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呆已死

出版时间:2009-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韩东  页数:402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此呆已死》收集了作者1993-2003年所写的20篇小说,其中不乏名篇佳作:《前湖饭局》以一场同学聚会引出多年前的一次告密行为,反思了友谊与背叛。《亡命天涯路》见证了一个知识分子急于突围的一段心路历程。《此呆已死》是围绕城市里一具尸体进行的速写。《明亮的疤痕》力图捕捉都市生活中男女感情的不确定性。《双拐记》借房东和男女房客的故事,嘲讽了一种畸形的心理。

作者简介

  韩东,1961年生,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著有诗集《白色的石头》(1988)、《爸爸在天上看我》(2002),中短篇小说集《我们的身体》(1996)、《树权间的月亮》(1997)、《我的柏拉图》(2000)、《明亮的疤痕》(2004)、《美元硬过人民币》(2006)、《西天上》(2007),长篇小说《扎根》(2003)、《我和你》(2005)、《小城好汉之英特迈往》(2008),诗文集《交叉跑动》(1997)等。

书籍目录

杀猫利用房间与风景新版黄山游烟火西安故事长虫火车站请李元画像去年夏天假发前湖饭局亡命天涯路前面的老太婆失而复得此呆已死曹旭回来了,又走了明亮的疤痕红毛其人双拐记后记作者年表

章节摘录

  谁也别指望,包括市长。城市每天都在建设中,它未来的蓝图几经修改(每位市长上任后都要修改一遍),处于永恒的制定中。光是修改前任的错误就得用满一个市长任期。于是,这位市长长河中的现任市长如是说:“城市未来的规划如此宏伟,它不可能在一天之内完成。我们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千年的时间。这样,最后一栋房子建成时最初的那栋早已变成了废墟。甚至都无须等到最后一栋。在我们建成第十八万栋时倒塌就已开始。再加上我们定向爆破小组的努力,完善了在繁华地段安全爆破的技术,我们将把一切推倒重来。房子的生生死死就像万物一样,我们不必为此难过。伟大的建筑工人永远有饭吃。”  幼儿园迁走了。两排平房被推倒。拆房工作正顺利进行。  尘土暴起。  莉莉关上窗户,但没有离开窗边。她的鼻子在玻璃上压成一块橡皮。下面,尘土落定后原来的幼儿园教室只剩一面山墙。废墟中山墙屹立,内壁的石灰层暴露在阳光下。白色耀眼的墙上用红绿二色画着一盆万年青,下面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五颜六色的美术字。这教室的内景只保留了一天一夜,随后也被那些拆房子的人一砖一瓦地拆除了。  莉莉曾躺在床上一遍遍地听窗下传来的儿歌。孩子们幼稚的歌声让她激动不已:重复着,领唱与齐唱,教与学。一个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师(从声音判断)弹着风琴。特别是冬天短暂的下午一觉醒来(她有午睡的习惯)已近黄昏,室内明显地阴暗下去。在意志薄弱似睡非睡之际,窗外的歌声像一场大雪那样袭来,她伤心得真想死去。她不止一次地想像那个弹风琴的与她年龄相仿的姑娘,十指从左至右又从右至左地在琴键上移动,披散下来的黑发也随之忽而遮住脸的左边,忽而右边。无论怎样违反弹奏的常识,这样的形象莉莉是挥之不去了。  有时她自以为能深入到弹琴者的内心中去,在一排排背手而坐、挺着小小胸脯、嘴巴大张的孩子面前无拘无束地表达着自己的成熟感。她模仿他们的语气说话,尽量把命令翻译得平易好懂,并非要从中学习什么,她这样做只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屈尊俯就。一段时间以来她认为幼儿园老师是自己理想的职业。  在这以前她常常去父母家附近的动物园与克强约会——那是那一带仅有的公园,有一片令人神往的草地。去的次数多了,她也曾觉得她是多么地希望能喂养一只老虎,或其他别的什么猛兽。当然,她钟情幼儿园的时间要更长一些。后来她怀疑那歌声是一台录音机里发出的,并不存在一个仿佛自己替身的幼儿园老师。那些动人的童声也是在录音棚里修饰过的。为此她失望了很久,直到再次被窗外挤进来的歌声不由分说地俘虏了。  只要不带偏见就会发现窗下是一个真正的儿童乐园。除了两间仓库改建的教室——那合唱的屋顶外,靠围墙的一角用木头栏杆圈出一块空地,上面散布着滑梯、木马和漆成彩虹颜色的秋千架。莉莉看见孩子们排着队鱼贯而出去后面的一个水池里洗手。每一双小手都要检查。但那个充任领队和检察官的老师并不是她想像中的姑娘,提着裤子出入水池旁的临时厕所,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讳。脾气也坏。有一次莉莉看见老师打一个小男孩的耳光,并且不允许他挨打后哭泣。她站在五楼的窗边看见了这一切,便认为那动人的歌声不会出自这个集体,这样的领唱。  现在孩子们都搬走了,他们掀开了那合唱的屋顶。她看见了那面仅存的画着万年青的墙。孩子们曾对着它一遍一遍地歌唱。她终于意外地看见了它(在梦中也曾多次走进那间教室,但都不是这样的)。歌唱的墙也终于倒塌了。建筑工人们码好旧砖,清理现场,准备大干一番。  莉莉离开窗边,走进厨房。她要为丈夫克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莉莉就是在那天晚上受孕的吗?

编辑推荐

  《此呆已死》节奏明快,文字精彩幽默,体现了作者在文学创作中难得的功力。时间浩荡而过,一个真实的人理应与其同生共死。写作的最高品质在我看来就是真实,对自己所知的真实、所写的真实、所思所想及所感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所是的真实。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此呆已死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条)

 
 

  •     要说的是第二篇。剩下的没看完。
      段爱和王艺也许就是一个人,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深谙世事沉默疲惫却又单纯无辜敏感执着。王艺呢,消失了,段爱呢,尚未断爱。三个人,随着冰冷的码头上第一缕阳光重新各自的旅程,形同陌路。当时年少,有爱难做,如今岁月恍惚,终日做却难以有爱。马文,他走了,义父是他所能接受的最后的现实。
  •      关键不在于回忆什么,关键在于怎么回忆。
      
      
      
       韩东的所有小说基本上都沉浸于某种回忆的氛围之中,题材不是随父母下放的经历(如《西天上》、《扎根》),就是对八十年代生活的某种立场暧昧的缅怀。这种缅怀的气息甚至蔓延到他的所有其他题材的小说中。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情绪,感觉上他既怀念,又身不由己的大加调侃。韩东是学哲学的,又是诗人出身。所以他的长篇小说虽然好看,但结构上都有点问题,轻重拿捏不稳,偶尔虎头蛇尾,时不时还会穿插过多的议论(韩东大概觉得光这样穿插不过瘾,还特意出了一本这样的议论集《爱情力学》)。就个人而言。我比较喜欢他的中短篇作品。他最近出的《此呆已死》,就是他按写作时间排序的短篇小说集。
      
      
      
       韩东的小说很流氓,早些时候,王小波的小说也被许多人目为流氓气十足,实际不是。在王小波那里,更多的是天真活泼,是有根底的童言无忌,仔细看他的小说,嘲讽是有的,但基本没有灰色。再早些,被认为是流氓的还有王朔。其实韩东和王朔离得比较近些,不过,韩东以隐晦的方式进一步拒绝了王朔曾经以为拒绝到底的东西。王朔号称拒绝了宏大叙事,但其实拒绝的并不彻底。宏大叙事并不仅是爱国、正义、解放之类政治方面的,他拒绝的基本是这方面的大词。但还有一些别的方面的大词却在他的小说里成为核心,例如爱情。80年代的文学青年很多,80年代的文学青年很流氓。必须注意,文学和性(爱)在那时候都以及其真诚的方式呈现,文学并不是乱搞的面具而已。但是,当这些文学青年成为中年,回首缅怀之时,会意识到两者同样都有虚假的嫌疑,有自以为真的嫌疑。其实真假不重要——真假这个事情本来就很难说,某一刻的真或许就已经是真了——关键还在于丧失了自以为真的能力。长久的缅怀会让往事脱离了原来如其所是的面貌,而成为一个可以解读的文本,真假就此变得含糊不清。然而,往事就其本意而言,是每个人立足的基础。立足基础的动摇使得态度开始趋向流氓——考流氓的原意,就是丧失了立足根本,而居无定所的人。这样的人最初会有追寻根本的焦灼,会反复缅怀过往,会不断的将过往添油加醋。然而越缅怀,过往就越面目模糊,甚至成为一种虚构——韩东对下放生活的叙述就很有乌托邦虚构的味道。流氓最终会放弃确定的界限,而永远让自己保持权宜的行事风格。
      
      
      
       缅怀使韩东的短篇小说具有一个特点:无论是第几人称写作,都会让读者觉得作者的无处不在。在小说中,主角总是在虚构的过往中无比真实的生活。但衬托着一个阴魂不散的作者,就把主角弄得不尴不尬。打个比方吧,一对热恋的情侣在无比真诚地说情话,这个场面本来是个很正常的。但如果他们的身边始终有个旁人的存在,就会让场面中人觉出自己誓言里边的肉麻和空幻来。如果韩东是将这个作为一种自觉的写作策略的话,我认为是非常巧妙的。但我猜多半不是,韩东实际还是对那些沾满了缅怀气息的往事爱恨交加:既看出了它们的不可靠,又把它们当作一根救命稻草。这里面有这比王朔更进一步的拒绝,也有着比王朔更进一步的纠缠。韩东在后记里说,希望自己能够始终保持这种肉中刺般的写作风格。但我想,这很大程度上只是自说自话,这些缅怀中的过往,只是他自己的肉中刺而已。幸好,作为一名读者,无需去穷究作者的写作策略是什么,我们大可以放开怀抱,去享受韩东有趣的文字,站开几步去看流氓、趁热闹。
      
      
      
       顺便提一下,其实我经常也想和姑娘们谈谈文学、哲学一类的东西,但可惜时代已经过了。现在这类的东西已经彻底学院化了。这类东西现在已经脱离了日常的语言,而充满了行业黑话。我们固然可以厚着脸皮大说特说,但姑娘们大概已经睡着了。在这个意义上,我就相当同情韩东老也不肯消停的缅怀立场了。
      
      
  •     韩东的小说断断续续看过不少,之前的感受是没有一篇不喜欢,也没有一篇特别喜欢。但这次看了《西安故事》,可以说是特别喜欢,也就是说,我开始特别喜欢这个作家了。韩东达到了和我这个陌生人“交流”的目的,我甚至与这个作家有些心心相印了。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现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不由自主带上了韩东的语气,也就是说,他开始影响(附体)我了,这种影响,当然是由《西安故事》这篇小说带来的,之前韩东的其他小说还达不到这种效果。
      
      当然,我是一个西安人,对发生在西安的故事天然有一份亲切感在。但这不仅不能成为减弱这篇小说的理由,反而更说明了它的伟大。要知道,给一个西安人看一篇西安故事,好比给一个西安人吃一碗羊肉泡馍,稍有差池就会被抱怨为不正宗。每个人对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格外挑剔,也格外有眼光。我想说的是,韩东写出了我在西安生长了二十多年而未曾明了的感受,而据我所知,他在西安最多也就生活了不过短短数年。
      
      韩东应该是南京人,古城人民爱古城,他对西安的认识,因此也格外有意义。他的成名作《有关大雁塔》就是在西安写的,据说已经收入了中学课本,成为当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但以我对诗歌的浅薄认识,那首诗虽然是好诗,在诗歌史上应该留下一笔,但还远远达不到感人至深的境界。但这篇小说达到了,正是这篇小说,让我意识到,《有关大雁塔》可能的确是一篇伟大的诗篇。
      
          有关大雁塔
          我们又能知道什么
          我们爬上去
          看看四周的风景
          然后再下来
      
      韩东在《西安故事》中,提到了“这首诗原稿中有段写大雁塔目睹昔日的豪迈和野蛮,其中有这样的句子:那些好汉,一晚上能睡十个女人/这辈子骑坏了多少匹好马。可见当时的气氛和我们的趣味。” 也许正是由于它们在诗中被删掉了,所以才诞生这篇小说。那些气氛和趣味在《西安故事》中被完美的传达出来了。
      
      关于这篇小说的诗意,我想任何读者都能感受得到。它还通篇引用了丁当的诗《故事》,叶芝的《当你老了》部分。可以说,身为诗人的韩东当时写小说还扔不掉诗歌这个拐棍。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谁会拒绝一篇诗意盎然的小说呢。
      
      这篇小说还写出了作者其他小说中罕见的“勇敢、正直和善良”,书中有三个人物,他们因为孤独而结拜为兄弟,大哥追求一位美女而不得,老二有机会得手却碍于兄弟情谊,老三热心地从中周璇帮忙。老大勇敢,老二善良,老三正直。人性之美都被写尽了。因此我有理由说,韩东在西安过得不错。哥们是哥们,姑娘是姑娘,烟是烟,酒是酒,肉是肉,理想是理想,诗歌是诗歌……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   很赞同你对韩东和王朔区别的看法,也很赞同你对韩东小说“作者在场”的看法。你说的挺好的。
    不过我倒很喜欢“作者在场”的那种感觉。
  •   http://www.sxhuibao.com.cn/
    http://www.tzuqiu.com/
  •   呵呵。。。要去看看
  •   你长得也有点像韩东
  •   有关大雁塔,
    额们又能知道撒,
    额们爬高头去,
    看哈四周的风景,
    而后再哈来。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