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12 出版社:上海人民 作者:王峰 页数:289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从西方现代诠释学入手,试图把伽达默尔的文本诠释学改造为意义诠释学,并从意义诠释学的角度对大量的文艺作品及文艺现象做出独特的分析。对文本诠释学的批评性思考是沿着主体性方面来进行的,伽达默尔的诠释学具有将主体性向客体性演化的倾向,这里反对这种演化。 意义问题一向是个难题,这里从未来时间维度的角度提出意义的看法不过是一种尝试,力图从文本诠释的内在意识运动来张所主体的地位。意义有两个层次,一是面向未来可能性的期望,探讨本质皆源于此;二是未来可能性要在现在的对象中得到验证,就是说期望不能是无根据的,否则意认内部就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可能产生无意义的结果。第二个方面可以视为第一个方面的限制,为了避免不顾实际情况的无限期望。意义在这两个层次间的张力之中逐渐成型,主体成为这一张力的承载者。 本书思路基本源于伽达默尔、海德格尔、胡塞尔和布洛赫,但不只是前贤思想的注释,而是力求在解读前贤中有所感悟,有所生发,希望能从一个别人不太注意的方向上重构前贤之思之想。本书仅为试步而已,故名之“探索一种意义诠释学”。
作者简介
王峰,男,1971年生,辽宁省葫芦岛人。1999年在山东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在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到上海,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西方现代文论、西方现代美学。博士阶段致力于诠释学美学的研究,近几年转向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中的美学与艺术观念,兼及文学史哲学。已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论著1部。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
书籍目录
序言导言第一部分 文本诠释学第一章 历史观第二章 主体性第三章 主体性客体化第二部分 过渡第四章 诠释之限制第五章 诠释的主体限度第六章 向生活世界过渡第七章 体验的美学意义第三部分 意义诠释学(一):结构第八章 意义分层第九章 意义与未来性第十章 意义的展现方式——从意向性到注意力第十一章 期望的时间含义——布洛赫希望美学及其评价第四部分 意义诠释学(二):艺术论第十二章 艺术与生活世界——艺术即对生活世界意义的犁定第十三章 命运的冒险第十四章 艺术中的命运——卡夫卡的恐惧形而上学第十五章 天才与趣味——文本意义诠释的两个方向第十六章 意义与意识流小说第十七章 自我对话的悖论——茨威格《象棋的故事》的一种解析第五部分 意义诠释学(三):反思第十八章 意义、知识与诠释——从文本诠释的结果探讨意义第十九章 诠释的本体论改造——本体上的适度与形态上的罅隙第二十章 诠释的善良愿望结语参考文献后记:或在不得不思的命运中
章节摘录
第一部分 文本诠释学第二章 主体性诠释学的主体性是一种主体的坚持,它要求主体在诠释过程中保持主体的紧张感,对诠释对象与主体自身的结合度有清醒的认识。它主动保持主体并使用主体,这就是主体的机敏能力。机敏这个概念在伽达默尔的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它不过是向游戏过渡的一个中介,但是机敏概念恰恰表明,意义的产生需要主体在维系复杂的头绪中以高超的直观能力找到一种最能表现当下境域中的对象意义趋向,这不是平庸的能力达到的,也不是在被动和懒惰的等待中天上掉下来的,而靠主体的努力得来的。概括地说,机敏的主体的一种审美判断能力。它以文化共通感为基础,在人文传统中得以教化、培育,并且通过趣味判断表现出来。机敏实际上就是个体如何认识整个文化传统,并依据这个文化传统对具体对象进行审美把握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伽达默尔诠释学的机敏问题就是从主体方面来探讨康德审美判断力的任务。
编辑推荐
《意义诠释与未来时间维度:探索一种意义诠释学》思路基本源于伽达默尔、海德格尔、胡塞尔和布洛赫,但不只是前贤思想的注释,而是力求在解读前贤中有所感悟,有所生发,希望能从一个别人不太注意的方向上重构前贤之思之想。《意义诠释与未来时间维度:探索一种意义诠释学》仅为试步而已,故名之“探索一种意义诠释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