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

出版时间:2008-8  出版社:陈业新、 邹逸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08出版)  作者:陈业新  页数:496  
Tag标签:无  

前言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成就,举世瞩目,在增强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效果。毋庸讳言,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耕地的缩减,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湖泊的淤浅,干旱区荒漠化、沙化的加速,以及城市化过程中,水污染和空气污染严重等等环境恶化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有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时难以避免的现象;有的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采取唐突的措施所造成的后果;有的则是当政者为单纯追求政绩,不计后果,盲目开发引起的环境恶化。以上种种,都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界过度索取或无序干预后所引起,其实质是人地关系的不协调,而这种不协调又往往并非一代人所造成的,而是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延续性。我们谈到人地关系时,所谓的人,并非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不同时期的社会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不一样,对生产技术的掌握不一样,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一样;而我们所谓的自然环境,在历史上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同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经过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再进而言之,我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地域差异十分明显。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又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因此,我们如果研究当今环境问题,或想在制定保护措施和政策上,有科学的根据,就有必要对我国环境变迁的历史背景作比较深入的了解,对我国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互动关系有较深刻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又必须从区域研究人手。

内容概要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是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之一种。《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对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的环境变迁与社会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作者简介

陈业新,男,1967年9月出生,安徽省霍邱县人。1996年、200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3年6月,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近年主要研习秦汉史、生态文化、环境灾害与传统社会等。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著有《灾害与两汉社会研究》等,另与人合著多部。

书籍目录

总序绪论第一章 十年倒有九年荒——明至民国时期皖北灾害一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灾害概览1.“此地多荒少熟”——明代皖北水旱灾害2.清代皖北地区洪涝灾害初步研究——以1736-1911年间档案记载为主要依据3.明至民国时期皖北蝗灾4.灾害个案透视——道光二十一年黄泛与皖北水灾二 灾害原因探析——兼论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1.水旱灾害原因探析2.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泛论第二章 灾害环境与国家应对——以明朝荒政事业为对象一 明时期的国家荒政事业1.蠲免2.折色3.赈济二 国家与社会——明朝荒政物资来源1.国家财政2.有备无患——皖北预备仓储3.劝分与捐输——明时期国家劝分政策与民间赈恤第三章 “凤阳之民,未有不穷且苦者也”——灾荒环境下皖北之民生一 皖北民生贫苦概端1.近五百年来皖北民生贫苦之大端2.“他处人所不能忍者独能忍”的“饥寒困苦”生活之一般描述3.天灾、人祸——皖北民生贫苦之原因二 皖北穷苦民生的调查分析——以民国时期为例1.近代以前凤台县民生状况——以嘉庆李兆洛的描述为对象2.民国时期社会调查所反映的皖北之民生第四章 从“逃荒”到“趁荒”——灾荒与皖北流民一 从“逃荒”到“备荒”1.灾荒·饥民·流民——灾害环境下皖北灾民的趁食与逃荒2.从逃荒到备荒——皖北“趁荒”3.“流民何处是乐土”——流民的区域流向4.流民控制——“截留而养赡之”、“驱遣”、“官印护照”二 从行乞到卖艺——皖北流民生存的手段1.行乞与施暴2.“猢猴撮把戏”3.“身背花鼓走四方”——凤阳花鼓第五章 灾害环境下的社会风习一 重农与安愚、砦窳之习1.皖北重农之习的一般罗列2.皖北尚气安愚之风3.庐、凤以北民皆砦窳二 博饮、健讼之风第六章 狼烟四起结语图表目录

章节摘录

3.赈济赈济,本作振济。振,救济。郑玄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时说“振,犹救也”。此处“赈济”,是从“扶贫”的角度而言的。而《盐铁论?力耕》之“饥民以赈”记载,则是荒政意义上的“赈济”,亦即以钱粮救济灾民。迄今为止,学术界对赈济的理解不一;赈济措施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其分法也是参差不齐。就目前笔者所及,主要为以下几类:其一,从时间上,将之分临灾急赈、正式赈济,前者系临时赈济,指各级政府将钱粮和其他物品直接发放给灾区,使灾民藉此得以活命的赈济行为;后者出于求发展、社会稳定的目的而实施的赈济,如兴修水利、仓储等。其二,从是否偿还赈济物质的角度,把赈济分为无偿赈济、有偿赈贷。前者是官府把钱粮无偿发放给灾民;后者为政府借给灾民度灾的物质,灾后要偿还,因此有人把它叫做“无息贷款”。其三,从赈济物质的具体形态上,将赈济分为赈钱、赈粮、煮粥、以工代赈等。如邓拓在研究历史时期救荒政策时,就把赈济分为赈谷、赈银和以工代赈三方面内容来讨论。李向军探讨清代救荒措施,除了把救济钱粮作为赈济内容外,也把煮粥划为赈济范畴①。上述几种划分,彼此多有交叉、重叠之处。古代救灾之术通常既定,只是后人划分的角度不同,才有不同的说法。所以,笔者认为,只要始终按照某一标准分类,一则可以保证不漏,基本上将古之赈济措施囊括在内。

后记

1998年9月,硕士毕业2年后,我再次回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跟随历史文献学专家李国祥教授,攻读历史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2001年9月,我来到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随从历史地理学专家邹逸麟教授,开始了为期2年的博士后生活。在跟随邹先生之前,我的研习领域主要为秦汉史。因此,原定在站研习课题和内容,自然就以既有的研习积累为基础,只是按照有关专家的建议,将时间略为向下延伸。然而,进站后不久,邹先生在与我的一次交谈中,表达了希望我能够承担他主持的教育部项目“近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的一部分研究工作的意愿。经过三思,我放弃了原来的研习计划,随即转入到该项目的研习中。当时,鉴于学界研究状况和现实问题,我选择了我的家乡所在的淮河流域中游——安徽省北部地区——作为自己的研习区域。2003年6月,终于完成了题为《近五百年来淮河流域灾害环境与人地关系研究》的出站报告,结束了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6月底,我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工作,“近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的研习工作遂告一段落,我的精力也就转向另一项研习项目。2005年秋冬时节,邹逸麟先生来电,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意出版他主持的“近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项目研究成果,并云该书已被列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重点图书出版选题,令我抓紧时间,尽快完成任务。师命不可违!我爽快地答应了。这样,又不得不放下手中正在进行的研习工作。按照原来的计划,本书是在出站报告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就。但是,在具体撰写过程中,发现这一工作比重新写作的难度还要大。于是,便决定放弃既定的计划,进行全新的写作。好在文献资料、学界研究背景等前期基础条件已粗具,故而其间的写作尽管是艰辛的,但总算是比较顺利的,最终完成了先生下达的任务!

编辑推荐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