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哲学

出版时间:2007年8月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俄]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页数:352  字数:332000  译者:于培才  
Tag标签:无  

前言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我的精神生活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早在童年,我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了兴趣,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比任何一位作家和思想家都要深刻。我总是把人们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与没有他那种气质的人。我对哲学问题最早期的思想倾向就源于陀思妥耶夫斯基那些“该死的问题”,每当我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总是不断给我带来新意。在少年时代,《宗教大法官的传说》的主题就在我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我第一次注意到基督,就是见到神话中的基督形象。自由的思想始终是我的宗教处世哲学和世界观的基础,这种最初的自由本能使我将陀思妥耶夫斯基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很早就想写一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但只写了几篇文章,完成了一部分。1920~1921年冬天我在自由神学院讲授陀思妥耶夫斯基,这彻底促使我将所有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汇集起来。于是我写下了这本书,它不仅试图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而且也注入了我个人世界观的很多东西。

内容概要

本书为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一卷,译自俄文版别尔嘉耶夫文集第二卷,由莫斯科艺术出版社1994年出版,原书名为《创作、文化和艺术的哲学》。全书收有他关于文化、文艺创作与艺术方面的文章19篇。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原以单行本的形式由YMCA出版社于1923年在布拉格出版,是别尔嘉耶夫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与艺术方面的代表作,它与首次发表于1918年3-4月《俄国思想》第39-61页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关于人的启示》一文,构成了别尔嘉耶夫论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艺创作与艺术方面的姊妹作。前者侧重于挖掘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所体现的世界观问题,后者侧重于揭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所体现的关于人的启示问题。    《斯塔夫罗金》一文首次发表于1914年5月《俄国思想》第80-89页。别尔嘉耶夫认为,《群魔》的悲剧是着魔和疯狂的悲剧。陀思妥耶夫斯基从中揭示出俄罗斯精神形而上的歇斯底里。所有人都着了魔,所有人都发了疯,所有人都在抽搐和痉挛。只有斯塔夫罗金一人没有发疯,他惊人地平静,死人般地冷漠;他无声无息,有气无力,完全僵化。这就是《群魔》的全部实质所在。而斯塔夫罗金本人只剩下一副死亡的面具,这副面具游荡在由曾经的活人制造的疯狂中。这是死人斯塔夫罗金的面具和被他用尽耗光了精力的疯狂。

作者简介

作者:(俄国)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译者:于培才

书籍目录

第一部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序 第一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精神形象 第二章 人 第三章 自由 第四章 恶 第五章 爱 第六章 革命。社会主义 第七章 俄罗斯 第八章 宗教大法官。神人和入神 第九章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我们第二部分 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中关于人的启示 斯塔夫罗金 悲剧与日常现象 K.列昂季耶夫:反动浪漫主义哲学家 基督和世界:答B.B.罗赞诺夫 论俄罗斯人内心“永远的婆娘气” 20世纪初的俄罗斯精神复兴和《路》杂志:《路》十周年献词 克服颓废主义 新基督教(Ⅱ.梅列日科夫斯基) 反映文化的魅力:关于B.伊万诺夫 艺术的危机 俄罗斯的诱惑:关于A.别雷的《银鸽》 星辰的小说:对A.别雷的小说《彼得堡》的思考 模糊的面貌 л.托尔斯泰 л.托尔斯泰宗教意识中的旧约和新约 为A.勃洛克辩护 关于E.波普拉夫斯基的《日记》 俄汉人名对照表

章节摘录

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是不是地下人,他是否同情地下人的思想辩证法?这个问题不能静止地提出和解决。它应该动态地加以解决。地下人的世界观不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积极的世界观。陀思妥耶夫斯基用自己积极的宗教世界观,揭露地下人为所欲为和反叛道路的危害性。这种为所欲为和反叛导致人丧失自由,并使人格分化瓦解。坚持人具有非理性自由的惊人思想辩证法的地下人,是人的悲剧之路、经历自由并体验自由之路的一个因素。自由是最高级的幸福,人无法拒绝它而不再做人。地下人在其辩证法中否定的东西,也遭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积极世界观的否定。他将彻底否定人类社会的理性化,彻底否定一切让平安、理智、幸福高于自由的企图,否定未来的水晶宫和靠扼杀人格建立的未来和谐。但是,他引导人继续在为所欲为和反叛的路上走下去,以便揭示出为所欲为将扼杀自由,逆叛会否定个人。自由之路或者导致人神化,让人归于自己的终结和毁灭,或者走向神人化,找到自身的拯救和对自己形象的彻底肯定。假如他有上帝的形象和相貌,假如有上帝,就只能是人。假如没有上帝,假如他自己是神,那就没有人,他的形象也就不复存在。只有基督才能解决人的问题。地下人的思想辩证法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思想辩证法的初级阶段;它从那里起源,但并没有完成,而是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真正完成的。但是有一点毋庸置疑:地下人奋起反抗的那种被迫强制的理性化意识没有回归之路。人应该穿行于自由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示出,当人被硬塞进理性的框框,生活被排列成表格时,他“此时就会装疯卖傻,为了不要理智,坚持自我”。他承认人身上的“幻想成分”对人的本性至关重要。斯塔夫罗金、维尔西洛夫、伊万·卡拉马佐夫将是“神秘的”,因为人的本性从其矛盾性,从其非理性,从其对受难的需求来说,是根本无法猜测的。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其人类学研究揭示出,人的本性是高度动态的,其深处蕴含着烈火的运动。平稳和静止只存在于表面,只存在于人的最表层。在平稳的日常生活背后,在美好的心灵背后,隐藏着疾风暴雨,洞开着无底深渊。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人,已经陷入暴风运动的状态。他坠入那漆黑的无底深渊,并在那里获得光明。光明不仅是为了衬托优雅的外表,光明也可以照亮无底深渊,并且,这才是真正的光明。

媒体关注与评论

查尔斯·泰勒(CharlesTaylor)终于在2007年9月推出了他的皇皇巨著——《世俗化时代》(ASecularAge,HarvardUniversityPress,September,2007),他在书中以思想史的方式展现了现代社会从宗教氛围中展开世俗化的过程,不过直到今天,这个世俗化进程并没有能够完全宰制现代社会,上帝也似乎并没有因此就死去,相反宗教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泰勒从而试图以这样一本厚达800多页的著作来对现代社会的单一世俗化理论提出挑战,现代化应该是多元的,而且还应包含了民主的政治实践与超越意义的寻求,这一结论其实今天看来,与他过往的想法无大差别,但是当一个垂垂老矣的人以这样一本著作来为其思想作出确认时,我们或许应该对此认真对待。接着泰勒的思路,现代社会中对于宗教的了解非但不是多余,反而是多重现代性中的必要内容。中国人对于西方宗教的各派,尽管引介无数,其实并不算熟悉。我们曾经对俄罗斯思想家的热衷,其实也并没有激发起了解俄罗斯东正教传统的兴趣,但是当我们阅读像别尔嘉耶夫的《文化的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这样的著作时,却仍然不断地看到东正教的巨大背景隐约其后,而这只需要阅读该书的第一部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就可以获得强烈的感受。在我个人的思想启蒙初期,俄罗斯的思想曾经作为一种鼓舞性的力量产生出极大的力量,后来却跟随所谓主流的思潮浪荡在英美分析哲学中,并奉为圭臬,今天重读别尔嘉耶夫,非但不会为其表述的模糊暧昧而不满,反而会觉得,书中所描述的种种真实的体验才是哲学(或宗教)真正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天主教传统的著作在国内也陆续被翻译出版,如德尔图良的《护教篇》(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7月)就是古罗马著名的基督教护教作品,而石敏敏先生所翻译的西塞罗的《论神性》(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6月)也已出版,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固然可以借助这些译本了解古罗马拉丁文化的细节,而我们这些“槛外人”或许需要了解的是,古希腊与罗马这两个文化璀璨的时代,哲学家们均无法与宗教脱离干系,今天的我们又有怎样的把握来把宗教经验驱之门外,充耳不闻?“上帝死了”,是尼采说的,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哲学家,说出了揭穿现代世俗思想这件“皇帝新衣”的第一句无忌的童言。但是如果把他仅仅理解成一个破坏者,这无疑又太过偏颇。《瓦格纳事件/尼采反对瓦格纳》(卫茂平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这本书讲的似乎是一个音乐的事件,但是对于尼采而言,瓦格纳是他试图超越时代的一个迷思,他曾经以为瓦格纳的音乐可以如宗教一般拯救心灵,但是后来却真正认识到,他的音乐其实是现代浪漫派传统的一个集大成者,体现了现代性的最为核心的部分,比如形式与本质相分离、喜好繁文缛节与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如此看来,尼采哪里是一个现代性的开启者,他简直就是一个现代性的反对者。不过略微让我感到疑惑的是,尼采在这本书中回忆古典音乐传统时,提到了莫扎特,却不提巴赫。要知道门德尔松在1829年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重新激发出对巴赫音乐的关注,而尼采生活在19世纪中后期,没有理由不知道巴赫的音乐,翻阅了《简明牛津音乐史》(杰拉尔德·亚伯拉罕,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才粗粗明白,像巴赫这样一个教堂音乐的传统,在19世纪已经由于新教革命与各个教派的纷立而难以为继,《马太受难曲》这样的作品已经难以抵挡大型管弦乐与歌剧的冲击。而一位朋友更是给我找到一条直接的线索,尼采其实评论过巴赫:“巴赫的音乐中包含着太多原始的基督教,德国性和学究气,在现代欧洲音乐发展的转折点上,他总还是把头扭向中世纪。”如此看来,尼采对古典音乐的看法,或许还需要作更多的细致考察。另外需要提及的是,这本书还有一个山东画报出版社在2002年推出的版本,而周国平也曾在《悲剧的诞生——尼采美学文选》(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中收录有《瓦格纳事件》,我并未比较过这数个译本的差别,但是按照个人的阅读感受,卫茂平的这个版本相当不错,值得推荐。回到关于中国现代思想的部分,舒衡哲的《中国启蒙运动:知识分子与五四遗产》(刘京建译,丘为君校订,新星出版社,2007年8月)也算是一本老书重出,前有山西人民出版社早在1989年推出的版本,或许那时国内只是对书名显示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对美国的学术研究状况缺乏了解,作者本有一个中文名(舒衡哲),却被直译成微拉·施瓦支,如今重译出版已经时隔18年,当年被启蒙所鼓舞的知识分子,如今已经秋叶凋零,看来启蒙运动也未免不会流于“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尴尬困局。

编辑推荐

《文化的哲学》:别尔嘉耶夫文集。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文化的哲学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5条)

 
 

  •   作为文化研究的一部著作,别尔加耶夫的这部书值得一读。全书文字亲切,内容翔实,观点清晰新颖,对于广大爱好俄国文学的读者来说是一部振聋发聩之作,对俄国文学的主要脉络介绍的较为详尽,主要人物特别是焦点性人物更为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   很喜欢,祝福当当网约伴办好
  •   写论文参考用,一直都在当当买书,实惠
  •   认识到苏联反文明的真实历史
  •   没看过陀作品的看这书会有点晕。它从几方面点评了陀,反复吹捧。癫狂,信仰加思才造就的文学?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