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金钱

出版时间:2006-1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安迪・凯斯勒  页数:310  译者:张志莉,周年洋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这是一本妙趣横生的投资日记,里面全是局内人所讲述的幕后故事。作者安迪·凯斯勒透过他那冷嘲热讽的眼光,带领读者进行了一趟跌宕起伏的投资旅行,看尽特色不一的高科技企业、心怀鬼胎的匿名投资者以及在互联网大潮中各施手脚的风险投资家。  凯斯勒在华尔街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从技术分析师到投资银行家再到风险投资家,最后成立了一个对冲基金来直接兑现自己的投资理念。然而谈何容易,他很快就发现,每个投资者都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否则在这片华尔街的基金丛林中只能是寸步难行。  在一次飞机上巧遇奇人点拨之后,作者开始回顾历史,探索利润的本质……最终,凯斯勒找到了决定是否投资一家企业的三个秘诀,即庞大的市场、超凡的“竞争优势”,以胩运作这个优势的商业模式。借助这三个秘诀,他开始了自己寻找巨大利润的冒险行程。

作者简介

  安迪·凯斯勒(Andy Kessler):作为研究分析师、投资银行家、风险资本家和对冲基金经理,在华尔街工作近20年。他为《华尔街日报》、《福布斯》等媒体撰写过大量文章,并曾参与制作CNBC、CNN和NBC的电视节目。他所创立的对冲基金在IT领域收获甚丰,曾列为盈利率第四高的对冲基金,并在互联网泡沫风潮中全身而退,被视为华尔街的奇迹。

书籍目录

序幕:烦恼的双龙第一部分 筹集资金第二部分 革命第三部分 寻找规模第四部分 知识财产第五部分 下一个障碍第六部分 泡沫破裂第七部分 利润顺差第八部分 尾声

章节摘录

  我对投资的看法非常简单。你投资于一些公司,因为你对它的长期发展看好。我像往常一样,因为非常确信某件事,所以夸大了明显的事实。但是那些话太傻了,所以没有意义。这就像是电影工作室的人说他们喜欢制造高票房的电影,或者书商说他们喜欢出版畅销书。但股票市场是洞悉一切的,它能够羞辱所有人。你可以把真实的钱投资在真实的股票中,并且看着它们上涨、下跌、出局或者同时看到所有的这些情况,于是,人们无休无止地游行、庆祝和失望,但在股票市场的走势上仍然愚钝如初。  哪些公司?什么是长期投资?甚至投资前景意味着什么?你出多少钱?在汉鼎技术公司会议剩下的时间里,我对每一个要说话的人问了同样的问题:  “你是如何投资的?”  没有两个人的答案是一样的。  “我们是行业龙头投资者。”  “我们寻找收益带来的惊喜。”  “在合理的价格上成长。”  “追踪12个月的收益倍数。”  “没有伟大的公司,只有伟大的股票。不要忘记它。”  “我喜欢聚焦在利润上。”  “我只看一件事,就是管理层。一个糟糕的管理团队即使管理一家最伟  大的公司,经营最伟大的行业,也会搞得一团糟。而一个伟大的管理团队能够把冰块卖给爱斯基摩人,还从中获利。当我找到了一个伟大的团队时,我就永远追随他们。”  “我只看利率。当利率下降时,我就买股票。”  P26

媒体关注与评论

  凯斯勒先生的目标不是找到已经创造了突破性技术的公司,而是找到可能丌发新技术的公司……这才是创造财富的办式。……这本书是商业和娱乐的完美结合。  ——《纽约时报》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当美国在后现代化的经济复苏中寻找出路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福布斯》  凯斯勒的书讲授了重要的一课。这一课不仅适用于对冲基金经理,而且也适用于任何人:成功的秘诀存于发现你不了解的事。  ——《金融时报》

编辑推荐

  工业革命的伟大传统正走向终点,而以知识财产为核心,资本市场为纽带的全新经济体系已然成形。因此,只有从利润顺差而不是贸易顺差的角度观察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才能摆脱工业经济学家们的偏见,把握后现代社会的金钱运作之道。  凯斯勒先生的目标不是找到已经创造了突破性技术的公司,而是找到可能开发新技术的公司……这才是创造财富的方式。……这本书是商业和娱乐的完美结合。  ——《纽约时报》  本书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深入剖析了企业家精神的本的南。当美国在后现代化的经济复苏中寻找出路的时候,这本书的出现可以说是适逢其时。  ——《福布斯》  凯斯勒的书讲授了重要的一课。这一课不仅适用于对冲基金经理,而且也适用于任何人:成功的秘诀在于发现你不了解的事。  ——《金融时报》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操纵金钱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17条)

 
 

  •     《操纵金钱》和《华尔街的肉》是安迪凯斯勒一个人写的两本书,主题是高科技证券,前者偏高科技多一些,后者偏金融多一些。
      
      安迪.凯斯勒的出身是一名AT&T的工程师,80年代阴差阳错的进入证券市场。80年代的安迪主要从事IT行业证券分析,也就是我们都耳熟能详的证券分析员。90年代,安迪开始建立自己的基金,按照书中的说法,安迪开始了对冲基金生涯。而按照我的理解,安迪的基金实际上属于一种私募基金,投资方向侧重于高科技企业,投资手段除了在二级市场上买卖之外,也包括风险投资和一级市场(参与IPO),并不属于典型的对冲基金。
      
      安迪.凯斯勒是理科出身,但文笔很好。两本书读起来都很有趣,他也曾经是炙手可热的证券专栏作者,按照书中的提供的信息,每个字拿一美元的稿费。
      
      两本书是同一个出版社出版的,《操纵金钱》在前,《华尔街的肉》在后。但是翻译工作确是不同人完成的。这就产生了两个小问题:(1)一些人名、公司名的不统一,同样的人名和公司名在两本书中出现了不同的译法;(2)《华尔街的肉》中一些金融术语不符合大陆习惯,例如将市盈率翻译成本益比,一些公司的名字也译得比较奇怪,如将Borland译作博览软件公司。(开始我猜测《华尔街的肉》可能是港台引进版,但后来考虑台湾一般也不会称Borland为博览,而是翻译称宝兰,所以译者的出处不可解。)不过,这并没有大碍,因为两本书并不成为系列,分开看也没什么影响。
      
      《华尔街的肉》的主题更类似我介绍过的《诚信的背后》,主要写安迪.凯斯勒的前期证券分析师生涯。安迪凯斯勒通过描述自己的职业生涯,阐明了证券分析师这个角色从80年代到90年代的巨大变化。当证券公司和投资银行的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者手续费的时候,证券分析师的作用不仅重要而且高尚。他们是为最终投资者发掘价值的人。但随着信息技术对金融行业的改造,证券金融行业的主体收入转而来自为企业进行IPO或并购收取的佣金,证券分析师的地位也急转而下,成为行业“黑嘴”。《华尔街的肉》这本书的主要诉求就在于此。安迪凯斯勒在这本书里主要批评了他的前同事们在2000年互联网股灾过程中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错误。即人云亦云,没有独立价值判断能力和对行业的深刻理解。
      
      《操纵金钱》则主要写安迪.凯斯勒的私募生涯。怎么开始筹钱、如何投资高科技行业,如何在互联网泡沫之前顶住贪婪全身而退的故事。这本书虽然和《华尔街的肉》同样属于自传性质,但哲学意味更深刻一些。安迪.凯斯勒的私募基金在90年代末非常成功,列在全美盈利率第四名。他把这次成功归结为他对技术革命的理解,即美国高科技技术公司的创新能力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和价值判断超越了工业时代的投资哲学。他习惯用Intel等芯片设计公司举例,尽管美国人进口日本东芝笔记本电脑,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1000美金的贸易流出。而东芝笔记本里的CPU和芯片虽然是美国的知识产权,但通常是从台湾采购。美国人的现金流入远远小于流出的1000美金,但由于美国人什么都没有制造,因此其流入的知识产权收入产生了非常惊人的利润率。由于美国公司的这种高盈利能力,导致类似东芝这样的公司,又把赚到的1000美金通过投资美国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方式流回了了美国,造就了美国人进一步的研发投入和创新。
      
      今天,《操纵金钱》的主题已经不那么新鲜了。不仅是在高科技企业,几乎在全球所有行业都产生了类似的现象。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汗水、泪水、血水创造了将近2万亿美金的外汇储备,非但不能尽可能改善中国人自己的生活,反而要通过购买美国债券、设立主权投资基金购买美国证券实现保值。而美国人得了便宜还要卖乖,不断的通过货币贬值和要求人民币升值进一步“剥削”中国人。在这个背景下,货币战争理论大行其道就不难理解了。而在几年前,安迪凯斯勒至少是最早领悟到这个资本故事的人之一,这也是他敢于大举投资高科技概念股票从而成功的原因。
      
      对于每一个IT从业人员和投资者,这两本书都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何况安迪.凯斯勒称得上一个好作者,故事讲的生动有趣,人物描写性格鲜明。所以,虽然是两本老书(2006年左右初版),还是建议大家有机会不妨一读。
  •     是年初冲动的时候买的,同时买的几本畅销财经书籍大多都不太好,以至于这本就被遗忘在书架上竟然忘了看了。前一阵子,偶然发现竟然没有看过,翻出来看看,有惊艳的感觉。作者曾经是大投行的科技分析师,后来自组对冲基金,专门投资于科技股。回报率曾经排在前5名,也成功地从nasdaq的泡沫中脱身。
      和对冲基金风云录有点相似,作者也是按照自己创办基金的时间顺序,以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串起自己的投资思路和想法。不一样的,他还同时加入了自己对于工业大革命时期的看法,并与IT革命比较看待。叙述平静而暗流潮涌,令人仿佛看到了当年IT业鲜活的发展史,看到科技创新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身在其中的人们有福了。
      泡沫破灭后,作者的基金也结束了,他在寻找下一个好的目标。然而经过那样伟大时代的人,很难看到类似的创新投资机会了吧?所以,他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不过最后的小节里,作者关于美元汇率的看法虽然来源于生活,却未免有些偏颇。毕竟作者的专业是科技而不是经济。
  •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的作者是那种很让人欣赏的家伙。直来直去,可也懂得有些话不能说;思维简单,可又有些聪明劲;有时候有一些奇思怪想,但直觉惊人的正确,此外,这个家伙很善于接受别人的正确的建议,不会抱残守缺!
      最近把他的两本书都翻了一遍,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一开始不知道这家伙在说些什么,随后被他的白痴震撼,最后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了。看完之后总觉得还想再细细看一遍,但原因却不是很明确。
      总之看他的书不能被第一感觉所迷惑。
  •     幸运的是,这本长达30万字的财经类书没有让我产生读了一本垃圾的感觉。相反,在走马观花了一周之后,我的感觉相当好。
      
      如果说我以前因为软银赛富首席合伙人阎焱的一张脚放在桌上的照片而对做风险投资人产生兴趣是属于无知的话,那么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可以大胆的说,投资人正是我想要做的工作。即使我在30岁之前不能实现这个梦想,那我起码可以一直做梦。
      
      我不清楚安迪凯斯勒写这本书的动机。但读完之后,我猜测,让这么一个自恋的家伙不去显摆自己,无疑比登天还难。是的,我喜欢这个家伙。而且,在我对他有更深入了解之前,我得说,他是我的第二个偶像。懂得自嘲,同时又极其自信。
      
      与其相比,我的第一个偶像,前麦肯锡的明星咨询顾问大嘴巴大前研一则显得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尽管大前的确有两把刷子。
      
      很抱歉,我不能回忆出这本书的内容,所以只能在这里写点主观感受。
      喜欢凯斯勒,不代表我对他的这本书没有意见。如果,这本书能在结构上更加紧凑一点,如果,这本书的字数能缩减十万字,或许,它真的能成为经典之作。
      
      最后,我要说两句题外话。不要被封面上的所谓纽约时报畅销书、某某年度图书等字眼吓到。在中国,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变成狗屎的例子并不罕见。
      据我所知,国内的出版社似乎都愿意在图书封面上印上纽约时报畅销书的字眼,我真想问一问把这些文字印到封面上的没有头脑的人,纽约时报的读者跟中国读者又存在什么关系?用纽约时报来忽悠中国读者,你当读者都跟你一样傻啊!
  •     金钱游戏的规则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02-24 11:45:45
      
      
      
        李华芳
        
        Running Money是这本书的英文题目,的确不好翻译。Run直接的含义是“跑”,出于比赛需要设置跑道,有了这些轨道,run的含义又丰富了些,起初是上轨道,接着就被引申为“经营”。让一切上轨道的经营并不容易,尤其是让金钱走上轨道,因为在瞬息万变的资本市场,什么是金钱的轨道并不清晰。因此对于华尔街的投资者而言,金钱仿佛就是一场游戏,而取胜的关键在于洞悉规则,关键问题是,金钱游戏有规则吗?
        跑动的钱好像有自己的生命一样,总是朝边际收益最高的部门而去,不管这个部门从事什么行业或者位于世界上哪一个旮旯的地方,金钱总是有办法到达那里。对于投资者而言,真正睿智的眼光是穿透金钱运动的轨迹,并在大量金钱行动之前,切入源头,然后等待,守株待兔在这里的含义是,必须要守对“株”才行。
        本书作者安迪·凯斯勒(Andy Kessler),是一个曾依靠在信息和高科技领域投资,使其管理的对冲基金达到美国盈利率第四高的风险资本家,这本《操纵金钱: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游戏》,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试图告诉人们他如何抓住了机会,或者说他如何操纵了金钱。
        这听起来的确像一个诱人的美梦,仿佛时光倒流,到了产业革命的初期,大批人在新技术面前茫然无措,少数人充满了憧憬,但是只有那些有洞见的投资者选择了新技术会得到大量应用的企业和行业,这些人才是金钱浪潮的弄潮儿。凯斯勒不无神秘地提到一个老者———齐德先生,让他完成关于产业革命初期的历史作业。也许齐德的意思是让凯斯勒以史为鉴,从中获得关于投资何种公司或产业的信息。而凯斯勒不负所望,从蒸汽机的发明以及其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上得到了启示。凯斯勒认为需要投资那些具有长远发展前途的公司,或者那些会应用新技术的公司,尽管那些公司的产品价格可能会迅速降低,但是它们是产业链的重要环节,甚至是催生新产业的母体,如果找到那些公司,就相当于找到了吸引金钱的魔力盒,只要事先投入一点点,财富就会源源不断。
        蹩脚的历史学者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处于工业革命的时代,一切正好让那些幸运儿碰到了。但安迪·凯斯勒显然不是这么认为的,即便这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那些伟大公司的发展史几乎都有惊人相似的地方,尽管需要一点点运气,但没有长久眼光的公司都不会长久,它们在股市上的表现也是扁舟在惊涛骇浪上,起伏得厉害。这类公司并不是安迪·凯斯勒关注的对象,尽管在掌管对冲基金的时候,他们也快进快出过一两只股票,也曾经为股市疯狂的表现而心醉神迷,也为不能在短期内赚取更多的利润而感到懊悔,但是毕竟安迪·凯斯勒不同于一般的投资者或者那些眼光短浅的对冲基金经理,他所要找寻的是财富背后更深层次的含义,是追寻金钱运动的轨迹。
        凯斯勒嘲笑大部分华尔街的愚蠢分子,因为他们并不了解尽管在后工业时代,找到可能大规模利用突破性新技术的公司,仍旧是投资者在长期取胜的不二法门。这不仅因为大规模应用新技术的公司可能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这种大规模应用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瀑布效应。正如凯斯勒在书中回顾18世纪突飞猛进的工业时代。蒸汽机引发的资本故事,他在书中写道,“里面有市场需求(矿井中的洪水),技术(瓦特的冷凝器和维尔金森的精密汽缸),资本(博尔顿的钱),知识产权(议会的专利法案)和闲置的劳动力(无地可种的农民)。”只要一个商业模式运转起来,这一切都能够产生利润。凯斯勒知道,这个经验其实并非工业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知识经济时代商业规则的核心本质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寻找那些会产生瀑布效应的公司。
        尽管这些公司的产品很小,不起眼,但是几乎所有的公司都要用到它的时候,瀑布效应就会产生,而金钱也会源源不断,这就是Running Money的本质。好比说电脑的CD驱动器要使用激光二极管,那么投资激光二极管公司是一项不错的选择,操纵激光二极管吧,世界上每卖出一台电脑就会带一个CD驱动器,就意味着会卖出一个激光二极管,网络的迅速拓展会带来瀑布一样的需求,去找到这样的公司吧,这是安迪·凯斯勒在书中的忠告,这不仅为个人带来财富,也推动了市场的拓展。
        凯斯勒显然是一个诚实的人,因为要找到这样的公司并不容易,正如金钱游戏的规则一般,尽管有迹可循,但仍然需要耐心去把握。也许读读安迪·凯斯勒这本写得有趣的财经书,能带给你启示。
        (安迪·凯斯勒:《操纵金钱: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富游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版)
      
      
  •     作者是一个沾沾自喜的行业人士——无论他在做分析师还是投资人时都一样。
      不过他的文章写得跳跃又朴实,新鲜又清楚。连他对自己的赞赏都显得很平常——光看内文,可看不出他有那么多可以炫耀的头衔——那些头衔你得搜索他的名字才能真切感觉到有多吸引人。
      哈,就像这本书的价值容易被低估。
      
  •     在和湘财证券金岩石博士的交谈中,他总是强调“新金融”这个词。其中的”新”指现代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成果,也指互联网和纳斯达克出现后,对金融交易的影响,对国内来讲,则是中国现在的金融市场已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金融市场。新金融的含义相当丰富,只是在媒体和金融业界还没有得到广泛传播。我读完《操纵金钱》一书以后,我以为这个”新”还应该包括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工业时代的盈利模式,从而使得整个全球的投资世界都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从形式上看,今天的投资跟以往没有什么区别。一个对冲基金经理和任何投资者一样,应该表现得完全没有感情,甚至要近乎冷酷。当一个地方遭遇飓风,当大多数人为那些逃离家园的人感到难过时,操作对冲基金的人想到的是购买建筑公司的股票。体现投资者冷酷无情的最典型的一句话,是罗思柴尔德家族创始人的一句闻名于世的名言:“当大街上血流成河的时候,就买进。”
      
      当你去考察一个公司的CEO或CFO,如果他跟你谈话的时候,把门关上,那么这就是一个信号,这个公司会有很多猫腻,说不定业绩造假。或者当他给你写一份材料的时候,用豪华纸张,写错了的话,一张一张撕掉,丝毫没有可惜之心。那么这个公司的财物成本方面,肯定缺乏控制意识。
      
      保持不变或者发展太慢的事物是不能投资的。凯斯勒说:“变化是关键。”但是在一个规范、透明、成熟的金融市场里,“信息发布只在几毫秒之内,”没有人有时间优势,但重要的是你要走在新闻前面。当很多人从大家熟知的新闻里淘金的时候。凯斯勒不辞辛苦实地走访公司,从蛛丝马迹中寻找投资的机会或用脚投票。但这种投资考察大多数投资人士也在做,已经是这个年代投资人士的通则。工业时代也好,知识经济时代也好,这种投资考察的方式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但如果因此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与工业时代的投资毫无二致,这种观念的错误,可能就会影响投资的效果。凯斯勒成功的关键是抓住了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质变,从经知识经济模式中赚取巨额利润。他认识到了“硅谷不是工业,它是一个巨大的设计商店。”所以他的慧眼提早投资了real network和Instinet公司,赚取了三四十倍的利润。1999年时以377%的盈利成为当年对冲基金的第四名。给凯斯勒基金带来利润的所有企业都不生产任何产品,它们仅仅设计,让别人去生产。勤奋的投资考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投资理念,尤其是处在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
      
      毕竟考察时,每个人带着一套自己的价值理念,这套理念指导和影响着投资者对所考察公司的价值判断。凯斯勒说:“投资的秘密在所有商业细节里,在投资者的思考里”。在凯斯勒看来,“工业社会已经完结”,而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规模被激活了,设计和制造可以分离,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只要“思考”就能赚钱,而新兴市场国家像中国则只能通过“流汗”赚很少的利润。用他书中的话说就是“我们思考,他们流汗。”
      
      凯斯勒在《操纵金钱》一书中,一再讲述自己如何去做功课,了解瓦特在工业时代的盈利模式。那个模式怎样呢?“里面有市场需求(矿井中的洪水),技术(瓦特冷凝器和维尔金森的精密汽缸),资本(博尔顿的钱),知识产权(议会的专利法案)和闲置的劳动力(无地可种的农民)。”商业模式就是,给矿业公司安装蒸汽发动机代替马匹,收取矿业公司原来使用的所有马匹的成本三分之一作为报酬,一直到这项专利失效为止。只有众多的矿业公司用蒸汽发动机,公司才能赚钱。这就需要规模,但工业时代的规模有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之分,它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遇到发展瓶颈。
      
      但是知识经济时代不太一样,人类的综合知识是规模巨大的,尤其当电脑和互联网能提升人类知识时,它能代替高成本的的劳动力提高效力和生产力,人类历史上真正的规模就出现了,它真的是没有任何限制。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盈利模式又如何?我们只要把微软作为例子就可以分析出来。微软的操作系统的初始研发成本异常庞大,它每推出一个产品通常需要几十亿美元的研发支出,但产品开发出来后,软件产品的边际成本几乎等于零,因而它的供应也就是无限的,只要有需求,永远可以得到满足。
      
      再有一种是英特尔模式:只做知识资产,不做终端产品。它设计方案,用电子邮件发出去,委托中国台湾台积电公司为它廉价制造大量芯片。一个8英寸的晶圆中有2000个潜在芯片,成本只有2000美元,而一个芯片开始可以卖20美元,竞争剧烈以后还能卖10美元。它能从每个芯片中赚取至少8美元。在表面上,英特尔没有任何贸易,但是它赚取了利润。也许,这个芯片装在中国DVD机里又卖给了美国消费者,表面上看,中国获得了DVD机的99美元,中国赚取的利润只有2美元,但创造了99美元的逆差,而实际上美国赚取的利润远远高于中国。贸易逆差重要还是利润顺差重要呢?当中国为自己巨额的贸易顺差窃喜时,当美国为巨额的贸易逆差对中国愤愤不平时,凯斯勒的这种观察角度可以让中国人心情复杂,而美国人则会心情平复了许多。
      
      很多人所以对这种贸易收支的看法产生偏差,是因为他们依然在用工业经济的思维思考知识资产时代的事情。在现代贸易中,不再是简单的产品与产品的贸易,往往是在贸易产品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时候重要的不是表面的产品价格,而是各方从贸易中赚取的利润。
      
      这些跟投资有什么关系呢?知识经济时代设计与产品的分离,初始投资巨大与边际产出成本的细微,那就需要投资人士更为深入地了解所投资公司的盈利模式。如果没有市场的话,那么巨额的投资就会变成零。而一旦有市场的话,没有边际成本的的产品就会满足瀑布似的市场,滚滚的利润就像潮水一样涌来。不再有制造能力的限制,也没有规模效应的抑制,甚至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如果能够找到具备庞大市场的产品,投资的收益就不是工业时代的20%或30%而是30倍或上百倍。失败的话,也将是同样的巨额损失。
      
      显然,知识经济时代的投资,其风险远远高于工业时代。要避免这样的风险,那就需要仔细分析、细心考察。所以凯斯勒勤奋就在于“穿梭于会议之间,……找到微不足道的谎言,猛烈打击管理层,找到故事中的漏洞。”
      
      但是把握趋势更重要,在《操纵金钱》一书的结尾,凯斯勒充满激情地说,下一轮投资“可能有希望的是这样一些东西,比如无线数据、纳米科技、生物信息技术,基因分类——谁知道这些东西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也许,那里有长期的和伟大的投资。
      
      
  •     我一直想知道创投们如何选择公司,如何选择行业,如何选择那个他们认为合适的人,现在我知道了。而且一边知道,一边哈哈大笑。如果你想知道投资家在想什么,,他们如何running money,那么应该看一看这本好玩的书。
      
      投资这件事情,又简单又复杂,又神秘又平凡……安迪带着你在工业经济与知识经济中来来回回,你可以知道那帮手里拿着钱投资的人们,他们到底在做什么了。至少,安迪还会告诉你,美国的贸易逆差不算什么,利润顺差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要反对这本书,恐怕只能反对安迪那种美国人普遍的心态:除了美国之外,其他的都是外国。
      
      不过,如果你接受了安迪所说的“我们设计,他们流汗”的现实,那么可能你就没有那么多理由去翻对他的看法了。
      
      他说,当他们赚到了足够多的美元,产生了中产阶级,那么他们就可以发展他们的知识经济了。
      
      这话,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中间为了“这个家伙生来就是为了寻找那些陷入麻烦的公司。他的对冲基金会找到公司的不法行为,然后卖空公司股票,再用最大的肺活量叫喊,让每个人都来看那些毁灭公司的卑鄙家伙。然后,他坐回到椅子里,希望这只股票下跌,为自己赚上几百万。”笑了很久,之后就作了一个关于吸血僵尸的梦。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
  •   “他习惯用Intel等芯片设计公司举例,尽管美国人进口日本东芝笔记本电脑,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比如1000美金的贸易流出。而东芝笔记本里的CPU和芯片虽然是美国的知识产权,但通常是从台湾采购。美国人的现金流入远远小于流出的1000美金,但由于美国人什么都没有制造,因此其流入的知识产权收入产生了非常惊人的利润率。由于美国公司的这种高盈利能力,导致类似东芝这样的公司,又把赚到的1000美金通过投资美国债券和股票市场的方式流回了了美国,造就了美国人进一步的研发投入和创新。”
    真是受启发!
    以前眼光只局限到产业链上资金的流动,这主要是市场导向。其中技术的权重逐渐随着发展在逐步缩小,有很多因素同样重要的影响市场,价格,营销手段。。。虽然技术依旧很重要,但不得不承认它被贬低了。
    而如今,其实准确的说,早在好几年前就开始了,只是我井中观月了。金融衍生品将资金导向又加了一个因素,文中说的是技术与创新,因为利润率高。(题外话:这让我有点想明白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搞技术的是狗,为什么美国对待技术人员那么尊重,为什么美国干技术可以干到七老八十,为什么中国干技术总想着转型。当然这只是一个侧面,美国尊重技术跟他的人才引进政策也很有关。)虽然我觉得 技术与创新 只是金融产品的一时选择,但的确给我很大的启示,能吸住资金才是王道啊,管他谁欠谁呢,不行交给下一代。。。
    我倒是觉得作者挺美化股票等金融产品,分析中倒是没考虑带来的泡沫,况且在股市融的资就会一定拿来继续做技术和创新么?因为对这方面不是很了解,不妄加评论了。
    哎~现在才看到这本书,实在是晚了。
  •   很想了解他是如何把工业 与IT革命做比较的
  •   呃..
    美国商业书刊的畅销排名
    是我们选书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信息...
    得到有效的参考信息越多
    选择效率就越高 ...
  •   另外
    关于这个领域的题材
    推荐另一本给大家
    《对冲基金风云录》http://www.douban.com/subject/1949744/#
    作者巴顿.比格斯--前大摩首席战略官
    个人把这本书定为最高级别推荐
  •   “得到有效的参考信息越多
    选择效率就越高 ...”
    基本上,这句话没什么问题。也许更改一下更准确,“得到的有效参考信息越多,那么有可能提高选择精确度”
    但说到美国媒体的畅销排名能否成为有效信息,我持否定态度。这些排名在美国是靠谱的。但到中国,由于“China discount”的存在,这些排名基本上不靠谱。
  •   虽然不是被"纽约时报畅销书"的幌子所迷惑,但是前言的讲述吸引了我。对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和思考,让我觉得这本书写的很有意思。的确这是一种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一个环节的发展引发另一个,从而推动人类生活的改变。而在这样的改变中,产生了大量的机会和财富。
  •   一部好的故事书……
    唯一可取的就是书的侧面几条投资要点……
    我就记得那几条……
    其他的……好精彩……看过了……就好……
  •   那么,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
    我想这样描述:
    这本书不是意在告诉读者市场上有多少黑幕,有多少官商勾结,有多少权钱交易的法制文学或中国式商场小说。
    这本书也不是写成传记性质鼓励青年人但没有任何新鲜东西的励志作品。
    这本书不是贸易或物流及投资的教科书。
    这本书是小说,评论的综合,是和这个世界上正在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尚未过期变质的一些经济活动紧密联系的。
    它完全不是介绍投资人的日常生活流程,而是试图复习新经济如何被参与其中的人们认识的过程。
  •   凯斯勒:利润顺差比贸易顺差更重要
    本报特约记者 张志莉
      安迪·凯斯勒是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对于资本市场和全球经济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在当前中美因为贸易问题出现诸多摩擦之际,《财经时报》就贸易问题、知识经济和金融投资等问题对凯斯勒先生进行了一次采访。
      《财经时报》:每年的中美贸易逆差很大,美国政府为了迎合美国选民,总是要求人民币升值,以减少中美贸易逆差,现在中美又在这个问题上闹得沸沸扬扬。但是你在《操纵金钱》一书中说,贸易逆差没有这么重要,只要有高利润顺差就可以了。美国实际上从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利润,你怎样说服美国的政府?你希望中国人用这个理论去说服美国吗?
      凯斯勒:我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和美国来说都是个巨大的错误。实际上,避免美国贸易赤字的方法是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升值,而不是相反。过多的外汇储备(现在代替了黄金作为银行的储备)带来的风险就是银行系统的欠债太多。庞大的不良贷款就像悬在头顶上的巨石。
      这让我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发生的事情,还有从1990年到2005年日本经济长达15年的停滞不前。购买美国的债券和等值产品也许是条出路,但是这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容易和货币升值“固定”在一起。
      《财经时报》:你认为像GDP、顺差、赤字、利率这些概念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已不能准确概括经济体系的运行健康与否。那么衡量经济成功的标准应该是什么呢?
      凯斯勒:是利润。利润是衡量经济价值的一个标准。利润也是衡量生产力的标准(但不总是这样,对于一家垄断电视广播或者有线电视的传媒公司来说,利润就没必要代表生产力。)回顾所有的经济时代,生产力就是创造财富的东西。所以,尽管西班牙拥有所有的黄金,英国还是创造了一个帝国。
      英国的蒸汽发动机作为一种动力源,在生产中代替了马匹。今天,Google代替了图书管理员,Intel代替了人工计算,电话交换机设备代替了接线员,ATM代替了银行的收银员,等等。这些生产力在市场上的价格远远高于它的成本,因为它比它所代替的东西要便宜得多。
      正是这样的利润增长带动了整个股票市场的发展,而股市通常就是创造财富的温床。
      《财经时报》:你在书中指出,今天的美国经济建立在知识财产的基础之上。这样的经济模式还能维持多久?
      凯斯勒:现在美国正在从制造产品的经济体转型为一个设计产品的经济体,这个转型过程要持续20年。这个转变是很自然的,因为设计的利润远远高于生产制造的利润。而这种转型只有在设计和制造可以分离并独立运作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知识产权又叫IP,只有设计公司才拥有它;而与之相反,不动产,比如工厂、存货和其他类似的东西,只有制造型公司才拥有。通常,知识产权就是一项设计,一项专利或者是一个品牌。
      最好的知识产权是具有生产力的,比如微处理器、软件、操作系统、路由器、网络服务器和类似的东西。但是也有可能是电影和一些知名品牌(比如星巴克和可口可乐)还有其他的一些服务。
      《财经时报》:这是个设计和生产分离的时代,设计利润高,而生产利润很小,中国恰恰在做生产的工作,中国怎样才能获取高利润?
      凯斯勒:我认为中国发展制造业在目前来看是正确的一步,它可以提高全国的就业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中国的制造业进行新设计的公司不再来自美国、日本或者欧洲,而是来自中国自己的设计者,这些公司的利润空间将大大提高,而这些企业家将创造出新的财富。中国经济在未来的10到20年里,将沿着这个轨迹自然地演进。我认为中国不会取代美国,(尽管它可能会取代日本和韩国)但是我们期待未来会有健康的竞争出现。消费者们将成为这些新的生产设备和应用软件的真正赢家。
      《财经时报》:对冲基金一般是以短线操作为主,但你经营的基金却努力寻找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公司。这种投资理念是怎样形成的?
      凯斯勒:我们选择具有长期发展前景的公司作为投资目标,有两个目的。第一个原因是便宜硅造就了新的经济模式,硅谷里面的公司都非常有意思,它们很快就会进入飞跃式发展。我们买了一只股票之后,并不期望它会在未来的几天或几个星期内上涨20%,相反,我们会买一家公司5%的股份,有几百万股,并期待几年之后,它会上涨500%到1000%。这些股票很难找到,我们每天都研究这些公司,每天走访4到6家公司,直到我们找到符合要求的候选公司为止。
      但是,如果你准确地把握了发展趋势,并且准确地找到了候选公司,那么上涨空间是巨大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美国政府对于超过一年以上的投资征收的税比其他投资要少得多,这是为了激励人们长期投资让收益最大化。
      《财经时报》:在美国股市,你们只要寻找那些有高利润的公司就可以了,但是在中国股市,只有制造产品的公司,我们的资本怎么寻求高利润?还要不要遵循你的大一统理论?
      凯斯勒:看起来,有一个非常健康的风险投资团队在中国进行投资。这种资本将有助于创造更多利润和更高利润的公司。但是,这需要时间,也许需要几十年。美国的风险投资行业经历了30年才发展到可以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但是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公司、律师、会计师、公关人员、市场营销人员,当然还有经验丰富的经理人一起,可以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具有更高的利润,吸引风险资本,创造出一批新的伟大的公司。
      《财经时报》:你认为下一个魔鬼市场会出现在哪里,在什么时间出现?
      凯斯勒:很明显。今天,移动技术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是,我认为无线数据和移动技术以及智能手机的结合将创造出一些新的应用技术,但是我还没有想好这会不会变成巨大的市场。为消费者设计的数字视频在未来几年内将以有趣的方式发展。我还认为技术和医药的交叉点将会带来巨大的机遇。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