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0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六六 页数:249 字数:137000
Tag标签:无
前言
世纪文景要再版我的《王贵与安娜》,时隔四年之久。我笑称施宏俊是只老狐狸,把我风成干儿,而后吊起来卖。 《王贵与安娜》是我的开山之作,我的意思是大长篇,而且它会像一座标杆立在那儿,成为我永远的风景线。直到今日,读过我所有作品的读者中有相当一部分认为这座标杆无法超越。王贵也是我的最爱,那种纯净,让我沉湎于其间不想回来。世间纷杂,我需要内心深处的一片香格里拉。 2008,多灾多难,无论是整个国家社会还是我个人。我于是知道,人的一生,很难与时代或历史分开,每一部作品的出现都脱离不开背景的色彩,就好像所有的旅游照片背后,都有当地的标志性风景,巴黎永远是埃菲尔,纽约永远是自由女神,希腊永远是爱琴海上那白色圆顶的十字架教堂。 写《王贵与安娜》的时候,我的婚姻遭遇拐点,在我犹疑着是坚持还是放弃的时候,我写个故事给自己看,让自己顺利通过瓶颈。《王贵与安娜》再版的时候,我的婚姻又遇到障碍,我在想,是不是每次在人生岔路的时候,我就需要打开这本书,反复咀嚼,坚定自己“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信念。 爱情和死亡是所有文学作品的经典话题,而现实生活往往与文学的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相距甚远,很多时候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淡,我们每日困惑挣扎的,就是甘于平淡还是烈火重生。于是,所有的网恋也好,婚外情也罢,都是自己给自己寻找的麻烦。人就是为了解决麻烦而生,别人带给你的麻烦,自己制造的麻烦。据说这是肉体存在于世的需要,如果人不需要精神的挣扎,那么凭现在的科技,完全可以用DNA复制各种器官包括自我,每个人都可以被复制替代。生命的不确定性,对未来的迷惘和忧虑,却依旧怀有希望,这就是我们翻开每日新篇章的理由。 我有许多的感谢。外国人写书的习惯,扉页上总写着ACknowledge,感谢那些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我首先要感谢我自己,写出《王贵与安娜》这样的故事,改变了我的世界,虽然到现在为止还不知道这种改变是好是坏。 六六 二○○八年七月三日
内容概要
贫苦农民王贵本应配家里的远房表妹李香香,不想共产党给了他深造的机会,鲤鱼跳龙门进了省城大学念外语。洋房小姐安娜的初恋是会拉小提琴的科大预科班同学,两人一起做着出国留学的梦,没想到毛老先生一句话葬送了她的理想,安娜进厂当了学徒。在人事科长的私心和妈妈的老谋深算下,安娜满腹委屈嫁给了凤凰男王贵,从此开始了他们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吃相、“用水”、乡下来的婆婆,第二胎、家庭账本儿、出外扒分,还有小老乡女同事、回国的老情人……生活不知不觉中将“王贵与安娜”粘成了一个固定词组,洋溢着滚烫烫、热乎乎的体贴与宽容、快乐与幸福.
作者简介
六六,最深入人心的都市女性题材作家。著有小说《王贵与安娜》、《双面胶》、《蜗居》和随笔集《温柔啊温柔》、《仙蒂瑞拉的主妇生涯》。《双曲胶》
一面世便引来广泛的争议,成为最尖锐的社会话题,先后被改编为电视剧和话剧。《王贵与安娜》则是六六从网络走向平面出版
书籍目录
王贵与安娜
安娜与王贵
外三篇
风月
半晌贪欢
公元2001年3月16日
章节摘录
王贵原本应该配家里的远房表妹李香香。不想共产党给了贫苦农民王贵深造的机会,尽管王贵高考的时候数学吃了鸭蛋,但凭着傲人的英语和语文成绩,堂而皇之地进了省城大学的外语系,主修英国文学。 那时候安娜是落魄的凤凰。刚下放回来,坚持着没嫁给村长的儿子,没和群众打成一片。调回城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六七的大龄女青年了,被分在省城的皮革厂做了一名臭皮匠。 安娜原本不信命,但经过几年上山下乡的洗礼,她已经彻底成为宿命论者。当年她在省城里是科技大学预科班的班长,满脑子就是当科学家和出国留学的梦想。没想到毛老先生一句话,就把她一生的理想葬送了。她觉得自己的命如同一架滑翔机,从出生起就在走下坡路。她小时候是有奶妈的,在大上海被黄包车拉着看包厢沪剧。沪剧界响当当的头牌花旦是她的小奶奶,给她爷爷做小。她家以前在上海有一栋大洋房,她和姐姐住在顶楼一间尖顶、有半圆阳台的欧式阁楼上,和叔叔婶婶们的孩子一起跟奶奶生活。妈妈则每天招三姑六婆打麻将。这些都是听她妈妈我的外婆讲的,她自己已经没什么印象了,只记得自己曾经有一件白纱软缎的衣裳。 不过幸福的回忆总不久长,余韵是颗泡泡糖,还没咂出甜味就过去了。没多久安娜就跟着爸爸妈妈到安徽那个穷地方支援建设。她常说,这都是命啊!当年很多人往香港台湾逃的时候,她爹已然在香港混上了一官半职,却因舍不得上海如花似玉的老婆和几个伶俐孩子,硬是逆流而上回了上海。于是也省却了一段两地分隔的日子,要苦大家就苦在一起,不必挨到90年代才能去中央电视台“天涯共此时”里寻亲。安娜每每看到电视里“刘老先生寻找失散多年的女儿,他是1949年去台湾的,当时女儿只有两岁……”的时候,就感叹爹当年还不如带她去了香港算了,现在再回头寻找她姐姐,也不会有我们这两个讨债鬼。 安娜到安徽的时候才十一岁。想当初,那里穷乡僻壤,连个正经砖瓦房都没有,街上稀稀落落没几个人。她非常怀念上海的小笼馒头和鳝糊。如今牛奶是吃不到了,反要自己种菜。安娜每天把一马桶的粪抬去菜地的时候,就开始恶心,幼小的心里自然而然地埋怨新社会。安娜的抵触情绪是发自内心的,是刻骨铭心的,是到死都不会原谅的。她的口头禅就是,要是没有新社会,我怎么会到安徽来?要是没有新社会,我怎么会下放?要是没有新社会,我怎么会跟了那个乡巴佬王贵?安娜的妈妈倒是随遇而安的很,到哪里都是个家——以前做大户人家的太太,她就安然地由佣人伺候着,后来穷了,她也非常适意地下厨房。老头子被贬安徽,她原本可以和一群小孩子留在上海,但她毫不犹豫就跟来了,连上海的那种漆红漆的木箍马桶都一起带了来,摆定一副要扎根的样子。事实上,安娜的妈妈的确是扎根了,以前在上海的洋房里共生养了九个,到了安徽的草棚又再接再厉生出了老十来。安娜是老六,是妈妈当时带来的老大。娇小姐从天上到地下,开始承担保姆的责任——替妈妈带孩子。 安娜骨子里十足的小资。即便穿着短两寸的衣服,即便吃着榨菜炒青菜,她也会把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她给妹妹扎冲天辫子,并且穿上妈妈仅剩的一件水红色高档旗袍在镜子前扭来扭去。她看的书都是不合时宜的,是被时代批判的。什么《红与黑》啊,《牛虻》啊,《哈姆雷特》啊,还有《安娜?卡列尼娜》。她常发的哀叹就是与安娜同病相怜,她唏嘘的就是安娜最后毅然决然奔向火车的壮烈。最动人的死法,就是一头撞向火车、四分五裂的不妥协。 高中的时候安娜遭遇了她的初恋:高大英俊的涡轮司机,她的同班同学,也是一个会拉小提琴的小资。那个涡轮司机好像更不幸。父亲以前是蒋光头的贴身医生,留德回来的。只因陈果夫看中了他美貌的老婆,就很恶毒地将他和孩子扔在了大陆,席卷了他夫人而去。两个同命人在一起擦出了倍儿亮的火花。涡轮司机甚至教安娜德语,相约大学毕业后一起到德国的歌廷根大学去读博士。只可惜十年浩劫把两人原本读博士的时间都拿去种地放牛了。在安娜皱着眉头用手团着牛粪、烘干了当过冬柴禾的时候,涡轮司机正在山间的水田里噼里啪啦使劲儿地把蚂蟥拍出小腿肚子。 安娜回城的时候,第一次觉得以前憎恨的省城竟这样可爱;和乡下的煤油灯比起来,这里的电灯像个小太阳。她早已忘记了大上海的霓虹灯。 安娜进厂当学徒没两天,厂里人事科长就很有私心地将自己的表侄子介绍给她。原因是安娜在一群刚从乡下出来的老姑娘里出类拔萃,皮肤雪白,说话儒糯,相貌嗲得像周旋。安娜到现在还跟我说:“我是害怕周扒皮报复我,如果我不跟他侄子谈,他就不给我转正。”王贵的表叔就姓周。 安娜看王贵第一眼就打退堂鼓了。安娜一直嘲笑王贵是“相貌堂堂的天蓬元帅”。王贵因为是我爸,我一直不觉得他难看,魁梧敦实,很气派嘛! 安娜看王贵学英国文学,就跟他侃起了十四行诗。谁知王贵对这很不感冒,王贵最喜欢的是河南梆子,可以一个人又扮男又扮女唱一整台。安娜当下心就凉了半截。王贵的审美观点坚持了三十年不变,到现在还是喜欢听梆子和豫剧,后来洋气一点了,就喜欢邓丽君的靡靡之音,能把“美酒加咖啡”整曲连过门都不落地唱下来。每当安娜在家听施特劳斯的时候,王贵就说弹棉花的又来了,那算什么呀,连个歌词都没有,怎么记得住?
编辑推荐
这是我向父母辈致敬的作品。《王贵与安娜》的故事,在父母那个时代十分常见。我最初对他们不理解,因为我们“70后”都是爱情至上、自由恋爱的,但现在我开始理解,他们对情感的执着,让我崇敬。 ——导演滕华弢 六六写爱情写得非常动人,并非琼瑶式的,是有人间烟火气的,每一步发展轨迹都是清晰的,一步不落的,非常有说服力的。 ——王海鸰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一种日积月累,是一种沉淀,是一种过往生活的堆积。 ——六六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