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忻华 页数:620
Tag标签:无
前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台湾问题一直是深刻影响着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议题。台湾问题不仅与中国20世纪前半期的历史遗产密切相关,而且与冷战时期的宏观国际格局和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大国的互动态势紧密相连,其多层次、长时距的复杂性,使有关台湾问题的研究成为一个跨学科的重要领域。尽管冷战已经成为历史,“昨日之日不可留,往事已矣”,然而从冷战史的视角分析和研究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倘若不能厘清今日台湾问题之冷战史根源,则看待和分析今日的台湾问题,就会如同雾里看花,难识庐山真面目。忻华皓首穷经,兀兀经年,甘坐冷板凳,从冷战史的角度立论,进而埋首于浩若烟海的档案卷宗,披沙拣金,抽丝剥茧,探寻历史的真相和演变的规律,完成了本书。他的这本书,做了前人未做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忻华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完成了本书,选取冷战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特点的一段时间——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当政时期,对这一时间段内的美国对台政策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分别从宏观的全球层面、中观的地区层面和微观的台湾岛内层面三个层次,归纳了美国对台政策的总体内容。
内容概要
20世纪60年代,即肯尼迪和约翰逊担任美国总统的时期,是美台关系演进中承前启后的阶段。在复杂的结构背景和微妙的时代背景下,此时的美国对台政策包含三个层面。在宏观层面,美国在规划和实施其全球安全战略与对外经济战略时,必须对台湾地区进行审慎的定位。在中观层面,国共内战的僵局带来的两岸关系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台湾的“国际地位”问题,是美国处理对台政策的重要议题。在微观层面,美国决定促使国民党当局“岛国化”,使台湾地区成为脱离中国大陆母体的“独立实体”。此时的美国,既要扶持台湾,也要时时约束和限制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常常陷入“羁绊”与“扶持”之间的困境。
作者简介
忻华,男,1976年生,先后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洛阳宫和复旦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和法学博士学位,曾应美国美中教育基金会之邀请,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美国外交政策、美中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讲授美国研究、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和国际法等领域的课程,并担任兼职同声传译译员。先后在多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综述、书评、时评10余篇,并发表译著20多万字,编写教材10多万字。
书籍目录
序导论第一篇 构建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台政策的背景因素 第一章 塑造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台政策的结构背景 一、约束美国对台政策的冷战政治结构 二、构建美国对台政策的世界经济结构 三、影响美国对台政策的心理认知结构 第二章 影响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台政策的时代背景 一、国共对抗已成僵局 二、美国—大陆—台湾三角关系渐呈定局 三、美中关系暗藏变局第二篇 纳入霸权体系: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台政策的宏观层面 第三章 美国对外安全战略中的对台政策 一、制约美国对台政策的力量对比格局 二、台湾在美国对外安全战略中的定位 三、美台对亚太同盟体系内部关系的争执 第四章 美国对外经济战略中的对台政策 一、1960年至1965年台湾在美国对外经济战略中的定位 二、1965年前后美国援台政策的调整 三、20世纪60年代美国引导台湾融人世界体系的进程 第五章 纳入霸权体系:对宏观层面对台政策的评估第三篇 固定分裂局面: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台政策的中观层面 第六章 美国对台湾国际地位问题的政策 一、国际地位问题的法理基础 二、美国对国际地位问题的基本认知与基本政策 三、美国处理国际地位问题的全过程 第七章 美国对两岸关系的政策 一、美国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原则 二、美国对“反攻大陆”问题的政策 三、美国处理“反攻大陆”问题的进程 第八章 分裂局面的固定化:对中观层面对台政策的评估”第四篇 塑造“独立实体”: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台政策的微观层面 第九章 美国对岛内形势的基本评估 一、对“孤岛心态”的认知 二、对岛内经济与军事形势的认知 三、对岛内族群矛盾与阶级矛盾的认知 第十章 美国对岛内走向的定位与目标 一、基本定位 二、基本政策目标 第十一章 美国干预岛内演变的基本手段 一、美国对美台防卫协作框架的运用 二、美国对援台手段的运用 三、美国对“间接手段”的考虑与运用 第十二章 塑造“独立实体”:对微观层面对台政策的评估结语 羁绊与扶持的困境:对肯尼迪和约翰逊时期对台政策的总体评价附录 文中西方国家主要官员译名对照及简介参考文献后记
章节摘录
在当时美台相互间的心理认知结构中,美国决策层对台湾的心理认知形成“皮格玛丽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和制约着国民党政权的演进轨迹,使台湾当局向着美国期望的方向演变;而台湾当局对美国既依赖又防范的心理发育成“怨妇心态”;强有力地影响和塑造着美国对台政策。美台结盟之前,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已有长期的交往。在抗日战争后期经宋美龄等人成功的外交活动,美国对国民党政府形成较为正面的印象,认为国民党政府是民主的、亲西方的和反共的政权,将会成为二战后支撑美国主导的亚洲霸权秩序的主要支柱。美国对国民党政权的认知形成一种“晕轮效应”(Halo Effect),进而形成心理定势。虽然美国政府自杜鲁门时代起对国民党当局的无能与腐败早有认识,但国民党当局坚持不懈地积极反共的立场仍然巩固了这种“晕轮效应”的心理定势。进入20世纪60年代,美国决策者殷切希望国民党当局能够实现台湾的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能够成为落后地区凭借美援实现经济起飞的典范,能够在海峡两岸追求现代化的竞赛中获取胜利,成为展示西方模式相对于共产主义模式的优越性的橱窗。为达到此目的,同时也是为了促使国民党安心海岛建设,打消“反攻大陆”的念头,美国决策层还希望国民党当局裁军缩编,重塑军队结构。美国凭借自身在美台非对称结构中的优势地位及美台间的定期沟通的机制,将自身对台湾政权的期待之情持续而清晰地传递至国民党最高决策层,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着国民党的决策,使国民党乃至台湾社会都向着美国设定的方向演进,从而形成“皮格玛丽翁”效应。而国民党由于在美台非对称结构中处于弱势,再加上内战末期曾遭遇美国的厌弃,因而对美国形成了既依赖和感谢、又怨愤而防范的矛盾心态。
后记
浪迹江湖,岁月悠,浮生若梦百事休;高楼广厦何寻幽?烟雨霏霏望断秋。格物致知思绪游,漫卷书牍洞天秀;若摒忧患寻常事,学海泛舟亦何求。斗转星移,数年已逝。埋首档案卷宗,沉思天人变迁。俯仰斗室之中,似窥兴衰之机理,开阖案牍之时,更觉事理之深邃,人生之有限。史海蠡测,挂一漏万,倍感艰辛。庄子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诚哉斯言。本书的完成,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石源华教授。本书从选题至动笔直至最终完稿的全过程,得到石源华教授的悉心指导。石源华教授深邃的眼光,独到的见解,若幽暗中之燧火,照亮学生蒙昧混沌的思想世界;他那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史学造诣,则若久旱之甘霖,令学生获益匪浅。石源华教授治学严谨,著述丰富,处世温厚,关心后辈,种种风采,令学生有如沐春风之感,实在赞叹不已。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导师之教诲,永远难忘。本论文的完成,还要感谢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胡礼忠教授。本书在选题和构思阶段,就得到胡礼忠教授的热心支持和细致指点。在此后本文二稿和三稿的修改阶段,胡礼忠教授在百忙之中给予关注,多次提供宝贵资料,并毫不保留地阐述自己对本书立论和结构的一些见解,使本书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阐述得以更加客观和深化。胡礼忠教授的无私帮助和亲切关怀,是本书得以成型的重要条件。而胡礼忠教授耐心细致、审慎详实的治学之道,及其言必有据、求实求真的思想方法,更令笔者叹为观止。
编辑推荐
《羁绊与扶持的困境:论肯尼迪与约翰逊时期的美国对台政策(1961-196》选取冷战史中具有承前启后的过渡性特点的一段时期,即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和约翰逊当政时期,作为研究背景,分别从宏观的全球层面、中观的地区层面和微观的台湾岛内层面分三个层次展开研究,对这一时间段里美国对台政策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