫耀性消费洋洋自得的社会,终将不足以维持我们对它的忠诚。”
  •     这是本非常屠杀脑细胞的书。至少我还是要看第二遍,第一遍算是热身吧。
      
      可是这个热身也热得我差点中暑:作者从与民主有关概念词语的字源开始,从文字的历史的定义开始,随着思想的发展,概念词语意义的演变,定义,诠释到比较,研究,推理和论证,一方面我非常佩服西方学者治学的严谨,另外一方面,又因为其抽象,涉猎广泛,而自己学识浅薄,缺乏西方哲学的系统训练,所以看得我累死了,那些晦朔枯燥和抽象的描写差点没让我脑抽筋。只是硬着头皮,囫囵吞枣地看完了。
      
      看完了,也不知道书里说了什么。因为太多的东西需要认真消化,看一遍只是看到了皮毛。
      
      
      但是非常明白的是,民主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也不是那么感性的事。
      
      比如,作者对于民主的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分析就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很多人所认为的民主到底是什么样的?比如我自己,我之前是排斥的,觉得是忽悠。但是我现在开始认真去面对,去思考。这是我最近读的第三本关于民主的书,因为我觉得喊口号太容易了,可是我们到底对他有多了解?到底他是什么?于是我决定开始要恶补。
      
      可是越补充,越发现民主的艰难。
      
      比如,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书中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考证研究了大量西方的思想家的观点,对历史,思想进行了梳理。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家是那么多年,通过历史, 文化,经济,教育,法律等等诞生民主的因素和土壤最终成长起来的。
      
      我们呢?看看西方民主的发展,再看看我们的历史文化等等问题,是不是我们中国能和民主顺利兼容,还是需要安装装机软件才能顺利运行?这都是需要我们冷静而理性得对待和思考的。
      
      理想是容易设想的,理性却是需要脚踏实地的功夫去验证,批评性地思考,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和验证,如同作者说的:理想和价值既可模铸现实世界,也可使它陷入仇杀。。。。。。我们居住的文明大厦越是巨大而复杂,我们就越应当清楚要用试验替代错误。现在的错误可能是令人恐怖的,其代价之高让人无法承受。
      
      所以,少些理想的口号,多些理性的思考。
      
      至少,对于我来说,我还需要继续阅读学习和思考。比如说,反复阅读此书,吃透它。
      
      
      
      
  •     本书的确可以说是一本民主理论的百科全书,其讨论的议题几乎涉及政治学传统理论的所有方面。作者的欧洲哲学背景与慎密的思辨,加上翻译者的精要对照,使得本书在语言表述上显得精练,也可以说是晦涩的。处于二战后“民主”一词泛滥的年代,作者试图恢复民主本身以及相关概念的现实限度,但又不失对理想政治的诉求,而是更现实地理想,并追求理想。如若真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可以仔细阅读与品位,不见得能够窥见民主的真实全貌(因为作者自己所阐述的那样,参与的范围越大,强度和效用自然就越弱,对民主的论述同样如此),毕竟可以启发些许思考,更重要的是不拘泥于就民主讲民主,而其中对欧洲文献的利用也是相当多的,可以进一步拓展阅读。
  •      今天终于将《民主新论》看完了,这本书已经看了将近半个学期,一直断断续续不能成系统的看,最近一个星期在时间上终于稍稍宽裕了一些,于是下定决心将其拿下。学界对萨托利的这本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作为本书译者之一的冯克利将认为,“在目前的汉语文献中,还没有哪本讨论民主的书像它那样,对民主这一概念做了如此细致的研磨”。确实如此,洋洋洒洒近50万字的篇幅单纯讨论民主问题,的确很不容易,阅读此书可以对民主的发展历程有较为透彻的理解,也能从中体会民主的真意,起码是在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意义是这样。萨托利是保守主义政治学家,信奉古典自由主义,本书在讨论民主问题上也体现了这一倾向,作者将自由主义民主视为真正的民主。
       不管是政治学,还是整个社会科学,每个概念一直都充斥着无数理解和阐释,因此要想给某个名词下个准确的定义是个显然不可能的事。但名词的清晰度或者混乱程度还是有差别的,比如自由、比如民主,就是理解最混乱、含义最多元的名词之一,而在当今时代,这两个词汇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讨论民主就不能撇开对自由的讨论。但就民主而言,还需要区分描述性民主和规范性民主,前者更接近现实,后者则主要是理论层面上理想型的民主。此外,民主还包括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工业民主等多种形式,后三者也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语言中,但只有政治民主是最核心、最重要的民主。但是,正是因为多种意义的民主的存在,使我们难以将这个词汇限定在一个明确的界限内,因而对它的理解也就很难下手。或许从词源学的角度来展开对民主的认识是个比较妥当的途径,接下来再探讨民主意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而萨托利也是如此做的。单纯从民主的字面意义上说,民主就是人民的统治或权力,这种不管是从希腊语、英语还是汉语上都可以直接理解,但民主远不是这么简单,萨托利就从“民”的角度提出了6个问题,“民”到底指的什么,单就这个问题就已经可以陷入纷争了。人民可以是每个人,也可以指大部分人,也许只是指较低的阶层,它还以指代一个整体,大多数人等。根据所指的不同,对民主的理解自然也会有区别。另外,还要明确权力的名义持有者和实际行使者也会存在区别,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区分也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看到,希腊城邦时期可以实现直接民主,但现代大国则不能,而只能实行代议制,后者要依赖自由选举选出代表来代替民众形式权力,而现代民主制度则取决于有限的多数原则,选举程序和代表权的转移,而前一个特征可以被看作是民主的最突出特征。不过,除了选举之外,现代民主也经历着新的挑战,因为单纯的选举并不能解决人民的权利问题,特别是对少数的保护问题,因而在选举式民主之外,还有对参与式民主的追求,并且,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公众舆论都是实现民主的必要条件,试想一下没有自由的表达权而仅仅通过民众的一次投票,如何实现对官员的监督和权利的行使。单纯的多数原则显然也存在问题,因为这涉及到少数的权利问题,民主之所以在很长时间里都不是一个好的名词,部分原因就在于其中蕴含的多数专制的问题。另外,就现实民主而言,还存在精英主义的观点,且不论精英论者到底包含哪些学者,民主需要从纵向角度来理解一番。熊彼特从功能的角度将民主定义为选择统治者,而其他一些精英论者也会指出民主实际上就是选择统治者,或者精英之间的竞争,真正的民众实际上无法获得权力,他们所能得到的仅仅是在精英之间进行选择。并且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如今的选择已经逐渐丧失了其价值功能,原先意义上的择优已经被单纯的选择所代替,很多时候已经变成了择劣。因而萨托利提出基于功绩的多头统治,认为在多头政治条件下,民众的选择应该基于价值选择优秀的精英(这个名词也经历了内在价值的丧失过程,由高贵的名词变成中性词)。
       对“民主”的意义进行探讨实在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在交代了民主的实际表现以后,作者又回到理论层面,开始从字面或者词汇本身来探讨民主,而话语在理论研究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明确民主是什么,或许可以从民主不是什么的角度着手,作者希望通过了解民主的对应词和反义词(包括对比词和对立词,其中后者是绝对对立的)来理解民主。可以作为民主反义词的政体包括权威主义、极权主义等等,但权威主义不能很好的处理权威一词的含义,毕竟权威还可以看作是一种不依赖强力而是依赖民众认可的力量,而极权主义以及总体国家、绝对统治等词汇代表了一种极端类型,但其专有特征仅仅是总体的渗透恶化扩散,而不在于集中管理经济或者强制推行某种意识形态,因此可以说独裁是一种结构,而极权主义独裁则是一个变种而已。而作者选择的反义词则是个人独裁,因而它二者的对比十分清楚,它从权力的合法性基础方面考虑掌权者产生的方式,民主就是非个人独裁,进而可以将民主定义为这样一种制度,“其中谁也不能选择自己进行统治,谁也不能授权自己进行统治,因此谁也不能自我僭取无条件的和不受限制的权力。”
       回到现实中来,民主还跟决策有关,萨托利首先讨论了决策的两个问题,即外部风险和决策成本,二者与参与者的人数表现出不同的相关关系,前者随着人数的增多而降低,而后者则相应上升。相应地要讨论决策的效果和合理性,应该考虑三个变量,即决策者人数,选择决策者的方式和决策规则。另外,还要考虑选择强度和持续性的问题,部分人更具意愿,则其选择的价值就应该越大,而持续性的选择可以导致合作,非持续性的选择则会导致多数专制,这集中体现在委员会上,后者更加倾向于合作,并获得正和的效果。
       即便讨论了这么多,萨托利也仍然难以定义民主,于是他将论述的重点转移到历史上来,他讨论2400年前民主一词出现的时候所代表的含义,显然它和现在的含义是不同的。城邦民主是建立在古典意义上的民主,并与古代意义上的自由联系起来,具体而言就是城邦民主虽然采取直接民主形式,但因为没有真正个人意义上的自由,它不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自由民主,在那里,民众的生活本身就是政治的,生活与政治并没有区分开。之所以古典意义上的民主总是被人提起,更多的是出于误解,没有体会出几千年来民主含义的发展演变,尽管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并不能割裂其与过去的历史,但这不意味着二者就是一致的。另外,民主与自由紧密结合,自由需要建立在法律的控制之下,因此现代自由民主也需要在法律范围内实现,但要注意的是法治和立法者统治的不同,前者是法律的统治,法官和司法系统发挥着独立作用,而后者则更多的体现为立法者对法律的影响。受古典自由主义影响甚深的萨托利更倾向于法治,即司法独立条件下的自由民主。还需明确的是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与没有实际载体的自由不同,平等可以给人直观的认识,但也包含了复杂的含义,包括政治和法律平等、社会平等、机会平等和经济平等,和很多人认为的递进排序不同,作者指出前两者以及机会平等中的平等利用的机会平等,体现了递进的发展顺序,是平等的不断推进,而机会平等中平等起点的机会平等以及经济结果的平等则包含了再分配的特性,会导致为了追求平等而导致新的不平等,因为它没有解决不同的人获得相同结果的问题。除了自由和平等以外,还要辨识的自由主义,萨托利区分了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主义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的区别,而更强调后者在民主方面的重要性,后者强调宪政和摆脱控制,因而是民主真意的所在,因而符合逻辑的推导出作者所推崇的民主,即自由主义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但是语言中对民主的界定还是有很多的不同,作者将其看作是自由主义之外的民主,最重要的表现是共产主义的民主观,作者花了一个章的篇幅对其进行了批判,认为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对民主的批判证明了其民主观没有任何意义,而仅仅是为了反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因为列宁最终将民主和国家、政治等同起来,认为最终都要消亡,所谓真正的民主最终不再存在。这是萨托利所不能接受的,因为他相信自由民主的价值,而消灭自由民主的任何思想都是不可饶恕的,这里实际上还是涉及理解问题,如果将民主作为手段来看待,它可以在短时段内被视为目的,但最终只是手段,如果理解了这一问题,民主的消亡就不会那么难以接受。不过,现代社会还是面临着很多挑战,萨托利也看到了这一问题,即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专家治国论,作者强调计划体制下需要依靠专家的作用,因而探讨如何协调政治家和专家的关系,以及科学理性在其中的作用。其实,即使是完全市场经济国家,也面临着专家的问题,随着社会的日趋复杂,社会管理也面临着日益专业化的困境,政治家只能充当选择的角色,而真正的政策制定权则掌握在官僚和专家手中,这一困境如何解决涉及到民主和科学的关系问题,毕竟民众并不能理解所有技术问题,这就需要专家的作用。不过有个观点还是合理的,专家应该充当建议、指导的角色,最终选择权还应为掌握在民众以及其选出的政治家手中。
       民主是复杂的,但民主的多元特性并不能否定民主是个好东西,试想民主不存在的情况下的状态就能明白,没有民众的选择权和影响,缺乏监督的权力不可能自动导致对民众利益的追求,求人不如求己,与其期盼贤人政治的到来,不如通过民主来限制权力,使其不能为恶。
      
      
      
      《民主新论》
      
      作者:[美]乔万尼·萨托利(Giovarlni Sartori) 译者:冯克利,阎克文
      
      目录:
      
      中译本第二版译者说明(1998)
      译者说明(1992)
      序言
      第一卷 当代的争论
       1 民主能确有所指吗?
        1.1 民主观混乱的时代
        1.2 描述和规定
        1.3 政治民主和其他民主
        1.4 概述
        1.5 关于理论的附言
        注释
       2 词源学的民主
        2.1 人民的含义
        2.2 群众社会中的人民
        2.3 人民的权力与对人民的权力
        2.4 有限多数原则
        2.5 林肯的公式
        注释
       3 政治现实主义的局限
        3.1 何谓纯政治?
        3.2 战争式政治与和平的政治
        3.3 克罗齐的事实与价值
        3.4 莫斯卡、帕累托和米凯尔斯
        3.5 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
        3.6 理性主义民主与经验主义民主
        注释
       4 至善论与乌托邦
        4.1 对价值论的误解
        4.2 对神话和乌托邦的再认识
        4.3 自治与政治上的不可能之事
        4.4 理想的作用
        4.5 最大化、相反的危险和相反的结局
        4.6 革命的神话
        4.7 理想与证据
        注释
       5 被统治的民主与统治的民主
        5.1 舆论与民意的统治
        5.2 共识问题
        5.3 舆论的形成
        5.4 公众舆论的独立性和非独立性
        5.5 选举式民主
        5.6 参与式民主
        5.7 公决式民主和知识
        5.8 统治与不可统治
        注释
       6 纵向民主
        6.1 多数原则与少数统治
        6.2 多数专制
        6.3 选举、择优及择劣
        6.4 少数与精英
        6.5 少数统治:从莫斯卡到达尔
        6.6 寡头统治的铁律
        6.7 竞争式民主论
        6.8 对反精英论再评价
        6.9 多头统治的规范性定义
        注释
       7 民主不是什么
        7.1 对应词、反义词与强度问题
        7.2 威权主义、权威与权力
        7.3 总体国家、民主和绝对统治
        7.4 极权主义
        7.5 独裁和一人独裁
        注释
       8 决策民主论
        8.1 政治决策的性质
        8.2 外部风险与决策成本
        8.3 决策结果和决策背景
        8.4 偏好强度和多数原则
        8.5 委员会和全体一致
        8.6 委员会、参与和民主分配
        8.7 合作式民主
        8.8 关于理想主义代价的附言
        注释
      第二卷 古典问题
       9 什么是民主?定义、证明和选择
       9.1 定义是任意的吗?
       9.2 对惯例的批判
       9.3 作为经验载体的词语
       9.4 求证
       9.5 比较评价
       注释
       10 古希腊民主与现代民主
       10.1 同名不同系
       10.2 直接民主或城邦民主
       10.3 新旧个人主义和自由
       10.4 近代观念和理想
       10.5 认识上的颠倒
       注释
       11 自由与法律
       11.1 政治自由与其他自由
       11.2 政治自由
       11.3 自由主义的自由
       11.4 卢梭的法律至上说
       11.5 对自主的批判
       11.6 影响递减率
       11.7 从法治到立法者统治
       注释
       12 平等
       12.1 一种抗议性理想
       12.2 公正和相同性
       12.3 前民主的平等与民主的平等
       12.4 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环境
       12.5 平等主义的原则、待遇和结果
       12.6 平等的最大化
       12.7 自由与平等
       注释
       13 放任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
       13.1 重合
       13.2 不幸的时差
       13.3 财产与占有性个人主义
       13.4 自由主义的定义
       13.5 自由主义民主
       13.6 自由主义之中的民主
       13.7 自由主义之外的民主
       14 市场、资本主义、计划和专家治国论
       14.1 什么是计划
       14.2 什么是市场
       14.3 资本主义、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14.4 市场社会主义
       14.5 民主计划
       14.6 民主、权力和无能力
       14.7 专家的作用
       14.8 科学统治
       注释
       15 另一种民主?
       15.1 卢梭和马克思的美好社会
       15.2 马克思和列宁的国家观
       15.3 人民民主
       15.4 民主专政论
       15.5 民主和爱民
       15.6 词语之战
       注释
       16 意识形态的贫困
       16.1 理想的衰竭
       16.2 不可避免的与可以避免的
       16.3 对观念的无端迫害
       16.4 求新癖与超越癖
       16.5 结语
       注释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东方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二版(内部发行) 478千字
      
      
  •     必须承认的是,相比于三十年前,中国言论的开放程度有了显著回升,与当下历史常态的负距离,终于在波动中呈现出缩短的趋势。三年前,我所希望再版的三本书:《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及《民主新论》,前两本都如愿以偿地看到了新版。甚至《集权主义的起源》,也在“内部发行”的遮羞下,面向普通读者。只是这本《民主新论》不知为何,至今未见新貌,《变》与《无》大概比《民》早出十年,难道我要再等十年,方可达愿?唉……
  •      这是一本完完全全的纯理论著作,涉及的范围很广,不同知识也组织的很好,除了读起来有点枯燥之外,单从学术著作上来讲它可以算是完美无缺了。上面有人说此书删节,其实也只不过删了注释和引文罢了,最恶毒攻击人民民主专政的第十五章也没有删除。而且此书的翻译者是冯克利和阎克文,读者尽可放心。
       全书总共十六章,涉及了有关民主的不同方面,例如民主渊源、纵向民主、决策民主等,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前后因果关系不强,读者可以按兴趣选择阅读。个人觉得其第四章”至善论与乌托邦”和第十五章“另一种民主”对共产主义理论的攻击最为恶毒,作者萨托利是位学者,文笔看似松散平常,实则内藏杀机。过去国内批判哈耶克、伯林之辈,其实两相比较,萨托利要比前者危险十倍。幸好此书内部发行,流传不广,我们更当坚定信念,坚决予以批判。以下是第四章和第十五章的一些经典语句供诸位深刻批判:
      1、可以得到的自治强度同所要求的自治广度成反比。可能的自治强度同所要求的自治的持续性成反比。
      2、至善论者把失败过多的归咎于今天这个世界上的邪恶,这使得他即使不成为暴力的实践者,也很容易成为暴力的鼓吹者。
      3、就革命本身而言,它从事破坏的功劳只在于它为重建提供了前提。如果在革命之前不存在重建的潜力,新的积极建设(即重建)也不会随革命而至。革命之后存在之事,在革命前也必然存在。
      4、这个令人生疑的假设就是:为了终止专制,就需要一个最后的、更大的专制者。
      5、民主以民权作为起点,在这个起点上,它为了产生民利不需要爱民。相反,爱民仅是一种可能性。
      
  •   因为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是,翻译这种难的作品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比如我要想细翻这种作品的话,一天最多就是1-2页纸。作品出来后也往往要受到一系列批评。)
    顶这句
  •   @勿用,嘿嘿,我只是真心佩服两位译者的工作态度。
  •   我感到惊讶的是,楼主为什么会认为冯阎译本会是从德译本转译的?行文上接近未必是转译的结果,也可能是著作本身可译性较强的一个证明。
    回到具体问题,p.46里的“滋养”一句,英语版对应语句:
    What today goes under the name of sheer "power politics" can function only insofar as it is nourished by an ethos.(p.41)
    滋养对应nourish。
    同页“政治越纯”一句,英语版对应语句:
    One might even go so far as to say that politics becomes more "pure" the more it is Sache, that is, devotion to a task. Machtpolitik is, all in one, Sachepolitik.
    按我的理解,前半句的意思是:The more politics is Sache(i.e.devotion to a task), the more "pure" it becomes. 楼主的句序调整是对的,但从原文看,德译einer Aufgabe verpflichtet fühle看上去只是对Sache的一个具体解释,两者不是“A和B”的关系。
    后半句德语我不懂,当以楼主为是,不过Sachepolitik如果确实是错的,那么Giovanni本人首先出了错。
    至于楼主指出的第二个问题,我的第一反应是“面”为“而”之误。验之以2009年4月版,果然改成了“而”(pp.54-55),语句就通顺了。
    英语版对应语句:
    My first conclusion is that the expression "pure politics" is pleonastic when it is intended to mean that politics is not ethics but just politics, […]
    可见冯译与君译意思基本相当。至于全书翻译如何,没有比对过,不能给出评价了。
    最后想说,“西书中译不可读”几已成为一个共识,一种普遍的情绪,但是个中原因呢?
    其一,可能是现代汉语作为一种学术语言,尚不成熟,不易与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对接。但学术语言是学人使用的,问题究竟出在现代汉语身上还是人身上,就不好说了。
    其二,这种情绪可能出于一种对学术翻译的轻视,认为后者是派生的,次等的。带着这样的既成之见来看译文,译文中的错处就愈发明显了。在这里我也不想多说,就举一件事吧。当代历史学者阎步克先生在纪念周一良先生的文章《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中写过自己的求学经历:
    我是在开始跟田余庆先生做博士生时,才初次得以跟周先生面谈的,起因是周先生安排他的博士生杨光辉和我定期去他家里读《世说新语》。[……]而那次读《世说新语》,是几种注本和日译本、英译本互相比照阅读,逐句甚至逐词推敲辨析,这使我多少有了点儿长进,多少知道了该如何读书,以前把书念得闲散率意了。
    照一般的想法,虽说《世说新语》并不像看上去那样易读,读各家注不就够了吗,为什么还要读日译本和英译本呢?周一良先生所示的读书门径,难道不耐人寻味吗?
  •   @IQ32 谢谢提醒,我有机会看来得买下英文版重读一下,谢谢提醒。
  •   萨托利书中也有提到对马克思主义民主学说(确切的说是我们理解的一党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批判是他的一个写作目的,因此他的立场是很鲜明地,我们也能感受到其中不时将马克思弄出来扇两耳光的情节,有些地方会有不妥当之处,但我觉得比较有有说服力的是书中提到的我们在批判资本主义民主时所用的我们的理想形式比较人家的现实构造,似乎确实是这样的啊,也许沃门友更好地理由来证明我们的价值吧,你说呢?
  •   我也在啃它。
    作为普通读者,我觉得,我不需要知道的太多,只需要知道民主不是他们(我们的理论家们)说的那种东西。
  •   第二遍了,依然好难啊
  •   先搁一下, 过一年再看吧。。。。。太学术了
  •   读完几页我放弃了
  •   求内部版。。。
  •   中国需要政治学,政治学也需要中国。
  •   呵呵,新版本的也已经出来了啊,不用等十年!
  •   已经有了新版的了!
  •   这么烂的书也需要再版吗
    早已过时了,随便找一本书也比这本强
    而且再版的时候,人名的翻译也不更新一下,出版社也太黑了
  •   啊?你买的是那一版的?我买的96年的初版可是删掉15章的……郁闷
  •   我买的是98年第二版的,其实15章的理论深度很一般,呵呵
  •   此书卖不到啊
  •   网上有电子版
  •   绝对好看,非常精彩!此书一读,其他的同类读物便难以入眼了。
  •   按照楼主的毒草的寓意,现在他们怕的根本不是哈耶克之类,更不要说萨托利这个书生了,而是Marx和Mao的复活。
    另外,内部发行什么的,完全就是个促销的幌子。
  •   我看的也是第一版的,准备买最新版的
  •   危言耸听
  •   ls倒是狷介的
  •   这书出过两版
    第一版整个删掉了第15章,只保留了标题
    第二版恢复了这一章,但是把注释和参考书目什么的删掉了
  •   能买这本书来看的人不会是容易受煽动的无知大众,删不删大家都懂的。
  •   删了很多好么,看我在这http://www.douban.com/note/320376360/ 的回复,可以对照下这。http://www.douban.com/note/320630974/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