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与艺术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法]卢梭  页数:66  译者:何兆武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论科学与艺术》作者卢梭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夜最杰出的思想先行者,他的“论科学与艺术”这篇论文是他最早的一篇重要作品。论文系应第戎学院的征文而作,原名为“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和卢梭的名字分不开的18世纪后半叶的“返于自然”的思潮,最初就是在这篇论文里得到了明确的阐发。

作者简介

  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让·雅各·卢梭)(1712.6.28——1778.7.2)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这就是人民主权思想。  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注】:自然神论认为虽然上帝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是在此之后上帝并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  但是卢梭抛弃了他自己的孩子,因为他觉得凭自己的经济情况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把他们送到育婴堂让国家培养是对孩子的最好安排。这一点在《悲惨世界》中也被雨果反复嘲笑挖苦。而他自己的《忏悔录》也极内疚地提到了这一点。  他的主要著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卢梭的祖父原是法国新教徒,因躲避宗教迫害于16世纪中期来到瑞士。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他还外出借书阅读,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都阅读过。  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书籍目录

译者序言前记寓言论下列问题:“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译名对照表

编辑推荐

  《论科学与艺术》作者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直至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这就是人民主权思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论科学与艺术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27条)

 
 

  •     只要看到或听到任何不平之事,不管受害者是谁,也不管发生在何地,我便立刻火冒三丈,形同身受。当我读到一个暴君的残暴行径,读到一个邪恶僧侣的卑鄙伎俩时,我真想去亲手捅死他们。
       ——卢梭《忏悔录》
      
       将卢梭与毛主义相提并论并不是什么独创的论点(在网上随便一搜就能搜到不少相关的研究),也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这一组合是在我阅读这本小册子的过程中不时浮现在脑海中的一个意象。
       卢梭与毛对于平民德行的推崇,对于回归自然的追求,对于精英主义的批判都是那样惊人的相似,对于他们所偏爱的东西他们持有一种可怖的激情。不同之处在于,卢梭的思想并没有很直接地导致灾难。不过卢梭在文章结尾说:就“让他们知道怎样好好地说,让我们知道怎样好好地去做吧!”,这说明他还是期望去好好地做的。这句话与马克思著名论断"以前的哲学家只是想去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有异曲同工之旨趣。
       然而,要怎么去改变世界呢?要怎么使人类回归到那种自然、淳朴而又富有德行的状态呢?似乎也只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狠斗私心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走与贫下中农相结合的道路“了。
      
       在以某种主义去改变世界之前,尚有一个理论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给那些反对或不理解这种主义的人一个说法。卢梭以一个著名的论断回答了这个问题——社会有权强迫人们获取自由。以赛亚·柏林在《自由及其背叛》一书中指出,卢梭将自由看作是人类最根本的属性,而很多现实中的人并不具备完备的理性,所以那些有理性的人有责任强迫他们意识并获取自由。卢梭的这种自由观由此导致了最严苛和最有奴役性的权威的诞生。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将节制看作是人类最根本的属性,他一样可以推导出”社会有权强迫人们保持节制“的结论。这里的词可以换成任何一个权威所推崇的某种”美“德。
      
       为此,我一直对不轻易下结论的怀疑主义者怀有好感。正如齐奥朗(Cioran)所言——
      
       我只需要听到一个人诚恳地谈及理想、未来、哲学,听他以充满信心的语气说起”我们“,听他提到”他者“,并以担当他们的代言人为己任——就足以把他看成是我的敌人。我在他身上看到的是一个未得逞的暴君,一个半吊子的刽子手,跟那些暴君、那些高雅的刽子手一样可憎。一切信仰都推行着某种形式的暴政,因为其主导者是些”纯洁的人“而变得尤为恐怖。
      
       然而,难道就真的不存在那种纯洁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真的只是为了谋求全人类的福祉?我相信是存在的,就像我认为马克思的动机是纯粹的一样。然而历史经验告诉我,这种纯粹的动机,这类纯洁的人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以我狭隘的见识和智力,我目前只愿去亲近那些怀疑主义者。不过,我所谓的怀疑主义者是指对自己的怀疑同样持不确切、不肯定态度的人。正如乔治·奥威尔所言——
      
       ”对自己评价不错的人极有可能是在说谎,因为从内心来看,任何生活都不过是一连串的失败。“
  •     
       用现在的话说,卢梭的意思可能是:沉醉于装逼的人容易忘记了自己应当具有的样子,忘记了自己灵魂的本来面目,而误以为所装之“逼”使自己升级了很多,但其实却“金絮其外,败絮其中”。并且更糟糕的是,由于“金絮其外”,挡住了其所包裹住的内容,所以使得我们更容易忽略里边的情况,而这里边的内容也会因为年久失修而愈加变得面目全非。卢梭所批判的应当是这种起了不好作用的“科学与艺术”,但我觉得更应当被批判的是人们的病态心理与对待科学艺术等学问的不正确态度。
      
       我们谈论什么,思索什么,行动什么与我们的灵魂品质可以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王阳明也提倡要“知行合”。这样的“精神分裂”在我们的身边可能很常见:“借着抗日名义的打砸破坏”、“政治书里的高尚口号”、“精神文明××”……我们往往容易被语言的表象、虚幻的假象所迷惑、蒙蔽,结果却很可能事与愿违,可能我们更缺乏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努力。
      
       直到现在,科学、艺术、哲学也是装逼的利器,我们喜欢用这些相对高深的学问来显出我们的与众不同并获得存在感,但到底是否是发自真心的喜爱她们是需要进一步检验的。对于中二病晚期患者、“精分患者”而言,这本书所体现出的一种反思性的自我觉知力与深刻的洞察力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但是感觉卢梭在本书中对待科学、艺术的观点有矫枉过正、反馈过度、防卫过当之嫌。人类不仅要去追求善意志、道德行为、淳朴勇敢的高尚品质,也需要去追求智慧、真理与美。或许我们应当在真、善、美这三者之上平均用力,不可偏废其一,或许这三者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统一起来,共同地体现在我们用心经历的每一个片段里。
      
  •     【按语:《论科学与艺术,1749》是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第一部作品,应第戎学院(Academie de Dijon)征文而作并于1750年获得奖金。在这篇不长的论文中,卢梭提出了一个普遍命题:科学和艺术的复兴败坏了德行。理由有两类:一类是历史证据,埃及、希腊、罗马等伴随着科学和艺术的兴盛而沦为被奴役者并罪恶充斥,相反早期波斯人、日耳曼人和斯巴达则在无知中具有德行和自由;另一类则直接分析科学和艺术源于罪恶,而且也导致闲逸、奢侈腐化和责任心缺失。
      
      《论科学与艺术》的论述是粗糙的,但在自然与习俗之间却建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对比,并一直影响到诸如《社会契约论》等作品。难以准确锁定出卢梭那理想的自然或自然状态的根源,但对日耳曼人、斯巴达人和老加图的纯朴和武勇的推崇或许构成了卢梭乌托邦的来源,同时也不排斥圣经伊甸园传统的间接存在。卢梭谈及塔西佗时的一句话或许透露了卢梭乌托邦的主要旨趣:“由于厌倦于记叙一个文明、富饶而骄奢淫逸的民族的种种罪行和黑暗,遂转而寄情于描写日耳曼人的单纯、清白与德行(Such were the Germans, whose simplicity, innocence, and virtue gave respite to a writer weary of detailing the crimes and heinous deeds of an enlightened, wealthy, and lewd nation)。”在以纯朴和无辜来反对科学和艺术的做法中,或许可以说:卢梭是真正的贱民,而贱民以及贱民视角决定性地进入、影响甚至支配了公共论述和公共政治。】
      
      
      
      卢梭此书要回答的问题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有助于敦风化俗呢,还是伤风败俗呢(Has the revival of the sciences and the arts contributed to improving or corrupting morality)?”【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何兆武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页17,下同】卢梭认为科学和艺术会伤风败俗并贬斥科学,不过又说:“我自谓我所攻击的并不是科学本身,我是要在有德者面前保卫德行(It is not science, I said to myself, that I am attacking; it is virtue that I am defending before virtuous men)。”【18】并且自认是在捍卫真理。
      
      第1部分
      
      在简述了文艺复兴使欧洲从野蛮中摆脱出来后,卢梭为文明和社会给出了一个相当阴郁的视角,“身体的需要乃是社会的基础,精神需要则是社会的装饰。政府与法律为人民集体提供了安全与福祉;而科学、文学和艺术,由于它们不那么专制因而也许更有力量,就把花冠点缀在束缚着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了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看来人们本来就是为了自由而生的,——使他们喜爱自己被奴役的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了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The needs of the body constitute the foundation of society, those of the mind its ornamentation. While government and law provide for the security and well-being of people in their collective life, the sciences, letters, and arts—less despotic though perhaps more powerful—wrap garlands of flowers around the chains that weigh people down. They stifle the sense of freedom that people once had and for which they sensed that they were born, making them love their own servitude, and turning them into what is called a civilized people)。”【20-21;这句话后来重新响彻在《社会契约论》开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而这里提及的自由后面的描述似乎表明是塔西佗笔下的日耳曼式的自由或托克维尔笔下北方民族的自由。】因此科学文艺使得人“没有任何德行而装出一切有德行的外表。”【21】
      
      “德行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External apparel is no less foreign to virtue than strength and vigor are to the soul)。”【22】在艺术还没有形塑我们之前,“我们的风尚是粗朴的,然而却是自然的(our morals were rough-hewn but natural)。”【23】而艺术风尚则带来一种邪恶而虚伪的一致性,“我们不断地遵循着这些习俗,而永远不能遵循自己的天性。我们再不敢表现真正的自己。而就在这种永恒的束缚之下,人们在组成我们称之为社会的那种群体之中既然都处于同样的环境,也就都在做着同样的事情。”【23,这里卢梭使得自然与习俗形成强烈对比】失去了真诚,然而许多的罪恶以德行的名义被装饰起来。“我们的灵魂正是随着我们的科学和我们的艺术之臻于完美而越发腐败。…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光芒在我们的地平线上升起,德行(virtues)也就消逝了。”【25-6;或许卢梭的灵魂被过于搅动了,没有余下安息的部分了么?】而卢梭认为这是一个普遍命题。
      
      卢梭给出了一系列的历史证据。埃及自从哲学和美术繁荣后就持续成为被征服者;希腊的艺术进步腐蚀了心灵,被奴役;辉煌的罗马到了Ennius和Ovid作家时代后,就堕落为蛮族所蹂躏;东罗马帝国的虽是科学和艺术的藏身之所,却有着最黑暗的腐化和罪恶;中国的被奴役。这里举的例子可见卢梭是以古老的政治自由人民为典范来理解德行的。
      
      接下来卢梭给出了正面的历史证据:早期的波斯人、Scythians,以及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亚志》中的日耳曼人和早期的罗马人。这里提及塔西佗时的一句话或许透露了卢梭的旨趣:“由于厌倦于记叙一个文明、富饶而骄奢淫逸的民族的种种罪行和黑暗,遂转而寄情于描写日耳曼人的单纯、清白与德行(Such were the Germans, whose simplicity, innocence, and virtue gave respite to a writer weary of detailing the crimes and heinous deeds of an enlightened, wealthy, and lewd nation)。”【29】这些人蔑视虚伪的高谈阔论。在此卢梭特别推重了斯巴达,“它那幸福的无知以及它那法律的贤明…斯巴达,你永远是对空洞理论的羞辱。”【31】雅典为颓靡的后人留下惊人作品,而斯巴达则是德行的化身。卢梭列举了苏格拉底作为抗议腐化潮流的贤者。但认为苏格拉底在赞美无知则似乎是一种误解?老Cato在罗马起着跟苏格拉底在希腊的类似作用。
      
      但是科学、艺术和辩证法还是流行起来了,“自从学者在我们中间开始出现以后,好人就不见了。”【35】卢梭呼吁了Fabricius来谴责现时代。脱离永恒智慧为我们所安排的幸福的无知(blissful ignorance),其惩罚就是陷入骄奢淫逸和奴役。【37,但德行与无知之间似乎并无卢梭设想的必然关系,这个结论未必靠谱啊。】“人类本来就是邪恶的;假如他们竟然不幸天生就有知识的话,那么他们就会更坏了(Men are perverse; but they would be far worse if they had had the misfortune to be born learned)。”【38】
      
      然而科学与德行真的不相容,正直维系于无知么?为了支持这一令人惊异的论点,卢梭需要进一步考察科学和艺术本身。
      
      
      
      第2部分
      
      天文学源于迷信,辩论术源于野心和仇恨,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所有这一切,甚至道德哲学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因此,科学和艺术都是从我们的罪恶(vices)诞生的。”【39】这从科学和艺术的目的上可以看出,譬如法理学处理非正义。而“人人如果只是讲究自己做人的责任与自然的需要,人人只能有时间为祖国、为不幸者、为朋友而效力,那么谁还会把自己的一生用之于毫无结果的思辨(barren speculation)呢?”【40,对思辨的排斥绝对是新颖的;反理性,反启蒙,不信任理性。】
      
      科学达到真理之路有诸多危险,也没有真理的标志,发现了真理也不一定能好好应用。科学的效果更危险,滋生闲逸(Idleness)。研究或真理也无用,“假如你们从未教给我们任何这类事物的话,我们是否因此就会人口减少,治理不善,不那么巩固,不那么繁荣或者是更加邪恶了呢?”【41-42】在《社会契约论》卷3章9中更以人口多少作为政治好坏的最重要标志。可见卢梭蔑视真理,因为无用。然而,不仅如此,有学识者“以他们那些致命的诡辩武装起自己以后,就在摇撼着信仰的基础并在毁灭德性了。他们鄙夷地嘲笑祖国、宗教这些古老的字眼,并且把他们的才智和哲学都用于毁灭和玷污人间一切神圣的事物。这倒不是因为他们从心底里仇恨德行或者我们的信条,而是因为他们仇视公认的见解。”【42】
      
      罪恶之一就是奢侈(luxury)。奢侈会败坏心灵,而奢侈者的命运是被征服;在学士才人中引起矫揉造作。“奢侈必然的后果——风尚的解体(dissolution of morality)——翻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corruption of taste)。”【46】勇敢和尚武的德行会消失,“科学研究都更会软化和削弱勇气,而不是加强和鼓舞勇气。”【49】这里卢梭描绘了从一个另类的伊甸园的坠落,“追怀太古时代的纯朴的景象。那是一幅全然出于自然之手的美丽景色,我们不断地在回顾它,并且离开了它我们就不能不感到遗憾。”【47】
      
      科学教养“对于道德品质(moral qualities)就更加有害了。”【51】从最初的岁月起,毫无意义的教育在虚饰我们的精神,腐蚀着我们的判断,我们的责任心被遗漏了。我们“并不知道高尚、正直、节制、人道、勇敢这些名词究竟是什么。”【51】在注解中卢梭举了波斯的教育为例:最聪明、最正直、最有节操和最勇敢的四个人教育王子,“他们全都教给他善良,但没有一个人教给他学问。”【52】才智的不同和德行的败坏导致了可悲的不平等(deplorable inequality)和种种危险,“德行就会消沉而且湮没于潦倒无闻之中。…到处都要偏爱赏心悦目的才华而不爱真实有用的才华的原故了。”【54】(卢梭在这里不忘对第戎学院拍马,学院规训文人洁身自好。)卢梭随后抨击了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学说的不确定和虚无,并且呼吁:“全能的上帝啊…请把我们从我们祖先的那些知识与致命的艺术里面解救出来吧;请赐还给我们那种无知、无辜和贫穷吧,唯有这些东西才会使我们幸福,并且在你的面前也才是可贵的。”【58】
      
      但随后卢梭做了一个奇怪的让步,在某种意义上赞美了科学和艺术。把不配接近科学的芸芸众生阻拦在科学的圣堂之外,只让那些伟大的人物去从事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同时君主应该招纳贤士,让权力与智慧结合,“被高贵的情操所激发的,并为了人类的福祉而在共同努力的德行、科学和权威,都能够做出什么事情来。”【60】这里卢梭明确重述了柏拉图的哲人王观念。
      
      但对于普通俗人,应该只管尽义务。“德行…你的原则不就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要认识你的法则,不是只消反求诸己,并在感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就够了吗?这就是真正的哲学,让我们学会满足于这种哲学吧!”【61】将名人们誉为雅典,自诩俗人为斯巴达之后,卢梭呼吁:“让他们知道怎样好好地说,让我们知道怎样好好地去做吧。”【61】
      
      江绪林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     卢梭在这篇文章的观点,有点老子“绝圣弃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味道。
      他纵观人类的发展,列举各国的历史演变,人心所向,通过分析对比,得出科学与艺术之于德行而言,毫无用处,甚至有负向的作用。
      
      这对于只知进不知退的现代人类反思来说显然有其意义所在,但如果一味地强调科学与艺术的负面作用,就未免会显得有些矫枉过正。
      
      科学与艺术,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里就有必要弄清楚,科学与艺术是人类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还是矫揉造作而产生的肿瘤,又或者人类之所以有这样的矫揉造作,是自然而然的还是非自然?
      
      总之,谁能有答案?
      
      哲人为我们提供了他们的思想范式,我们在自我的认识和人生中,体悟,判断........
  •     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是卢梭最早的一篇论文,除了论证苍白薄弱,缺乏说服力以外没有其他的缺点,就好比说,这盘菜除了不好吃外没有其他缺点一样,当然,本文写就的年代太早,思想远不如今日发达完备,所以对于一些今日你我可不费力气证伪的小论点本文不加指摘
      
      毛病有二,一是偏激而片面,卢梭写就此文的时候年岁尚小,带点少年戾气不足为奇,但是只抓着科学与艺术的消极面【有时未必真如他所说般消极】穷追猛打,对好处视而不见
      二是根本的价值观出了毛病,在分析科学艺术对个人影响的时候,卢梭主打【蒙蔽本性】这张牌,不算完美但是尚可一辩,在分析科学艺术对国家民族影响的时候,卢梭就犯了不可原谅的以成败论英雄的毛病,在他口中,被蛮族所灭的诸多科学艺术发展欣欣向荣的国度全是因为被科学艺术所麻痹的结果,而战胜者必然光荣伟大正义,因为他们的无知与愚昧代表了未被污染的本真,说到底,这是在用自己的理论去套史实,而且他压根没有考虑过,是不是战争胜利就代表了价值观最高的层次
      
      对本文定性的话,就是哲学的乌托邦,高调的娱乐场
      
      卢梭开篇直接把科学,文学和艺术定位于点缀在束缚人类枷锁上的花朵,甚至是枷锁本身,是一种窒息人天性的自由,他指出,我们的德行【意指本性】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而这种德行在科学与艺术熏陶产生的造作浮夸之中不会出现,而我们观察彼此所发现的“德行”是你我受科学艺术启蒙后矫饰的结果
      那么,究竟需不需要道德,风俗,社会习惯等来规范人的行为举止呢?
      我认为需要,而卢梭明显认为不需要,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你可能会认为卢梭反对的只是科学和艺术,认为道德,社会习惯等是由你我彼此德行的互相制约而产生的约定俗成,类似合同的东西,因此卢梭认为也需要,这绝对不对,阅读原文可以发现,卢梭在这里已然抛开科学与艺术,转为讴歌人的本性,认为人的本性是绝对的理性,是已臻完美,不需要任何后天的外来的约束力进行限制的存在,因此对科学,艺术,道德等会影响人行为和思考模式的东西一概摒弃,矛盾的是,后文他又赞颂了一些民族对自己德行的培养,他技巧性的回避了风气,习俗或者对孩子教育之类的字眼,给人一种这些族群是以个体为单位,各自为政的培养出了相同的德行的印象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哲学家们思想的交合点,前日阅读柏拉图的【斐多】,苏格拉底的灵魂不朽论正是认为灵魂不朽,在出生之时已然是完美的状态,我们只需要小心翼翼的保持养护就可以,灵魂中具有完备的真善美概念,未来的生活,只是灵魂中的思想以记忆重温的形式重新出现的过程,而康德的纯粹理性概念,也是在人本身具备理性的条件下展开的
      
      关于灵魂是否不朽,人是否生而知之这一点我不敢轻易地表态,但是人是否不需要外界制约行为这一点我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因为如此无制约的情形必然乱状不可收拾,在当前制约如许之多的情况下,人性之恶尚且如此泛滥,如果全部没有,将会是怎么样啊!
      当然你可以说如果没有了制约,也就没有了今天的科学,艺术,教育,道德等等对人性的影响,那些可能是不正确的塑造或者是彻头彻尾的误导,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恶,这些并非人的本性,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但是卢梭始终没能对【天生的德行】这个概念为何是积极的美好的这一点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相反,我认为无制约下必然导致丛林法则成为处世金箴,狭隘的功利主义成为主流的危险情形发生【广义的功利主义是指边沁倡导的以集体功利为标准的哲学,而狭义的功利主义是指割裂出的一个个单独的个人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的哲学】
      
      卢梭还认为,这种矫饰导致人们相处时不能认清对方的本质,那么,我们为什么相信如果允许人们都以本性生活,不加制约的话,人们就一定会选择以本性示人呢?
      实际上卢梭受苏格拉底影响可谓深入骨髓,他做如此推论必定是受苏格拉底灵魂完美论,以及对立面不能统一存在的观点的影响,所以如果人的本性,即灵魂是真善美的,也就必然不具备虚伪,矫饰,不坦率这些负面情绪的
      对不起,这是实用性很低的高调
      
      接下来举出了很多关于历史上文化先进地区被落后地区征服的例子,前文已经对其弊病加以描述了,卢梭在此处犯的另一个错误是他不懂历史,他所举的例子,大都是在冶铁技术出现,铁器铸造取代青铜器,冶铁技术扩散到各国后发生的,使廉价的铁器取代价格高昂的青铜器,物质匮乏的蛮族得到充分武装后的结果,这些例子其实正说明科学技术的魅力,我国汉初对外作战少有败绩【刘邦被围白登是人数劣势,机动性不足的结果】,当时汉兵一可当异族十,李陵靠五千步卒力挡十余万骑兵逾半月,后来汉家技术流传出塞,装备差异逐渐减小,开始胜负各半,马镫一出,就开始输多胜少了
      上面说了,技术扩散使得装备差距没有了,于是冷兵器时代注重的身体素质【单兵作战能力】与国家所处地理位置成为了决定性因素,败坏的社会风气也是决定因素之一,但是不能负全责,同样的,科学和艺术也不可以为败坏的社会风气负全责
      有趣的是,卢梭大力讴歌斯巴达和古日耳曼,认为摒弃一切精神爱好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强大,而这两个民族是最擅长极权统治,洗脑式管理的,我不寒而栗的感觉,这本书其实应当启发了希特勒不少,例如日耳曼民族最佳论,例如成败定英雄论,等等等等
      尤其是,他说了句很危险的话【我们需要,能够征服全世界并以德行治理全世界的才华】,这是种何等的侵略性啊
      
      接下来卢梭大段的引用苏格拉底,他其实完全共享了苏格拉底的目的论,苏格拉底认为人的最终目的是得到灵魂的高尚与超脱,唯一的途径是追求真善美,尤其是真理,一切与这主题不相符的行为与追求都是无用,甚至有害的,对科学,艺术的追求实际上并不能找到真正的真理,所以是无用的
      苏格拉底和卢梭在这里都认为才能和品行是应该挂钩的,如果高才能者不能做到品德高尚,行为不检点,那么这就完全是才能的错了,这种才能就是与真理无缘的无用功,可是,为什么要这样想呢
      
      我以为通往真善美的路有无数条,而非独独一条而已,我不得不承认,在这个问题上,我和苏格拉底与卢梭的思维方式完全是两个冲突的体系
      
      但卢梭与苏格拉底不同,苏格拉底绝大多数时候无隙可循,卢梭就时常露怯,30页他对于科学的抨击,缘由只是因为科学和艺术是诞生于我们的罪恶而非德行,所以就是应该抵制的,这是赤裸裸的动机论【又是一个康德的特点】,但是,就算我们抵制了科学和艺术,我们的欲望,我们的罪恶,就消失了吗?诚然,你可以说科学和艺术是为我们的欲望服务的,但是也可以理解为科学和艺术是解决我们欲望的钥匙,这是一个可疏不可堵的问题啊,卢梭还说,如果没有….,那么…..就没用了,这不是唱高调还能是什么,如果他所列举的那些罪恶都可以轻易的抹掉,那么科学和艺术是不是存在还真的重要吗?我们每个人的问题都得以解决了,这是个典型的高调,也直接说明了科学和艺术不是主要问题,那些罪恶才是,豺狼当道,安问狐狸?
      
      31页极为难得的在那个时代喊出了类似【我们走得太快了】这种极具价值的话语,却浅尝辄止,没有深入发掘下去,大为可惜啊
      
      34页所描绘的【社会逼迫下的流俗】现象典型而又深刻,可是不该出现在这样的论文中,本书是批判科学和艺术这一整体的,这页的论述却将艺术二分为有价值的艺术作品和流俗从众的艺术作品,偷换概念不说,对论证也毫无益处
      
      后面,卢梭又愤愤不平的抨击社会只尊重才能而不尊重德行【未必没有尊重】,他举了奖学金的例子,认为奖学金只奖励学术成就而不奖励品行是不对的,哈,首先,品行这东西难以量化,相差不多时怎么比较品行谁的比较好,实用性很差,再者说,如果当真奖励品行,不是在鼓励大家去虚伪么
      
      卢梭还溅射杀伤了哲学家推广自己思想时的穷极尽像,可是他描述的,怎么看怎么像苏格拉底,这算是…….表态式的撇清吧
      
      其实我感觉选择这本书作为读卢梭的第一本完全是个错误,我不可避免的对我了解不深的卢梭产生了些微轻视之感,以后的阅读中,需要克服这个念头,才不至于先入为主,无论如何,我接触到了另一种体系,而把脑海中哲学家的思想体系又完善了一点,妙处还在于,这书真不长,也算是,带来个愉快的中午吧
      
  •     启蒙时代对于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的人类文明进程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启蒙运动带来了思想解放,科学与艺术的又一次复兴也令人感到文明的前景一片光明。
      当所有人都在为科学与艺术的高峰欢呼的时候,卢梭却在为风俗人心的现状和未来而隐忧。他前所未有地提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会造成社会的苦难和人性道德的堕落。富于预见性的人都注定孤独,因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以下简称《论科学与艺术》)而获得第戎学院奖金后的卢梭,和众多学者文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论战。
      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之中,时常提出几个关键词“审美力”,“判断力”,“知识”,“常识”,他试图去诠释他的观点,即科学与艺术的复兴被当世的人错置了功用和目的。那么他便希望才去大破大立地方式,以求科学与文化伴随风俗人性浴火重生。
      与当时对卢梭的观点不满并斥之为“启蒙的敌人”的学者们一样,初次阅读《论科学与艺术》的人,时常会错误地把卢梭的观点视为“反启蒙”。笔者认为,卢梭的精神内核更应该被定为为超越启蒙时期的反思精神。
      一、 研究综述
      (一)、二十世纪以来卢梭研究述略
      西方的卢梭研究始于十九世纪,兴于二十世纪。在二十世纪中后期,卢梭研究突然到达了一个高峰。1905年,J.Sénelier编辑出版《卢梭文献》。1950年起,“卢梭学会年鉴”时有大型论文集和重要论著出版。1971年,M.Launay出版了《让•雅克-卢梭:政治性作家》。1978年,卢梭逝世二百周年纪念的同时,法、英学界纷纷出版研究文集。
      在中国,卢梭是近现代最有影响的西方政治思想家之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于晚晴民国社会的学者们有很深刻的影响。严复、梁启超等人首推《社会契约论》,在此之后,学者们也多因卢梭的思想而发表各自对于政治的理念,多有论争。“1997年,黄德伟编选过一本《卢梭在中国》(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文化研究丛刊”第十集),汇集了19——20世纪中国学界有关卢梭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文章。1980年——2008年间,有关卢梭研究的文章多达数百篇,而这当然还相当不完备。” 一百多年来,卢梭在中国学界的影响主要分为两种:“作为中国革命的象征符号和作为契约论思想家”。 晚晴社会,学者们研究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约论》),意在研究卢梭在其中的观点是否有助于中国社会革命,学者们关注其“主权在民”的思想。邹容在《革命军》中,表达了他对于西方政治学的求索所得以及对于卢梭学说的赞赏。正当这股思潮如火如荼地进行时,梁启超却开始对卢梭学说提出反对。1903年《新民丛报》中,梁启超的文章《政治学大家伯伦知理之学说》发表。其写道:“从卢梭之言,则革命终无个止之时。
      二十世纪以来,对于卢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卢梭的政治理论、其教育学说、道德学说、宗教学说、科学艺术观等。特别是卢梭的“回归自然”,“社会契约论”等论点都是研究卢梭学说的重点。其相关作品主要是以下几种:《论科学与艺术》、《社会契约论》、《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论人类不平的起源》、《新爱洛伊丝》、《忏悔录》、《爱弥儿》等。
      卢梭于1749年创作的论文《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在中国学界的关注者并不多,这篇论文更多的是以佐证卢梭“回归自然”的观点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中。但也有部分学者就卢梭的科学艺术观提出了辩证的看法,以批判性的眼光去评价卢梭这篇充满激情却理性稍显不住的文章。
      对于《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的起源》等著作的研究,多集中在“回归自然”“人性”及卢梭的政治学的研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多放于《社会契约论》上,“在世界范围内,《社会契约论》是卢梭研究界最重视的文本。这也许和该书的高度浓缩性有关。” 《社会契约论》是卢梭思想体系已然纯熟之时的作品,包含了他的政治思想,对宗教与人民的认知和理解。但是在其他卢梭作品上,不同的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对于卢梭的研究,时至今日已发展至横向纵向研究兼并的状态。学者们不仅将卢梭的学说与其各部作品相关联,也将卢梭本人与康德、席勒等人进行比较分析。康德曾在文章中承认卢梭是对其影响极深的哲学家。
      从一定角度上看,笔者认为中国国内的卢梭研究,多是建立在西方卢梭学说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和生成的。卢梭的学说从追溯历史的角度来说,本就是从国外引进。当时为中国之政治家和学者所用。时至今日,卢梭的学说和对其的研究,也是如此。因此,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是对西方卢梭学说研究所展开的讨论。中国的学者也从对于西方卢梭研究者的理论观点中汲取了很多有所裨益的资源。
      
      (二)、卢梭作品中外版本译介情况
      1.卢梭的主要作品包括(按完成时间顺序排列):
      《现代音乐论》(1742年),
      《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1749年),
      《论语言的起源——兼旋律与音乐的模仿》(1753年),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1755年),
      《新爱洛伊丝》(1761年),
      《社会契约论》(1762年),
      《爱弥儿》(1762年),
      《致毕蒙教皇书》(1763年),
      《山中书简》(1764年),
      《植物学术语词典》(1766年),
      《音乐辞典》(1767年)
      《英雄所需要的道德》(1769年),
      《卢梭评判让-雅克:对话录》(1775年),
      《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1778年),
      《忏悔录》(1788年)。
      2.卢梭作品的中文版本译介情况
      卢梭作品的中文译介,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晴。1789年黄遵宪出使日本,当时日本国内卢梭的思想传播广泛而影响深远。黄遵宪最早接触的卢梭学说是留法日本人中江笃介翻译的《民约译解》。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年,日本出版了大量卢梭的著作。自1896年起,严复、梁启超等学者纷纷推介卢梭学术。1898年上海同文译书局出版《民约通义》,此为中国最早的《民约论》汉译本。1906年,文明书局出版《民约论》单行本。中江笃介的译本据说错误很多,1916年马君武译出《足本卢骚民约论》,于1918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在新中国成立后,1957年何兆武先生翻译《民约论:社会契约论或政治权利原理》,196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苏联学者阿斯穆斯的著作《卢梭》。1978年,我们学界重新开始对卢梭的研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的不平等起源》、《忏悔录》、《爱弥儿》等作品都得到了学界学者们的关注。中国学界也逐步译介了一些西方学者的卢梭学说研究著作,例如卡西尔的《卢梭•康德•歌德》。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的《经典与解释》也陆续收录了国外学者的卢梭学说研究作品。
      《论科学与艺术》一书中译本主要有两个版本,译者分别是何兆武先生与李平沤先生。《社会契约论》的译本除了1958年何兆武先生翻译的《民约论》,还有1963年版的《社会契约论》。以及李平沤先生译介的版本,于2011年出版。《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主要中译本有1982年李常山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2007年李平沤译《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与基础》,均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爱弥儿》的主要译本是李平沤1978年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译本较多,主要有李平沤译,200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袁筱一译,2007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忏悔录》的中译本有黎星译,1986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忏悔录》。李新蕾、高莉敏译,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和陈筱卿译,2011年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
      《论语言的起源——兼旋律与音乐的模仿》由吴克峰、胡涛译,2010年北京出版社出版。《卢梭批判让•雅克:对话录》,由袁树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出版。《新爱洛伊丝》由伊信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出版。
      《文学与道德杂编》由吴雅凌译,2009年华夏出版社出版。《植物学通讯》由熊姣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但是,卢梭的《考察波兰政府》、《科西嘉宪法草案》、《山中书简》、《致达朗贝的信》等著作尚无人译介。
      二、 《论科学与艺术》内容评述
      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的论文中,卢梭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对于当世的风俗更多的是败坏和堕落的消极影响。卢梭通过对比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他本人身处的社会做对比,认为科学与艺术带来了不必要的奢靡和欲望。卢梭列举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并结合自己的假设进行层层论述。论文中出现大量的讽喻式呼告,卢梭大声疾呼自己的观点。
      在第一部分中,卢梭提出,科学与文化的复兴,将人的素质与道德“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是这新风俗道德的背后其实是道德伦理的一片苍夷,新风俗只是一个虚伪的外壳遮住了随着科学与文化复兴而异化的纯朴风俗。埃及、古希腊、罗马帝国,甚至是遥远的中国的兴旺与覆没,都是卢梭所列举的例子。在这一部分,卢梭主要是通过从历史和现世这样的外在视角来批评科学与艺术的复兴种种消极影响。
      第二部分卢梭把注意力放在科学和艺术本身,通过对科学和艺术的分析来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科学和艺术的复兴,在卢梭看来,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审美力和判断力,并且混淆了什么是真正的知识与常识。人民所掌握的知识并不是真正的知识,而是科学理论和文学艺术的衍生教条。
      第戎学院将奖项颁发给卢梭的重要原因是“说理的辩才”和“文章笔法的清新”。所以论文的书写方式和语言风格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丰富的历史实例散布在论文各处,它们给论文观点的陈述提供了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卢梭将历史事实伴随假设演绎的方式进一步去论证其思想。他还运用对比的方式比较科学与艺术复兴前后的风俗差异。他的写作有恢弘的叙述气势,框架庞大,颇有演说的酣畅淋漓之感。在论文中他也多次运用讽喻式的呼告向当世的学者文人们表达他对世风日下的担忧,例如“大名鼎鼎的阿鲁埃,请你告诉我,为了故作风雅,你牺牲了多少强壮有力的美?为了炫耀你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所能表现的风流才华,你少写了多少伟大的作品?”
      卢梭所关注的问题的落脚点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以及其影响下的风俗是否“日趋纯朴”。他得出的结论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并未使风俗“日趋纯朴”,反而带来了堕落和毁坏。我认为在这篇富于激情和论辩精神的论文之中,应当注意几个词“复兴”,“风俗”,“纯朴”。因此对于《论科学与艺术》的分析,应该在划定的这个范围内进行。卢梭关注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和风俗之间的关系,对于风俗所产生的影响。风俗是否纯朴?科学与艺术能否有助于使风俗纯朴?
      在论文的小引部分卢梭提出这样的疑问:“科学和艺术的复兴,是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还是促使风俗愈来愈败坏?” 在此处,卢梭的用词是“复兴”,“风俗”。意味着科学和艺术是再次于世发扬光大。卢梭的论文讨论范围仅在风俗方面,传统文化有言:“美教化,移风俗。”风俗是关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品质,气质,最遥远的梦想和最切实的琐碎之事。
      卢梭认为当时民众的科学观念不是真正的知识,而真正的知识遭到“冒充”。他在论文中多次谈及“常识”。他认为科学知识不应该成为人们需要知晓的内容。因为那不符合“常识”的标准。大众应该获取的知识是常识,是符合伦理美学的“常识”。卢梭所谓的“常识”,是与他理想中的风俗相互联系,他所贬斥的科学知识和已经异化的风俗也彼此联结。
      卢梭把人性都设立在了理想的至高点上,所以他对人性总是抱着失落且不信任的心态。因此综观整篇论文,虽然在逻辑方面不够严谨,但是卢梭将他所秉持的道德伦理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对风俗所抱有的大破大立、浴火重生的期冀虽难达成且频遭非议,但是其反射出的反思精神,对启蒙时代乃至今日的科学艺术发展,都是富于启发意义的。
      
      三、 拓展性讨论
      (一)、风俗之衰
      卢梭在论文的小引中强调“我自信我谴责的不是科学本身;而是要在有道德的人面前捍卫美德”。 细读论文发现,卢梭所批判的科学与艺术之过,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对科学与艺术的错误认识与利用,导致了其复兴之后对社会风俗的消极影响。他在论文中所表达的态度,是基于道德家的立场所发表的。“捍卫美德”是卢梭批评风俗之衰的终极目的,也是其反思精神的目的所在。
      卢梭对风俗之衰的定义包括:人际关系的疏远,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和了解;人们的生活骄奢淫逸,缺乏自持和美德;科学与艺术在社会中滋生了追求奢华和贪图享受的不良风气;人们失去保卫国家的能力和勇气,也丧失了思考问题所需要的审美力和判断力。
      1.失落的人类天性
      论文的第一部分,着重批评了艺术的发扬让人格的塑造出现了固定模式,人们都按照这种看似约定俗成的规则打造自我,“好像人人都是从同一个模子中铸造出来的:处处都要讲究礼貌,举止要循规蹈矩,做事要合乎习惯,而不能按自己的天性行事,谁也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规则和习惯成为了禁锢人的天性的枷锁。
      “回归自然”一直被认为是卢梭的创举。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观点“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因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风俗转而变成千篇一律的规则,成为处在社会中的人必须遵循的游戏规则,这便导致了人心的疏离。天性在科学艺术发扬光大的时候渐渐失落,如何让自然人与道德人互相平衡,应该是卢梭在贬斥风俗之衰之后需要思考的问题。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爱弥儿》等著作中也注入“回归自然”的理念。对自然的召唤,是直面风俗的衰败而提出的有力呼声。
      2.堕落的社会风气
      在论文第二部分,卢梭将科学与艺术同道德相联系,直斥科学与艺术源自于人性道德的阴暗面:“天文学诞生于人的迷信,雄辩术是由于人们的野心、仇恨、谄媚和谎言产生的,数学产生于人的贪心,物理学是由于某种好奇心引发的。所有这一切,甚至连道德本身,都是由人的骄傲心产生的。”
      迷信,野心,仇恨,谄媚,贪心,骄傲心甚至是好奇心,都被列入坏品德之列。卑劣的品德造成风俗的严重败退。卢梭把科学艺术生成的责任归咎于人类不良的品行。笔者认为,卢梭所说的科学与艺术,被当时的人们错置了功用,因而才有了所谓的风俗的衰颓之势。
      17世纪以来,人类在科学艺术领域的成就刺激着人们的神经,科学与艺术逐渐变成了学者文人们痛斥宗教狂热和蒙昧主义最好的武器。崇尚知识的理性精神被放大甚至异化,这直接影响到与民众的心智切身相关的风俗。科学与艺术的再次复兴被错误地利用,被放置在利益的天平上,被迫与他物较量。
      卢梭认为艺术(文学)是比科学更加无用且恶劣的事物。他之所以反对文学和艺术,我认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卢梭认为文人们创作的动机是不纯的。文人们的目的都是贪图物欲和争取名利,而不是为自我为内心在写作。这和卢梭自己所坚持的写作是不同的。因为文人们写作时的动机不纯,因此卢梭也认为这些文人们创作出来的作品会败坏民众的灵魂,且不会为国家与社会的前进发展做出推动。因而说在论文中他将文学的作用视为“微乎其微”且“空耗国家财产”。
      3.错位的价值判断
      卢梭在论文中多次提到的几个词语:“审美力”、“判断力”、“常识”。因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令社会风气愈发浮夸,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也随之加剧。由此诞生的富翁和空谈理论的人,被卢梭视作“美德和常识的敌人”。“奢侈之风一盛行,必然会败坏风尚;风尚一败坏,又必然会败坏人们的审美力。” 奢侈之风、风尚和审美力是相互关联的三个要素。
      卢梭从论文的开头部分就一直在强调科学知识绝不是常识。常识遭到科学理论的冒充,而人们所接收到的知识不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卢梭在悲叹:“他们学了一条条语法规则,可就是没有人给他们讲做人的道理。”
      以下是卢梭提出的几个论点:“对文学的爱好,预示着一个国家的人民中间已经开始的腐败现象将加速发展,因为,在一个国家中,这种爱好的产生,是由于做学问的人有两种坏习气,即:贪图安逸和爱出风头,愈做学问,这两种坏习气便愈严重。” “对文学、哲学和美术的爱好,将取代我们心中对我们的根本一物和真正的光荣的追求。” 奢侈之风一盛行,必然会败坏风尚;风尚一败坏,又必然会败坏人们的审美力。”
      这三句话清晰地展示了卢梭的逻辑线索。
      价值判断的位置至关重要,审美力和判断力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又同时影响社会风气的走向。而审美力与判断力的错位,与常识的异化带来的后果便是风俗的衰颓。启蒙运动的目的就是提倡理性精神,拥有正确地判断力是对于人而言是至高的要求。价值判断的错位,既是卢梭对于启蒙时代的反思,也体现了卢梭对于理性光辉的追求。
      
      (二)、理性背后的反思
      在科学与艺术得到长足的空间和时间得以复兴的当时,卢梭看出了理性下的启蒙思想在不断扼杀人性最纯朴的美德与风俗,道德丧失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当时,十分有必要对启蒙思想进行反思。在《论科学与艺术》中,由于不够缜密的逻辑,我们难以得出一个准确地价值判断标准。通过对《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阅读,在卢梭看来,如果要恢复人民纯朴的风俗和美德,就需要回归到自然之中,通过“自然教育”,达到启蒙的终极目标。
      在启蒙思想家看来,要打破君主专制的束缚,就必须将人类从蒙昧无知的枷锁中解救出来。这便是启蒙运动的任务,让人摆脱迷信和盲从这样的无知和无助。因而,启蒙思想家大力推动科学与艺术的复兴,通过科学理性的精神,带领人去探索自然世界。以此摆脱对于命运和世界的恐惧,宗教的捆绑,以期获得思想的解放和自由。随之而来的,是理性精神的滥用,是科学与艺术在正常轨道上的偏离。
      科学与艺术给社会和人带来了财富与知识,摆脱了无知和蒙昧的状态,但是也造成了社会风俗的衰败和道德的逐渐丧失。卢梭不仅在他的论文中批评了道德的陷落,否定了风俗因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并未日趋纯朴,还讽刺了启蒙主义和启蒙思想家的自大与自负。当时之情境,非常有必要对盛行且似乎有忘乎所以之势的启蒙思想进行反思。
      反思的过程中,卢梭发现损害社会风俗和人性道德的便是科学和艺术以及理性思想的发展盛行。“在现代社会中,科学被严重世俗化、庸俗化了,科学开始逐渐丧失其人神沟通的功能,沦落为创造物质财富的工具。 ”启蒙思想给予人面对自我的勇气和探索未知的野心,但是也打开了人类道德自持的开关,人们在开放的洪流中失去了道德的基准和底线。科学与艺术让人们摆脱贫困,拥有财富。财富必然会带来利益的获取与纷争,利益冲突是直接影响风俗与道德的因素。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曾写道:“动物由本能来决定取舍,而人则依靠自由意志。动物无法偏离自然给它设定的轨道,即使那样做对它有利;相反,人经常偏离这种轨道,即使那样做对他有害。” 这段话可以诠释启蒙运动中科学与艺术的泛滥以及人将其利用得程度已然脱离了自然的正常轨道。当偏离之时,当然急需对于启蒙精神的反思和批判。卢梭对人性抱着至高的期待,兼怀着不信任和失望的认知态度。而他所反思的问题,正是人类社会在走向现代性时的重重问题,现代社会是被利益与物质驱使的,人们从自然的和谐面走向了自然的对立面。从与自然和谐共处,转化到了利用自然且试图驯服自然为己是从的反面状态。和谐之中,便有最纯朴的民风和最本真的善与美德。反思精神的目的,不在于真正地劝导人们从风俗之衰的阴影中回归到最纯朴的真善美,而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启蒙精神、理性思想与利益诱惑相互制衡,在彼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
      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斯宾格勒认为卢梭是“浮士德心灵”的代表人物,他拒斥伟大的文化和所有重要的传统,他要求的是纯朴的民风。纯朴的民风之下实质上就是纯粹的美德。卢梭的追求针对的是“具有城市才智的人类” ,其原因是“这种才智厌倦了城镇和晚期文化”。这样的纯粹性意在打破科学与艺术带来的毫无益处的教条和桎梏,“渴望摆脱不再属于它活生生的联合体因而受到嫌恶的象征主义”。重建道德与风俗,我们可以将此视为卢梭的反思精神希望达到的最高目标。道德对于社会形态的塑造,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道德的肇端乃是对普遍而永恒的有效性的一种诉求。” 卢梭极为重视道德的树立和矫治,因此他才会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摆脱了贫困与蒙昧的人们,急需道德和风俗的重返,这样才得以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达到良好的人生。“惟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突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使自由。” 卢梭对于现代性和现代社会的批判,在笔者看来,他所扮演的角色不是一个推翻者,更近乎是一个殚精竭虑的改良者。
      《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中,卢梭痛批启蒙时代的风俗异化,美德不存。而反思之结果,首当其中的便是“回归自然”。在《爱弥儿》中,卢梭认为“只有理性才能教导我们认识善和恶。史我们喜善恨恶地良心,尽管它不依存于理性,但没有理性,良心就不能得到发展。” “自然”即生态文明,生态美德。卢梭不反对理性和启蒙精神,而是期望更正异化的风俗与道德。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反思精神实质是通过“回归自然”的状态转变启蒙时代的错位内容,重新回复纯朴的风俗和道德。笔者认为卢梭的反思精神,也可以被认为是为道德回归所做的努力。
      卢梭批判科学,艺术以及文学,提出“回归自然”的反思诉求,为现代新道德的重建而呼告,道德与风俗背后彰显的是人性自由与尊严。构建现代新道德的世界,就是为了让人民真正拥有自由与尊严。
      
      四、结语
      卢梭对于启蒙时代的反思是非常超前且深刻的。他的观点虽然另类,却是时代异样却闪亮的闪光点。启蒙时代开启了人类思想和心智的新世界,当人们在摸索着前行时,卢梭是向人们指出前方路障的指引者。在《伦理学简史》一书中,作者麦金太尔这样评价卢梭:“他有意使自己与整个启蒙运动的倾向相对立,并且部分地在与,作为一个道德哲学家,除了休谟和康德,他不可比拟地高处于18世纪任何其他著述家之上。我们看一看启蒙运动的典型著述家和卢梭对自由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就可以最好地说明卢梭的重要性。” 阅读《论科学与艺术》,我们可以发现卢梭所讨论的问题,所批判的风俗衰败的表象和人类品德的顽劣之处,至今依然存在。反思现状,对敦风化俗的永恒追求,仍然是我们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人性道德与现代性的向前发展,一直都存在相互矛盾的交叉点。由于人性本身的短板,在追逐利益时我们往往会陷入道德沦丧和风俗衰败的困窘状态,反思精神是今日我们仍旧不能抛弃的重要思想。反思将成为制衡与矫治道德与风俗最不可缺的利器。
      
      参考文献:
      [1]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7月版.
      [2]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高修娟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10月版.
      [3]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2月版.
      [4]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6月版.
      [5]卢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5月版.
      [6]阿拉斯代尔•麦金太尔:《伦理学简史》,龚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9月版.
      [7]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第一卷),吴琼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
      [8]吴兴华:《对启蒙的启蒙——卢梭道德启蒙思想研究》.《科学•经济•社会》,2010,,28(4).
      [9]李妍妍:《启蒙运动的生态反思——以卢梭的“回归自然”为中心》.《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4).
      [10]徐嘉:《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中的“伦理理性主义》.《学海》,2007(6).
      [11]邹振环:《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一百种译作》,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3月版.
      [12]周采:《论西方卢梭研究的历史演进》.《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13]袁贺 谈火生:《卢梭的中国面孔——中国卢梭研究百年述评》.《政治思想史》,2010,1.
      
  •     2008年06月06日 星期五 23:57
      http://hi.baidu.com/janeeyer_12/blog/item/82a774af901fd2fefbed50de.html
      
      作为十八世纪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卢梭的最早一篇作品,《论艺术与科学》对于初步接近,探索这位大师的思想,我想,是很有意义的,于是,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找到了这本何兆武教授翻译的薄薄的小册子,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1749年盛夏,卢梭由问桑尼去巴黎访问他的好友、百科全书派的领袖狄德罗,途中小憩的时候偶然翻阅到一份《法兰西信使报》,看到上面再有第戎学院的一篇《论艺术与科学的复兴是否有利于敦风化俗?》,一时有感,就构成了这篇论文的论点。而且正好在卢梭见到狄德罗之后谈及此事时,也得到了狄德罗的鼓励。论文写成之后,也曾交狄德罗阅读,狄德罗深感兴趣,还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最终,卢梭的这篇文章获得了1750年第戎学院的奖金,而且更重要的是,卢梭因这篇文章便一炮走红,他的发迹正是由此开始的。
      据说卢梭最初本想从正面回答这个征题的,但狄德罗劝他说从正面做文章大家都会,不如反面立意,卢梭听取了狄德罗的劝告,才确定了这篇文章的主旨。但是按何兆武老师的看法,这种说法并无根据,因为这篇文章所发挥的主旨和卢梭后来一贯的思想体系是一致的,并且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他后来思想体系的一个前导。
      作为初步接触哲学,接触卢梭思想的我,也不用考虑上述这个事件的真实性,而是仅仅去认真阅读,思考,体味这篇文章的内容。
      这篇文章的论题是以疑问的形式提出的,而卢梭在序言中就明确的给出了坚决的否定回答: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不但不助于敦风化俗,而且反而是伤风败俗的。
      正如卢梭在序言的开头提及到,这个论题历来就是及其人们讨论的最崇高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他在这篇论文中要讨论的乃是人类幸福所攸关的真理之一。
      卢梭其实已经预料到人们将很难宽恕她所采取的大胆立场,因为他所反对的恰恰是人人都尊崇的事物,而且他同时也觉得他所要说的话是难以得体的,因为他所作的这篇论文正是在欧洲最博学的团体之一面前贬斥科学,在一所著名学院里颂扬无知,并且还要把对学术研究的蔑视与对真正有学识的人的尊敬调和在一起,对于这些矛盾,这的确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然而他也同时解释到:“我所攻击的不是科学本身,我是要在有德者的面前保卫德行。”并且同时说道:“忠诚对于善人要比博学对于学者更可贵的多。”
      的确,他的这个思想是贯穿于这篇论文的始终的,卢梭在这篇论文之中反对科学与艺术的发展的原因即是有关道德的问题,宗其主旨,卢梭认为正是随着科学与艺术的到来并且不断繁荣发展,人类从愚昧无知过渡到了有知识有文化,与此同时的一个更加重要的问题是,人类的道德风尚随之败坏,并且越来越堕落,而人类的道德正是作为人的人性的关键内容,也是人类幸福的关键所在!
      他凭借他丰富的学识,列举了许多人类发展过程之中的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脱离了一无所有之境却走向了道德败坏的深渊。其中大部分事例是一个王朝或者部落的衰落正是由于其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并且它们最终都是被另外一个没有科学艺术文明的完全归于自然的部落所打败并取代。其中包括名闻遐迩的塞所思特里斯所统治的古埃及自从成为哲学与美术之母后,不久就被古波斯的罔比斯,以及后来被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最后被土耳其所征服;也包括居住过曾经亮度战胜过亚洲的英雄们的希腊,随着艺术的进步、风尚的解体,永远是博学、永远是淫逸和永远是被奴役的它,就在不断的革命中不断更换着主人。“德莫迪尼斯的全部雄辩竟再也鼓舞不起来一个已经被奢侈和艺术所耗竭的身躯了。”同样还包括古罗马,它曾是德行的殿堂,却在一群优秀的诗人出现之后,变成了“罪恶的深渊”,被异族所轻蔑和野蛮人所玩弄了。其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卢梭在这篇论文中还举到了中国,不过,在这里中国是以反面材料出现的:
      “亚洲就有一个广阔无垠的国家,在那里文章得到荣誉就足以导致国家的最高禄位。如果各种科学可以敦风化俗,如果它们能够教导人们为祖国而流血,如果它们能鼓舞人们的勇气;那么中国人民就应该是聪明的、自由的而有不可征服了。然而,如果没有一种邪恶未曾统治过他们,如果没有一种罪行他们不曾熟悉,而且无论是大臣们的见识,还是法律所号称的睿智,还是那个广大帝国的众多居民,都不能保障他们免于愚昧而又粗野的鞑勯人的羁轭的话,那么他们的那些文人学士又有什么用处呢?他们所满载的那些荣誉又能得到什么结果呢?结果不是充斥着奴隶和为非作歹的人们吗?”
      在读到这一段时,我的心里隐隐作痛,且不说这篇论文的中心主体了,只是感觉到当时的中国在西方人士的眼中原来就是这么个形象,这么个模样!
      这些都是作为反例而出现在《论艺术与科学》之中的,而卢梭当然从正面也举了很多的例证,说那些为数不多的民族并没有沾染上这些虚浮的知识,他们以自己的德行造就了幸福并成为其他民族的榜样,比如:早期的波斯人,古代默契欧洲大陆上的塞种人,日耳曼人,等等等等。
      卢梭就是这样就历史经验方面,验证了科学与艺术的作用是伤风败俗的,在第二部分,他又就艺术与科学的本身来论证这一点,其中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
      “事实上,无论我们怎样翻遍世界的纪年史,也无论我们怎样再以哲学的探索来补充无法确定的编年史,都不会发现人类知识的起源能有一种史符合我们所愿望的那一种观点的。天文学诞生于迷信;辩论术诞生于野心、仇恨、谄媚和撒谎;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所有一切,甚至于道德本身,都诞生于人类的骄傲。因此,科学与艺术都是从我们的罪恶诞生的。”
      初读看起来有些滑稽可笑,但细细品味,我们发现我们的这些科学难道不正是如此的吗?如此辨证而有趣的看法,也就只有卢梭这位哲学伟人能够想得出来了!
      其实,虽然在表观上,通篇是在批判科学与艺术的进步,但我们更深层次看到的并不是一味地去驳斥科学与艺术,就如之前提到过的,他是在呼唤道德!也许是在卢梭所处时代的特征,这种对道德的需求,对道德的呼唤,对人类的正堕落入深渊的道德的提醒是必要的,而刚好在那个时代中科学与艺术恰恰在经历着一场复兴运动,于是,卢梭也正好借此来谴责那个特定的历史时代中占统治地位的贵族阶级的虚伪的科学和腐朽的艺术,也即是在抨击以社会不平等为基础的贵族统治阶级的所谓“文明”,因为,人类必定是在发展在进步的,人类的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也就成为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流向,刻意地阻挠历史的前进,只会被这历史的车轮碾得粉身碎骨。
      因此,尽管卢梭以坚定的笔锋强烈有力地论证了艺术与科学的发展只会伤风败俗,但我们并不是就因此而停止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因此而复古,甚至于回复到人类最原始的自然状态了,人类需要发展,人类需要科学,人类需要艺术,这是毫无疑问的事,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卢梭的这篇文章的价值,因为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问题,正是值得我们类所好好思考的,尤其在我们当今这个科技、社会迅猛发展的时代中,比如最最本质的幸福问题,与道德问题。
      几千万年以来,人类确实在进步,尤其今天,进步得如此之快令人窒息,我们欣喜地解决了许多问题,用我们特有的力量改造自然为向着我们人类所希望的那个方向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以前人类历史上未曾有过,甚至未曾想到的问题,比如环境问题,心理问题,道德问题等等一系列的严峻形势,人类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如何走向幸福,卢梭在这篇《论艺术与科学》中严肃地质问着当代的人类。
  •     
      卢梭是个曾经让我读得感动到眼泪掉下来的唯一一位哲学家。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读卢梭要警惕,在我看来,卢梭实在太能说会道了,所以不管有道理没道理,从他嘴里出来的话,听起来都会显得很正确。
      重读《论科学与艺术》的时候,就深深地有一种“当年果真是被卢梭这大牛说晕乎了但是仍然好喜欢他呀怎么办”的感觉。卢梭举的例子,全是读者可以捣蒜一样地点头赞同的。什么埃及,什么希腊,什么罗马,什么中国,什么日耳曼,没有科学与艺术的时候,国富民强普天同乐,一旦主动引进或是被迫发展起科学与艺术,就开始欺上瞒下人面兽心,这简直……科学与艺术真是罪魁祸首啊!我们要科学要艺术干什么,还不如活得开开心心自由自在,文明算什么,礼仪算什么,都是这种分高下的东西,害得我们失去了自主性。不过当一个没有科学与艺术的自由人,真的很幸福吗?很可疑吧?难道说,世界上没有纯粹因一个科学上的小小发现而欣喜若狂的人吗?难道说,受到冷落的天才艺术家全都被世道打消了创作的热情吗?如果科学与艺术真的那么伤风败俗,它们又是怎么诱惑人们走上这条罪恶之路的呢?卢梭认为,那是因为它们“把花冠点缀在束缚人们的枷锁之上,它们窒息了人们那种天生的自由情操……使他们喜爱自己被奴役的状态,并且使他们成为了人们所谓的文明民族。”(P21)这话太严重了,实际上,卢梭自己也澄清过,他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科学和艺术本身有什么罪过。“我自谓我所攻击的并不是科学本身,我是要在有德者的面前保卫德行。”(P18)什么叫保卫德行?自然是美好的,应该用自然的美好来取代文明的罪恶,我的理解是,他是要拒绝文明的标准,而不是文明本身。关于文明的定义,科学、艺术,都是有标准、有方向的——人们说如何如何发展它们,而不是它们如何如何本身。我喜欢做什么,我就去做,不要拿你们那一套“文明”来压我,我不需要你们判断标准下的文明,我只要我的个性自由。这是卢梭的基本观点,但如果仅限于此,这篇论文大概也得不了征文比赛第一名了。卢梭由此开始,带起的是一股宣扬天赋人权、民主思想的大潮,在他那个时代背景下,他的论文中所反对的“文明”,是统治阶级的文明,或者说,是因文明而变成统治阶级的那群人所认同的文明。这不仅仅是一个人怎样生活的问题。文明在初级的层面上并没有问题,但它一旦触发人类的欲念,带来骚乱,在骚乱中得胜的统治阶级,便会强迫人自然的美好扭曲成他们所认同的“文明”的样子,继而恶性循环……
      文明——特指统治阶级的科学与艺术,在卢梭看来,是财富与奢侈的产物。这是伤风败俗的真正本原。卢梭信仰的是人的天性,善良的人应该得到自由发展自身优势的权利和条件,而被统治阶级的科学与艺术所制约的,正是这权利和条件。文明的假面让人们觉得,只有坚信科学与艺术的唯一高下标准,才能幸福生活,但假面的背后,人们没有看到的是冰冷的面孔——强迫。人的天性被压抑,人自以为追随的科学与艺术是自己想要的,但文明的强迫扼杀的是人的可能性。回头来看这篇征文的标题: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卢梭的答案是没有,因为所谓的风所谓的俗,应该是符合人的天性的自然的美好,是真正的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没有人类贪欲引发的战争等极端苦难,科学与文艺的复兴,也的的确确是伤风败俗的。
      假如脑中空白地读卢梭,就容易这样被他带晕。这一篇论文的精妙之处在于,乍一眼看,论点是有问题的;跟着卢梭推一遍,又好像论据充分;但是结论跟常理为什么会不太一样呢?深入地研究后会发现,哦,起初读的时候理解得太浅,卢梭拿出的,是在另一个层面上站得住脚的观点。而我觉得,就冲着“人的自然天性是美好的”这一基本判断,我也愿意跟随卢梭,去研究那些更加纠结的问题。
  •   启蒙时代的习气基本是乐观地认为,以理性追求美德是唯一一条值得信赖的进步道路。卢梭也是这个思路,进步就意味着要斗争,要与非进步的元素进行斗争。于是,卢梭和毛都是启蒙的后嗣。
    进步成为了一种强制,今天流行的也是这个调调,科学和艺术都以超越前者为目标。奶和蜜的企图总是导致了尘与土的结果,看来是人类不可逃避的命运,天罗地网无处逃避。
  •   时代的因素,现在难免怀疑
  •   好犀利的样子。
  •   老師,我之前瀏覽過這本書,感覺條理不明晰,甚至有點堆砌史料的嫌疑……
  •   是吧,我这次读还好,除了最后的那个让步赞美哲学王.
  •   老師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不是絕對的):法國人寫東西比較飄逸,不似英德人那般邏輯縝密?這極可能是我的成見。
  •   似乎是的,不过笛卡尔不应该这么算哈。
  •   卢梭在文章中强调了他并没有否认科学的作用,而是说不具有研究科学能力的人妄谈科学是有害的,因为这种谈论是矫揉造作的。而对于科学的谈论与研究应该交给那些诸如笛卡尔之类天才们。虽然科学可以推进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大众的参与会败坏风俗。卢梭在《纳尔西斯》序言中强调了他讨论的只是风俗问题,而非其他问题。对于艺术的论述也是相似的。这更符合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谈到的精英政治。所以楼主并没有真正理解卢梭想谈论的重点。
  •   以前看《忏悔录》对他也有轻视之感,二三月份看《卢梭传》《论科学与艺术》《论不平等》《社会契约论》,才知道他真心强大。
  •   我遗漏了很重要的一个事实,就是卢梭无视了文化的巨大向心力,发生在东方的文化同化现象
  •   在科学艺术风生水起的启蒙时代,卢梭,一个鞋匠的儿子,有什么有勇气反对启蒙?他一定不是傻了……他和狄德罗的反目勿宁说是和整个启蒙运动的分歧。
  •   同意你的看法啊,感覺這就是犯中二病的盧梭啊,盧梭成熟以後的作品會好很多。
  •   山中来信有译本了
  •   挖,这不会是学年论文吧
  •   不是哦。这是美学课的作业而已。占50还是30分。
  •   怎么可以这么认真……_(:зゝ∠)_
  •   呃……谢谢!
  •   写的真好,读后有收获
  •   1觉得卢梭的历史引用很不严谨啊,历史哪有他说得这么简单和绝对?
    2虽然卢梭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的,但我总感觉这篇论文的落脚点在于人性的瑕疵:“科学的产生是因为人的坏思想”,这个坏思想是从何而来的呢?
    3如果把卢梭这篇论文的文明限制在统治阶级的文明,本文是不是有种暗讽的意味了?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