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4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高红霞 页数:311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上海福建人的发展轨迹有其特殊性。它不曾成为上海移民中数量最大的群体,却在上海城市发展的不少关节点上影响深远。 书中运用历史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方法,首先分析了福建人进入上海的原因,认为除了自然环境外,人口物质是福建人向外发展的基本原因。对上海福建人的群体结构与生活概貌以及同乡团体数量、组织制度作了细致的描述和考察。 作者还从上海近代经济结构发展变化入手,构建上海闽商整体退却与部分活跃的发展轨迹,并比较同时期的苏、浙、粤等商人群体,分析其进退之因。从一个局部展现了移民进入上海城市的进路与特征。
作者简介
高红霞,女,1959年生于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副主任、博士。著有《1935:险象环生》、参编《老上海的同乡团体》等,发表论文《同乡与同业、传统与现代:上海糖商业同业公会的历史考察》等20余篇。
书籍目录
序言目录表次内容提要Abstract导论 一、选题主旨和意义 二、相关研究状况 三、相关理论 四、创新性与基本思路第一章 福建人迁沪动因与生存状态 第一节 流入上海的动因 一、福建自然环境和人口特质 二、沪闽商道与上海港口地位 三、沪闽贸易 第二节 群体结构与生活概貌 一、数量与规模 二、人口分布与职业类型 三、生存状态与群体特性 第三节 政治活动与表现 一、上海福建人与政府的关系 二、上海小刀会起义中的福建人 三、曾铸与1905年抵制美货运动 四、中国共产党与上海福建人第二章 埠际贸易体系中的上海闽商 第一节 上海闽商的鼎盛 一、福建商帮与上海闽商 二、行业结构与基本类型 三、南洋庄与上海闽商 第二节 整体退却与部分活跃 一、整体退却总趋势 二、“退却”上海及其原因 三、部分闽商有所作为 第三节 上海闽商与其他在沪商帮比较 一、闽商与粤商:从并峙到疏离 二、闽商与甬商:后来者居上 三、闽商与徽商:不拘守一地一业的竞争伙伴第三章 同乡团体与同业组织 第一节 主要会馆公所 一、会馆中的老大:泉漳会馆 二、福果商人的聚集所:三山会馆 三、多个行业的总汇:南市点春堂 四、其他闽商会馆 第二节 主要同乡会 一、福建旅沪同乡会 二、其他同乡会举例 第三节 会馆公所与其他同乡同业组织 一、会馆公所与同业公会 二、会馆公所与同乡会 第四节 福建同乡团体的特点 一、浓重的乡缘意识与分散的团体组织 二、地缘观念与宗教信仰结合的凝聚力 三、交织着同乡观念的政治表达第四章 上海福建人个案研究 一、富延三代的苏氏家族 二、华侨商人黄奕住的经营模式 三、上海闽商投资的金融业 四、海味业起家的叶鸿英 五、亦商亦政的庄希泉 六、李登辉与复旦大学 七、鸦片大王叶清和结束语 近代化中上海福建人的历史地位 一、发展轨迹及其影响因素 二、上海福建同乡团体的特点 三、上海福建人在上海近代化中的地位附录:参考资料 一、档案 二、族谱、资料汇编、县志、文史资料、日记 三、报刊杂志 四、参考著作 五、参考论文后记
章节摘录
第二章 埠际贸易体系中的上海闽商 第一节 上海闽商的鼎盛 一、福建商帮与上海闽商 通常我们所说的福建商帮,是指明清以海商为主体的福建商人群体。它初兴起于晋唐,经过宋、元两代的不断发展,而全盛于明清时期①。明清两代的福建商帮,素来以从事海上贸易而引人注目,其实国内市场也是他们非常重要活动领域,可谓是山海兼顾的一支商帮。如果以经营的行业与目标市场为考察视角,传统地域商人经营的起始方式大致有两类:一类多以异地商品、异地市场为对象,一类是明显依托本省的小商品生产,国内外两头兼顾。闽商很典型地表现为后一类。由于福建从宋代以来经济结构体现出的特点就是手工业与商品性农业占重要地位,小商品生产的比重相当大,山区的造纸业、印刷业、制茶业、陶瓷业、冶铁业、有色金属生产都在国内占重要地位。沿海平原地区的制糖、纺织、制盐、造船等行业与全国相比较是较先进的,产量也较大。土特产品如木材、干果、烟草、海味等产量也较可观。从明代中叶开始,福建商帮就以本地发达的手工业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开始大规模进行国内外贸易活动。清代有人说:“闽地硗薄,无生产,人多地少,资于田者二,资于山者二,资于商贾者四。”②福建商帮足迹遍及沿海和长江南北两岸。万历年间李光绪说:“(泉州)安平市贾行遍郡国,北贾燕,南贾吴,东贾粤,西贾巴蜀,或冲风突浪,争利于海岛绝夷之墟。”③从上可知,安平商人活动范围相当广,而江南是其重要活动区域。何乔远说:“安平一镇在郡东南陬,濒于海上。人户且十余万,诗书冠绅等一大邑。其民啬,力耕织,多服贾两京都、齐、汴、吴、越、岭以外,航海贸诸夷,致其财力,相生泉一郡人。”㈤例如安平王氏商人,三代人贸易吴中,前二代人有得有失,至第三代“贾大进,郭增溢羡,为安平钜家”。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