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6-8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杨心宇 页数:442
Tag标签:无
前言
把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古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的法治强国,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一个共同心愿。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的宏伟目标,造就大批德才兼备、具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和扎实的法学功底的专门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司法部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借鉴国外法学教育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于世纪之交推出了培养“高起点、宽口径、实用型”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暂定名为Juris Master,简称JM)的新举措。目前,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正在积极进行JM教学的试点工作,已经具有法学学士学位或其他本科学科学位的学生,在为期三年的JM课程的学习中,将能接受系统、深入的法学理论教育,全面提高法律素质,能够为国家的法制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有鉴于此,具有七十多年法学教育历史的复旦大学法学院,力图将长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多彩的法学教育经验和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JM的教学工作之中,并为此专门组织研究生导师编写了一套适用于JM教学的、内容涵盖法学教育主要专业课程的研究生教材。编写这套教材的目的有三:一是集中反映复旦大学法学院的整体研究水平和教学经验,重视学术规范,突出JM教学中的法律素质教育的主题。二是强调教材的理论深度和广度,希望学生能够通过这套教材的学习获得更加全面而坚实的法律知识和实践能力,把握法学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研究方法。三是弥补JM教学中缺乏系统的、高质量的专用教材的缺陷,为进一步提高JM教学水平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在蓬勃发展的中国,法学又是一门充满活力的蒸蒸日上的学科。这套教材不仅强调反映法学研究的历史成果和学术遗产,更注重体现国内外法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不仅希望为学生提供体现当前研究水平的一般结论,更要求为学生提出一系列代表法学发展方向的研究课题。因此,这套教材并非仅适用于JM的课堂教学,同时还是具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读者的法学理论读本。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历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衷心希望编写的这套教材能为法学教学的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我们的行列,与我们一起共同奋斗。
内容概要
本书着重阐述了法的本体论、历史论、功能论、发展论、法治论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力图在已有的学术水平上对法学理论加以深化,从哲学的高度提炼出前人的精辟思想。 本书结合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法与生命、互联网等关系、法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阐述了一些新的法学理论问题,使本书能够贴近生活、面向实际、回应社会、着眼发展、与时代脉搏相通。 本书为复旦法学院“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材”( 即 JM 教材 ) 。法理学是法律科学中的领头学科,在法学教育和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内容分为六编共二十章,着重阐述了法的本体论、历史论、方法论、功能论、发展论、法治论等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力图在已有的学术水平上加以深化,从法哲学的高度提炼前人的精辟思想,并提出和解决一些新的理论问题,使法学观理论能够贴近生活,面向实际,回应社会,始终保持与时代脉搏共振。本书第二版作者充实了一些内容,并作了部分修改。
书籍目录
第一编 本体论 第一章 法的本质 第一节 法的概念 第二节 法的本质 第三节 法律价值 第二章 法的内容 第一节 权利 第二节 义务 第三节 权利义务的分类与关系 第三章 法与道德 第一节 法与道德的关系 第二节 法的道德基础 第三节 道德建设与法治实践第二编 历史论 第四章 大陆国家法律体系的演进 第一节 早期文明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 古典文明时期的法律 第三节 中世纪法律制度 第四节 近现代法律制度 第五章 英美国家法律体系的演进 第一节 英国法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英国法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英国法的传统特色 第四节 美国法的形成与发展 第五节 美国法的哲学基础 第六节 美国法对英国法的继承与发展 第六章 习惯法的发展 第一节 习惯法概述 第二节 习惯法的采用 第三节 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第三编 方法论 第七章 法学方法总论 第一节 法学方法论的概念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第三节 法律研究方法的类型 第八章 自然学方法论 第一节 自然法学方法论的含义 第二节 自然法学方法论的历史与现状 第九章 实证法学方法论 第一节 实证法学方法论的含义 第二节 分析法学方法论 第三节 社会学法学方法论 第十章 解释学方法论 第一节 解释学概论 第二节 法律解释学 第三节 法律解释学方法论第四编 功能论 第十一章 法律结构 第一节 法律要素 第二节 法律要素的关系 第三节 法律规范 第十二章 法的作用 第一节 法的作用概述 第二节 法的规范作用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第十三章 法的制定 第一节 立法概述 第二节 立法体制 第三节 立法程序 第四节 立法的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 法的实施 第一节 司法 第二节 执法第五编 发展论 第十五章 法与科学技术 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法律的关系 第二节 生命科技的法学问题 第三节 互联网的法学问题 第四节 其他科学技术的法理学问题 第十六章 法与经济全球化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概述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与法律发展 第三节 “法律全球化”的思考 第十七章 法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概述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与法的发展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法第六编 法治论 第十八章 民主宪政的完善 第一节 法治国家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 第三节 民主宪政的发展 第十九章 社会自治的发展 第一节 公民自治的发展 第二节 社区自治的发展 第三节 城市化的进程 第四节 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第二十章 法律文化的更新 第一节 法律文化概念 第二节 法律文化的形成 第三节 法律文化的传承后记
章节摘录
带有强烈的东正教伦理的法律虚无主义色彩的别尔佳也夫,割裂了法律与道德和正义的联系,认为实定法永远是反法的法律,法律永远倾向于侵害自由和法。虽然早期俄罗斯法学家对于法和道德的观点不一,但是,他们对于法律和道德的探索反映了其对于国家的态度,成为俄罗斯法律文化的重要问题。3.自然法对实在法的作用受欧洲古典自然法学派和德国先验唯心主义法学的影响,俄罗斯早期的法学家大多探讨自然法与实在法这一命题。奇切林对于自然法与实在法的关系的思想主要考察了后者对前者的影响,他认为:“人定法的发展受到了理论规范的影响,这些理论规范不具有强制意义,但是却成为立法者和法学家的指导原则。由此产生出自然法的概念作为人定法的对立面。这不是现行的法律,而是强制性的规律,是普遍法律规范的体系。这一体系来自人的理性并应该成为人定法的尺度和指南,它构成了法哲学的内容。”索洛维也夫认为:自然法是发达的、具有理论认识形式的法的一般思想和法的理性原则。自然法是思辨的东西,因此,它不是与实在法同时实现的存在的法,而是所有现行法的本质。“人、自由和平等的概念构成了自然法的本质。法的合理本质区别于它的历史表现或者人定法。”早期的俄罗斯法哲学对自然法与实在法的观点,代表了法学家们试图用自然法的价值观衡量俄国法律制度、用理性批判地审视现行法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对俄国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合法性的思考和挑战,表达了进行君主立宪、限制沙皇政府的权力、促使法律调整和平衡社会关系的愿望,具有历史进步意义。4.理想国家的构想任何法哲学研究总是离不开对国家的认识和把握,而早期俄罗斯法哲学的国家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德国先验唯心主义法哲学思想和俄罗斯文化传统结合的产物。
后记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而又全面的进步发展,传统的政治权威治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上而下的动员型社会体制已经逐渐被自主型社会结构所替代,与此相适应,法治也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理想目标和人民期望的新的生活方式。这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伟大进步,昭示着人类文明的向心力,体现了世界普适的人文主义关怀的巨大魅力。在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改革开放改变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面貌,国家和社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刻的变革。现实生活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新的矛盾,市场经济、独立人格、权利意识和司法干预等都在鼓励人们开拓和介入各种利益格局。国家行为领域及其内容也相继发生了重大调整。人们可能暂时还不能习惯甚至反感这些新事物。但看似无序却孕育着新的秩序。“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当前最重要的战略目标之一,彰显出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路径,并且得到了全社会的拥护和参与。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目标,不仅需要建立体现当代世界水平的法律制度,更要求在人民中形成普遍的法律意识,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进而构筑先进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法律制度的思想共识基础。它反映着社会对法的思想认识,提升着社会的精神水准,将法治与社会伦理、道德结合起来,从而起到把法制内化为精神动力的作用。中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当然应该兼具中国社会基本伦理的精华和现代法律制度的秩序功能,满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这样的高度既是我国社会质的规定性所预设的,又是国家和人民共同期盼的社会状态。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命题。
编辑推荐
《法理学导论(第2版)》: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丛教材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