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中华博士文库

出版时间:2009-9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周兴华  页数:330  
Tag标签:无  

前言

  在当今大陆语境,若想结集一群学人,在近五年(所谓“十一五”期间)心无旁骛,只聚精会神且优质高效地做一件实事,这就是“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案”(简称“百年学案”)研究,预设每年出版一辑,每辑出书4种,五年总约20种,假如没有一点学统意识之自觉,恐怕很难。  笔者所说的“学统”,当是指以乾嘉学风为胚胎,继经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之学理分娩,后被青年王国维与陈寅恪用生命来践履的现代学术传统。学统作为现代学人安身立命之根基,拟有“学术本位”、“思想独立”、“科学归纳”、“朴学文体”四层面依次相衔,合成其价值自足。其间,“学术本位”为学统之魂,学人以学为本,为其人生意义之归宿。这就清楚了,当中国学界现已岌岌乎沦为商业化浪潮所冲击的孤岛时,那群学人若还想在内心置一宁静书桌,执意做自己最想做的,除却学统意识当支柱,已别无他物。可以说,对每位坚守学术的个体而言,学统是其角色选择的第一内驱力;对那支相濡以沫、知难而攀的学术梯队而言,学统则是凝聚剂,是有感召力的精神旗帜。

内容概要

  《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主要内容包括:同体异象,茅盾文学批评中的“变”与“不变”——纵向观察中的“矛盾”表征,内外冲突:茅盾文学批评中的“显”与“隐”——聚焦分析中的“矛盾”意义,前因后果:互文参照中的“矛盾”分析——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成因与价值评估等。

作者简介

  周兴华,华东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师从夏中义教授,研究方向:二十世纪国国文论。

书籍目录

上编 同体异象:茅盾文学批评中的“变”与“不变”——纵向观察中的“矛盾”表征第一章 功利之“重”与学理之“轻”:茅盾文学理念的变化之“轴”第一节 与时俱进:文学使命的时代变形第二节 前后不一:文学观点的功利性摇摆第三节 薄此厚彼:文学学理探讨的断裂与实用主义转移第二章 艺术“门内”与“门外”:茅盾作品论的发展之“脉”第一节 从导读到批评:渐入艺术之门第二节 文学特性与文学理解:艺术门内的关注要点第三节 概括评介与诗意品评:艺术门口的两极言说第四节 文学技术解剖:自外于艺术之门第三章 “我”与“我们”:茅盾作家论的演变之“征”第一节 “自己”与“别人”:他者的启示第二节 “我”与“我们”:立场演进的标志第三节 阵营的“内”与“外”:茅盾精神追求的线索和踪迹中编 内外冲突:茅盾文学批评中的“显”与“隐”——聚焦分析中的“矛盾”意义第四章 姿态与心理:茅盾文学论争中的显隐两重奏第一节 申辩与诤言:境遇未明时的真诚告白——“革命文学”论争表征的心理意义第二节 调和与倾斜:权威影响下的立场变异——“两个口号”论争映射的内心秘密第三节 大批判氛围与学术语调:淡化政治的政治表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论争中的苦心与无奈第五章 尺度与言说:茅盾作品论的复调意味第一节 意义强调与美的缺失:审美活动中的非审美标准第二节 理性的困惑与矛盾的表达:艺术魅力前的尺度失灵第三节 直言观点与曲意解说:文本背后的另一种声音第四节 保护一人与忧及群体:政治语式的双重含义第六章 “裂隙”内外:茅盾作家论的学术两极第一节 “内在需要”与“文学识力”:心灵与修养的无意组合第二节 注目之点与盲视之域:观念对审美的有意遮蔽第三节 “史论”的笔法与作家论文体的创设:效果追求的双重收获下编 前因后果:互文参照中的“矛盾”分析——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成因与价值评估第七章 选择的悖论:茅盾文学批评“矛盾”生成的母体与分蘖第一节 文学与政治:目的的非本体性倾斜——茅盾文学理念分析第二节 审美与实用:价值的双重悖反——茅盾作家作品论分析第三节 个人与集体:参与的勉为其难——茅盾文学论争表现分析第八章 调整的阻拒:茅盾文学批评“矛盾”的发生学分析第一节 职业与兴趣:自我实现的坎坷之途第二节 位置与距离:自我定位的数度调整第三节 身份与立场:角色转换的内心冲突第九章 历史的文献:茅盾文学批评的价值意义第一节 时代的记录:批评窗口的历史轨迹第二节 个人的证词: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主流”演化的百年历程第三节 人格的缩影:一代知识分子的灵魂悲剧结语附录一 茅盾着述的相关数据表附录二 茅盾各类文体数量直观图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这观点与13年前所写的《徐志摩论》不是如出一辙吗?远离了时代,徐志摩会“诗情枯窘”,萧红会满纸的“寂寞”,可是在这理性判断的背后,一直与时代大潮同步前进的茅盾为何却独独对“寂寞”别有会心?在感性描述与理性判断的两极对抗之中,茅盾解构了自己的结论并且折射出了他矛盾的内心。在个人感受与集体意志的抗衡之中,茅盾只是片刻地呈现了自己,而后马上就把自我抛在了一边。  茅盾在上述三篇作品评论中的困惑,表面上看是理性尺度与文学感觉之间的矛盾,但在深层所表现的却是批评模式自身的局限性和批评家思维的片面性。在茅盾心中,时代与社会应该是一个万能的尺度,似乎所有的作品都可以放在这个框架里进行衡量,但文学意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却常常阻止他越过感性层面而直抵社会意义。对《北京人》的无法解释,显现出社会历史批评模式阐释能力的有限性,它绝非是万能的;对《夜》与《呼兰河传》的沉浸,恰又说明情感的共鸣能够冲破理性的约束,个人的审美感觉在出离“实用”指向的刹那,心灵便回归于文学本身。这类的情况虽然只属于茅盾文学批评当中极小的一部分,但却能够鉴照出倾斜的文学天平在茅盾心中曾经有过怎样的瞬间归位。  ……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茅盾文学批评的矛盾变奏/中华博士文库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0条)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