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5-05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詹姆斯・施密特 页数:541 字数:590000 译者:徐向东,卢华萍
Tag标签:无
前言
1783年晚期,柏林的一个杂志上出现了一篇文章,该文几乎只是顺便问道,“什么是启蒙?”然而,在接下来的十年中,一场关于启蒙的本质和限度的争论在小册子和杂志中便风行一时。在这个过程中,启蒙运动的理想和抱负受到了如此透彻的审视,以致我们几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后的批评者很少提出在18世纪80年代期间还不曾考虑过的要点。 只有这些论文当中的一篇,即伊曼纽尔·康德的“‘什么是启蒙?’: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回答”,在英语世界中广为人知。这本书开始于一个姗姗来迟的任务,那就是要让读者了解一些其他的文献。第一部分选择了一些重要的文献,关系到18世纪的德国对“什么是启蒙?”这个问题的讨论的贡献。第二部分收集了一些近来的论文,这些论文探究了这个讨论发生的历史情境以及这个争论的参与者。收集在第三部分的论文反思了18世纪的这些回答对我们的时代的意义。在这个序言中,我想概述一下选择、编辑和翻译构成本书的这些论文的根据,并且对那些帮助完成本书的人表示感谢。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重要的文献集。它围绕“什么是启蒙”这一主题收录了18世纪晚期和20世纪的一批思想家、如康德、哈曼、费希特、哈贝马斯、霍克海默、福柯等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回应和分析,文集所涉及的内容广度和深度均令人惊叹。其中的一些译自德文的文献不仅对中国读者来说很新鲜,而且之前在英语世界中也少为认知。书中既有对启蒙运动的深刻反思,又有对与启蒙相关的现代性问题的深度审视。
作者简介
詹姆斯·施密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哲学博士,现为美国波士顿大学政治学和历史学教授,主要从事欧洲近代政治思想史及其对当代自由主义的含义的研究。
书籍目录
前言导论 什么是启蒙?问题、情景及后果第一部分 18世纪的争论 一、这个问题及一些回答 我们应该对公民的启蒙做点什和以? 论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 对启蒙的思考 废纸捞金,或者对六个问题的六个回答 二、理性的公共使用 论思想自由和出版自由、致君主、大臣和作者 论出版自由及其限制:为统治者、检察官和作者着想 公共性 向欧洲各国君主索回他们迄今压制的思想自由 三、信仰和启蒙 致克里斯蒂安·雅科布·克劳斯的信 对理性缝纯粹主义的元批判 论启蒙:它危害和能够危害国家和宗教吗,或者一般而论就具有危害性?君主、政治家和神职人员需要加以注意的一个词 四、启蒙的政治学 莱辛所言:评《教皇之旅》 真的政治启蒙与假的政治启蒙 论启蒙对革命的影响 启蒙导致革命吗?第二部分 历史反思 柏林星期三学会 颠覆性的康德:“公共的”和“公共性”的词汇 论大众启蒙 现代文化的成熟:哈曼和康德对启蒙的根本隐喻的对立看法 雅各比对启蒙运动的批评 早期浪漫主义和启蒙运动 进步:观念、怀张和批评——启蒙运动的遗产第三部分 20世纪的问题 什么是启蒙? 反对自己的理性:对启蒙运动的一些评价 什么是启蒙了的思维? 理性的多元主张中的统一 理性与想象力的战斗 康德的想像力的失败 启蒙运动的性别 自主性、个性和自我决定 启蒙了的世界主义:对康德的“崇高”的政治透视第二、三部分作者简介译后记
章节摘录
理性的文化在一个有教养的民族中能够借以实现的机构是数不清的。凡是使得反思成为一种需要并且推进这种需要的东西都是一个这样的机构,隶属于先前指出的决定我们概念的因素。然而,习惯的用法只是从所有这些机构中挑选出那些能够归因于人类意图、而且不管多么分散也基本上能够被追溯到立法和教育的机构。只要这些机构在一个特别显著的程度上显示了它们的影响,习惯的用法就会用“启蒙”这个名称来尊称它们。自从约瑟夫登上他父亲的王座以来,“启蒙”这个词在这个意义上还没有被如此频繁地使用过。这其实就是这个词能够得到的最高贵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启蒙是一种道德行为,一种最高贵的道德行为;也许它也是使得人在自豪地声称他像自然的作者时能够得到宽恕和理解的唯一一种行为。 我期待整个民族在重要的概念上都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明晰性,许多读者也许会因为这种明晰性而突然有所醒悟。但是我听到了一个反对意见:明晰的概念是一个圣贤长期艰苦沉思的结果,圣贤摆脱世俗的偏见和牵制,与书本和自己的交流,把对真理的探究看作其生命的主要使命。明晰的概念是哲学家的唯一特权。总是占据了每个民族绝大部分的大众,一旦被培养起来明晰地思考,他们就不再是一群乌合之众了。对这个异议,我回答如下:就像存在着一个自然的逻辑和一个人为的逻辑那样,概念也存在一种自然的明晰性和一种人为的明晰性。后者也许依然是哲学家的特权,但是只有当一个人只把哲学家算作人时,他才会否认大众能够具有概念的自然明晰性。请注意在大众的明晰概念和哲学家的明晰概念之间的差别,因为我相信我已经发现了这个差别。大众具有明晰概念的能力更多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而哲学家具有明晰概念的能力则更多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哲学家教导,大众倾听。哲学家分析概念,大众把握已被分析的东西。哲学家克服有碍于具有一个明晰概念的一切困难,而大众则只能帮助自己去接受明晰的概念所提供的好处。前者必须总是准备尽可能多的明晰概念,以便适应发现新的真理的要求。后者只是满足于得到一些概念,以便适应理解一个已被揭示出来的真理的要求。前者必须能够明晰地思考每一个能够被分析成为其各种属性的概念,而后者只是去思考那些其他人已经为他们分析好、放到他们手中的概念。最终,哲学家构造明晰概念的艺术,能够按照他的目的的要求来分析他的观念;他能够对那些被揭示出来的属性的恰当性给出一个说明,并在他发现合适的时候对它们加以回想。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无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