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1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蒋极峰 页数:234
前言
初冬时节,极峰教授送来心爱之作《考试论》书稿,并嘱我为之作序。著书立说一般都请社会名流、知名学者或权威专家作序,以壮书威。极峰请我作序,一则因为他的谦虚、不图虚名,二则由于我们志同道合。我们是同龄人,都在农村生活多年,从事过基层教育工作;同是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有幸在而立之年考入大学学习,是考试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我们都在高校做过多年宣传、教育、教学工作,熟悉高校30年变革的历程,对目前高等教育的某些弊端有切肤之痛;我们又有多年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历,在关于教育、人才选拔制度改革等诸多问题上有相近的看法。正是这些缘故,我欣然从命。《考试论》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我以为,一部著作的价值首先在于选题的意义,而有价值的选题又在于它是否抓住了所涉及的领域值得关注、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国教育在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问题凸显,举国关注,“重负”、“择校”、“高分低能”、“德育缺失”、“质量滑坡”、“营私舞弊”、“学术腐败”等不一而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现象大多是在考试这个“指挥棒”下派生出来的。因为考试决定着教师怎样教、学生怎样学,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也决定着国家用人的标准和选拔的方法,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学习氛围。没有好的考试制度,培养不出好的人才。钱学森大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发出振聋发聩的慨叹:“中国的大学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原因固然很多,但现行的考试制度自然难逃其咎。抓住考试这个问题,就抓住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极峰所著《考试论》应该是对钱老的一个回答吧。
内容概要
纵观全书,洋洋洒洒二十几万字,涵盖了关于考试问题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对考试的起源、演变、发展的综述,从历史的角度纵向开掘,“以史为镜”,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自有其借鉴和参考的价值。也有对考试功能的分析,在阐述考试的公平公正、甄选评价、激励导向、测试衡量等社会功能之后,将论证的重点放在考试与人的发展问题上。以人的自由、全面、充分地发展为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考试观的问题,在老话题上论出了新意,在考试的主体上突出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让令人生畏的考试也有了人性化的因素。
作者简介
蒋极峰,男,汉族,1950年10月出生,内蒙古开鲁县人。1969年参加教育工作,1978年考入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政史系,1982年分配到原哲里木畜牧学院工作,现任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兼任云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多年从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师德修养、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教学。主要研究考试改革与法制建设。研究成果获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获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累计发表《考试制度改革是教改关键》、《用考试改革撬动教学改革》、《良好的考试环境必须依法营造》等学术论文五十余篇.主编教材三部。组织编写、出版农牧类科普读物七册,总计二百多万字。
书籍目录
前言第一篇 考试的由来一、考试的起源(一) 考试一词的由来(二) 考试起源于中国(三) 考试概念的解释(四) 考试的不同解说(五) 考试类别的划分二、考试的演变(一) 秦汉前选士、贡士与养士制度(二) 汉代的察举制(三)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四) 隋至清代的科举制(五) 古代的教育考试三、考试的拓展(一) 文官考试的出现(二) 教育考试的拓展第二篇 考试的发展一、教育考试的发展(一) 学历考试(二) 学业考试二、人事考试的发展(一) 公务员考试(二) 司法考试(三) 职业资格考试三、其他考试的发展(一) 国内考试(二) 跨国考试第三篇 考试的社会功能一、考试功能概述(一) 考试是一种社会活动(二) 关于考试功能的认识二、考试的公平公正功能(一) 公平公正是考试的根本取向(二) 考试公平公正功能的体现三、考试的甄选评价功能(一) 甄选评价是考试的基本功能(二) 考试甄选评价功能的体现四、考试的激励导向功能(一) 激励导向是一种心理动力(二) 考试激励引导功能的体现五、考试的测试衡量功能(一) 考试是人力资源的“筛选器(二) 考试测试衡量功能的体现六、考试的调节配置功能(一) 考试是调节配置人才的主要工具(二) 考试调节配置功能的体现七、考试的控制管理功能(一) 考试有助于人力资源的控制管理(二) 考试控制管理功能的体现八、考试的教育培养功能(一) 考试可以提高教育管理效能(二) 考试可以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第四篇 考试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之概说(一) 关于人的发展的认识(二) 人的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二、人才观与考试观(一) 人才观的历史演进(二) 人才观的基本问题(三) 考试观的历史演进(四) 科学发展的考试观三、考试与人的发展(一) 考试与人的发展方向(二) 考试与人的身心健康第五篇 考试需要法制一、考试需要法制(一) 依法治考有助于社会和谐(二) 依法治考有助于保障人的发展权(三) 依法治考有助于维护社会公正(四) 依法治考有助于提高考试效益,促进考试发展二、考试立法可行(一) 考试立法必要(二) 考试立法可行(三) 考试立法的意义三、考试法制建设(一) 考试法制的欠缺(二) 依法制定《考试法》(三) 《考试法》的基本内容(四) 《考试法》的法律特点四、依法惩治作弊(一) 考试作弊的界定(二) 考试作弊的特点(三) 考试作弊的原因(四) 依法惩治考试作弊第六篇 考试的发展趋势一、考试管理体制(一) 考试管理体制的现状(二) 考试管理体制的发展趋势(三) 考试管理体制建设构想二、考试制度建设(一) 考试制度要凸显公平(二) 考试制度建设要公开(三) 考试制度建设要听证(四) 考试制度要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三、考试形式选择(一) 考试形式的认识(二) 考试形式的作用四、考试内容设计(一) 考试内容的地位和作用(二) 考试内容的现状(三) 考试内容的设计展望五、考试科学研究(一) 考试研究的现状(二) 考试研究的作用(三) 考试研究的组织(四) 考试研究的方法参考文献
章节摘录
由于毕业会考在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学生学业水平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受到教育管理部门和师生的广泛重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为国民党推行“党化”教育,强化、控制学生思想起了促进作用。会考囊括三年所学课程,集中于6、7、8三个月之间,学校迫于压力加班加点教学,学生疲于应付,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实行会考还导致学校教学出现急功近利的偏向,教师为会考而教,学生为会考而学,未列入会考的科目不受重视,有些学科的教学实验、实习被削弱乃至取消,教学方法偏重注入式,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为了兴利除弊,完善会考制度,教育部于1936年4月颁发《中学及师范学校学生毕业会考办法更定各点》,调整会考科目,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改定学生毕业名次排列办法,废止学校毕业会考成绩排名。增设初中会考地点,方便考生,加强学生操行和体育成绩的考核。经过改革,中学和师范学校毕业会考制度趋于定型。抗日战争期间后方省份仍坚持中学生毕业会考制度。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会考制度被废止。 民国后期推行的中等学校毕业会考制度,是对近代以来学校毕业考试模式的重大改革。它适应了当时社会变化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完善学校学业考试制度,保证和提高中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中也留下了经验、教训,为后来的学校学业考试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逐步建立和推行的新的中学毕业会考制度,就是对会考制度的进一步探索。 复试与竞试、会考均属于学校外部考试,考试权在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外部考试是在各校内部考试的基础上,由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实施的水平性或竞赛性考试,目的是监督和促进学校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民国时期学校的学业考试大致分为学校内部考试与外部考试两类,两者在考试的组织管理、实施办法、目的功能上既有差异,又相互衔接、补充。学校内部考试由学校单独举行,旨在评价各科教学效果,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学校内部考试的种类分为学期、学年、毕业三种。学期考试于期末举行,学年考试于年终举行,毕业考试于修业最后一年年终举行,当年不再举行年终考试。学业成绩一般以考试分数、平时成绩综合评定构成,平时成绩由教员根据学生出勤和平时表现、学业优劣判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操行成绩,是决定学生升降的依据。学生的学业考试成绩均由各教员评记分数,校长审定。考试规则由学校自定。 ……
图书封面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