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林语堂 页数:191 译者:刘小磊
Tag标签:无
前言
林语堂是我国现代文坛的巨子,影响中外。1936年8月,他携眷赴美定居,带走的是上海文坛对他鼓吹幽默、性灵,提倡“帮闲文学”,麻痹人民革命斗志的严厉批判;而留下来的却是默默写成的痛击国民党政权对舆论残酷压制的政策,激励民众为新闻自由、为公民权利而战的论著:这本用英文写成的《中国新闻舆论史》。林语堂自称是“一团矛盾”,这一著作的出现,更把这团矛盾推向一个高峰。 本书的思想内容、所总结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这是人们的关注所在。同时,它又是剖解、认识作者身上种种矛盾的珍贵文本。这是我们应该重视的双重价值。 岁月悠悠,在风云激荡中悄悄逝去。本著问世已逾七十年,新中国成立也近六十年了。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中国较早概述中国舆论演变过程的专著。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自古代到现代以来的民意是如何表达的?作者份古代和近现代两个部分探讨了中国古代的文人学者和普通大众在何种情况下、以何种方式时间公共批评。 作者尤其关心中国古代清议与朝廷权威之间的斗争以及民国时期新闻报业所代表的民意与国民政府的斗争,这再作者看来是民主再中国发展的关键所在。 作者再书中强调新闻报道要贴近人的内心和生计、要有人情味、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喜闻乐见、要用脚写作(指要多实地采访)等等,对当今的新闻工作不无裨益。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义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午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l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刨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火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书籍目录
序第一章 前言第一编 古代第二章 中国古代新闻事业第三章 古代歌谣第四章 汉代的“党锢”和公平批评第五章 魏晋时期舆论的凋零第六章 宋朝的学生请愿第七章 明朝的宦官、御史和东林党人第二编 现代第八章 现代报业的开创(1815-1895)第九章 革命前的维新报业(1895-1911)第十章 民国时期的报刊(1912-)第十一章 报界之现状第十二章 当代期刊杂志第十三章 检查制度译者附言
章节摘录
在这个世界上,墨索里尼、希特勒这样的骑师就是这样认为的。主张民主政府、议会制和公共新闻的人,只不过是在说,马儿可以同骑师讨价还价,偶尔也可以质疑骑师的动机和看法。自由的新闻业之所以总会让政府尴尬,原因即在于此。 但是,即便是在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国的马儿也一直在坚持同骑师对话。在以下数章,我们会看到,能够读写的公众尽管作用有限,却往往尽其可能地在允许的范围内批评政府。当局有时会害怕这种批评。由于完全缺乏宪法的保护,这种批评活动总是以宦官的镇压而告终。而当贪污横行、暴政肆虐、外敌入侵、外戚或宦官擅权时,批评又活跃起来,当然这时站出来表达民意的人会面临很大的个人危险。食不果腹者,想法最坚定,一个民族也是如此。这种对朝政的无畏批评书写了儒家士人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也足以动摇那种认为中国人骨子里就对公共事务冷漠的理论。另一方面,士人反对宦官,看来是基于既轻蔑又愤慨的感情。轻蔑的是,不通文墨、不男不女的阉人所拥有的权力,是利用皇后妃嫔的宠爱、统治者的放纵而取得的;愤慨的是,阉人篡权乱政,使文人失去了按传统本应属于他们的权力。这种基于性别与身份歧视的感情,加上国难当头的危机感,促使士人说出心里话。因此在中国的舆论与专制权力的斗争中,我们看到士大夫集团不断攻击阉党,却总为阉党所败,这种事情是相当古怪的。自人类记事始,太监及其朋党‘一直充当着最好的审查官。
媒体关注与评论
今天不少人谈中国的一公共空间一问题,此书仍有可以借鉴之处,因为近几十年关于报业史的专题研究虽增加了不少,却仍然没有一部英文的通论取它而代之。 ——余英时
编辑推荐
《中国新闻舆论史:一部关于民意与专制斗争的历史》作者在书中强调新闻报道要贴近人的内心和生计、要有人情味、要通俗易懂、平易近人、喜闻乐见、要用脚写作(指要多实地采访)等等,对当今的新闻工作不无裨益。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