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

出版时间:2006-10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余甲方  页数:422  
Tag标签:无  

前言

本书的“近代”,是指清末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阶段。当中以中华民国成立分前后两段,分述传统音乐和新兴音乐的历史发展。传统音乐指民族民间世代相承的、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音乐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亦即人类口头与非物质的音乐文化遗产。本书以传统的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五大类民间音乐表演艺术为基础,选择这一时期的部分音乐品种、民间乐人为例阐述。同时强调了它们与民俗、宗教、祭祀、仪式音乐和新兴音乐的某种联系。新兴音乐指中国音乐的“千年一变”,即在中国现代化转折的初期,受西方专业音乐教育和影响的具有新的时代意义的各类音乐事项。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编写滥觞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左翼音乐家出于形势的需要,编出了以左翼和救亡音乐的成长、发展为主要脉络的中国新音乐运动史(讲义)。1949年以后,以此为理念和框架演绎成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教材)长期以来一枝独秀,可以见得出学科初创的艰辛与稚嫩。“十年浩劫”后的八十年代对五四传统回归的期待和呼唤,显示出思想解放带来的拨乱反正、突破创新。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语境下的视野进一步扩大,“重写音乐史”的呼声响起,显示出学科走向成熟的稳健步履。

内容概要

  《中国近代音乐史(1840―1949)》为“专题史系列”之一。综合了迄今为止中国近代音乐史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编纂,作出独到的解释,内容既精练又完备,包括自1840年至1949年中国近代音乐发展的轨迹,分上编:传统音乐与下编:新兴音乐。既回溯了传统视角的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器乐、民歌与歌舞音乐,又阐述了新兴音乐包括西洋音乐的传入我国及我国近代音乐新人的出现、成长及其对音乐思潮、理论、社会的影响;洗练流畅的文字背后,潜藏了逻辑的、审美的基座。

作者简介

余甲方,复旦大学音乐教师。1949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理论作曲学科、上海师范大学音乐系。先后进修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师从中国音乐史学家夏野教授、冯文慈教授。从事上海师范大学的高师音乐专业教育和复旦大学的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三十余年。著有《楚声沿革考略》、《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学的思考》、《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插图本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高校校歌》(合著)、《音乐鉴赏教程》(主编)等学术与教研成果。现为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史学会会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音乐专业委员会理事、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音乐教研室主任。

书籍目录

上编 传统音乐的嬗变一、清末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1840-1910)(一)说唱音乐的兴盛(二)戏曲音乐的繁衍(三)合奏器乐的繁盛(四)独奏器乐的成熟(五)仪式音乐、宗教音乐的承袭(六)歌舞音乐与民歌的演进二、民国时期(1911-1949)(一)说唱音乐的衍变(二)戏曲音乐的革新(三)器乐的嬗变(四)民歌与歌舞音乐的出新下编 新兴音乐的勃兴一、清末民初时期(1840-1919)(一)西洋音乐的传入(二)留日学生的音乐活动与新型学校音乐教育初始(三)沈心工、曾志志、李叔同的音乐活动(四)学堂乐歌的内容和意义二、“五四”运动至北伐战争时期(1919-1927)(一)新音乐社团与近代专业音乐教育初创(二)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三)新音乐理论建设初始的思想碰撞(四)王光祈的音乐研究与丰子恺的音乐思想(五)萧友梅、赵元任、黎锦晖、刘天华与新兴音乐文化的创建三、十年内战时期(1927-1937)(一)左翼音乐运动与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二)聂耳、吕骥、张曙、任光的音乐创作(三)群众歌曲的创作(四)黄自、青主等人的音乐思想与音乐创作四、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7-1949)(一)抗战初期的群众歌曲创作(二)“鲁艺”音乐教育与新歌剧《白毛女》(三)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音乐创作(四)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五)麦新、张寒晖等人的歌曲创作(六)沦陷区的音乐概貌(七)国统区的新音乐运动、音乐教育和歌曲创作(八)沦陷区与国统区的器乐创作(九)陶行知的音乐美育思想与实践主要参考资料后记

章节摘录

插图:京剧作为此期皮黄腔系统的后起之秀,发展最为成熟,成就最高,堪称皮黄腔系剧种的代表。京剧的主要声腔西皮、二黄由于调式、骨干音和旋律运动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其音乐性格的不同。一般说来,西皮唱腔流畅、明朗,二黄唱腔稳健、凝重。这两种声腔依仗丰富的板式变化,在表现人物感情,推动剧情发展,展示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方面具有着极为成熟的表现力。而在所有皮黄腔系的剧种中,京剧的板式是最为齐全的。西皮有原板、慢板、快三眼、二六、快板、散板、摇板、滚板、导板、回龙、反西皮和南梆子等;二黄有原板、慢板、快三眼、散板、摇板、导板、回龙、反二黄和四平调等。至民初,各地属皮黄系统或含皮黄声腔的剧种已发展至二十多个。虽都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以相同定弦法的胡琴为主要伴奏乐器,但风格上却有着明显的差异。这实为在传播过程中,因各地方言语音和民间音调的差异而产生出不同地区的皮黄腔,又因属板式变奏体的皮黄腔在正调之外还发展出了反调,调式、调性的色彩对比更加丰富,表现力更强。另皮黄以外,于清末发展为地方大戏的其他几种声腔,如弦索、梆子、乱弹等亦然,所繁复衍变出的纷杂剧种和腔调流布覆盖于全国各地。

后记

本著内容选自我在高校讲授的中国音乐通史(近代部分)。虽然是三十余年的教研积累,但离生动地反映历史原生态,使学生了解音乐历史的基本事实这一目的,总感觉差得远。这无论可以找出多少种客观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主观上的能力和努力不够,只好有待于自己“每天挖山不止”地学习、提高,来追赶不断发展的教育形势和教学要求。本著成书时按流行的编年体写法设定框架提纲,借鉴了纪传体写法叙述人物事迹。不知这种尝试能否使音乐史写得有点声色。在此,我要告慰我的已故恩师、中国音乐史学家和教育家夏野先生。当年如果没有先生的指引和鼓励,我怕很难在这条崎岖山路上跋涉到今天。最后,我要向为本书出版辛劳多年的责任编辑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编辑推荐

《中国近代音乐史:1840~1949》:专题史系列丛书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中国近代音乐史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条)

 
 

  •   这本书我也很喜欢,内容很好,也比较系统,希望卓越多多引进这类音乐的史书的著作。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