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食粮

出版时间:2007-1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安德烈·纪德  页数:339  字数:198000  译者:李玉民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人间食粮》被称为“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它是作者青春激情的宣泄,是追求快乐的宣言书;它充斥着一种原始的、本能的冲动,记录了本能追求快乐时那种冲动的原生状态。在《新食粮》中,作者甚至修正“我思,故我在”这一著名哲学命题,代之以“我感知,因此我存在”,将直接感受事物的人生姿态,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本书收集的部分作品堪称法国现代文学的丰碑。

作者简介

安德烈·纪德(Andre Gide,1869-1951)是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著作甚丰,体裁多样,小说主要有《背德者》、《窄门》、《浪子归来》;散文主要有《人间食粮》、《新食粮》;回忆录主要有《如果种子不死》;游记主要有《苏联归本》、《漫游土耳其》;戏剧主要有《萨乌尔》、《康多尔王》、《俄狄浦斯》等,此外还有大量文论和日记。

书籍目录

纪德的写作状态人间食粮  1927年版序言 引言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第五篇 第六篇 第七篇 第八篇 颂歌——代结束语 尾声新食粮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布列塔尼记游——途中偶记 漫游土耳其 放弃旅行 阿尔及尔(国家要塞) 布萨达 阿尔及尔(卜利达) 比斯克拉 回返纪德生平和创作年表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人间食粮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87条)

 
 

  •   《人间食粮》有时候被归类于哲学小说,有时候又被划分为散文。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两重划分证明了这部作品兼具哲思的深邃和文学的优美。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都有一窥门径的可能,可以从不同的门径进入,欣赏到不同的风景。说它是哲学小说,那是因为作者在书中一分为二,变身为梅纳尔克和纳塔纳埃尔,他们彼此对话,构成了全书的基本结构。了解到这一点,就不会因此而觉得有任何阅读上的障碍。说它是散文,那是因为整本书没有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作者在世界漂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清晨到另外一个夜晚,留下了或长或短的文字。它们在逻辑上并没有很强的关联,更像是一团心灵飘荡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记载下它的观察和感悟。但是,在整体上这些问题符合相同的情感和价值,因此即便被批评为冗长和琐碎,也始终能让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炽热情感。纪德说:关键是你的目光,而不是你的所见。只是要永远记得一点:纪德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他把自己的一生变成是文学观念的一次尝试,《人间食粮》只是其中之一。他的每部作品都是一个迷宫,而他建造完毕就脱身而去,继续他永无止境的人生实验。因此,如果在《人间食粮》中你获得了某种启示,那么就不应该沉湎于其中,而是继续前进。纪德并不试图用他的作品构筑新的天堂,所以作为读者,也没有必要就此止住自己的脚步,变成了他迷宫的守护者。应该和他一样,遍历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并且心怀感激,欣赏纪德一生里所展现出来无数人生。
  •   的确是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
    “我们再次跪下,我们在黑色的水面上寻找天空的反光。我梦想的天空。”
  •   看了之后很有感触~~~~好书
  •   太美了~~大师手笔,毋庸置疑,看了又看,爱不释手
  •   很好,值得慢慢反复看的。
  •   很好,很喜欢!赞!很好,很喜欢!赞!很好,很喜欢!赞!
  •   不错。质量很好但要慢慢读。至今没读完。呵呵
  •   书过来感觉像是旧书一样,封面脏兮兮的,书脊上也有划痕。固然我们享受了折扣但是质量也应该保证啊...失望中!
  •     我的理解
      ——读《人间食粮》
      
      “抛弃自己的优越感吧,它是思想的一大包袱。”
      所谓的优越感,只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方式之一,你越是小心谨慎地保护它,它只会给你一个结果:身受束缚。
      不断地否定自我,甚至承认“我”是不存在的。忘我的时候,我们的人生反而更从容地萌芽、开花、结果、归土……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绝不要同情心,而要爱心。”
      当别人质疑你冷漠、毫无同情心的时候,你要相信自己,爱就在你心里,那么真实地存在着,从来都没有改变过。有时候,同情心是可以被利用的,唯独你心存爱心,才会甘愿地无私奉献。一切都要出自甘愿。
      “正因为害怕失去爱,我有时才对忧伤、烦恼和痛苦抱有好感,否则,这些我几乎不能忍受。”
      占有也就是失去的时候,拥有吧,拥有过,就忘记。要不就时刻预备着你失去时将会占据你内心的的所有情绪。或者干脆承认人世间本就会有的苦、痛、烦。
      “倘若我知道更美好的事物,我就会向你絮叨那些事物——肯定会絮叨那些事物,绝不会絮叨别的事物。”
      美好是无处不在的,就像阳光温和地洒在你身上一样,令你无比愉悦,这就是美好;就像早晨醒来,你的眼睛仿佛被昨夜圣洁的水洗涤过,你感到它此刻是那么的清澈、透明。你可以和别人絮叨你的眼睛,透过你的眼睛,你可以选择真、善、美。
      “你应该在自己心里烧掉所有书籍。”
      如果你在某本书中看到希望,千万不要相信,相信自己的内心,遵循自己的性情,你太沉迷一些书,它们只会扰乱你的心性。不要依赖某一本暂时能给你带来安慰的书,不要相信里面提供的人生答案,在书中,你要寻找的是不同的知识,然后用自己独有的方式创造。
      “幸福每时每刻都会像路边的乞丐一样出现在你面前。要是你觉得你所梦想的幸福不是这样的,因而断言你的幸福已死亡,你只接受符合你的原则和心愿的幸福,那么你就会落得不幸。”
      不幸不是因为你拥有的比别人少,而是你受到了迷惑,以为只有某种特定的方式,才会令你获得幸福,或者只有得到认可的幸福才叫幸福。你只醉心于追求一种幸福,忽视了所有本来也能给你带来幸福的事物。
      “生活中必须作出选择,这总令我感到不堪忍受。选择,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取舍,不如说是摈弃我没有选中的东西。我的各种欲望在这条跑道上奔跑时,必然会相互践踏。我永远只能要么干这个,要么干那个;干了这个就失去了干另一个的机会,这令我立刻感到遗憾。所以我经常待着什么都不敢做,心烦意乱,似乎总是张开双手想抓取,又害怕手合拢了只抓到一件东西。”
      有人说,得与失是并存的,主要是看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人性里所具有的贪、嗔、痴,总以为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得到,失去的才觉得是真正失去了。最想要的永远不只是一件东西,而且希望得到的永远不要失去,不要被另一种得到挤兑掉。所以,人最需要得到的是一颗平和的心,那时,得到什么、失去什么,已没那么重要了。
      “我们只存在于生命的眼前这一瞬间。任何未来的东西还没降临,整个过去就在这一瞬间逝去了。”
      珍惜这一瞬间,因为它与你的过去以及未来息息相关。浪费了这一瞬间,那么,你的过去会没有意义,未来也不值一提。
      “我爱过一位卡比尔族姑娘。她是我白天的烦恼,夜间的欢乐。”
      其实,这不是爱过,只是拥有过。
      “我之所以常常重游旧城故地,是为了感受时日和季节的变化。”
      我们重复地去一个地方,只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时间对任何事物的影响。当你真切地感受到物是人非时,或许,你才会更加地虔诚。
      “紫藤,我去年冬天见到你时那样干枯,想不到如今你竟繁华似锦。紫藤枝蔓摇曳,成串的花形状如悬挂的小香炉,花瓣洒落在金色的砂砾小径上。”
      花犹如此,人也一样,你的状态永远不可能只停留在一个阶段,只要你的根扎在地里,终有一天,你可以绽放光彩。不过也要时刻记住:“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
      作者在引言中劝告:“这本书读完了就扔掉吧,然后离去。”同时,也对读者有所期待:“但愿这本书能给你教益,使你对自己比对它更感兴趣,进而对其他一切比对你自己更感兴趣。”
      也想说,所有我此刻的感受只存在于此刻,所有的理解也只是这个时期的理解。人生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变换的过程。不过,如果我能抓住了此刻,此刻于我来说才算是有意义的,我也更加地信服自己。
      1935年,作者再写了一本《新食粮》。
      
      
  •     我的朋友,原谅我不能表达我读完这本书的感受,我找不到什么词来形容我的深切感受,我摘抄了其中的一部分,但它真的只是一部分。
      
       强烈推荐此书,倘若你们能看到此刻我这张胖脸上的微笑、宽慰、振奋、鼓舞,还有那种因为能与它相遇而感到的无比的幸运和幸福感,你们一定会读它的,一定会的。
      
      
      
      
      
      ——————————————————————————————
      
      
      
      
       但愿这本书能给你教益,使你对自己比对它更感兴趣,进而对其他一切比对你自己更感兴趣。
        你永远不会知道,我们为了对生活感兴趣,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现在生活使我们感兴趣了,我们就像对待一切事物一样神魂颠倒。
        你保持着清晰认识的一切事物,直到地老天荒,都会始终与你壁垒分明,你为何要如此珍视它们呢?
        纳塔奈尔,我为许多美妙的事物耗尽了自己的爱。它们之所以光彩夺目,正是因为我不断为它们燃烧。我乐此不疲。在我看来,一切热情都是爱的消耗,一种美妙的消耗。
        如果说我们灵魂多少有些价值,那是因为它比其他灵魂燃烧得更炽烈。
        人生只有一个春天,追忆某次欢乐,不等于幸福即将再次来临。
        快乐到了某种程度,人就不堪忍受而竟至落泪。
      
      
      
      “我相信我走的是自己的路,相信我走的是正路。我像以往一样充满自信。这自信如果经过宣誓,就可以称为信仰。”
      
      “你的生活习惯束缚了你;你生活在过去和未来之中,不会本能地感受任何东西。米尔蒂,我们只存在于生命的眼前这一瞬间。任何未来的东西还没降临,整个过去就在这一瞬间逝去了。瞬间!你将会明白,米尔蒂,瞬间的存在具有何等的力量!因为,我们生命中的每一瞬间,从根本上讲都是无法代替的。愿你有时也能毫无杂念地专注于这一瞬间,不再挂虑妻室,那么在这人世间,你就独自一人面对上帝了。”
      
      
      “ 在我看来,选择,与其说是取舍,不如说是摈弃我没有选的东西。我惶恐地发现时光的狭隘性,发现时间仅有一维,不是我所希望的宽阔跑道,而是一条线,我的各种欲望跑在上面,势必相互践踏。我只能如此;要么干这,要么干那。我干了这个,很快就懊悔没有干那个,结果无所适从,往往什么也不敢干了。 ”
      
      “人生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
      “他看见前方,道路渺无人迹,海鸟舒展翅膀,正在沐浴嬉戏……我还得在此蛰居……别人迫使我住在,森林的浓荫下,橡树下,这地窟里。冷森森这土屋,让我住得好厌烦。黑黝黝这山谷,巍巍然这山峦,凄凉哟这树篱,披满了荆棘, 居所了无乐趣。” ——《流亡之歌》
      是的,我的青春一片黑暗, 如今悔之已晚。 我没有尝过大地的盐, 也没有尝过大海的盐。 我原以为自己就是大地的盐, 也曾害怕会丧失自己的咸味。
      
      唉!青春,人只能在一个阶段拥有,其余时间只能追忆。
      
      我何时说过要你变得和我一样呢?——我爱你,正是因为你我不同;爱的仅仅是你我不同的东西。
      
      纳塔奈尔,扔掉我这本书吧,不要在其中寻求满足。不要以为别人能帮你找到你寻求的真理。你应该把这种想法视为奇耻大辱。要是我来为你寻找食粮,那么你反而不饿,不想吃了。要是我来为你预备床铺,那么你反而不困,不想睡了。
      
      扔掉我这本书吧。做只有你能做到的事。千万别对你自己说:这只是站在生活前千百种可能的姿态之一。寻觅你自己的路,别人能和你做得一样好的,你就不必做;能与你写的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写。只有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急切而且耐心地塑造你自己,将你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微风嬉戏, 抚弄百花。 我全心倾听 人世头个早晨的歌声。 早晨的陶醉、 裸露的阳光、花瓣, 全都沾满了朝露⋯⋯ 不要过分等待, 听从最亲切的劝告吧, 让未来 慢慢地占住你。 日光温暖的抚摩 变得如此悄然, 即使最胆怯的心灵, 也会沉迷于爱情。 人生到世上就是为了享受幸福, 的确,整个大自然都是这样教导。 ——安德烈•纪德
      
      千百万条光线相互交错,来到我的心上结在一起。我用千百种敏锐的感知,织就一件神奇的衣裳,神透过衣裳对我笑,我对神微笑。
      
      我一旦确信我不需要追求幸福,不料幸福就开始常驻心头了,是的,就是从我什么都不需要的那天起。我朝利己主义刨了一镐头,心中立刻大量涌现出快乐,足以供所有人畅饮。我随即明白,最好的教导就是表率。我把自己的幸福当成一种使命来承担。—— 纪德《人间食粮》
      
      不凋谢的花是没有芳香的。
      
      不过我现在明白了,对于一切来去匆匆的东西来讲,上帝虽然是永存的,但对于常驻于心的不是上帝,而是爱;现在我懂得了如何从瞬间去品尝宁静的永恒。
      
      真正的说服力不在于能言善辩。个人只有忘记自我才能得到确认。只想到自己的人寸步难行。美,只有当它不知道其美时,我才赞赏不已。
      
      这尘世间还有那么多人生活在苦难、穷困、痛苦和恐怖之中,想到这一点,幸福的人就不能不感到羞愧。然而,一个连自己是否幸福都不知道的人,无疑没有任何办法帮助别人获得幸福。我感到自己心里有一种非获得幸福不可的迫切愿望。可是,一切幸福在我看都是可憎的,因为一切幸福都是靠损害别人,通过剥夺别人的占有方式来取得的。
      
      我对任何独占都十分反感。我的幸福是上天赐予的,死亡也无法从我手里夺去什么东西。死亡能从我手里夺走的,无非是一些零星的、天然的、不受控制、人人都有的财富。这些财富,我倒是已经享受足了。至于其他的,我更喜欢旅店里招待无比周到的用餐,围墙围住的风景优美的公园,我散步时带着也不用担心的珍稀的书,而如果我不得不独自欣赏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越是美,我的忧烦就越能压倒我的快乐。
      
      ”幸福而思考的人,可以说是真正的强者。“
      
      我早就觉得,快乐比忧伤更稀有,更难求,也更美好。当我发现了这一点时——这也许是此生所能有的最重要的发现——快乐对于我,就不再像过去一样是一种天生的需要,而成了一种道义上的责任。我觉得,向自己周围传播幸福,其最理想、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自己做出榜样。所以我决心要幸福。
      
      人类所能做的事情远远超乎他们自己的想象
      
      上帝支撑着我,我支撑着上帝,我们都存在。想到这一点,就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了,我融化、消失在芸芸众生之中。
      
      有时,我经常恶毒地说别人的坏话,比自己想说的还多,却怯懦地说许多作品、许多书和画的好话,也比自己想说的还多,因为担心它们的作者会对我不满。我有时嘲笑一些自己根本不觉得可笑的人,却假装觉得一些愚不可及的话挺风趣。有时我感到无聊得要命,却装得很开心,迟迟下不了决心离开,因为人家对我说:“再待一会儿吧!”我往往容许自己的理智制止心灵的冲动;相反,心里没话可说时,我却往往还在高谈阔论。有时,我为了得到人家的赞扬而做蠢事;相反,却并不总是做自己认为应该做、不应该得到赞扬的事情。
      
      是的,如果不认为进步是可能的,那么生活对于我就任何价值。
      
      
      不管多么幸福,我都不稀罕没有进步的地位,不把没有进步意义的快乐放在眼里。
      
      我痛恨一切将人贬低,使人变得更不聪明、更互不信任、更不敏捷的事情。因为我认为明智并非总伴随着慢条斯理和疑虑重重。正因为这样,我觉得儿童往往比老叟更明智。
      
      要懂得从你自身去发现,就像从矿石中,我们能够炼出纯粹的、没有任何杂质的金属。要求从你自身产生这个被期待的人吧。要敢于成为现在的你,不要轻易的放过你自己。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了不起的可能性。要相信自己的力量和自己的青春。应该时时对自己说:“这事儿完全取决于我。”
      
      
      从整个自然界到人类,生存的幸福远远超过痛苦。可是,人类实际上却不是这样,这是人类自己的过错造成的。
      
      一辆卖菜的车装载的真理,比西塞罗最美好的时代还多。
      
      人类珍爱自己的襁褓。但是人类只有学会离开襁褓,才能成长壮大。断奶的婴儿把母亲的乳头推开并非是忘恩负义,他所需要的已不再是奶汁。朋友,你不要再把这经过人体内的蒸馏、过滤的传统的奶汁当做粮食了。你的牙齿已经准备好撕咬和咀嚼,你应该到现实中寻找粮食。赤身裸体地站起来,勇敢地站起来吧!撕裂那些束缚,脱离那些监护人;为了挺拔长大,你需要的是身体奔放的活力和那阳光的呼唤。
      
      
      
      
      
      
      
      
      怕人嘲笑的担心,使我们产生最可悲的怯懦。有多少好高骛远的那你啊你去哪个人,自以为很有勇气,可是仅仅听到人家说他们的信念纯属“空想”,就立刻像泄了气的皮球,担心被明智的人视为胡思乱想的家伙。似乎人类的一切重大进步不就是一个个空想变成了现实!似乎明天的现实不就是昨天和今天的空想变成的——如果说未来不是过于简单的重复,上面这种看法就最能使我失去生活的一切乐趣。
      
      
      
      我感到你很勇敢,所以可以毫无遗憾地辞世了。把增进所有人的幸福当你做你自己的幸福吧。工作吧,都斗争吧,不要接受你可以改变的任何坏事情、要不断对你自己说:‘这完全取决于我。" 容忍附属于人类的全部邪恶就是怯懦。如果你曾经相信明智在于逆来顺受,那么现在再也不要相信,而且再也不要追求明智。
      
      朋友,不要人家建议你过什么生活就过什么生活。要始终相信,生活可以变得更美好,无论是你自己的生活还是其他人的生活,都可以变得更美好。不要相信另一个世界的生活,不要相信来世,尽管它可能使我们对眼前的生活感到安慰,能帮助我们忍受眼前生活中的不幸。不要相信。等到有一天,你开始懂得,生活中的几乎所有不幸,其责任不在上帝,而在人类自己,你就再也不会甘心忍受这些不幸了。
      
      不要祭祀偶像。
  •     目前所见,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盛澄华译本,似乎有1945年重庆版;1949年上海版。
      孙晶《文化生活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文学》(广西教育出版社)后附表说是“1943年版”,未见。李济生《巴金与文化生活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一书则说是“1945年渝1”,指重庆第一版。
      请问,这个书到底有哪几个版本?
      1946—48年之间,是否印行过其他版本?
  •     时隔30年, “诺奖作家丛书”经典再现
      来自:长江日报
      时隔30年, “诺奖作家丛书”经典再现
      本报讯(记者欧阳春艳)昨日记者从漓江出版社获悉,借莫言在国内掀起的诺贝尔文学奖热潮,该社将在时隔30年后再版“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
      
      上世纪80年代,漓江出版社首度将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作品大规模引入国内,一时间在国内掀起了外国文学阅读的热潮。1983年,该社“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首出《爱的荒漠》、《蒂博一家》、《特莱庇姑娘》、《饥饿的石头》四个品种,甫一上市,即被求知若渴的青年抢购一空,一时洛阳纸贵。至2002年,该丛书已陆续推出82个品种,占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近80%。然而此后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载入新中国出版史册的漓江版“诺奖作家丛书”一度延缓。
      
      据了解,漓江出版社30年后重启“诺奖作家丛书”,除了原有品种外,将相继出版柏格森、纪德、福克纳等卷,计划到2015年,“诺奖丛书”出到110卷左右,大致跟上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进度。
      
      同时,该社还将推出酝酿已久的“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研究与评论丛书”。丛书中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和获奖演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传略》、《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论》系列,涵括1901年到2012年的获奖作家,资料全面,将成为研究诺贝尔文学奖百年征程、研究获奖作家、了解世界文学潮流的重要资料。
      
      
  •     我刚刚开始读这本书,但是已经深深被吸引。之前的书都会做笔记,但是这本,处处是笔记,于是我准备多读几遍,把它背下来。而且,我准备把他的书全找来读一遍,那将是最愉快的时刻吧。
      “你永远不会距知道,为了对生活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就是这句话触动了那根弦,开始了我跟他的对话。
  •      主宰一切的中心词是虚无的,它的名字叫欲望。很久以来,人们不知道如何应付它。压抑或者放纵都显得简单直接而笨拙。纪德的想法是引导它,用更大的理智控制它。对于欲望,不如就接受和追求,只有在通向它的道路上,每个人会找到自己的真理。
  •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
       纪德貌似老实,其实很奸诈。他貌似大胆说出了一些人不敢说的话,但我们很容易就被他迷住了。其实他说的话究竟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只有他自己知道。一句话,这是所谓的“艺术加工”后的样态。
       究竟哪些话是真的,哪些话是假的,人们尽可以对号入座。
       对上号的反应:一是诅咒,因为它揭露,它批判,它赞扬。二是颂扬,因为它描绘,它写真,它讴歌;
       对不上号的反应:一是赞叹,因为它满足了好奇心。二是抱怨,因为它太陌生了。
       读它的人,在它面前可以看出自己的身影。
       这本书是一面镜子,它还映出了欧洲文学界的面貌。什么样的东西是它认可的,什么样的东西是不认可的,什么东西是可以容忍的,各自的尺度、界限是什么,都展露无遗。
       我们与他们不同。你很难说,纪德经历的我们也会同样地经历。但是,你同样很难说,纪德经历的我们都不会经历。因此,把它当做一面镜子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选择。在这个意义上,它是否获得诺奖或者它糟糕的没有整体感的封面,或许已不那么重要了。
  •     1
      微风嬉戏,
      抚弄百花。
      我全心倾听
      人世头个早晨的歌声。
      
      早晨的陶醉、
      裸露的阳光、花瓣,
      全都沾满了朝露⋯⋯
      
      不要过分等待,
      听从最亲切的劝告吧,
      让未来
      慢慢地占住你。
      
      日光温暖的抚摩
      变得如此悄然,
      即使最胆怯的心灵,
      也会沉迷于爱情。
      
      人生到世上就是为了享受幸福,
      的确,整个大自然都是这样教导。
      
      ——安德烈•纪德 《人间食粮 新粮》
      
      
      2
      很多人都有那么几本枕边书,而我的之一便是纪德的《人间食粮》。
      新星出版社的这本是我读到的第三个版本,虽然纪德他老人家在开篇序言就劝诫“这本书读完了就扔掉吧,然后离去。”,但对于我,他的信徒而言,每次读罢都有立刻重读的冲动。
      
      同那些阴郁悲凄的文字相比,纪德的文字尤其是他的散文诗呈现出另一种极端——极端的欢愉和灵动。在他眼里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耀眼的,他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在感受同时真诚地发出赞叹:
      
      “要让任何事物在我面前都放出虹彩;让所有的美都覆上我的爱,把她点缀得绚丽多彩。”
      “我希望,在把压积在我胸中的一切情绪都表露在人间以后,我能心满意足而又万念俱灰地死去。”
      “月亮躲进了云里,我面前的花园宛若一池碧水⋯⋯呜咽,抿紧的嘴唇、过分的自信、思想惴惴不安,叫我说什么好呢?千真万确的事物。”
      ⋯⋯
      这是一本绘制了色彩的“旅行日志”,尼泊尔、突尼斯、马耳他⋯⋯又或者春风、夜晚、山坡、海边,每到一处的场景经他描绘都显得极富吸引力,也许快乐的人连吸到的空气也是快乐的。
      
      没错,这确实是一本为快乐而写的书。
      
      
      3
      现行的《人间食粮》是一本集子,一般包括两部作品,除了1897年发表的《人间食粮》全文外,还有作者1935年发表的《新食粮》。后者承袭了前者的精神和要义,不同的是,后者的风格变得沉稳,依然欢愉但多了反思的味道。
      
      纪德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乐观派,也并非崇尚个人享乐主义,无论是《人间食粮》还是《新食粮》,其表现的诗情和哲理是融为一体的。他是快乐的歌咏者,更是深知生活真理的导师。文章从开篇就在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周围事物和自我。
      
      摆脱世俗的束缚、不要崇拜偶像、追求自由和独立精神、放弃自我、拥抱人和物的生命?也许他最终给出了获得幸福的秘诀——“个人的胜利就在于个性的放弃之中”。
      
      我不确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是宗教里那种谦卑以及救赎自己的情怀吗?他歌颂眼前一切广阔美好的事物,然后告诉你,你恰好是这些美好中的一个,可当你正在为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欢呼雀跃自鸣得意的时候,他又跳出来告诉你不要执着于自私的感受,放弃狭隘的自我,真心观察事物,宽容地迎接他人和世界吧。
      
      正如他在结尾说的:“但愿这本书能给你教益,使你对自己比对它更感兴趣,进而对其他一切比对你自己更兴趣。”
      
      
      4
      小小的一本,每次读都面临囫囵吞枣的窘迫。
      
      值得宽慰的是读后的心境到是极好,像是走进撒满晶莹剔透晨露的森林,悄悄深呼吸了几下,然后惊喜地发现,那些富足的氧气里居然伴随着幸福的风。
      
      是啊,我感到我存在。。。
      
      
  •     封面有很大的迷惑性,
      我以为是介绍法国美食的书籍,
      既然不是,好歹也知道纪德原来很有名。
      那就不才看下去,额。。。。看不下去,
      不知道是我的水平有限呢还是作品高声莫测呢?
      最后,我很佩服前面24位对这本书四星并有深刻认识的高人们。
      
  •     是谁唤醒了你长期懒散的幸福?
      
      香理
      
      人只有一生,但若你去了解他人和阅读书籍的话,你就可以体验到很多人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叫丰富和不虚度。灵魂的禀赋在于燃烧,不停的囤积能量,再慢慢的释放,锻炼出烈火金刚之身心,而不是一具活死人。
      
      纪德矛盾,又在矛盾中找到自己的坦诚。自己提出的论点,又找出驳论斥回,再反复一直找到正确的答案为止。他善变,不停的变化,不喜做一个固定模式的自己,他认为维持自身的一致就难免陷入虚伪当中。他有持续的激情和渴望,不断地追求,但不是占有支配和贪婪的享乐,他扩展爱,不是满足爱,把快乐无限延升,不是提前衰竭。
      
      他认为精神的快乐胜过一切物质与肉体的快乐。只要不是骑在他人脖子上行乐,不必刻意在乎伦理道德,他以为等待的不是忽视伦理道德的后果,而是精神的自由和快乐,这才是最高的快乐。
      
      他用热情去影响人,活着就要象一团火象一个球。他对灵魂的快乐与精神爱情追求着纯粹,即使牺牲巨大也在所不惜。他要保持幸福感的永不衰竭,保证自己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然后再传播给他人。
      
      他演各种角色,逼真生动活泼智慧幽默,常给人带来快乐与回味,善用暗示的方法提醒他人进取与纠错。他不惜花费时间与精力传播益知识,只要是对人类有益的。他也执着,可以数几年如几月,象一只不知疲倦的虫子。他用智慧与爱心唤醒一些让幸福昏睡的人,他尽可能地让自己和他人对生活与人发生浓厚的兴趣。他希望给到最爱的人一种谁也没有给过的快乐,他要实现他的爱是双向的,如果他忧伤也只是低落的热情。他的激情象宗教一样敞开,他的感觉是无限的存在。他不断地吸收能量且热情洋溢,燃烧是他的灵魂价值。
      
      他用有限的一生与热情,丰富地体验了很多的人生。凡接触他的人多少会被他感染,他教导人要关注一切事物胜于关注自身,与其索取不如给予,与其空洞的给予首先充盈自身,他在去爱的路上获得了丰富的被爱。
      
      他认为自己把爱消耗在了美妙的事物上,他的燃烧让事物光彩夺目,他乐此不疲,一切热衷都是爱的耗散,一种甜美的耗散。他不同情人的愚蠢,但他不泛爱心。
      但他的爱心是给大家的,不仅仅只给到任何一个人,而剥夺那一个人。
      
      最后他说:
      但愿《人间食粮》教你关注你自身超过关注本书,进而关注一切事物超过你自身。
      
      此书纪德写给未曾谋面的纳塔纳埃尔,他想给她热情与别人给不了的快乐,灵感也由此而起,娓娓而谈,温柔有爱,象一封绵绵的情书,谁读了这本书获得了新知谁就是他那个未曾谋面的纳塔纳埃尔。
      
  •     学法语的学生,文学课上多少听过纪德的大名。就冲着这名字出国前在王府井购书,顺带买了这么一本翻译作品。原著我没有看过,对翻译的好坏无从评判。也正因为此,这本我硬着头皮也没有读完的书究竟是法语本就写的这么佶屈聱牙呢还是翻译水平实在太差导致中文读起来非常之不顺,我找不出答案。
      
      但依我看过的极为有限的法语书籍来看,很有可能是翻译问题影响我的阅读。中法文小说题材最大的不同我以为是前者简洁,后者啰嗦。与作者风格无关,语言差异所致。人称巴尔扎克的小说为“带家具的小说”,实不为过。法语小说里,对周遭环境的描写可以细到一张椅子的年代,一副挂毯的来历,难得的是我等读者并不觉得多余,还得读得津津有味,法语中形容词之丰富功不可没。换到中文语境中,倘过分忠实于字面意思,不在充分理解原意的基础上再加工,结果就是生生罗列一堆繁琐细碎的近义词,读来毫无美感可言,意思也不甚明了。
  •      纪德的人间食粮我看了近一个星期。这是我看过得最有共鸣的散文集。就像我懂得他的不安,懂得他爱的漂泊,也懂得他一直试图告诉我们的快乐。我知道他是gay,我在他所有的快乐里看到了落寞的背影。孤独并非是词汇,是高寒的侵袭,是不能形容的魔鬼。“你所认识的一切事物,不管多么分明,直到末世也终究与你泾渭分明,你又何必如此珍视呢?”为什么我看到这里是这么难过。
      
  •      安德烈·纪德,用一本《人间食粮》铸造了一段自己与这个时间的沟通传奇,这本书以独特的思想和深邃敏感的语言,带领现在或者未来的读者走进了一个聪明智慧和辩驳的人文世界。有评论家说,纪德的这本书是法国思想的一座丰碑,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看过本书,我很怀疑,纪德是不是连睡觉都在思考,是不是那种对一个梦耿耿于怀的人,不然,何以能以如此细腻强烈的语言来描绘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其实充满了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性。他一面鼓吹生命的积极性,认为人的存在造就了上帝的存在,“我感,故我在。”在生和死的命题里,他极力宣传了生命存在的灿烂性,认为即使是一瞬间的生存也比死亡的无限恐惧要庞大。他毫不犹豫地追求着活着的感觉,凡是充满生机的食物,他都满怀激情。他追求着人的欲望,认为欲望其实是作为人生活的最本真的东西,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于欲望的激情。
      
       但另一方面,纪德又无限留恋于逝去的和飘荡的东西。在追求欲望的道路上,他写道——“我们的欲望穿越了许多世界,却从来没有得到餍足。又渴望休憩又渴望快乐,大自然也挣扎得好苦。”欲望虽然能填饱他作为人的肚子,却也让他感到了重重的劳累。纪德的鼻子和眼睛,是如此敏感,他甚至在《人间食粮》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写这个世界的一瞬间的美,瞬间的艺术,底下却饱含了淡淡的忧伤。纪德在强烈感受活着的状态的时候,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对事物的摧残。他不断自己感受活着的感觉,甚至写下“我在旅途上,首先寻求的不是旅馆,而是饥饿感。”
      
       用什么填饱这宇宙间生灵的肚子,纪德,这个游走在世界的思想家,王子,他让自己的灵魂的饱和和干瘪的状态,触动着我们这些读者和他感同身受。是阳光的味道,也是深夜沙滩上月光的咸味,这两种味道,才是纪德对人间食粮最真的味觉。
  •      《在路上》是美国垮掉一代的《圣经》,《人间食粮》是法国不安的一代人的《圣经》,怎么都叫什么什么一代人的圣经啊?而且都是游记类的啊?大家就把这两本书当做一般的游记看吧,那是美国人和法国人的圣经,不是我们的。这书之于我们和一般的游记没有任何区别,所以不要迷信《圣经》,也不要迷信被称作各个领域《圣经》的书,圣经毕竟是西方的,以后读读被称作擦擦的《论语》那样的书,怎么的都比《圣经》有现实意义。
       不过抛开不安一代《圣经》的光环,这书还是很好看的。。里面的很多话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再有就是这书是合订本,包括《新食粮》啊,《土耳其游记》什么的,不喜欢的酒不用看了,我觉得没啥意思。。。
  •      我真不敢说我看明白这本书了,刚开始是在飞机上看的,一直走思,想不明白原因,然后作罢。
      
       放了几天又看,还是费劲,突然想起了那篇同样没看明白的“译序”,一看时间:一九四二年十一月。
      
       孤陋寡闻如我,上网一查,原来“最好的译本来自盛澄华”。关于翻译我无话可说,别说法语,英语我也不会,中文到是天天用,不敢说会,只能说有一时期的中文读着真让人难受,比如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文,半白半文,夹杂着音译、直译与方言,创造了一些终究没有通行的词语,当然,你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中文“很文艺”。
      
       现在的火星文也“很文艺”,神马浮云满天飞。
      
       按我看完之后的一知半解,我想《地粮》像是纪德自己写给自己的小纸条,自说自话,自己给自己打气,自己给自己坚定信念,告诉自己作为一个演员,是可以演出各种不同的角色的,但是——不要有师承、不要有偶像、不要有包袱。
      
       而不得安息的欲望能成就自信与力量。
      
       这论调不错,我想说。
  •     觉得它更像一幅幅画。读的时候不是在阅读文字,不像读《约翰·克里斯托夫》那般字字斟酌,我甚至不愿停留去细细理解每个词每句话的含义——我曾尝试过,但是失败了,因为发觉新词很多,那些地名呀人名呀,其实就这样扫过一遍也许更好——于是我就快快扫过了。我喜欢。
      
      我发现我看到的不再是句子,而是画面。这是一本画面感极强的书。一个又一个场景,在你眼前展开。无需多想,只需心甘情愿地跟着它,看那些画面。然后用心去感受。就像跑去美术馆看艺术作品般,用你的第一感觉去看。而不是去思考。
      
      因为无需思考的。因为一切的疑问,都会随着你的阅读,而解决。
      读完之后,你自会知晓你需要的是什么,这本书告诉你的是什么。
      
      抛开这本书,跑到外面去。
      满足你的快乐,当你的灵魂还能微笑——满足你爱的欲望,当你的口唇还能感到接吻时的愉快,而当拥抱对你还是一种莫大的惊喜。
      而不要等一切都过去之后,才发现自己没有抓住。
      
      不要停留。去流浪。去欲望。
      要对自己以外的一切,比对自己更感兴趣。
  •     我向每件事物大胆的伸出手
      自认为有权得到我所渴望的对象
      
      切莫在未来中寻找过去
      
      梦想明天是一种快乐 但明天的快乐却是另一样
      幸好事实与人的梦想不同 惟其不同 事物才各具价值
      
      夜晚一阵阵等待 不知等待什么爱
      
      我生活在妙不可言的等待中
      等待随便哪种未来
      
      同你相遇之前 我的生活没有故事
      现在怎么能有呢?你不就是我的全部生活吗
      
      养一身虱蚤也有乐趣
      
      我一旦确信我不需要追求幸福 不料幸福就开始常驻心头了
      是的 就是从我确信我什么也不需要就能幸福的那天起 我朝利己主义刨了一镐头 心中立刻大量涌流出快乐 足以供所有人畅饮 我随即明白 最好的教导就是表率 我把自己的幸福当成一种使命来承担
      
      为什么解除痛苦只带来很少快乐 而欢乐结束却造成很大痛苦呢 其原因就是 你在痛苦中 总想着你没有得到的幸福 而在幸福中 就根本不想你侥幸免遭的痛苦 也就是说 你天生就是快乐的
      
      未来呦 不确定的 我多么爱你
      
      我们身上最宝贵的 正是尚不确定的东西
      
      哪怕每千年能跨进一步 我也早就上路了
      
      我有感觉 我感到我要走了
  •      不久前,有位好友曾向我表达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读纪德的《背德者》时,丝毫不觉纪德“被魔鬼俯身”,也不感到其作在道德上有伤风化。当时我没读过纪德,便打趣说:或许是你自己的尺度太宽了吧。
      
       借此次【读品】“纪德”专辑的机会,最近也在陆陆续续读纪德。这段时间纪德作品纷纷再版,光《人间食粮》国内就差不多出了三个版本,出版社再版经典的努力值得称道,但我同时也有不小的担心:在这样一个喧嚣而变化剧烈的当下,纪德式的慢节奏无疑有些不合时宜的。在这个连萨特都被巴特抢去风头的时代,纪德还能博取多少青年人的青睐?像《人间食粮》这样的作品是否还能重温旧梦,像那个逝去的时代那样,重新激起青年人心中的涟漪?
      
       与我那朋友的阅读感受类似,读过几部纪德作品之后,我也不大相信那种“大声念纪德的文章10分钟以后,你的嘴巴会发出恶心的臭味”的论调了。随着时光的流逝,道德的变迁,使得曾经被视为“撒旦”的纪德,在我们的时代不再惊世骇俗,也不再触犯众怒。那种对道德秩序的挑衅,憎恨家庭与父母,虚无与孤独,这种纪德式的生存在当代青年人里也并不鲜见,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对于他们而言,纪德也不再有那么大的魅力。有时候,纪德流露出来的宗教情绪反倒叫他们厌烦。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在背德者的时代,纪德何为?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不如先看看纪德时代的年轻人如何受到他的影响。
      
       当时的青年马尔罗曾对人说,纪德是地铁的出入口。地铁里的所有人都要从那儿经过;巴塔耶看了纪德的作品佩服的五体投地,同时又感到绝望,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纪德那样的胆识和优美,一气之下把自己的诗都烧了;而莫利亚克第一次与戴高乐将军见面,见将军张口闭口只谈纪德,也为此感到极其惊讶。而萨特更是认为,法国那三十年来的思想都应当根据纪德来定义。
      
       对于那代法国青年来说,纪德身上的“撒旦”气质尤具魅力。他的不相信道德,不相信上帝,痛恨虚伪,拒绝束缚,追求解放与自由的气质,引起了青年人的共鸣,六八一代青年人的血液中不乏纪德的基因。正如萨特所说的那样:“纪德给予我们最为珍贵的东西,是他决心彻底地经历上帝的末日和死亡。”
      
       纪德笔下的事物总是让正经人感到惶惶不安:同性恋,恋童癖,鸡奸者,无神论。从《梵蒂冈的地窖》到《伪币制造者》再到《如果种子不死》,纪德展示的世界充满矛盾、动荡与不安。每个人物都穿梭于神魔之间,流离彷徨,孤独绝望。与恶为伍的文学每每如此,正如克洛岱尔所说:“纪德的名字就意味着鸡奸和反天主教。”在这个意义上,纪德同尼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站在一道的。在走向恶的同时,他们用他们的文字与人生在向我们展示人性的深度。
      
       然而一个时代终将结束。对于“上帝之死”,人们已由绝望走向狂欢。这种纪德式的叛逆与绝望似乎不再能获得理解了。尽管他的后辈们拉康、巴特、德勒兹们向其表达过敬意,但在这群“后”学家们“非道德”的视野中,纪德式的“反道德”依旧逃不出本质主义的囹圄。自由主义者的解读更倾向于将纪德作简单的理解。因为在他们的眼里,纪德的地位是凭借着《访苏归来》而奠定的。他们钦佩纪德的勇气,因为他在关键时刻敢于纠正自己的立场,敢于批判苏联与斯大林,并且能站在了反极权主义的一边。这里的纪德理性、诚实,富有常识感,但这一形象又如何与其魔鬼形象并存的。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讨论显然是不够的。
      
       纪德在今天遇到的尴尬或许是,人们对恶早就习以为常,人们对反极权也不感兴趣,人们似乎也不在意信仰的有无。所谓后现代,是后道德非道德的时代,人们不喜欢在善恶美丑真假之间做选择,而更愿意在无真假无善恶无美丑之间流连。
      
       然而,纪德的真诚还是必须提及。奥斯卡·王尔德曾这样评价纪德:“这张嘴是不会说谎的。”老生常谈这样的话题固然落伍,但真实对于纪德而言太重要,为了真实他宁愿牺牲自己的信念,为了真实他可以背弃道德与信仰,为了真实他可以把小说写得支离破碎,把人物塑造得颠三倒四。可以说,没有真实就没有纪德。要把纪德置于当代,绝不是使其适应时代,而是要让这个时代求教于他。
      
       人们可以通过对真的追求,找到一把破解纪德其人其作的钥匙。道德教条遮蔽了人生的丰富,宗教秩序掩盖了人性的深度,而极权主义更具抹杀个体真实的危险。为此纪德更注重身体感觉与生命体验,他写自传不是为了彰显自我,而是为了搞明白真实的人生是什么。命运多舛,人性多变,但纪德恪守真诚,并为此举步维艰,左右彷徨。他的所有作品都是他的自画像,他的字里行间回荡着卢梭的呼喊。
      
       人们还可以通过纪德对真的追求,看到这种求真的困境与危险。这种对真的追逐与依赖,是彻彻底底的法国式。从笛卡尔式的思想革命(“我思故我在”)到卢梭式的社会革命(“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再到福柯式的话语革命(“知识即权力”),法国的文学与哲学上的批判精神一脉相承。彻底的怀疑与批判固然能避免陷入谬见,但批判也可能在否弃一切的过程中放弃了原有的追求。为了抽象的真实而放弃具体的常识,为了理论的真实而否定生活的真实,批评家特里林的《诚与真》为此写下过一曲动人的挽歌。
      
       然而,纪德毕竟不会走得这么远,他一再地告诉我们生活比理论更可靠。他背弃了道德,却没有背弃生命的真实。在他看来,这种真实是生活意义上至高无上的道德。而今天的人们很可能不但背弃了道德,同样也背弃了真实。也正是由于背弃了后者,他们才顺理成章地背弃前者。尽管德国学者法兰克福在《论真实》这本小册子中一再警告,真实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食粮。但令人惊奇的是,人们却可以在大量的谎言、扯淡中活得游刃有余、如鱼得水。尤其是在今天的中国,人们对真实是毫不在意的,一切的争吵与辩论都是在毫无真理渴望的情境下发生,更别期望他们会为了真相而改变各自的信念。人们更容易记住的是纪德对道德秩序的颠覆,对苏联斯大林的谴责,但我们最难记住纪德类似这样的提醒:“凡是始终一贯坚持自己的意见,往往会发生不诚实的危险;我认为当着多数人的信念和自己的信念成了问题的时候,尤其需要诚实。”但从最近中国知识界一系列事件发展的事态来看,这样的提醒人们是很难听进去的。
      
  •     其实我不会起标题。
      
      一、
       这是我第二次读《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这本书了。为什么要使用法语的原文标题呢?原因在于我第一次看的是李玉明《人间食粮》这个译本,而这一次读的确实盛澄华先生翻译的《地粮》。
       在拿到书之前就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到译文的编辑对于盛澄华的译本非常的推崇,而这个六十多年没有刊行过的译本到底有哪些精妙之处也就成了我本次阅读的最大动力。只是由于读《人间食粮》时还是在大学图书馆,而读《地粮》却已经工作,因此没有机会把这两个版本去进行比较了。
       通读下来,在总体感觉上有些奇怪——阅读开头的时候,我能清晰地意识到译者所使用的语言并不同于当代的汉语,二十世纪前半叶的风格可以说是特别明显的,可读到了后半部分,我就在难区分出在语言层面与当代汉语的差异了。
       成因我思考了三点:一是编辑对于前文的修改要少于后文;二是由于阅读的深入我自己逐渐适应了这样的风格;三是最开始的内容更为抽象,因此翻译出来的内容也就比后文精深了一点。当然具体是什么原因并不重要。
       虽然我没看过,也看不懂法文原版的《地粮》,但是仅在盛澄华的译本仅在阅读层面上就给了我一种享受,因此我想武断的说这个译本确实是目前最好的译本。而几十年前的学者在翻译上的功力确实不是现当代那些后辈所能比拟的。
      
      二、
       最近这段时间,除了看侦探小说打发时间以外,阅读上基本只是专攻《地粮》这一本书。但这并不是因为我对《地粮》的情有独钟,也不是想要装逼的细细品味,而是因为实在看不懂。总是感觉我的思维和阅历与作者本身的完全没有交集,因此阅读起来着实艰难。
       花了大把时间终于读完后,我脑海中最初浮现的一系列却和书的内容无关。我一直觉得市面上很多热卖的名著、翻印最多的名著或者最受追捧的名著其实又有多少是那些读者真正能够读完的呢?有的人开口卡夫卡,闭口纳博科夫;有的人推崇博尔赫斯贬低卡尔维诺;有的人看见再版的福克纳、《追忆似水年华》就毫不犹豫地买下全集;可是真正读过的、读懂的、能够花心思认真去读的,又会有多少呢?
       如果诺贝尔文学奖像奥运乒乓球冠军一样那么容易被中国人得到,那么国人回去关注诺贝尔奖吗?如果纪德没有获得过诺贝尔奖,那么国内又有多少人会知道他、关注他、去买他的书?如果你把《地粮》的作者隐去,但让现在的年轻人去阅读里面散文部分的内容,会不会有人觉得也不比郭敬明强多少呢?
       实在巧合的是,纪德在创作《地粮》的时候正是但是文坛最浮躁的时期,而这本《地粮》在国内发行的现代,文坛、阅读群体的浮躁程度肯定是远甚于当年法国的。我有没有沉下心来阅读我自己也说不上,所幸的是我在阅读《地粮》中还是有不少体会的。
      
      三、
       前文已经说过我不太能读懂《地粮》这本书。除了思维和经历之外,我觉得书中人称的繁多和不断转换也是影响我理解的重要因素。时不时的美那尔克,时不时的奈带奈霭,以及贯穿全文的次要人名,让我阅读时整个逻辑上就混乱掉了,或者说作者写作是的逻辑本身就是不清晰的。
       我觉得想要比较好的理解文意,首先就要理清——“神”、“美那尔克”、“奈带奈霭”这几个人称到底指的是什么,或者象征地是什么。而到目前,我就在文中找到了“神”的定义,就是“爱”,就是热爱生活,而这个“神”肯定是有悖于绝大部分传统宗教的。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基督教世界是那么的反对纪德。而至于“美那尔克”和“奈带奈霭”我并没有什么想法,我觉得还是见仁见智的,把这两个名字都理解成作者自己也未尝不可,或者仅仅当做书中一个人物的代称好了。
       同时我在文中还读到了一个东西,就是体验。人生就是一场体验,不论遇到什么,或者想要什么,都应该放开心情地去体验,只有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才会对生命充满热诚和渴望。现代人在精神上往往有很多束缚,羁绊太多、想法太多、需求太多、计划太多,而这样生活就会失去乐趣。纪德的这种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有及时行乐的意味,有他的好处,但也不能全盘接受,至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酒醒只在花前醉”、“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些生活是不值得提倡的。
       可纪德伟大的地方就是在于他在全书的开头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书中的内容只是他自己的体验,只是他自己希望对生活产生热情的方式。而他的主张是读者应该在看完书以后把书抛掉,自己出去走动走动,换言之就是自己出去体验生活。
       别人生活的经验可以是一个启发的作用,但却不能是一种代替的作用。因此很多作家甚至不愿意自己的作品在思想性上恒久不衰,也不希望自己的东西对于读者产生太强烈的影响,鲁迅就说自己在写“速朽”的东西。而这种思想才是真正意义上对人类生活和思想的终极关怀,是作家最高的境界,因此纪德在作品数量不多,当时销量不大还备受争议的情况下还能获得诺内尔奖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
       看不懂的文章我一般不敢胡乱评价,因此对于《地粮》思想层面的东西也就只能写这么多了。只是本书除了在思想层面上有很高的成就之外,在文字层面还是有极多可圈可点之处的。
       《地粮》的文体有点“四不像”,因此只能归结于长篇的散文。不过全书还有小说、诗歌、游记的影子,完全以天马行空般的思路串联在了一起。
       因此书中有点情节的部分我会想到纪伯伦的散文诗;书中抒情、说理的部分我又会想到泰戈尔的散文;书中对于景物的描摹我又有一种俄罗斯派文学(蒲宁、纳博科夫、《金蔷薇》的作者帕乌斯托夫斯基等等)的感觉;而讲述城市的一些片段我又不禁联想到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我之前的这些类比也都是其所代表的文学中最杰出的典范了。
       不过最让我喜爱的是关于北非、意大利的那些城市和风物的只言片语。看着纪德的文字,我不知道怎么,在眼前浮现的是电脑游戏的画面——大航海时代。仔细想来,大航海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地中海的情节,而纪德描绘的地点又都位于地中海沿岸,那种浪漫的风情真是跃然纸上。这些可以算是本书给我最多心灵慰藉的地方了。
      
      五、
       最后我还是想强调——每一个热衷政治的作家,最后多不会有好下场,而纪德就是一个代表。理想太纯粹,破灭以后就会让人更难以接受。我不难想象热衷于共产主义的纪德在亲眼看到苏联法西斯倒行逆施的行为后,到底是怎样一种心情。
       纪德肯定是一个很理想主义的人,因此他的作品肯定非常纯粹,而非常纯粹的作品有时候却会给读者带来一些不好的阅读收获。不过纪德在《地粮》中就传到了这种意图——食粮是要自己寻找的,别人给你的不能让你解决饥饿,因此每个读者都要去寻觅属于自己的人间食粮。
      
  •     “美那尔克,在启程时你那样喜欢的究竟是什么?”
      “临死前的一种滋味。”
      
      不知该怎样告诉你,关于这本书。
      这个春天,我读到这些句子。我多么希望你也能喜欢它们。喜欢这个人。
      
      奈带奈蔼,不需要同情,而是爱。
      奈带奈蔼,我将教给你热诚。
      
      这并不是一本病人所写的书,至少是一个人在恢复康健后所写就的——这人却曾经是病者。
      你也许要觉得只是他的胡言乱语,甚至要嘲笑他的疯诳,质疑他的造弄。
      其实并非如此,你也知道的,不是吗?
      真正的语言,是不需要编织,是自然从心头涌出的清泉。
      那是一种把生命当作行将失去的东西,而奋力想把它抓住的企图。又是抛下一切,再次启程之际听见的召唤。
      
      这是一本写给少年的书,一个如你的十六岁,又比我更自由更成熟的少年。
      读完这本书,希望你抛下它去旅行,远远离开家乡,离开城市,离开你的那些思想,当然,也离开我。
      令夜鹰陶醉的难道是美酒?
      令雄鹰陶醉的难道是乳汁?
      令画眉陶醉的难道是刺柏子酒?
      雄鹰陶醉于翱翔。夜鹰陶醉于夏夜。原野因酷热而战栗。
      但愿每一种激情都能令你沉醉。
      
      欲望是有益的,同样有益的是欲望的满足。
      为何我们总要歌颂痛苦,而非欢乐?
      生活本来可以更美好,超过人们所允许的程度。
      一切我在唇边所遇见的笑,我愿吻它;颊上的血,眼中的泪,我愿饮它;枝头迎送来的一切果实,我愿咬住它。
      我向每件事物大胆地伸出手,自认为有权得到我所渴望的对象。
      况且,我们对事物的欲望,并非出于想占有,而是施爱。但愿一切美好都能装点我的爱。
      
      要行动,就不必考虑这行为是好是坏。
      要爱,就不必顾虑这爱是善是恶。
      为何人生只有一次,而我又是如此贪心?
      为何我们只能选择一种生活,而无法体验其他的路?
      那些来来去去,穿梭于我们生命的人,为什么不可以尽全力去爱他们?
      生命如此短暂,而我想要做的事又如此之多。
      人生在世,与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恸。我不要休息,但求逝者的长眠,唯恐我在世之时,未能满足的欲望、未能耗散的精力,故世后又去折磨我。我希望在这世间,表达尽一切所等待于我的,完全满足之后,再彻底断念地死去。
      
      所做的一切我不曾后悔。我所懊悔的,只为那些我不曾体验过的。
      我不知道那些值得我们珍惜的一切如此脆弱,转瞬即逝;也不知道去爱它们是刻不容缓的事。我唯一的借口是我还太年轻。
      
      “我身不由己,总受各种事件的支配。”
      “算了吧!没有实现的事物原本就是不能实现的事物。”
      所以我又有什么不满呢?
      
      绝不应有同情心,应有有爱心。唯恐失去爱,我才对悲哀,烦恼,痛苦抱有好感,否则我不可能容忍它们。每个人只能负担起自己的生存。
      但愿你内心的每种等待,连欲望也算不上,而仅仅是一种迎接的准备,等待来向你的一切。
      但你只能渴望投向你的东西,只能渴望你会拥有的东西。
      
      切莫羡望重尝昔日之水,切勿在未来中寻觅过去,抓住每一瞬间中再难重复的新奇,而别准备你的欢乐。
      不要准备任何快乐。我拒绝一切安排好的东西。即使是欢乐。
      难道你还不明白,任何幸福都可遇不可求。如果你说你的幸福早已死去,因为你曾梦想的与它的不同——你不承认这也是一种幸福,因你只肯接受符合你的道德原则和心愿的幸福,那么你就总会落于不幸中。
      幸好事实与人的梦想不同;惟其不同,事物才各具价值。
      
      我曾希望自己能给你一种快乐,一种至今不曾有人给过你的欢乐。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给你,虽然,我自己拥有这种快乐。我希望与你交谈比任何人都亲切。我希望能够写给你这样一本书,其中包含着我希望给你的一切,希翼、勇气、幸福,还有狂喜。
      我希望靠近你,并且你爱我。
      
      智慧并不存乎理性,而是寓于爱中。
      我一旦确信我不需要追求幸福,不料幸福就开始常驻心中。我朝利己主义刨了一镐头,心中立刻大量涌现出快乐,足以供所有人畅饮。
      诚然,这世间充斥着肤浅的消遣,所以你以为这不过是又一个无知者的陶醉。我并不想辩解。
      快乐实在是比忧伤更珍贵,也更美好。
      真正的快乐是需要以庄严的勇气去承担的使命。
      我知道什么是坚强,也见证过勇敢,却不曾见过一个真正快乐而强大的人。
      
      但如今,我心里充满了怜悯,
      认为人类的过错情有可原。
      
      “不值得为人类操那么大心。”俄狄浦斯说。
      “不为人,那又为什么操心呢?”我的王者反诘道。
      亲爱的俄狄浦斯,我赞佩你的智慧,不过在这条路上,我的思想却不能与你为伴。我始终是大地的孩子,相信人不管如何,也不管如你判断的有多大污点,总应该玩一下手中掌握的牌。
      
      我可以告诉你我为什么喜欢他吗?
      不是因为勇气,而是因为爱。
      
      有时,我会想和你谈谈那位不可名言的至高者。
      你又要不屑,亦或是嫌我的不敬了?
      我还是要说,如同每一个夜里我对你说过无数次的话。
      我相信所有的神都是同一位,即是只照看我一人的那位,亦是照看所有人的那位。
      正因为如此,我才愿意爱一切,把所爱的一切称作神。
      人本来就拥有神,却看不见,于是便四处随便下跪了。
      必须停止看世界,才能看到神。
      不要有准备好的台本,也不要准备好的快乐。
      只除了那一位的安排。我将欣然接受。
      我的母亲,我的姐姐,还有在你明亮的眼中看到的,我自己。
      
      我们所寻求的,其实是同样的东西,只是你未曾察觉罢了。
      
      一个秘密,或许是你早已知晓的。
      我们头顶的苍穹中,你所见的每颗星,都有属于它既定的轨道。那既是它应该遵循、亦是它愿遵循的;既是命定,却又是它最喜欢的,因是每星都有它自己统一的意志。导引它们的正是一种夺目的爱。
      我们的选择决定我们的法则,人与人的交汇,也许是,连星辰的轨迹都可以改变。
      做只有你能做到的事。千万别对你自己说:这只是站在生活前千百种可能的姿态之一。寻觅你自己的路,别人能和你做得一样好的,你就不必做;能与你写的同样好的文章,你就不必写。只有你感到自身独具、别处皆无的东西,才值得你眷恋。急切而且耐心地塑造你自己,将你塑造成无法替代的人。
      如果感到疲惫,请到我身边休息。
      待你恢复了体力,请再次上路吧。
      
      种下尘世的种子,长出一切可能性。
      终有一日,一切的磨难、苦痛,都将证明它有意义。
      而我也将欣然地期待着,你成长的模样。
      
  •     
      
      看完后想起棉棉说的虚荣是年轻人佩戴的一朵优雅的花,
      
      这本书让人又回到了需要宣泄的、随时都有力量的、什么都想做又貌似什
      
      么都做不了的时而总结自我的青春。残酷而且随意。
      
      里面的一段话很好,说给自己听:
      
      我一旦确信我不需要追求幸福,不料幸福就开始常驻心头了,是的,就是
      
      从我什么都不需要的那天起。我朝利己主义刨了一镐头,心中立刻大量涌
      
      现出快乐,足矣供所有人畅饮。我随即明白,最好的教导就是表率。我把
      
      自己的幸福当成一种使命来承担。
  •      纪德推翻了"我思,故我在"的说法,改而"我感知,故我在",最近翻出之前在工作期间出差到某书博会上买的一本书,买前我完全不知道这是本怎样的书,只是觉得装祯和封面不错,没想到买来后才发现是纪德他老人家的书.吓我一跳.
       似乎又是一本哲学书,教人思考,教人热爱生活.无论如何,每个人看书的观察角度不同,理解程度不同继而得出的总结也不同.我是记得书中有句话印象很深刻,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追求比占有更让人充满了真实感".
      
       的确,大部分时间我们是在追求,而不是占有,比如我们花时间准备一顿早餐,我们准备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吃掉它所花费的时间.又比如我们花3/2的人生去买一间房而却或许只能花3/1人生去享受它,如果万一,我是说万一出了意外,那很可能辛苦赚来的房子也只是一间空屋了,当然我这样说不是逃避现实,主张"过一天是一天" 因为现在的人往往把占有看重于追求,我们都想轻易的占有钱财,爱情,美梦,但却无视其追求的过程.我很有切身体会,好比现在自己在创业,而极少有人会关注你的过程,大部分人只想知道你创业的结果,一个月的实际收入.假如你成功了,反过来人们才会去关注你的过程,模仿你夸赞你.反之一旦失败,你的任何过程在旁人看来都不具任何意义.
      
       这么一来,生活的本质就偏离了,我们开始厌恶工作,厌恶生活,劳累不堪,因为当你不去在乎过程中的任何感受时,你的生活也就从此开始了漫长而无目的的麻木状态.举个例子:你是否会在早晨上班的路上闭眼大睡?还是会饶有兴趣的观察早晨的社会?和来往的人群?又或者是看一些新闻?你是否在尝一道美味时,试着让自己更多的用色泽,口味,气味来调动你的感知?还是你只会说一句"哦,好吃!"
      
       或许,我们已经许久没有深入到生活的本质,而只是为着单一而又虚幻的占有而卖命,如果真是那样.朋友,歇一歇,让你的生活重新注入活力,去更多的感知这个世界吧.
  •     这是一本散文书,所以它变化多端,若即若离,伴着感官快乐的阵阵战栗。
      切莫停留,抛开它表面的欲望和本能,抓住文字的翅膀,纪德带我们来到1936年的《新食粮》。
      满满六十五页的内容说的都是奥义的注解:人就是为幸福来到世间、任何感觉都是一种无限的存在、扩展尘世事物、关注人本身的进步。
      这就是我们在人间所吃的食粮,带着大地和大海的咸味,让纪德远离浪漫主义的忧郁和病态,为矫揉造作的文坛注入坚实的力量。
  •      遇合,是纪德在《新食粮》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它恰巧说明了我和这本书的缘分和遭遇。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图书馆的某个角落。我蹲在书架旁寻觅能激荡我心灵的书籍。恰巧,就在这时,我遇见了你,《人间食粮》。
       在这之前,我并不知晓纪德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恕我孤陋寡闻。然而,当我伸手触碰到这本书时,当我看见书的封面上,白色盘子中央的那只眼睛时,我被它深深的吸引了。
       在书的1927年版的序言里,我看到这样一句话:“《人间食粮》这本书的作者,既或不是一个病人,也至少是一个正在康复的人,一个刚刚病愈的人,一个患过病的人。”
       这或许就是人世间的一种遇合。
       在人的一生中,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是苦痛,是折磨,更是一种磨炼,坚强的人,会在这酷似地狱的环境中重新站立起来。
       《人间食粮》就具有这样一种力量,让那些正经历苦痛的人,又或者是刚刚走过苦痛的人,找寻到重生的勇气,继续为自己、为生活而战斗。
       在《人间食粮》和《新食粮》里,我读到很多精美的字句。想和大家一同分享,把它放在下面的文字里。
       1、你永远也无法明了,我们作了多大的努力,才对生活发生了兴趣,而生活同任何事物一样,我们一旦感兴趣,就会忘乎所以。
       2、人生在世,纳塔纳埃尔,与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恸。
       3、不要把上帝和幸福区分开,你的全部幸福要投放在现时。
       4、但愿你的视觉时刻更新。智者就是见什么都感到新奇的人。
       5、生命最小的瞬间,也比死亡强大,是对死亡的否定。
       6、凡是没有体验过的认识,对我都没有用。
       7、由衷的乐趣是我行动的最重要指南。
       8、我可不愿意听你说:来吧,我给你准备了这样那样的快乐。我只喜欢意外碰到的欢乐,只喜欢我的声音撞击岩石迸发出来的欢乐,那是为我们奔流的欢乐,既新鲜又强烈,犹如压榨机下汩汩流出的新酒。
       9、切莫事先为自己准备任何欢乐。
       10、不过你要明白,用许多欢乐才换取这一点思想的权利,自称 幸福而又思考的人,才真正称得上强者。
       11、不要停留在于你相似的事物旁边,切莫停留,纳塔纳埃尔。一旦环境变得与你相似,或者你变得像环境了,那么环境就对你不利了。
       12、自己下不了决心放弃许多其他东西。就不能持续地进行任何研究。
      我常想,幸福属于那些在世上无牵无挂的人,他们总是流动,怀着永恒的热忱到处游荡。
       13、“梅纳尔克,你临行的时候,最喜欢什么?”他回答:“最喜欢临死的滋味。”
       14、当然,并不是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带走,而是放弃多少对我可有可无的东西。
       15、汲来之水,恰如人的智慧。人的智慧,你没有江河流水那种永不枯竭的清凉。
       ——《人间食粮》(1897)
      
       1、人是为幸福来到世间,自然万物无不这样指点。
       2、你穿越的速度越快,目光也就越要贪婪;你逃离得越匆忙,拥抱也就越要果断。
       3、我完全受我的过去束缚。
       4、我要跳过自尊强加给我的约束。
       5、一切力图自我肯定的,反而自我否定;一切力图自我否定的,反而得到肯定。完全的占有,只有通过奉献才得以证实。
       6、任何美德,惟有舍弃自身才能圆满。果实的无比甜美,就是要追求萌芽。
       7、搅得我们寝食难安的问题;当然不是微不足道的,但根本解决不了——我们的决定若是依赖这些问题的解决,那就太荒唐了。因此尽可以不管。
       8、让他们好好学习如何服从这些法则吧,让他们明白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
       9、大地是圆形的,从它规则的圆周一点出发,又能到达出发点。
       10、自然万物都在追求快乐。正式快乐促使草茎长高,芽孢抽叶,花蕾绽开。正式快乐安排花冠和阳光接吻,邀请一切存活的事物举行婚礼,让休眠的幼虫变成蛹,再让蛾子逃出蛹壳的囚笼。正式在快乐的指引下,玩物都向往最大的安逸,更自觉地趋向进步……这就是为什么,我从快乐中得到的教益多于书本,为什么我越看书越糊涂。
       11、我深知一场欢乐有所准备,以求确保,就只能使其乏味,而一场惊喜完全把人抓住,才是最甜美的。
       12、放弃快乐无异于不战而败,无异于认输和怯懦。
       13、时至今日,人仅仅靠损害他人,骑在他人头上来享乐,即使是能达到幸福的那种享乐,我们再也不能允许了。要大多数人在尘世放弃由和谐自然而然产生的幸福,我同样也不能接受。
       14、有时,为了赢得别人赞同,我就做出蠢事;反之,我认为应当做的事有时不敢做,心知做了也得不到别人的赞同。
       15、光阴逝去再难追寻。
       16、我存在,不过我要弄清存在的理由。我要了解我为了什么活在世上。
       17、是的,不抱着进步是可能的想法,我就会觉得生活毫无价值了。
       18、妖魔鬼怪产生于恐惧——惧怕黑夜和光亮,惧怕死亡和生命,惧怕别人和自身,惧怕魔鬼和上帝,此外,你再也拿不出什么来恐吓我们了。
       19、因此,我觉得一切可能阻碍幸福的东西,都是可恨的,诸如胆怯、气馁,互不理解,诽谤中伤,美化臆想的痛苦形象,突然渴望不现实的东西,党派、阶级、民族或种族的纷争,一切把人变成他自身和别人的仇敌的东西,不和的种子,压迫,恐吓,拒绝,等等。
       20、人类社会只有具备多样活动方式,只有促进多样幸福的形式,才可能十全十美。
       21、已经公认的各种概念、原则,我的思想没有亲自辨识之前概不能接受。
       22、过去如何,将来不会再那样。人要逐渐摆脱从前保护自己、今后要奴役自己的东西。
       23、你期待的这种人,向你自身索取吧。
       24、必须从“此界”就生活。
       25、不要轻信,不要接受强加的东西。
       26、人类珍爱自己的襁褓,可是,只有摆脱襁褓,人类才能成长。
       27、你只需要自身汁液的冲腾和阳光的召唤,就能挺直地生长。
       28、你要力图使哀怨对你毫无作用。自己能获取的,就不要哀求别人。
       29、工作吧,战斗吧,绝不要接受你能改变的任何不幸。
       30、朋友,不要原样接受别人推荐给你的生活。要始终确信,生活,无论你自己的生活还是别人的生活,能够变得更美好。
       ——《新食粮》(1935)
      
       这或许不能算是一篇评论,只是关于它的感悟罢了。
      
      
      
  •   ”你应该在自己心里烧掉所有书籍“ 谢谢你提醒了我,太对了,自己创造!
  •   比看心理书有用多了~~!!!!!
  •   很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很多朋友都有你的这种感受~~
  •   呵呵惭愧,我的评论属于随便胡诌留给以后的我自己看的,纪德的书纯文艺,翻译再好估计我也看不懂^_^
  •   看过他的道德三部曲吗?
  •   木有啊,三部曲?学生时代倒看过射雕三部曲,工作以后就只看过三体三部曲喽。法国文学离我很远,偶估计会对法国美食感兴趣,我最喜欢的法国小说还是基督山伯爵,以此为基准你就知道以我的口味大体上不会对道德三部曲感兴趣,除非他不道德呵呵呵呵
  •   现在带三个表,厉害啊
  •   恩,老夫不学无术地是挺厉害的,承让^_^
  •   他要保持幸福感的永不衰竭,保证自己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然后再传播给他人。
    __________
    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   自己幸福才能给人幸福。
  •   这话真像黎戈的口气。
  •   反正你们一样有才。
  •   不要笑话我了,这些话都是纪德写的,我简化后搬一下。
  •   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啊。
  •   我百卷都未破。你怎么不太写了呀,我很喜欢看你的文章。我有自知之明啦,蓝小姐,你别难为情我了。
  •   我是真觉得你写得好啊。可我没写什么文章呀,只是读了书做点笔记。最近没读书,在追剧呢。
  •   《十三钗》网上搜不到,我没看。
  •   我也没看过,并且也不准备去影院看。等吧,等到有得看了,再看。
  •   对,反正想看网上大把的其它片,不过我很少看电视和电影。
  •   不会是因为觉得看片虚度光阴吧?
  •   我没有学过法语,就连英语也只是过了四级,在这种情况之下,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学习法语,要么看中文译本,除非你不看这本书。所以,两者相权取其轻,只能看中文译本,无论如何,刨去冗杂的修辞成分,思想深度和个别句子还是相当有韵味的。
  •   没有共鸣 所以不畅通
  •   生活原来如此简单
    ——读《乐活》丛书有感
    杜冬梅
    周末到书店帮女儿买教辅书,无意间被一套色彩亮丽的丛书吸引,充满动感的卡通形象的封面,《乐人我过我的》、《乐知给你好看》、《乐玩这就动手》,感觉有点莫名的书名,让我不禁驻足翻阅。翻开内文,即被其漂亮的图片,新颖的形式所吸引。爱不释手,遂买回一套,细细品读。
    一杯清茶,一本好书,于我是工作之余莫大的享受。
    《乐人我过我的》——体味别样乐活人生
    翻开此书,为书中别样的人生所吸引、所感动,《乐人我过我的》为你展现人生多彩的绚丽画卷。孤独的极地达人、潮女探险家、蜘蛛侠、垃圾天使……他们放飞心灵、追求人生梦想,他们融入自然、挑战极限;他们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公益……为他们的人生所惊叹!
    看后顿悟:原来有这样的别样人生!原来人生可以这样过!大千世界,何奇不有。一个人的世界太小了,何不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大千世界,方寸之间,也可以体味别样人生。为这样的人生欢呼、喝彩,为瞬间走入了新奇的世界而兴奋。
    朝九晚五的日子久了,感觉很单调,习惯的生活很多时候委让我们流于平庸,不愿意去尝试、去转变;喧嚣的社会,很多时候又让人感觉到自己浮躁,对很多东西没有时间去静静的体味、去静静的思考。《乐人我过我的》让我感觉释然。人生是不同的,每个人脚下的路一样,但依然可以让平凡的生活过得精彩,过得与众不同。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梦,把自己融入自然,也做个乐活一族。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人生。
    《乐知给你好看》——纵览别样乐活世界
    眼前的世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已习惯了眼中看到的一切。喧嚣的街道、拥挤的人流、遍布的高楼……熟悉的一切,似乎让人们缺少发现,缺少激情、缺少冲动。
    《乐知给你好看》,悦览我的家,悦想我的未来,悦品我的E生,悦游我的地球,换一个视角、换一个思路,重新审视这些熟悉的东西,一种全新的生活跃然纸上。我家的未来模样原来如此,移民火星……似乎一切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原来,生活并不缺少新意,而是缺少了发现的眼睛。找回这双久违的眼睛,重新审视熟悉的世界,哪怕是一个细微的改变,也会带来新的惊喜。
    在乐活的世界里生活,在乐活的世界中畅游,做一个快乐的乐活者,又何尝不是人生之幸事!
    《乐玩这就动手》——找回动手的快乐
    以为早就过了做手工的年龄,那只是记忆中的纸飞机、千纸鹤……印象中的手工似乎永远只是儿时的游戏、娱乐。翻开《乐玩这就动手》,马上被其中的新奇的小物件所吸引,纸壳做成的圆凳、灯泡做成的花瓶、储水的花盆、带提手的包包、迷彩储物盒……生活中平平常常的东西,原来可以有如此多的创意,有如此多的灵感!
    于是,便有了动手的冲动,全家齐上阵,家中的废旧物品成了最好的原材料,剪刀、胶水……摆满桌子,让旧物换新颜,让废旧物品再利用,既经济又环保,何乐而不为!
    看着全家人歪歪扭扭的战利品,还是充满了快乐。原来人真的很容易满足,快乐也如此容易找到。
    后记:找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静静地坐下来,一杯清茶,几本好书,两三个朋友,谈谈心、叙叙旧。伴着清风阵阵,鸟音啼转,将自己融入自然,用心去感受、去体味一下别样的悠闲,这种感觉于我象一杯浓浓的咖啡,一番滋味慢慢品来。生活原来如此简单!
    于2010年9月29日晚
  •   人们对恶早就习以为常,人们对反极权也不感兴趣,人们似乎也不在意信仰的有无。所谓后现代,是后道德非道德的时代,人们不喜欢在善恶美丑真假之间做选择,而更愿意在无真假无善恶无美丑之间流连。
    +1
  •   绝得这应该是人间食粮评论中相当出色的一篇,但肿么觉着曲高和寡啊!
  •   写得一级棒!!!
    纪德所谓的背德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放弃道德,而是被非道德观念吸引的同时对非道德有排斥心理,并且希望通过这样建立自己的道德,
    最佩服他敢于正视自己,不留丝毫地表达自己。
  •   实在感慨每次你能打出那么多字。
    小姨娘对此表示压力很大。
  •   我勒个去。。。
  •   对纪德的小说无爱,他的风格似乎更适合散文或者诗歌
  •   好像是奥。。是这个民。。
  •   看不懂法语,不发表意见
  •   非常希望知道,“美那尔克”和“奈带奈霭”的法文原文是什么?如能告知万分感谢~~
  •   Ménalque
    Nathanaël
    应该是这个吧
  •   Merci beaucoup!!
  •   多谢
    and 书评写得也很赞的说
  •   纪德的书我也看不下去⊙﹏⊙
  •   nice 我正在火车上看这本书
  •   我同意楼主的一个观点,很多人动不动就说,某大家的全集都有了,真正精心去读的又有多少呢。
  •   郭敬明很推崇纪德的
  •   有些句子很好,是书里摘录的吗?还是LZ写的?
    我很喜欢。
    一切我在唇边所遇见的笑,我愿吻它;颊上的血,眼中的泪,我愿饮它;枝头迎送来的一切果实,我愿咬住它。
  •   是文中的摘录融合自己的感触吧?
    写得真好,分享了。
    我也多愿大家爱这本书,这些句子。
    它太美了。
  •   觉得好的句子就是摘录,不好的就是自己写的^_^
  •   LZ太谦虚了
    这些句子我太熟悉了,一眼就能分辨。你写得真好,浑然一体的感觉。
  •   奈带奈蔼 是什么意思啊?以前的用法不太清楚,书里一直出现这词。
  •   是人名。
    后面附了人名、地名对照表,可以查到原文。
  •   太美
  •   奈带奈蔼这个名字意味着“上帝的馈赠”,是纪德期待的,也是他抱憾未能成为的自由而热忱的少年。
  •   谢谢 七草 的答疑!
  •   “我将教给你热诚。”很喜欢LZ的评论~
  •   我希望靠近你,并且你爱我。
    智慧并不存乎理性,而是寓于爱中。
    -----------------------------------------------
    很喜欢你写的评,会去买书看。
  •   有三个译本 哪个好?
  •   自然是 唐祖论 先生翻译的了
  •   生命最小的瞬间,也比死亡强大,是对死亡的否定。
  •   这一天这一刻
    遇合
    心里的涟漪...
  •   遇合……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