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8-12 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彭玉海 页数:492
前言
语言的集成描写是当今语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本身涵括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与语言单位语义相制衡的词法、句法、搭配、超音质特征、交际结构角色乃至语用、修辞、认知等在内的语义、形式特征以及相关的同义词、反义词、转换词、派生词、语义衍生词等内容,涉及区分同义、排除多义、消解歧义等。本书以动词语义分析为切人点,就相关问题的研究作了尝试。语言模式是一个操作系统,其中必然包含语言之所以为语言的内涵特质——语义内容同物质方式(手段)两个相反相成的元素,动词系统也不例外。动词界面及其语义模式是句子语义的主要载体和句子构式的主要承担者,它对形式、语义互动的语言机制的解释力显而易见。目前,人们还未能找到通行的集成描写模式和行之有效的整体方案,许多方面尚无定论。随着计算语言学与自然语言信息自动化理论的出现和不断向前发展,系统、周全、操作性强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模式的确定就显得十分迫切。我们打算通过动词语义范畴(模式)的梳理及意义模式的建立、句法分布性能的察看以及形式句法转换特征的剖析来展开相关问题的分析和研究。一系列句法特征意义可以说明一类具有共同语义特征的句子,动词分布、转换性能的分析可视作其语义性能的典型区分手段——这即是集成描写模式背后的“语义决定句法,通过句法描写语义”的思想原则。本书所建构的形式语义理论操作模式充分展示了现代理论语义学和语义句法学的一些思想方法和研究成果,对于动词词汇信息库和机器词典的开发、应用都有实际参考价值。
内容概要
《俄语语义:句法集成描写模式》语言的集成描写是当今语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本身涵括的内容极为丰富,包括与语言单位语义相制衡的词法、句法、搭配、超音质特征、交际结构角色乃至语用、修辞、认知等在内的语义、形式特征以及相关的同义词、反义词、转换词、派生词、语义衍生词等内容,涉及区分同义、排除多义、消解歧义等。
书籍目录
前言绪论第一章 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理论背景与研究思路0. 概述1.1 Тенъер Л.的从属关系语法1.2 Chomsky N.的转换生成语法2.0 西方语义啕法同构的理论思想2.I Хелъбиг Г.的配价语法理论2.2 “切夫”语法与“格”语法3.1 Мелъчук И.А.的“意思■文本”模式及“详解搭配词典”(“TKC”)3.2 Алресян Ю.Д.的语义句法研究3.3 Арутюнова Н.Д.的动词语义句法思想3.4 Эолотова.Г.А.的语义句法理论3.5 Ладчева Е.В.的语义句法体系3.6 Булыгина Т.В.Селиверстова О.Н.的相关思想4.0 汉语界的语义句法研究4.1 吕叔湘、邓守信相关思想述要4.2 朱德熙的配价语法研究4.3 “被”字句研究反映的动词语义句法思想4.4 “方位句”相关的语义句法问题4.5 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涉及的语义句法问题5.0 小结第二章 俄语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理论0. 概述第一节 集成描写理论的动词语义分类层次1.0 概述1.1 概括性动词分类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人物1.2 动词具体语义类别的划分1.2.1 概述1.2.2 物为动词、心理感受动词等作为研究对象的必要性第二节 俄语动词组合关系2.0 概述2.1 “题元”及其相关理论问题2.1.1 题元的定位、性质2.1.2 题元的层级关系2.1.3 概括题元与角色题元在集成描写中的地位2.1.4 题元(必用配价)与可选性、任选性配价及其鉴定标准2.2 题元的形态-句法方式与换喻2.3 题元次语义特征2.3.0 概述2.3.1 活物性/非活物性2.3.2 意识/非意识性2.3.3 目的/非目的性2.3.4 抽象/具体属性2.3.5 空间-事物性/时间-事件性2.3.6 内部属性/外部属性2.3.7 可运作性/不可运作性2.3.8 可分离性/不可分离性2.3.9 局部/整体2.3.10 题元的其他次语义属性2.3.10.1 领事/属事2.3.10.2 对事性/非对事性2.3.10.3 同步/非同步性2.4 兼容共现语-动词可能的分布关系2.4.0 “兼容共现语”的定位2.4.1 兼容语的语义-句法功能2.4.2 关于“再兼容”2.4.3 兼容语同“任选(可选)价”的关系2.5 题元与配价的关系2.6 小结第三节 俄语动词聚合关系3.0 概述3.1 句法转换问题3.2 俄语动词的转换类型3.2.1 同义转换3.2.1.1 概述3.2.1.2 同义转换的分类层级及其具体分类3.2.2 逆向转换3.2.2.1 逆向转换的定义及性质3.2.2.1.1 逆向转换与动词同根-异根3.2.2.1.2 逆向转换与同义转换的比较3.2.2.2 逆向转换的分类层级及其具体划分3.3 小结第三章 俄语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0.概述第一节 俄语命题态度动词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1.0 概述1.1 命题态度语义范畴1.2 俄语命题态度动词语义的集成描写1.3 小结第二节 俄语“意愿”动词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2.0 概述2.1 “意愿”动词的语义次范畴2.2 “意愿”动词范畴的语义区分描写2.3 “意愿”动词语义的形式化分析2.4 小结第三节 俄语关系意义动词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3.1 俄语关系动词的语义性能概述3.1.1 俄语关系动词的非行为性或非作为性3.1.2 俄语关系动词的非时间定位性3.1.3 俄语关系动词的关系双方(关系项)的协同参与性3.1.4 俄语关系动词的“评价”语义特性3.1.5 俄语关系动词可能掺杂的“动作-心智-感情”等语义要素3.1.6 俄语关系动词语义次类3.2 俄语关系动词的句法性能3.2.1 俄语关系动词的题元次语义特征3.2.2 俄语关系动词的题元形态-句法形式特征3.2.3 俄语关系动词的“兼容共现语”特征3.2.4 俄语关系动词句法转换特征3.3 俄语关系动词句子语义次范畴化第四节 俄语动词转义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4.1 概述4.2 动词转义的集成描写总体化分析4.2.1 动词转义表示言语行为的集成描写4.2.2 动词转义表示心智、命题态度活动的集成描写4.2.3 动词转义表示感情意义的集成描写4.2.4 动词转义表示关系意义的集成描写4.2.5 动词转义表示其他意义的集成描写4.3 小结第五节 俄语动词语义变异集成描写的总体化分析5.0 概述5.1 动词语义变异5.2 动词语义变异的形式化描写5.3 动词语义变异的共时形式特征分析5.4 动词语义变异的交际功能因素分析5.5 语义变异向体词的延伸:名词语义的转化及其形式表现5.6 小结第四章 俄语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第一节 俄语物为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1.0 概述1.1 物为动词语义分类范畴1.2 物为动词各语义类(范畴)的进一步次范畴化1.3 物为动词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1.4 小结第二节 俄语心理感受动词语义-句法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2.0 概述2.1 心理感受动词语义分类范畴2.1.0 关于心理感受动词三分法2.1.1 心理感受动词的七个语义参数2.1.2 小结2.2 心理感受动词的组合关系(特征)2.2.0 概述2.2.1 心理感受动词的必有价2.2.2 心理感受动词的题元次语义特征2.2.3 心理感受动词的兼容语特征2.3 心理感受动词的聚合关系(特征)2.3.0 概述2.3.1 “本我感受”动词的句法转换问题2.3.2 “他我感受”动词的句法转换问题2.3.3 “互我感受”动词的句法转换问题2.3.4 小结2.4 心理感受动词集成描写的模式化分析2.5 本节小结余论·结语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动词范畴的语言独特性在于它既是一个词汇单位,又是一个代表整个命题结构的积极建构单位,而对其所作的语义一句法结构性能的一体化研究实际上是将词汇研究与句法研究、形式结构研究同语义组织研究融为一体,在理论和实际运用两方面都有一定的突破。理论方面,我们将力求全方位挖掘从不同角度制约着动词语义性能的句法形式机制。在这些形式化方式中我们一方面分层级逐次推进:当其核心述语构造(题元数目与题元形态一句法形式)无法区分动词语义内容时,就需进一步剖析题元情景参与者的次语义特征,同理,进而可以在动词正面及负面形式的句法兼容共现性及各种转换形式特征中发现动词语义次类形式内容方面的区别。这无疑深化了对语言内部机制的认识,使我们在语义分析中抓住一些本质的、实实在在的东西,使我们对语义内容的把握和区分有了可靠的、清晰的理论线索。 本书的研究为动词不同义项的确立和区别提供了客观的形式化手段与标准。以往一般的详解词典其释义局限于“单层次的语义结构”(AnpecяH1995:507),往往带有循环论证的毛病,在涉及动词的不同义项时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一下配价数目与其形式(而且一般对配价的“必有”与“任选”、“可选”等不加详细、严格的区分),而这仅仅相当于该语义结构的述语基础结构,因此未能深入到义项语义区分的其他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形式内容。而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直接导致动词各义项之差异无法得到客观的描写,最终也给动词同义与多义的界定带来一些困难。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