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出没的世界

出版时间:1998-10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作者:[美] 卡尔·萨根  页数:494  字数:396000  译者:李大光  
Tag标签:无  

内容概要

本书作者以广博的知识,犀利的思想,入木三分的揭露,鞭辟入里的分析和发人深省的启示,阐述了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令人信服地揭穿了“外星人绑架事件”、信仰疗法、月球上的“人脸”以及其它各种骗局,驳斥了科学毁灭信仰和科学是另一种专横的信仰体系的观点,探讨了误用科学的危险,提出了从各种角度进行思考的“探测谎言的方法”。能够引起争论,能够引发各种不同见解和令人感到振奋是使本书在出版当年即引起人们最广泛谈论的原因。

作者简介

  卡尔·萨根博士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教授。同时他又是世界著名的科普作家。他对科学的精辟见解使他成为“唯一能够用简单扼要的语言说明科学是什么”的科学家。他成为本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 
  卡尔·爱德华·萨根于1934年11月9日生于纽约布鲁克林市,于1955年在

书籍目录

原版序 我的老师
第一章 最宝贵的东西
第二章 科学与希望
第三章 月球上的人和火星上的人脸
第四章 外星人
第五章 欺骗与秘密
第六章 幻觉
第七章 魔鬼出没的世界
第八章 真实与虚幻的区别
第九章 治疗方式
第十章 车库中的飞龙
第十一章 忧伤的城市
第十二章 鉴别谎言的艺术
第十三章 对现实的迷狂
第十四章 反科学
第十五章 牛顿之眠
第十六章 当科学家认识到罪恶
第十七章 怀疑主义与好奇心的联姻
第十八章 风扬起尘土
第十九章 世上没有傻问题
第二十章 火中的房子
第二十一章 自由之路
第二十二章 麦克斯韦和"科学呆子"
第二十三章 科学与巫术
第二十四章 真正的爱国者应该提问题
致谢

章节摘录

  第一章 最宝贵的东西  我们对客观现实所进行的所有科学研究都很原始和幼稚,但是,这正是我们所拥育的最宝贵的东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1955)  当我走下飞机的时候,他已经等在那儿了。他手上举着一块写有我名字的纸板。我要参加一个科学家和电视播音员的会议,会议的内容是增加商业电视台中的科学节目,这种努力似乎是毫无希望的。会议组织者很友好地派了一辆车来接我。  等托运的行李时他说:“我问你一个问题你不介意吧?”  “不,我当然不在乎。”  “你与那个搞科学的家伙同名不会被人弄混吗?”  我愣了一会儿才明白了他的问题的意思。他不是在耍弄我吧?我终于明白了他的本意。  我回答说:“我就是那个搞科学的家伙。”  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笑:“真对不起。我认人不准。我也想那人就是你。”  他伸出手来:“我的名字叫威廉·F·巴克利。”(哦,他确实不是那个威廉·弗·巴克利,但他确实与那个好辩论的著名电视采访记者同名。为此他无疑会经常被开一些善意的玩笑。)  当我们坐在汽车里开始我们漫长的行程时,挡风玻璃前的雨刷正在有节奏地来回摆动着。他告诉我,他很高兴我就是那个“搞科学的家伙”,他说他有许多关于科学的问题要问我,问我是否会介意。  不,我不会介意的。  这样我们就聊了起来。但是话题不是科学。他想谈的是对圣安东尼奥附近一个空军基地中正在冰冻冷藏的外星人的怜惜,“通道”(能听见死者正在想什么的一种方法——据说死者的想法并不多)、水晶球、诺查丹玛斯的预言、占星术。都灵的寿衣……。他用高涨的热情向我介绍着每一个预测的凶兆,但每一次我都不得不使他大失所望。  “证据靠不住,”我不断地说,“都是过于简单的解释。”  在某种程度上说,他读了不少书。他知道各种根据推测而得出的很少有人知道的神奇的事情,比如说,“沉没的大陆”大西洲和莱姆里亚。他非常熟悉可能即将开始的海底探测,海底探测将会发现那些曾一度辉煌的文明时代的倒塌的拱柱和破碎的伊斯兰宣礼塔,而现在对这些遗迹造访的只有那些在深海产生冷光的鱼和传说中巨大的斯堪第纳维亚海妖。但是,尽管海洋中蕴藏着许多秘密,但我知道没有任何海底照片和地质的证据能证实大西洲和莱姆里亚。就目前科学的研究水平来看,它们从未存在过。我有点勉强地告诉了他我的看法。  当我们在雨中行驶时,我能够看出他逐渐变得有些怏怏不乐。我否定的不仅仅是一些错误的说法,而是他内心生活中蕴藏着的宝贵的东西。  在真正的科学中还是有许多东西同样令人激动、更加神秘莫测、更具智能的挑战,还有许多接近真理的东西。他知道星际间寒冷稀薄的气体里存在着酝酿生命的分子结构团吗?他听说过在400万年前的火山灰里发现了早期人类始祖的足迹吗?是次印度板块撞击亚洲板块从而导致了喜玛拉雅山脉的隆起吗?病毒是怎样将DNA像针一样刺过有机体的防线并改变细胞的复制功能的?如何利用无线电波找寻外星智能?为埃卜拉啤酒的优良品质大作广告的是指新发现的埃卜拉古文明吗?不,他从未听说过。他甚至对量子不确定性没有起码的了解。他认为DNA只不过是三个经常写在一起的大写字母罢了。  非常健谈,聪明而又好奇的“巴克利”先生几乎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他对宇宙间的神奇事物具有本能的好奇心,他想了解科学,但是科学在未到达他的面前时就已经消失殆尽。我们的文化主旨、教育体系以及大众媒体毁了他。我们的社会为传播假象和混乱开了绿灯。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如何鉴别真正的科学和廉价的模仿。他对科学方法一无所知。  目前有数百本描写大西洲——据说是在1万年前存在于现在大西洋上的神秘陆地(亦有说其地址定在南极洲)的书。关于大西洲的传说可追溯至柏拉图,他对这块大陆的描述也是来自早期人们的道听途说。最近还有书籍很具权威性地描述了高度发达的大西洲时代的技术、高尚的道德水准和精神生活,那个到处生活着居民的大陆沉没在波涛下的悲剧故事。还存在着大西洲的“新时代”,那时有“先进科学传奇般的文明”,而这种科学主要是研究水晶球的“科学”。在三本同样主题的书中,有一本卡特利纳·拉斐尔所写的名为《水晶球启蒙》的书——此书应对风靡美国的水晶球狂热负主要责任——大西洲人的水晶球能看透别人的心事,传递思想,是解读古代历史和埃及金字塔的建造结构和起源的知识宝库。书中没有提供任何哪怕接近于证据的东西来说明其结论的可靠性。(水晶球占卜热的死灰复燃是在真正的地震学科学的最近一项发现之后开始的。人们传说,研究发现,地球的内核可能是由一个巨大、几乎不含杂质的水晶球构成的,而实际的研究结果是金属。)  有些书——例如多罗迪·维塔莱诺的《地球的传说》——很富同情心地将地中海上的这个小岛解释为是在一次火山爆发中毁灭的,或者某个古代城市在一次大地震后沉没于科林斯海湾。这个说法,就我们所知,可能是传说,这种灾难根本不可能毁灭一个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先进技术和神秘文明的大陆。  在公共图书馆、报摊杂志或黄金时间的电视节目里,我们几乎从来没有在海底大陆扩张研究、板块构造研究,以及海底的勘测图中发现过任何真实的证据。而所有的证据都准确无误地表明,在欧洲和美洲大陆之间从未有任何大陆存在过。  骗人的说法专骗轻信者,关于这一点,人们普遍承认。但是,用怀疑的精神看待事情却要难得多。怀疑主义不容易被人们接受。一个精神生活完全依赖于大众文化的即聪明又具有好奇心的人,在他所接受到的像大西洲这样的信息中,有成百上千倍的可能性是未进行过任何批评的无稽之谈,而不是认真而审慎的、公正的判断。  也许巴克利先生应该知道,对于大众文化向他大量播撒的各种传闻,他应该持更严格的怀疑态度。但是除此以外,我们很难说这是巴克利先生的过错。他只不过简单地认为,那些最广为流传的、最容易获得的信息都是对的。由于单纯无知,他被社会体系误导和迷惑了。  科学激发了人们不断增长的探求神秘的好奇心。但是伪科学也有同样的作用。很少的和落后的科学普及所放弃的发展空间,很快就被伪科学所占领。如果大家都能够明白一种学说在被接受之前必须要有充足的证据支持,那么伪科学便无立足之地了。但是由于在大众文化中格雷欣法则之类的东西在普遍地起作用,坏科学将好科学排挤了出去。  全世界数量众多的聪明人、甚至有天赋的人对科学怀有激情。但这种激情却没有得到回报。调查表明大约95%的美国人“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这个数字相当于南北战争前美国黑人文盲的比例。那时大多数黑人是奴隶,教黑奴读书识字会遭受严厉的惩罚。当然,对基本文化知识的测定,无论是对语言文字水平的测定还是对科学知识水平的测定总是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判断。但是,无论怎么说,95%的人不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都是非常严重的事情。  每一代人都对教育标准的不断降低而忧心忡忡。早在约4000年前苏美尔时代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篇短文就感叹年轻一代与上一代相比,其无知已经达到灾难性的程度。2400年前,年老而又性情暴躁的柏拉图在《法律》第七卷中对科学素养作出了定义

媒体关注与评论

书评你知道火星上的“人脸”吗?你听说过“外星人绑架事件”吗?你相信“巫术”吗?作者通过描述他的经历和列举大量引人入胜的科学发现的故事,分析和揭示了人类的各种传说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根源。本书出版后即引起人们最广泛的讨论,并位居美国1996年全年畅销书榜首。

编辑推荐

能够引起争论,能够引发各种不同见解和令人感到振奋是使《魔鬼出没的世界:科学照亮黑暗的蜡烛》在出版当年即引起人们最广泛谈论的原因。

图书封面

图书标签Tags

评论、评分、阅读与下载


    魔鬼出没的世界 PDF格式下载


用户评论 (总计72条)

 
 

  •   《魔鬼出没的世界》错译举例 ·方舟子·    《魔鬼出没的世界》(The Demon-Haunted World)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卡尔·萨根1996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中译本由李大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前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特别节目《揭密》曾介绍过这本书,使之在国内风行一时,成了难得的科普畅销书,许多年轻人说此书对他们的世界观影响很大。如果不是antonin批评该书翻译得很糟糕,如果不是我偶然发现李大光把一篇演讲稿《科普书是如何促进公众讨论的》也译得错误百出,我根本没想到去核对一下该书译得怎么样。还好,它还没有像田洺译著那样无句不误,那样不可救药,还可以凑合着看,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李大光的英语水平好过田洺,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萨根的文采不如古尔德,文风平实,不那么绕。李译如果请人认真校对一遍,就可以算合格了,而田译则只有请人重新翻译,没有校对的价值。昨天听说田教授承担了翻译爱德华·威尔逊的名著《社会生物学》的任务,一本经典著作又要被糟蹋了。不过《魔鬼出没的世界》错译之处还是比比皆是。下面从正文前面几页挑出一些严重的错译(不严重的就算了)。有的错得颇滑稽,“事后避孕药”成了“日常保健药物”,让人忍不住大笑,很有娱乐价值。……(有有需要,自行找来看看。)
  •   rt翻译确实不敢恭维为什么这样牛逼的科普读物都只有这样的翻译质量?相比较那些潮水般泛滥的潮流读物这些真正能够让人有所收获的作品却总是翻得让人蛋疼……
  •   看到大家反映的翻译问题我都不敢买了 可是真的很想要。。
  •   萨根的书给人感觉过于绝对了,其实科学只探索了极小的一部分世界,远非世界的全部。
  •   看见电视上推荐才买的,可能是我踏实不下来吧,看不进去啊
  •   上周末去新华书店,发现出新版了,不知道翻译质量怎么样?如果只是换个封皮,那就太失望了
  •   这本书没想象中精彩,可能是翻译的问题。
  •   很好的科技哲学书籍
  •     似乎我们潜意识里都这么觉得:现在科学精神已经根深蒂固,遍布我们生活、乃至思想的各个角落。想想我们日常用的高科技产品,我们会提起的航空探月、DNA与基因、还有很多物理化学用语。以至于有本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出版序言中,译者对作者”反对用理性的科学方法论一统天下,给‘旁门左道’一点空间“的观点很感冒。科学精神真的一统天下,以至于压制了其他”不那么科学“的思维了么?
      当然并非如此,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卡尔·萨根在书里找了这么个数据,”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1993年的一次民意测验显示,像美国一样,中国有不超过一半的人知道地球绕太阳一年转一圈。“当然,光看这些数字可能还没什么感觉。他接着用很多段落来描述,其实很多”伪科学“的内容,已经遍布我们知识的各个角落,随便举些例子,事实足以让人震惊了。
      ——比如百慕大三角、UFO的各种传说;
      ——比如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大陆、穆大陆,埃及和玛雅的超级文明,还有水晶头骨等史前文明的传说;
      ——比如各种超自然现象,人体自燃或人类的超自然能力
      很有趣的是,这些不少都成了科幻大片热衷的题材。想想X战警系列(关于人体超能力)、第三类接触,还有萨根提到的《星际迷航》,那些奇诡神秘的场景才是脍炙人口的主菜,科学只是调味料而已。
      那说了半天,伪科学到底是什么呢?又或者说,科学就一定正确吗?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质疑,”还有很多科学不能解释的未解之谜,你又怎么知道科学一定是对的呢?“
      萨根说,这问题问得就不对。事实上,科学的结论真不一定是正确的,但这也就是科学最无坚不摧的法宝。
      我们的教科书上,教授的都是科学结论,我们知道勾股定理,知道热力学定律,但这只是科学的表面而已。真正有科学精神的,是这些结论背后,爱因斯坦是怎么突破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又是怎么突破中世纪神学的过程,是科学家怎么像爱迪生一样知道自己又犯错了,反复实验的过程。
      总而言之,科学的精神在于怀疑和反复验证。你必须承认你是可能犯错的,只有反复验证才能得出相应的结论。但伪科学总是试图掩盖错误。
      打个比方,所谓中西医之争。在近代科学兴起之前,其实中医和西医本质上是类似的,都是凭借长期积累的经验得出治疗方法,外加一些巫术、想象。但近代之后就不同了,在科学介入后,西医在反复的实验中洞明了治疗的原理。固然中医反复积累的经验,本身就有点类似于科学实验的精神,但中医里面关于经络、阴阳五行之气的理论,却是很难从科学上检验的;而且中医也一直缺乏统一明确的方法,来检验医药的疗效。
      又比如萨根所提到的UFO传说,很多人言之凿凿,但却是经不起很轻微的检验的。萨根对那些声称接触外星人、无所不知的目击者提了问题,能不能让外星人给出哥德巴赫猜想和费马大定理的答案?目击者都顾左右而言他了。
      反观之前那些传说,如果要问,科学解决了所有问题吗?百慕大三角、超自然现象,一定就是假的吗?科学的回答是,固然不能说他们一定是假的,但你们却无法证明他们一定是真的,甚至绕开了证明的途径。一句话,他们要经得起合理的推敲。比如真有这么一大块大陆,是不可能一夜之间沉没的;如果有外星人、史前文明,不可能不留下大量、可以互相佐证的遗迹,而非只有零散的传说和猜测。
      另外,还有个法则,可以对这些传说提出有力的质疑——奥卡姆剃刀法则。大意是,如果有两种解释,那成立的往往是简单的那一种。比如说,考古证明,用当时的技术完全可以建造埃及金字塔、复活节岛石像,那为何还需要神奇的史前文明帮忙呢?又比如,靠地球自身的进化机制,完全可以诞生生命、乃至智慧生命,又何须外星人帮忙呢?
      这就是本书最后的答案,因为很多事情的结论可能如此简单,探寻过程又如此反复曲折,普通人都不愿意接受,大家更喜欢一个神秘新奇的世界罢了。
  •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即使在读完之后我还是感觉没有获得很多,只是了解到一些皮毛,尽管有些章节有过重复性阅读。以下是我的一些读完之后的感受,如实记录。
      
      1. 外星人的传闻只能算是传闻,并没有得到科学的证实。不管是言之凿凿的外星人报道,还是神乎其神的飞碟、UFO揭秘,都是这个娱乐时代集体非科学态度的盲从,或者是宗教神鬼传说与时俱进的改装,人的认知能力及其局限性造成了人的幻觉等认知错误,宗教的宣传披上科学外衣之后也在极力宣传外星生物。总之,社会的娱乐大众本质,媒体极力吸引眼球的目标,公民集体的科学素养低下,造成了这种局面,对新奇诡异事物的好奇与轻信。
      
      2. 国家和政府在科学素养普及方面做得很不够。学校教育在科学普及与宗教宣传之间徘徊,灌输给学生们简单的结论性知识,而没有教给学生真正去发现问题、探索世界的科学认知观。具有怀疑精神的、理性思维的教育没有得到良好的普及,统治者似乎不希望民众怀有这种民主气质的品格,这是美国民主社会进程的倒退,会严重损害美国民众的民主基因。包括父母在内的当代公民,应该教给后代一些基本的、重要的科学认知素养,这样的青少年才能在科学发现中做出更大的成就。
      
      3. 尽管在我的印象中,卡尔·萨根是一派科普作家的形象,因为高中的时候语文书本上就有他的一篇文章,叫做《宇宙的边疆》,可是,我要强调,与其说这是一本科普书籍,还不如说这是在探讨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世界、辨别真伪的科学哲学书籍。因为本身全篇并没有像阿西莫夫或者霍金在其科普书籍中所做的那样介绍科学常识和宇宙运行机理,而是在告诉读者怎么去认识科学事实和伪科学事实,怎么去辨别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东西,怎么去思考被大多数人认可的真理性常识,等等。总之,这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在魔鬼出没的世界走好自己的路,不被魔鬼吞没的书。
      
      4. 卡尔·萨根给我一副典型的公知形象。萨根对社会现象很不满意,对政府作为极力批判,他自己也认为这种批评是必要且重要的。他的批评并不是情绪的发泄,他是在用自己的知识、用科学的态度、用无可争辩的数据事实阐明一个个道理。萨根列举的美国的教育及社会状况,在我国并不少见,甚至更为严重,尽管我们现在已经把“公知”这个词语丑恶化了,可那些专注于造谣的公知实际上不能算是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可是像萨根这样的公知我认为对一个社会是非常必要的,“不满意”才会有改变,“批评”才会有进步。
      
      5. 道理是越辩越明的。在科学层面上的坦诚交流才能够把事情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以一个科学的态度认识事物,需要客观的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用严谨的态度分析事物,辨别真伪。预先抱有成见的、一知半解式的、怀有宗教信仰偏见的认识态度都无法真正了解到事物的真实情况。回想电视上经常播出的博取眼球的官怪陆离的新闻事件,我感觉萨根所宣扬的这种态度是极其珍贵的,因为人们很容易就相信了道听途说的事情。
  •     
       有一篇书评,是一位我所尊敬的学者写的,对该书的翻译质量大为吐槽,结果“恨屋及乌”,给这本书判了个差评。我要说,这不公平。
       人类如何认知自然(宇宙)、如何理性分析人类的精神世界,从来都是深奥伟大的追求,当今的花花世界中,还能花一点点时间关注这些问题的人类是越来越少了。但作者以高超的构思和朴素的例子,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这两个探索命题有机的联系了起来,还有根有据地阐述了作者的科学方法论。作者告诉世人,科学认识不需要玄妙机语,也不需要依赖经典和权威,它只需要一点怀疑心加一点好奇心--你是不是也豁然觉得科学原来与每个人是如此的接近。
       我在通读本书后,实在有绕梁不绝的感觉。如果有人说书里面也就是些大道理,没什么新东西,那我也得承认自己确实对这些“人所皆知”的大道理知之甚少,或者只懂了个皮毛,能补上这样的扫盲(普及)课令人有发自内心的喜悦。
       回过来再说说翻译,我觉得这部书引用了大量的古典著作,涉及领域宽广,有些作者是中国人非常陌生的,要准确翻译这样的典籍,难度可想而知。翻译这样一本书完全是一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如今世道里人们是多么珍惜自己宝贵的时间,为自己的劳动按投入产出进行评估,因而我可以想象作者完全是以一种对科学的热爱从事了这项工作,难道这还不足以让我们这些获益匪浅的读者向译者致敬吗?当然我们也为书中一些不知所言的章节段落感到苦恼,期待将来有更好的翻译版本出现。这种情况历史上比比皆是,仅举一个大时代的例子,伊斯兰世界对古希腊文化的大翻译运动中,翻译的错误多得不可胜数,后人对这些翻译者除了感激,也有遗憾,但绝不会有计较。
      
  •      自从读过萨根先生的《宇宙》一书后,便心心念念地想读一读他的其它作品。后来,我庆幸借到了一本由李大光先生翻译的《魔鬼出没的世界》。何为庆幸?其一,书中传达的要将怀疑精神与好奇心相结合的科学态度,让我受益匪浅。其二,庆幸我又省了一本买书的花费。萨根的书值得收藏,只是译文的不顺畅让人不吐不快。不明白译者为何不能请位中文教授帮其润色呢?就像考研英语翻译一样,虽然句子没有错误,却失去了这本科普读物本身的有趣之处。
      
       跟这本书死嗑了10天,每天两三章,需要对每一句话再三的润色,转成自己习惯的句式。天哪,这哪儿是寓教于乐的科普读物,明明是一本杀死脑细胞无数的教材。本来这本书我应该再读一遍,但是经过前三章的摧残后,我还是放弃了。看到书后,译者自夸本书是“改革开放30年30部优秀科普翻译书籍”之一。看到这句话,我暧昧地笑了。
      
      
      
      
  •     一个社会的人都有科学素养,才能培养出顶尖人才.科学是人类通往自由和光明的唯一途径.
      这本书剖析的很深入,有层次有逻辑.让人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科学没有那么难,它更多地是一种思维.
      .力荐,希望更多的人去读.
  •      看到大家如此高的评价真的不敢顺着心意评个三星。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总觉得有一种愤青在抱怨的意味在里面,也许我的感觉一开始就是错的,但正因如此,书中的大量例子在我看来是有一些矫情或者说是显而易见夸大的。他似乎在误导读者我们生活在一个可怕的愚昧的世界,可事情也许没有那么糟~也可能在一个严谨的科学家眼里我们简直愚蠢透了。但是无路如何,如果用几百页的内容去陈述一些普遍认可的真理无疑显得有些拖沓。即便它本身是无懈可击的。
       但是也有很好的地方。作者用他的对科学的无限热忱深深感染了我,我仿佛看到一个老学者在我面前娓娓道来科学的美丽,让我沉浸在一种科学所塑造的安全感之中。这个世界无时不刻不在散发着理性的科学的光辉,足以照亮一切黑暗,只要我们想去这样做。很振奋。
  •     
      
      类似《上帝的迷思》(道金斯)和《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样的科普作品,普及的主要不是科学知识,而是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精神。(因而并非普通科普作者人人能写)
      
      然而,我想卡尔·萨根在本书中所讲述的并非仅仅是科学精神,书中处处体现的一个科学家的人文精神才是本书最重要的特点,或者干脆说,本书的主要内容与其说是"科学普及",不如说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探讨科学与人类社会之间在历史与当下中的关系。其中作者对美国社会在大众文化、公民教育以及媒体、政府与科学间关系的反思占据了大量篇幅,非常富有现实价值。
      
      当今美帝社会的宗教化、愚昧化背离了美国建国的初衷,背离了美国缔造者们的可贵理念。这不仅仅关乎科学的命运,而甚至对于民主而言都是危险的。我给评论起这么个标题,是因为卡尔·萨根对美国的反思也很适合只教科学知识不教科学精神、只灌输主义不准质疑刻意回避反思的景德镇教育体制培养出来的各种二逼实用工具青年给自己进点儿补(我知道他们都嘲讽这个体制,但多数人并没有或不愿意意识到自己作为体制的产品病得有多深)。信星座爱测试的二逼文艺傻当然是实用主义,高分优越感理呆多5髦多意淫强国当然是也是实用主义(我相信一定有信星座的理呆,这种拿"文""理"专业区分人是借用二逼青年的逻辑,不是我的逻辑)。在二逼上没什么两样的人,却沉浸在小儿科的相互攻击中乐此不疲,成为景德镇国民教育彻底失败的鲜活证据。
      
      (这里对"理呆"多说两句:嘲笑“文傻”的"理呆"往往把知识上极其有限的略多,当作一种智力上的优越。问题是你的智力既拿不了诺奖,也不能保证你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外对科学比普通人有更多的了解。动辄把某方面知识不如自己的人以"文科生"贬斥,本身就是由不明情绪因素导致智力低下的典型表现。这就是为什么必须把卡尔·萨根推荐给那些自以为是科学家的"理呆")
      
      萨根相信"德先生"与"赛先生"有相同的气质,也许他是对的。我只是担心这种气质很有可能不是一种能够属于人类的气质。
      
      另:翻译质量不行,好像这是汉译国外科普作品的通病;关于萨根本身的写作风格,个人觉得他在探讨具体问题时显得有点过于繁复冗长,部分例子、引用文字显得没有必要。以上理由减1星。
      
      
      完
      
      (别忘了点 "没用")
      
      
  •     知道这本书很久,一直没去看,前两天花了几个小时在电纸书上翻阅了一遍。几个感觉:
      1.作者对科学有超强信心,用科学方法对其它内容审查。
      2.为了增加可读性而丰富各种案例,比如美苏争霸、女巫、西方科学起源、各种文学作品等等。
      3.关于学科研究之外的洞见思想深刻但不完全成系统。比如车库里的飞龙,是一个很好的证伪主义案例,但基本上还是证实与证伪上作文章;比如科学教育,强调要关注思想方法教育与兴趣保护,还提到了科学产生于生活需要
      4.认为科学精神与民主自由是一体的,科学的产生是由于自由思考,自由民主的社会可以通过科学精神的传递而达成。两者有交集,我是认可的。但是两者的关系是否完全是这样同向发展,我表示怀疑。因为科学还是人的带来,而人类还远没有达成和谐,一些人的民主自由还只是奴役另一些人的工具,科学精神的运用也远没有摆脱个别团体利益的束缚。也许这还需要一个过程,个别团体利益的不断争斗对话,最终可能会达到全球大治。
      
  •     大家都很严肃地在说,那我就轻松点讲吧(我可不是念物理的,可以的话这个作为通俗的指南好了):
      首先,如果你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请一定不要放过它!
      理由如下:
      1,态度严谨,经验丰富,立意高尚,但是浅显清楚,所以卡尔萨根的科普书和节目才会经久不衰,这一本尤其是。
      2,热情和童心,美妙的想象力,这是我读过的科普中最有趣的之一,它无压力地可以被当做侦探小说或者SF来读,我想读过的人对于里面许多段子(比如证明剃刀原理那个)一定印象深刻!,
      3,我总觉得这本书是不是有个很早的版本因为里面好多段我都感觉以前读过...现在我自己长大选择了工作时再读到它,倒是被一个人对他的工作一直到老都充满真诚和热情而非常动容,我羡慕他,也佩服他,读的时候真是有种治愈感,哈哈。
      
      4,我小的时候就认识卡尔萨根,好吧,因为我老爸喜欢他。我一直感觉他是个十分和气的非常喜欢龙的宇宙学家,啊,宇宙学是比较无聊的(量子永远是最狗血十足的!)但是他是个好人。
      
  •     什么是科学精神?
      先讲一段小插曲。我参加完Lia Halloran的沙龙后,问这个有着科学背景的艺术家,“你相信有外星人吗?”
      她反问我有没有读过萨根的书。那个时候我一定让她想起书一开始那个自称热爱科学实则迷信的出租车司机,当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完全能理解她当时的反应。
      读完《魔鬼出没的世界》,解开了心中的几个疑团。
      1.麦田怪圈其实是几个恶作剧英国人的杰作。
      2.罗斯韦尔号事件可以看作美苏冷战的产物,军事事故不如让大家误会为无关紧要的外星人事件。
      3.占星术(星座)和弦理论一样,都是不可证伪的东西,没有认真的价值。
      4.遭外星人绑架的细节竟然与时俱进。不过既然是高级文明,这么多年了还在取人类的精子卵子,真是没出息!这和童年遭性侵犯的回忆一样都是心理医师搞的鬼,嗯哼 (连记忆、催眠术和心理学一起怀疑了!)
      5.关于科学精神:
      科学远不是十全十美的获得知识的工具。科学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
      科学要求我们以事实为基础,即使事实与我们以前的看法不相符合。
      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科学的核心具有内在的改正错误的机制。
      科学的最重要的戒律之一是:“不可信的观点产生于权威。”
      
      虽然翻译有种种不是,但绝对是让人如沐春风,所有人都应该人手一本的书!
      
      下次见到Lia,我该问:“你觉得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有多大?”
  •     很早以前从枫哥那里拿到一本书,女巫——撒旦的情人,有点意思,里面的图片很也精美,不知道是不是从读书里面看到的这个词,想象的共同体,个人以为这个词很适合表述这种人类历史上的文化现象。比如铁皮人表示机器大工业化时代的想象,汽车人则是车轮子上的国家那个时代的想象。当然还有剑侠,神马千里之外,取人首级。
      
      最近很喜欢的一本厕上书是卡尔·萨根的魔鬼出没的世界[1],没想到从中看到了这种想象的共同体的发展。真的没有想到女巫或者说梦媾妖和外星人有那么大的关系,可能是一些禁忌的原因,我们接触到外星人的形象里面都没有提到那些被外星人捉走的人,几乎都有被取精子或者卵子的(当然除了Eric Cartman)的经历。
      
      萨根给出的解释是说女巫,随着科技昌明,越来越没有地位,现在已经沦落到哈利·波特里都骑扫帚了。但是没关系,新的时代有了外星人,于是摇身一变,变成了人们的新的想象中的目标,不得不说,从萨根描述和转述的那些控告和自述来看,这还真的就是那么回事。
      
      -----------------------------------------------------
      
      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本书,大约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前面10章大约就是讲女巫和外星人,11章是读者来信,对前10章的回应,其中无礼无理偏执令人吃惊,12章在我看来是全书精华所在,主要解释科学的方法论,哪些错误谬论是不对的,或者说怎样才能分辨伪科学。后面几章算是第二部分,讨论了科学这个本体本身的方方面面,以及如何改进的建议和思考。是的,总的来说,这本书其实是类似科学哲学的通俗普及书。特别是对于伪科学的鉴别,以及对于伪科学旗帜鲜明的反对。
      
      不过那些才是伪科学呢?那些神棍大仙什么的不说,对于什么星座乐嘉神马滴,这个似乎大多数都知道是个游戏,问题在于有些人虽然知道这是个游戏,但是他们往往在应该理性的行事,现实的生活的时候,选择了不同的指导思想,大多数时候,他们选择了所谓的“因果倒置”,也就是按照自己按照自己想象的结果来推断。说两个真实的例子吧。
      
      两个女孩子,一个是没有上过正经的大学,平时到庙里烧香磕头,形式上做的比谁都强,说起来也是“不要瞎说,小心雷打头”。另一个是药理学博士在读,说起来Gene,外汇神马的也头头是道。可是她说她相信God,理由居然是人眼的构造,这可是道金斯在30年前(1982)在盲眼钟表匠里面就已经批驳过了的论点啊,是的,也许道金斯也不是对的。可是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有人会把信仰和行事会分开?而有的人却又会坚定的信仰?
      
      道金斯的另一本新书上帝的迷思里面就宣称上帝的存在与否是一个科学命题,他认为不信上帝照样可以幸福宁静的生活。
      
      “成为无神论者是一种现实的志向,并且是一种勇敢和值得离度赞赏的志向,从而最终成为一名幸福、安宁、有道德、充满理智的无神论者。”
      
      就像道金斯为这本书写的序言那样“我不知道我可以说出来”,是说在西方国家,因为基督教/天主教的传统,很多人从小可能处于环境之中,虽然不高兴不情愿,却不能告诉大家,公之于众,因为这冒犯到了其他人的宗教信仰,想想美国的公立学校里面居然不能讲授“进化论”。但是我就奇了怪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国家,没有这种传统的照样有人宣称要相信GOD呢?真的是信仰的问题嘛?
      
      --------------------------------------------------------------
      
      以前看郭廷以先生的近代中国史纲的时候,咦,很好玩,说中国自宋朝以后,由于有宋一朝,始终是个未统一的国家,所以在精神就表现为讲求正心诚意,寻求内心,不在向外,于是什么慎独,三省吾身等等就占据了主导性的思维潮流,到最后变成了王阳明的心学。换句话说,信仰越来越坚定,个人精神要求越来越高。
      
      同样的,西方也有这样一段类似的思想史,可能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东西罗马帝国覆灭以后,异族入侵,开始了中世纪黑暗的一千年,也就是经院哲学时期,这个时期同样的,也是由于现世的生活没有扩张的精神,只好寻求个人的内心世界,记得三个火枪手当中有个人叫阿拉迷死,本来是献身于上帝的修士,也写论文,大约的题目是神马论三位一体之类的。据说经院时期人的精神隐忍,伯格曼的电影似乎有所反映。
      
      但是信仰坚定,精神富足就真的足够了吗?社会的发展似乎从来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虽然说到目前为止,曾经有过“核战争”的阴影),自清儒才开始系统的整理清算所谓的宋明理学,才有宋儒害人之说。启蒙时代也清算继承了经院时代的哲学,转而引领了现代化的进程。宗教的作用在于让人在平凡的现实生活当中有些许藉慰,但要是过了,把它当作行为指导也许就有点麻烦了。
      
      就像萨根说的,宗教领袖们说宗教的核心教义是很难驳倒的,比如“GOD塑造人的灵魂”(我勒个去的,有这么耍无赖的吗?),不过科学不科学的一个核心方法论就是“证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星座理论似乎也可以解释一切,把人的个性里面的共性分分,归到几个星座名下,不错星座是有他自己的逻辑,但是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一个游戏,只是一个谈资,别太较真了,特别是在重要选择的时候这个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因素。同样宗教也是如此,在我眼里他和星座的地位差不多,我可以尊重你的选择,但是不要以此为借口,来阻扰其他人,特别是科学知识的学习。
      
      -----------------------------------------------------------------
      
      Ryan_XxOo 一个小女孩坐在洒满阳光的台阶上,咪缝着眼睛,一个朦胧的疑问在她小脑袋盘旋:我怎么会来到这世界上的?我悄悄地走过她的身旁,然后藏起了所有的哲学书籍。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哈佛大学公平,怎么做才正确?的公开课很火,里面一开始就提了一个问题,说推一个胖子死一个人,不推胖子死一车人这样一个道德难题,问你该怎么做。不错,的确很难选择,不过我刚好又看了达马西奥的笛卡尔的错误这本书,是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情绪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我个人以为这个问题当你真正面临的时候,也许没有那么复杂,当你真正要马上做出判断的时候,也许一个因素就足够你的动作,也许是那个胖子脸上惊恐的表情,也许是列车里面一个人叫喊声,也许是这个胖子你一下根本没有推动,甚至也许就是天上一片云[2]。
      
      所以我以为纠结于这种问题(没有发生的)是没用的,苦逼(或者这门课的老师桑德尔教授长的还真是一脸苦逼的样子)有时候只会让你错失良机。我承认,有些问题需要长久的规划和计算才能解决,比如未来职业规划,好好学习一门语言。但是大多数问题我们都可以用简洁启发式做出快速的判断,比如找老婆,或者找老公神马的(嗨,跟着感觉走,别太憋屈自己个)。
      
      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你都不太可能做出一个最优选择,但是次优选择已经足够了。而所谓的最优选择,也就是赫伯特·西蒙强烈批判的所谓受限制的无限理性(也就是有限理性,但是又无数个结果)。
      
      所以正经八百的说,哲学在我的眼里同样,有着近似于星座的地位,好玩可以,研究也可以,但是以此为指导,就不太高明了。
      
      ------------------------------------------------------------------
      
      也许有人会说,宗教总的来说,都是教人行善的呀,没有宗教没有信仰就没有救药了。不错,这正是推上很多人炫耀的在自己的bio里面填上“基督徒”,好像你们都没有救药了一样。不过就像我介绍过的德瓦尔从黑猩猩灵长类动物社群当中得到的结论那样,灵长类动物是社区动物,天生需要合作,他们具有同情心,也就是社区就是需要行善,公平,或者说政治。
      
      仁慈的异教徒一直以来是我个人一个盘旋已久的意象,异教徒不是不能幸福宁静的活着,君子和而不同,有点意见更好,仁慈是稀有的一项品行,是的虽然很享受一些智力上的追求,追求智慧也是我一直以来在做的,但是仁慈,没有智慧肯定是做不到的(可惜啊,我现在还是处于知道疯子的阶段,连智慧都还在路上)
      
      最后,还是三俗一下,让我们以出世的精神,入世的态度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面,好好活着,努力学习,笑着活下去…
      
      ----------------------------------------
      
      注:
      
      [1]不过实话实说,我都不知道多久没有在如厕的时候看书了,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不仅要内容,而且还要不太费脑筋,可读性也要强。
      
      [2]我的答案是可能大多数人都不会去退那个胖子,太恐怖了的事情,除非经历过一些,比如生离死别,或者经过特殊训练的人才会去推那个胖子。
      
      更多请参见:
      http://hgye.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26.html
  •     
       说说科普:车库中有没有喷火的龙?
       ——杂谈乱谈之五十一
       子炎
      
       我说话算数,我今天就特意来说说科普。
      自从知道有科学这种东西之后,国人就一直嚷着要热爱科学。现在更要爱科学了,如今你如果不懂点科学知识,你可能都不知道天天吃进肚子里的是些什么东西,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最近的日本核事故,又一次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活在这个世界上,还真的要热爱科学。
      但如果科学只能这么来了解、来热爱,那也太被动、太吓人、太不划算了;应该有比这个更经济、安全、积极的方法。据我所知,这个方法就是科普。
      科普确实是走进科学的好办法。我本人爱科学就是受了一些外国科普作品的蛊惑。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我晓得了宇宙学;读了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我了解了量子理论;读了伽莫夫的《从一到无穷大》我喜欢上了数学,读了道金斯的《熊猫的拇指》,我爱上了进化论……
      当然,咱们中国也有科普。从以前的《十万个为什么》到现在方舟子的《大象为什么不长毛》,也有不少。现在就有一伙人——一伙自称松鼠的人,自告奋勇地要帮助我们了解科学。他们成立了一个“科学松鼠会”,声称:要把科学坚果外层的硬壳剥掉,把味美的果肉献给大众。
      他们剥出的“味美的果肉”是些什么东东呢?我买过、读过他们的书,大约知道了一些。比如,春药有哪几种。手机不能炒爆米花。吃多少细菌才安全。花钱比挣钱更幸福。独处的猴子更容易烂醉如泥。兰花是最聪明的植物。他们挺身而出的精神可嘉;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松鼠们个个伶牙俐齿,会说俏皮话。连他们的书名都俏皮极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最近又出了一本《冷浪漫》,卖的都很好。但我要说,仅仅知识丰富、仅仅伶牙俐齿并不就是好科普。
      就我所知,国产科普有两大缺点——还是说“特点”吧:一个是太崇尚科学,比如央视的名牌栏目《走近科学》,它把什么古怪稀奇的事情都以科学的名义解释明明白白,反而让人觉得他们是走过、路过科学的。另一个是,太崇尚知识。以为科学就是知识,知识就是力量,力量就是知道大象为什么不长毛。从这个角度说,我们的科普还停留在《十万个为什么》的水平上,松鼠们没有做的更多,它们的伶牙俐齿也只是啃到一些皮毛。
      要说铁嘴铜牙那还是洋松鼠厉害。我最近读了一本《魔鬼出没的世界》。这是一本外国的的科普杰作。和我们这里的科普不同,在书里,作者卡尔•萨根不仅介绍了丰富的科学知识,还热情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科学方法。他说,如果我们向广大公众只讲科学的发现和成果,而不向公众讲解严格的科学方法,普通人怎么能分清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伪科学呢?他还说,“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它比科学发现要重要得多”。
      是的,科学有自己的一套神奇的、与众不同的方法。在书里,萨根对此大书特书——他说科学有一只“工具箱”,里面的工具琳琅满目:观察,怀疑,试错,构造假说。推理,定量,证伪,开展独立的验证。谨慎,谦恭,小心翼翼,不相信权威。简单,优美,还原,坚持以自然原因来解释自然……在这些方法中,最不同凡响的一条是,“无论何时何物,必须有证据”。科学最讲究的是证明,证据,证实。而且,这种证明公开的,可以重复的。不能保密,不能秘不示人,不能传子不传女,不能只有你一个人知道。如果牛顿用三棱镜做了个实验,说光有七种颜色,那其他任何人都能同样这么做,都可以自己来看看光是否真的是一道彩虹。
      为了说得更清楚,萨根构想了一个著名的龙喻:
      我(萨根)现在宣布:在我的车库里有一条喷火的龙。你说,那打开车库给我们瞧瞧吧!——非常遗憾,这条龙是隐形的,这条龙只有我能看到。你建议在地上撒上面粉看看有没有爪印。——好主意,但龙是浮在半空中。你说:让我们用红外探测器来测试一下喷火的温度吧。——嘿嘿,我这条龙喷出来的火是无形的,当然没有温度。你还不死心,要往车库里面喷漆,它身上肯定能沾上油漆。——妙极了,但我这条龙是非物质的,不粘油漆。现在,卡尔•萨根问道:说一条看不见的、无实体的、浮在空中的、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的龙,与根本没有龙之间有什么区别呢?这并不是一个玩笑,它说的是,如果不讲究证据,如果证据不能证伪,这将多么荒谬?!
      因此,卡尔•萨根说,“科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位洋松鼠的意思是:如果说,科学是枚坚果,除了“美味的果肉”,科学思想、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才是它的硬核。
      正是由于科学拥有这样的硬核,在短短几百年的时间里,它战胜了迷信、魔法,甚至宗教,脱颖而出,取得了令人叹服成就。例如,200年前,牛顿提出了一种计算方法,200年后,现代人利用这种方法,让宇宙飞船精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向遥远太空,还能准时回来。这是所有魔法一直渴求却永远做不到的奇迹,但科学轻而易举地做到了。
      科学因此而所向无敌了吗?奇怪的是,并没有。和我们料想的不同,科学至今还在遭遇责难。说它很主观,有偏见,不过是个人意见;说它太狂妄,只是另一种神话;说它是官僚主义的社会建构,主要是为权势、商业服务的。萨根写这本书,正是觉得这个世界还是一个“魔鬼出没的世界”。他满怀对迷信、魔法、伪科学的满腔义愤,不遗余力地为科学高唱颂歌。但并不意味着,他需要替科学自吹自擂。他说的好:“科学远不是十全十美的获得知识的工具。科学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所以,对于批评,萨根不仅不认为这是冒犯,相反,他还很赞同以下这些看法——
      科学不是完全客观的。科学是一种模型,它是简化后的现实。它是人类的智力活动,只要是人的活动,就有可能“存在主观和偏见”。
      科学也不是完全确定的。它也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萨根说,科学“可以无限接近真理,却永远不能完全获得真理。”
      科学更不是万能的。科学在它自己的领地里也不是无所不能。未知的世界依然辽阔。科学还有它的边界。对上帝,道德,人生意义……它无话可说,或者能说的不多。
      科学不是魔法手杖,而是一把双刃剑。萨根写道,“科学家不仅研制出原子弹,还把政治家揪到面前,对他们说,他们国家必须首先拥有一枚。于是他们制造出了6万多枚。”
      这就是科学。这就是有皮有肉有核的科学。这就是一部好科普书所告诉我们科学的本来面目。
      (读《魔鬼出没的世界》 卡尔•萨根著 海南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2011-4-12
      
  •     没读过,但是极力推荐,因为是卡尔的。很可惜的是本想写 宇宙 的,却没有!  卡尔真是了不得,希望喜欢科学的孩子们一起去看看他的作品,看看他主持的那个节目吧!
  •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教育是什么,民主是什么。。皆可以引起沉思。叙事之慎,参阅之广,展望之远,气概无与伦比。例如,从书中立时明白,什么是科学,是开放和怀疑。立下心愿搜集齐他的所有中译本,向伟大的卡尔萨根致敬。李大光的译文虽无周秋麟、吴依Ti翻译的《神秘的宇宙》出色,但也相当不错。想来是萨根的文章中杰出的思想。
  •     我的父母不是科学家,他们几乎对科学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通过让我了解既
      要具有怀疑精神,又要保持求知欲望的这种方法,教给了我这两种难以结合在一
      起的东西,而这却是科学方法的核心所在。他们的生活几乎可以说是贫穷的,但
      当我宣称要成为一位天文学家时,我得到了毫无保留的支持,尽管他们(像我一
      样)对什么是天文学并不了解。他们从未劝我考虑周全一些,提出成为一名医生
      或是律师也许会更好的建议。
      
       我真希望能够讲一下在我小学、初中、高中阶段里激励我从事科学事业的老
      师,但当我认真回想时,这样的老师竟然没有一位。能够回忆起来的只有元素周
      期表、杠杆和斜面、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无烟煤与有烟煤之间的差别等呆板的
      记忆。全然没有不断增长的对新事物的新奇感,没有接触到任何进化的历史演变
      过程,也没有任何人给我们讲过每个人所曾信奉过的错误思想。在高中的实验课
      上,我们得到的都是由猜测所得的结果。假如得不出结果,我们就得不到及格的
      分数。那时,我们根本就得不到追求个人兴趣的鼓励,也没有人让我们去探究那
      些知觉的或概念性的错误。在课本的后面,才有可说是令人感兴趣的材料。学校
      的时光通常都是在你尚未真正体会到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你可以在图书馆里,
      而不是在教室里找到有关天文学的美妙的书籍。教师将多位除法像教烹调书上的
      配方一样灌输给你,却不解释单位除法、乘法、减法是怎样组合起来以得出正确
      答案的。在高中时,教师恭敬虔诚地传授求平方根的方法,似乎这种计算方法是
      西奈山亲手所授。我们的学习仅仅是记住自己被要求做什么,并得到正确的答案,
      而你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不重要。在二年级时,我遇到了一位非常称职的代数
      老师,从他那里我学会了很多数学知识。但他也非常严厉,常常使得一些女孩子
      哭鼻子。在上学这些年中,我对科学的兴趣是通过读科学和科幻的书以及杂志而
      保持下来的。
       学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我发现大学的老师不仅懂得科学,而且还确实能
      够对科学作出解释。非常幸运的是,我进入了对于学习的时代来说非常好的学校
      ——芝加哥大学。我成了以恩里科,费米为宗师的物理系的一名学生。我从撒布
      拉曼扬·昌得拉基卡的理论中领略到了数学的真正优雅迷人之处;我有幸可以与哈罗德·尤里讨论化学;在夏季,我又成了印第安纳大学 H·J·马勒的生物学
      徒弟;我跟G·P·柯伊伯学习行星天文学,他是当时唯一的全蚀研究者。
       在跟柯伊伯学习时,我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信封背面的计算:一个可能解
      决某个问题的想法突然涌现在脑海里,你立即找出一个旧信封,用你的基础物理
      学知识,在信封上写下几个粗略的公式,填上可能的数值,检验一下你的答案是
      否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如果不成功,你再寻求另外的解决方法。这样寻找错误,
      就像刀切奶油一样容易。
       在芝加哥大学我还非常幸运地修完了罗伯特·M·胡钦斯开设的一门普通教
      育课。他的课程将科学作为人类知识灿烂辉煌的织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展现在你
      的面前。难以想象一个有抱负的物理学家会不去了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巴哈、
      莎士比亚、吉本、马林诺夫斯基和弗洛伊德以及其他的著名学者们。在一堂科学
      概论课上,他将托勒密关于太阳围绕地球旋转的学说讲得生动感人、引人入胜,
      使得一些学生对哥白尼学说的研究有了更新的认识。在胡钦斯的课程中,老师的
      地位与他们的研究几乎毫无关系。与今天美国大学的标准不同,那时对老师的评
      价却是根据他们的教学水平,以及他们是否具有向下一代传授知识和启发学生的
      能力。
       这种活跃的学术气氛使我得以填补上了我过去所接受的教育中的许多空白。
      许多以前非常神秘(不仅是在科学方面)的东西在我的头脑中变得清晰明了起来。
      我同时也亲眼目睹了那些能够发现一些宇宙规律的人所享受到的荣幸。
       我一直对 50年代的那些辅导我的教师非常感激,而且一直在试图知道他们
      中的每一个人是否都知道我的感激之情。但是,当我回首往事时,我似乎清楚地
      感到,我所学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来自中学和小学的老师,也不是来自大学教
      授们,而是来自我那对科学几乎一无所知的父母,他们对我的教育早在 1939年
      那年就开始了。
  •     科学方法告诉我们:无论何事何物,必须有证据。在论证一个重要问题的时候,证据必须缜密严谨,无懈可击。我们越想探究真相,就越要审慎小心。没有证人的信口开河是再轻松不过的。人会犯错误,也会开实事求是的玩笑,会为得到金钱、引起别人的注意或为了成名而夸大事实。人有时会误解他们亲眼所见的事情,甚至有时会看到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
      
      ---Babylon Change
      
      怀疑主义的原则不需要像最成功地买到二手车的人所炫耀的那样,必须用高深的知识水平去掌握。在民主的条件下对任何事物持怀疑主义态度的完整的思想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能够对任何声称是科学成果的陈述进行有效的和有益的评价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完整全面的科学提出的要求是,所有的公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能运用普遍水平的怀疑主义精神。当我们购买二手车时,当我们根据电视商业广告判断止疼药或啤酒的质量时,我们要采取怀疑的态度。
        但是,怀疑的工具对我们社会的公民来说,经常普遍丧失其效力。尽管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令人失望的事情使人们随即不断萌发出怀疑主义的精神,但是,在学校中根本就没有提起过有关内容,甚至科学在展现其成果(最令人失望的表现者)时也没有这种精神的体现。我们的政治、经济、宣传和宗教(新旧时代)都被淹没在轻易相信、盲目服从的汪洋大海之中。怀疑论者认为,那些有东四要卖的人、希望影响公众舆论的人、大权在握的人,将会在阻止怀疑精神的发展中获得好处。
      
      ---Babylon Change
      
      孩子在黑暗中会发抖并对每个东西都感到恐惧,有时我们在光亮之中也会对某些事物感到恐惧。我们所恐惧的并不亚于孩子在黑暗中所惊恐的那些东西。
      
      ---Babylon Change
      
      将这些广告串联在一起的主要线索是什么?不是UFO。毫无疑问,是使读者无限制地受骗上当的期望。
      
      ---Babylon Change
      
      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环境、朋友、你所爱的人和文化。
      
      ---Babylon Change
      
       在没有掌握资料之前就建立理论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这时人会不知不觉地扭曲事实以适合理论,而不是让理论符合事实。
      
  •     科学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
      
      -------Babylon Change
      
      与伪科学(或“永无错误的”启示)相比,科学在人类的不完美性和易犯错误的本性的认识上要深刻得多。如果我们坚决拒绝承认我们犯错误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会信心十足地等待错误——甚至是严重的错误,重大的过错——永远与我们形影相随的错误。但是,如果我们具有一点自我评价的勇气,无论错误会给我们造成多么令人遗憾的思考,我们取得胜利的机会必定会极大地增加。
      
      -------Babylon Change
      
      只要你感到是对的,无论一件事情是真是假,你都不在乎,就像你有了钱就不在乎钱是如何得到的一样。从道德的角度说,你的道德并不太高尚。
      
      -------Babylon Change
      
      艾迪还警告:“无知将导致国家的灭亡。”无知,特别是对自己本身的无知有更多的可能性造成不可避免的人类苦难。
      
      -------Babylon Change
      
      科学远不是十全十美的获得知识的工具。科学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就此而言,与其他并无差异,比如民主。科学本身不能支持人类行动的途径,但是,科学却能够预测人类选择行动途径的可能结果。 (科学是工具)
        科学的思维方式既富想象力又要以科学素养为基础。这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科学要求我们以事实为基础,即使事实与我们以前的看法不相符合。科学劝告我们要首先在头脑中形成假想,然后看这个假想是否符合事实。科学催促我们要时刻保持开放,接受新思想,同时要允许持异端观点的人和严格的怀疑论者对包括新思想、新经验和新知识进行验证。这种思维方式对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的民主制度同样是重要的工具。 (科学以事实)
        科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是科学的核心具有内在的改正错误的机制。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对科学过于夸张的描述,但是,我认为,我们在进行科学研究的时候,我们时刻在进行自我批判,时刻将我们的思想与外部世界的思想进行比较。当我们自我放纵和放弃自我批判时,当我们将希望和事实混为一谈时,我们就滑入了伪科学和迷信的泥沼。 (科学有反馈)
      
      
      -------Babylon Change
      
      人类可能渴望绝对的确定性,人类也许渴望有一天获得绝对的确定性。人类可能会像某些宗教信徒一样自称已经得到绝对的确定性。但科学的历史——目前最成功地说明人类可以获得的知识的学说——告诉我们,我们最为盼望的是在理解世界过程中取得不断的进展,从错误中获得新知,一种通往宇宙的渐进的线性方式,但是,绝对的确定性这个我们前进路上的伴随物却常常在我们的身边,可望而不可及。
      
      
      -------Babylon Change
      
      科学的最重要的戒律之一是:“不可信的观点产生于权威。”
      
      -------Babylon Change
      
      当我们因为它太困难(或是自己所知太少)而羞愧地远离它时,我们就丧失了掌握自己未来的能力。我们的自信心受到伤害。
      
      -------Babylon Change
      
      当科学的成果被政客或工业家所控制的时候,它就可能被利用制造大规模的毁灭性武器,并对环境造成威胁。但有一点你必须承认:科学给你带来了幸福。
      
      -------Babylon Change
      
      想想有多少宗教试图用预言来证实他们自己的正确,想想有多少人虔诚地相信这些预言,无论这些预言是多么含糊不清,多么不可能实现,他们用这些预言支持或支撑他们的信念。但是有哪种宗教具有与科学一样可靠的精确预见吗?在地球上没有一种宗教不渴望一种非凡的能力——预知,而且能在固执的怀疑论者面前重复地证实他们所预知的事情,没有任何其他人类团体更可与之相比。
      
      -------Babylon Change
      
      以我们的需要为目的去寻找证据与发现,对与这些证据相反的观点和证据置之不理……。我们和颜悦色地接受与(我们)的观点相一致的看法,厌恶地拒绝那些反对我们的观点;而这种反常的做法正是所有常识的判断所需。
      
      -------Babylon Change
      
      但是,与我们对人类易犯错误的本性的了解相一致,我们已经注意到这样的看法,即,我们可以无限接近真理,却永远不能完全获得真理。
      
      -------Babylon Change
      
      在几十年前的一次午餐中,有人向物理学家罗伯特·W·伍德祝酒时说:“为物理学和玄学干杯!”人们要求他对这句祝酒辞作出解释。那时,人们认为“玄学”是类似哲学似的东西,或者是通过思考就能认识到事情的真相的学问。这种玄学也可能包括伪科学在内。伍德作了如下回答:
        如果一个物理学家有了一种思想,那么,他想得越深刻,就越想更深入地了解这种思想。他查阅科学文献,他读得越多,这个思想就变得越清晰。理论准备好后,他就到实验室,并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思想。实验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多种可能性都要验证。实验的精确度要求很高,错误尽可能减少。他严格按照实验过程进行实验,他仅为获得实验结果而废寝忘食。在经过严格实验后工作结束时,却发现这个思想毫无价值。这时,物理学家就将其抛弃一旁,让自己的头脑从杂乱的错误中解脱出来,转而去做其他事情。
      
      -------Babylon Change
      
      放弃了科学,这样做的必然的结果,就是退回到贫穷和落后之中。
      
      -------Babylon Change
      
      在困惑和迷惑的浩瀚大洋中发现偶尔浮现的真理的迹象,需要警觉清醒的头脑、忘我的工作热情和旺盛的斗志。但是如果我们不锻炼这种严谨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我们就不要想解决我们所面对的确实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危险:我们的民族将变成一个很容易受骗的民族,我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斥着傻瓜的世界,如此世代相传,被今后四处招摇的骗子牢牢掌握在手中。
      
      it's BC copy
  •     看一本书不要听别人的议论。因为学者之间的文人相轻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那些心理不很健康的人。我看了这本书,我认为翻译的很好。而且从原著的内容来看也不是很难翻译的书。译者对作者有着很好的理解。文笔也很好。
  •     
       看到很多朋友批评吉人出的这本书,但有个问题是,萨根思想的闪光在书中仍是灿烂的,毕竟这不是一本高考作文集或文学名著,与翻译过后的表述相比,其思想性才是重点吧。
       曾犹豫过到底是专注真理的探索还是直接投身社会的变化,萨根给了我最好的答案,因为两者本不应对立。所以,请你们把重点放到阅读的本质上,即使,译文有种种问题。
  •     看完此书,真让人觉得美国前途堪忧。美国本来是一个有良好的科学传统和体制的国家,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且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科研有良好的规模效应,也是世界科普的光源。近年来却逐渐被日本和德国反超,IT革命的浪潮过去之后更是缺乏新的科技成果作为第一生产力,结果就以房地产作为推动刺激经济的动力,这种权宜之计最终酿成了更严重的后果。
      
      很多人在生物工程方面对美国抱有很大的希望,认为有望成为新的引擎。但目前局势尚不明朗,而且自然选择理论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石,美国国内反进化论的狂潮让人不敢太乐观,虽然可以从境外不断引进干才来解决许多的科研问题,但美国人科学素养过低、到处魔鬼出没还是会引起许多消极后果。美国似乎已经失去了其建国初期奠定的价值观优势,而陷入到了东罗马帝国般繁华腐败的境地中。
      
      美国如此,其他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西欧的情形稍好一些,但俄国由于前苏联专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出现了迷信和伪科学泛滥。在尚未完成工业化和现代化、甚至还存在不少文盲的发展中国家,情形就更不乐观了。对于我们广大读者来说,虽然生活在一个魔鬼出没的世界里,但至少应该在自己心中点燃科学之光,然后争取让蜡烛变成火把熊熊燃烧,才有可能做到薪尽火传、不知其尽。
  •     书当然是本好书,评价也就是这样一句空洞的话。不过,很多时候,人都选择自己喜欢的那类东西,就跟轻信人喜欢谎言、巴克利喜欢新奇一样。
      我真的担心,也许,只有喜欢科学的人才会喜欢这本书,那些喜欢伪科学的,也许更喜欢读 伪科学的东西吧!
  •     科学本身不具备价值判断的能力。科学可以用于认识、改造世界,也可以用于破坏、毁灭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增进人类的幸福。科学是人们使用的工具,但并不是被膜拜的偶像。所有认为仅凭科学的发展就可以带来普遍的善和美的观点是错误的。
      科学是工具,是一种思维和实验的方法,它的价值和作用不容贬低。人的探索范围也不应受到限制。但其应用范围必须有限制。培根也说过,科学必须是以增进人的幸福为目的的。
      所以对于某些认为只需要科学,不看重历史、哲学、玄学,把这些东西一律斥之为伪科学的说法,实在是不能苟同。如果这样做的话,即使科学再发展,科普再全面,这个世界依然是个“魔鬼出没的世界”,因为只懂科学,不懂人,不懂爱,不懂怜悯的人,不能算人,只能是魔鬼。
  •     只能说这本书是不错的科普书,用例证、类比、故事这类论证手法较多,多了一分亲和力和通俗性,但少了严谨。并且书中并没有抽象地谈论科学思维方法论,最接近的地方也就是一个例证:车库中的飞龙。然而实际上从例证到严格的、抽象的方法论,还是有相当远的距离的,同学们如果认为理解了车库中的飞龙这个例子便理解了什么是可证伪性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可证伪性,也许还是再三思考一下为好。
      
      简言之,作为严谨的科学思维方法论书籍,大伙还是另觅它书吧。就我目前考察的这类书籍来看,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认识思维本身的特点(尤其是弱点)是最最重要的一步。为此还是举贤不避亲地推荐我的豆列“思考的技术与艺术”:http://www.douban.com/doulist/127649/
      
      也许是因为撒根的名头太大了,并且是去世前的作品,所以畅销以极。建议大家简单翻一下子,但想要学习严肃的科学思维的同学,在翻看的时候不妨注意一下除了故事和例证之外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你真正要的东西,莫将阅读快感与得到多少知识等价起来。
      
      此外,撒根试图在书中介绍他对科学、宇宙的热忱与迷恋并期望能激起阅读者的同感,就我的阅读体验,他没有做到。一本天文学科普兴许更好一点,书中更多只是在以例子和例证来驳斥人类文明过程中诞生的各种各样的伪科学。以例子来介绍,不加上更深层的心理学解释,就使得他的书少了道金斯的书的说服力,也少了《How we know what isn't so》的深刻,伪科学多种多样,用例子来辩证是永远举不完的,只有深入伪科学产生的心理机制才能用百把页纸就发出惊人的说服力(我是指《How we know what isn't so》),然而撒根这本书居然用了四百多页纸。另一方面,即便作为故事书,由于书中例子大多数都是西方的伪科学,和我们东方伪科学在文化上有所区别,读来没有那种亲切感,所以我在火车上无聊翻看的时候也没得到多少阅读故事的快感..
  •     学校的课程吸引了错误的一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喜欢常规而缺乏想象力的男孩和女孩。
      
      -----------------
      
      哈哈。笑死。
  •     不得不佩服科学大家广博的知识体系以及深远的视野。而这本书带来的彻头彻尾的科学精神,乃是每一个渴求理性的人寻求解脱和平衡的法宝。
      我们都知道,根本没有什么证据表明天堂的存在,然而,每当人们为死者祈求上帝宽恕的时候,人们在想些什么?难道有人要跳出来告诉大家“天堂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吗?我们需要一些心灵的慰藉来抚平悲伤,这时候你的平衡和关怀要让我们好受一些,而不是拿起科学的宝剑砍掉一个又一个异教徒的脑袋。
      卡尔萨根的洞察力让我们可以在科学和人类社会中寻找到理性的勇气,识别谎言和无知;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依旧可以快乐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被无情的事实和证伪冲淡生活的色彩。科学精神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充满力量。
  •   這書的譯本虐的我好慘,慶幸的是,我英語進步了。
  •   景德镇工愣收到!
  •   点了没用。:3
  •   我们不必相信许多人所说:唯有自由人才应得到教育。
      我们更应相信哲学家所言:唯有受过教育的人才是自由的。
  •   最能揭露奴隶制度本质的一个规则是:奴隶们总是被迫保持文盲状态。在奴隶制时期的南部,教奴隶读书的白人将受到严厉的惩罚。为“使奴隶变得令人满意”,贝利后来写道:“使他们变成没有思想的人是必要的。将他们的道德和精神变成一片空白也是必要的,并且尽最大可能彻底消除他们理性思维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奴隶主一定要防止奴隶们听、看和思考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说在非正义的社会里,读书和批判性的思考是危险的,甚至会导致这个社会的崩溃。
  •   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指出:文化是从奴隶制度通向自由的必由之路。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奴隶制度和自由,但是读书永远是寻求自由的道路。
  •   我们也知道真理通常是很残酷的,然而,我们却不知道幻觉是否更能令人身心宽慰。
                  ——亨利·庞加莱
  •   it's BC COPY
  •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面对着许多问题,无论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都需要对科学技术具有深刻理解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现代社会迫切需要能够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最聪明的头脑。我认为,靠给孩子们看这种星期六早晨电视节目或者其他美国录像片是不可能鼓励许多有才华的年轻人走上科学或工程技术的道路的。
  •   我们应该为满足人们对知识的好奇心而进行投资。
      罗纳德·里根1980年竞选演说
  •   没有任何事情比提高公众的科学和文化水平更值得我们去给予支持。在每一个国家,知识都是公众获得幸福的最坚实的基础。
      乔治·华盛顿1790年1月8日国会致词
  •   只不过装帧太次,竟然掉页,影响阅读乐趣的紧。
  •   有精装本的。翻译的不错!
  •   好嘛,你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任何不了解这本书翻译质量的人都可以去找来读一读嘛。整本书完全充满了机器翻译式的生硬语句,根本连话都没讲圆乎,我都怀疑是不是直接用的google翻译干的。
  •   楼上中文不行。
  •   ls的,大家讨论的是简装本的
  •   美国的民间科学素养的确堪忧,如果从地球公民的角度看。
    但看看身边,已经不止是堪忧了@@
  •   看看以前的书摘能贴上去吗,我读的是电子版:
    对我来说,不讲解科学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当你坠入爱河,你就想告之天下所有人。本书是我的个人坦白,向你们讲述我对科学终生的爱情故事。
    我们对客观现实所进行的所有科学研究都很原始和幼稚,但是,这正是我们所拥育的最宝贵的东西。
    ——阿尔伯特·爱因斯
    就目前科学的研究水平来看,它们从未存在过。
    我否定的不仅仅是一些错误的说法,而是他内心生活中蕴藏着的宝贵的东西。
    他对宇宙间的神奇事物具有本能的好奇心,他想了解科学,但是科学在未到达他的面前时就已经消失殆尽。我们的文化主旨、教育体系以及大众媒体毁了他。我们的社会为传播假象和混乱开了绿灯。我们的社会从来没有告诉过他如何鉴别真正的科学和廉价的模仿。他对科学方法一无所知。
    骗人的说法专骗轻信者
    在十个世纪的革命中,没有出现一项有助于提高人类的尊严和幸福的发明。在古代的思想体系中没有增添过一个新思想,一代接一代的折磨人的训练使人们轮流成为卑躬屈膝的下一代的只懂教义的老师。
    我们可以为霍乱患者祈祷,也可以每隔12小时让其服用500毫克的四环素
    到1870年时,人的寿命还未达到40岁。1915年达到50岁,1930年60岁,1955年70岁,今天人的期望寿命已经达到80岁(女性稍高,男性略低)。
    迷信和伪科学仍在大行其道,它们迷惑了我们中的“巴克利”,它们提供的是简单的答案,逃避怀疑性的考察,随心所欲地利用我们的敬畏之心,使我们的经验变得一钱不值,使我们成为循规蹈矩、没有个人思想的行事者和轻信的牺牲品。
    某些伪科学的本质(某些宗教也是如此,新时代的或旧时代的)是用愿望代替现实的思想。特别是与我们通常必须依靠艰苦努力和好运气才能实现愿望相比,这种观点多么具有诱惑力!
    尽管在某些地区和某个方面伪科学与世界宗教之间似乎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但是从科学而言,其区别非常小。世界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虽然世界也为我们提供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从世界的范围来看,有些方法十分有限,有些方法具有普遍的作用。
    反证被认为是科学事业的精髓所在。
    而伪科学正好相反,其假说通常经过精心设计,使假说在能进行反证的试验面前无懈可击,甚至原则上也不能被认为是不成立的。
    智慧产生于我们对自身局限性的了解。
    科学方法似乎毫无趣味、很难理解,但它比科学上的发现要重要得多。
    无知,特别是对自己本身的无知有更多的可能性造成不可避免的人类苦难。
    科学远不是十全十美的获得知识的工具。科学仅仅是我们所拥有的最好的工具。就此而言,与其他并无差异,比如民主。科学本身不能支持人类行动的途径,但是,科学却能够预测人类选择行动途径的可能结果。
    除纯数学,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被认为是确定的
    科学的最重要的戒律之一是:“不可信的观点产生于权威。”非常多的产生于权威的观点被证明是严重的错误。权威必须证明他们的论点,像其他所有人需要证实自己的论点一样。
    科学使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而不是我们按自己的希望理解世界的本来面目
    并不是科学的每个分支都可以预测未来——古人种学就不能——但许多分支却可以,并且具有惊人的准确性。如果你想知道下次日食的时间,他们可以提前1000年预测出日食的时间,甚至精确到分钟。想想有多少宗教试图用预言来证实他们自己的正确,想想有多少人虔诚地相信这些预言,无论这些预言是多么含糊不清,多么不可能实现,他们用这些预言支持或支撑他们的信念。但是有哪种宗教具有与科学一样可靠的精确预见吗?在地球上没有一种宗教不渴望一种非凡的能力——预知,而且能在固执的怀疑论者面前重复地证实他们所预知的事情,没有任何其他人类团体更可与之相比。
    在科学中,没有神圣的。不可冒犯的真理。
    如果有一个刚刚降临到地球上的外星生物仔细地看看我们通过电视、广播、电影、报纸、漫画以及书籍所展示给我们的子女的东西后,可能很容易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在有意地教他们谋杀、强奸、残忍、迷信、轻信以及功利主义。
    这些东西受欢迎的原因是,我们中的许多人渴望从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寻求一些刺激。希望能够重新唤起记忆中童年时代所具有的新奇感。
    对许多人来说仅有信仰还不够,他们渴望有确凿的证据和科学证实。他们渴望有科学的证明标志,但是,却不愿意忍受使科学的标志具有可信性的严格的证据标准。这是怎样的一种轻松感:怀疑被可靠地解除了!使我们困惑的令人厌恶的负担便被解除。
    我们人类有欺骗自己的才能
    “实际上,真正使我相信这个星球上没有居住者的理由,是因为,在我看来,任何有理智的生物都不愿意在此居住。”
    “照你这么说,”迈克尔迈佳说,“也许居住在那上面的生物都没有什么理智。”
    两个外星人在到达地球时的对话; ——伏尔泰《哲学史》(1752)
    约翰·洛克在1690年写道:“热爱真理的一个正确标志是:不能超越证据所能保证的可信度去考虑问题,因为证据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即使事实上他还没有永垂不朽,但是也活了几百年了。
    一篇引人入胜的关于十字军东征的文章是这样开始的: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有的愚蠢的事情。当制订计划、方案或编织幻想时,在受到利益的贪欲和寻求刺激的需求,或仅仅是受到模仿力量的驱使的情况下,就会有愚蠢的事情发生。一旦陷入到这些贪欲和需求中,愚蠢的事情就具有了疯狂的野性,它受政治宗教,或两者的综合体所激发,所驱使。
    没有证人的信口开河是再轻松不过的。
    1957年10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环绕地球的人造卫星Sputnik发射升空。
    麦田图案爱好者们要对他们进行轻描淡写的处理,毕竟他们剥夺了许多人对奇异事件想入非非的乐趣。
    我们的政治、经济、宣传和宗教(新旧时代)都被淹没在轻易相信、盲目服从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以,我问的问题是:“请用最简单的方法证明费尔马大定理或哥德巴赫猜想。然后我必须解释这些都是什么,因为外星人不会称它为费马大定理。因此,我写出了带指数的简单方程式。我绝得不到回答。另一方面,如果我问类似“我们能友好相处吗?”这样的问题,那我总可以得到答复。对任何模棱两可的问题,特别是关于道德的判断问题,这些外星人会非常乐意回答的。但是,一提及任何专门的问题,这些问题就会使我们了解他们是不是真的知道大多数人类所不知道的事情时,外星人便会保持沉默。从这种回答问题的特殊能力中我们可以悟到一些东西。
    对不存在的事物的恐惧是每个人自身本能地产生的东西,这种东西叫做宗教。
    ——托马斯·霍布斯《利维坦》(1657)
    “魔鬼是怎样同我们争斗的?”
    波门教父反问:“魔鬼同你争斗?我们自己的意志变成魔鬼,正是这些魔鬼攻击我们的。”
    一个17世纪中叶的监视者“承认他曾用这种方法害死过220多个的英格兰和苏格兰妇女,每害死一个得到20先令。
    英国最后一起判处女巫死刑的事件中,一个女人和她9岁的女儿被绞死。她们的罪过是用脱长筒袜的方式招惹来一场暴风雨。
    英国的一位国王——詹姆斯一世,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位君主——也写了一本关于魔鬼的充满了轻信和迷信观点的书(《神灵的魔力》1597年)。烟草是“魔鬼的草”就是詹姆斯国王的观点,根据这一说法,人们根据烟瘾的程度发现了一些女巫。
    外星人一直不断地造访我们、戏弄我们、偷取我们的精子和卵子,给我们授精。以前,我们认为它们是神、魔鬼、精灵或妖魔,到了现在我们才明白它们是外星人,外星人欺骗了我们几千年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宗教赝品研究课题组的人说UFO是魔鬼所造。
    “认知宇宙联络委员会”1993年的快讯告知我们,UFO人把人类当成试验动物,希望我们对它们顶礼膜拜,但最好在祈祷时使用主祷文。
    轻信的头脑……在相信稀奇古怪的事情中获得最大的愉悦,越稀奇古怪越乐于相信:他们对那些确切明了的东西不屑一顾,因为所有的人都相信它们。
    ——塞谬尔·勃特勒《特性》(1667-1669)
    催眠并不是唤起回忆的可靠办法。除了真实情况外,催眠术常常诱发想象、幻觉和虚构,使得病人和医生都不能将真实和幻觉二者区分开来。催眠术似乎具有很强的暗示作用。法律禁止把催眠术作为法庭证据或调查犯罪的手段。美国医学协会认为用催眠术唤起的记忆并不比不用催眠术唤起的记忆可靠。
    为什么圣母玛丽亚总是要命令可怜的农夫将其旨意转告给当权者?为什么她不亲自去告诫当权者、国王或教皇?
    你是被外星人绑架的人这种发现至少使人们从乏味的日常生活中获得了一点新奇的刺激;你引起了同行、治疗专家,甚至媒体的注意;你会获得一种被发现、兴奋而又有点害怕的感觉。
    在没有掌握资料之前就建立理论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这时人会不知不觉地扭曲事实以适合理论,而不是让理论符合事实。
    ——歇洛克·福尔摩斯
    阿瑟·柯南·道尔《波希米亚的丑闻》(1891)
    真实的记忆看起来像幻影,而错误的记忆却如此令人信服,以至能够取代事实。
    ——加布里尔·卡希亚·马奈特 《奇怪的朝圣者》(1992)
    如果外星人扣留所有他们绑架的人,那我们的世界就更神智健全一些。
    记忆失误和在回忆中对过去事情的重新编造是人的一种天性
    在大部分人的宗教理念中,占统治地位的是信仰,而非逻辑推理。
    以上帝、耶稣和穆罕默德之名犯下的罪和虐待儿童的行为,远比以撒旦名义犯下的罪多得多。
    不能检验的观点和无法证伪的断言实际上毫无价值
    在外星人劫持的典型事件中唯一真正有意思的问题是“谁在欺骗谁
    以上十章中的观点摘要登载在1993年3月7日的《展示》杂志上。
    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并不是那么公正且富有理性的,而是要受到强烈的主观愿望和个人感情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科学可以被称做“某人所期望的科学”。一个人更愿意相信他所倾向的东西,而不是真理。
    简而言之,个人感情会通过种种途径,而且有时是令人难以觉察地,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理解。
    ——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1620)
    在教条主义的宗教中,“人们不敢坦诚相告,哪怕是面对着自己的心灵”
    当一个人堕落到到如此地步,以致出卖他的精神节操,以致公然宣称相信他并不信的东西时,他就可能会去干其它任何坏事。
    T·H·赫胥黎的陈述是:
    道德的基础是……不去假装相信没有证据的东西,不去重复有关那些超出知识可能性之外的事物的无法令人理解的观点
    对产品作出的各项保证,尤其是由真正的或据称是专家的那些人作出的保证,包含着多如牛毛的欺诈。他们显出对他们的顾客的智力的藐视。他们导致了普通人对科学客观性的普遍态度的隐含危险的败坏。
    我们正渐渐变得对撒谎见怪不怪了,而这会为许许多多其它的罪恶埋下伏笔。
    欺诈行为的受害者总是处在一种强烈的情绪中——惊异、恐惧、贪婪或是悲伤。
    所谓怀疑的思维方法,归根结底,是一种建立并且理解一个有说服力的论点的方法。尤为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可以识别谬论和谎言的方法。其关键不在于我们是否喜欢那个经过了一系列推理而得出的结论,而在于从前提和出发点是否能得出这些结论,以及那个前提是否正确。
    这个工具箱中所包含的东西有:
    * 只要可能,“事实”都必须经过独立的验证。
    * 鼓励见多识广的各种观点的支持者们对已有的证据展开实质性的辩论。
    * 权威的意见并不重要 在科学上没有什么权威,最多不过是有一些专家而已。
    * 构造出不止一种假说。
    * 尽量避免过分执着于一种假设,仅仅因为那个假设是你提出来的。
    * 定量。如果你要解释的东西,不管它是什么,只要含有某些量度,一些数字量,都会非常有利于将你的假说与其他与之竞争的假说区别开来。模糊的、定性的东西往往招致多种解释。
    * 如果推理是一环套一环的,那么其中的每一环都必须是正确的(包括前提),不能仅仅是大部分正确。
    * 奥姆的剃刀。这个方便的经验法则告诫我们,当我们面对两个可以将资料解释得同样好的假说时,选择简单的那一个。
    * 不断地问这个假说是否能够——至少是在理论上——被证伪。不可检验、不可证伪的命题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弗朗西斯·培根给出了经典的理由:
    辩论不能满足新发现的需要,因为大自然的精妙比辩论所需要的精妙高明许多倍。
    对比实验是必要的。
    通常,实验必须在“双盲”条件下进行,这样,那些期望着某种发现的人,就不会处于一种可能对结果的评价构成潜在危害的状态中。
    除了教会评价我们提出的要求该如何做之外,任何好的谎言鉴别工具箱还应当教我们不要去做什么。它帮助我们识别最常见的和危险的、逻辑上和修辞上的谬误。
    *攻击人而不是观点。
    *权威的论点。
    * 因果倒置推理
    *求助于无知——声称没有被证明是错误的东西必定是正确的。反之亦然。
    *特别辩护经常用来挽救那些在修辞上陷入很大困难的观点。
    * 回避问题,或是想当然地回答问题。
    * 观察的选择性,也称做列举有利的条件,或是如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形容的,记住成功,忘掉失误。
    * 对很少的数目进行统计——同观察的选择性非常类似。
    * 对统计特性的误解。
    * 自相矛盾。
    *不是必然推论
    *它发生在后,故而它是由前者引起的
    * 无意义的问题。
    * 排除中间状态,或是采用错误的二分法——在存在有许多中间可能性的连续统一体中,只考虑两个极端。
    * 将短期和长期对立——排除中间状态的一个子集,
    * 连续递推?——与排除中间态有关。
    * 混淆相关性和因果性。
    * 树靶子——丑化一个观点,使之易受攻击。
    有关战争的种种委婉的说法,是为了政治的目的而对语言进行再创造的一大类型。塔列郎说:“政治家们的一门重要的艺术,就是为种种行为和制度寻找新的名字,他们的老名字已被公众所深恶痛绝。
  •   科学代表对客观真实的研究和反映。哲学神学玄学之类的东西可以作为不同方面的思想,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艺术。但是如果作为“真实的反映”是有问题的。科学的基本精神就是怀疑和实证,这是唯一的能自行纠正错误的思想方法。
  •   我觉得艺术也是真实的反映,只是要看你从中看到些什么。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手不要伸得太长
  •   我觉得楼主在这样简单的层次上讨论科学与哲学等的关系是没有意义的。这样做只能把科学放在人性的对立面,制造某种对立。
  •   艺术和客观真实本身没什么关系,艺术是主观世界的事情。而且,到底是哪些归上帝,哪些归凯撒,是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的。否则又怎么能说清楚谁的手伸得太长,而谁又缩得太短了?
    正如楼上所言,在过分简单的层面上讨论“科学是什么”等宏大命题是有问题的。
  •   我并不认为科学是在人性的对立面的。但科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成为人的对立面。如果科学不是作为为人服务的工具,而是成为人为之服务的工具就很可怕了。把科学神秘化和偶像化,至少我认为是一种危险的行为。
    至于艺术,问题也相当复杂。是否存在客观真实,或主观真实都是个问题。
  •   卡尔·萨根正是为了破除缠绕在人类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才写这种让大众了解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的书的。其实不只是把科学神秘化和偶像化是危险的,把任何东西神秘化和偶像化都同样危险,甚至更加危险。而且神秘和偶像化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反科学精神的。
  •   但是否认掉世界上所有的神秘性是否也是一种危险的事情呢。每每到这里,就感到两难。比方说,为了研制一种新的疫苗而不顾及个人意愿的拿人做实验。这种行为反科学么?科学并不保护人的权利和人的尊严,也不能证明人的权利和尊严。那么人的权利和尊严的最终来源可能是神秘的,或许必然是神秘的。
  •   我的想法是,人的尊严等问题毕竟不是直接属于科学的问题,从哲学,法学到到社会学等各种领域也在世界中起着作用。但是这种领域虽然和典型的科学知识有一点距离,但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和典型反科学的神秘主义并不是一回事。反科学的神秘主义更多的意味着非理性和盲从的特征,而人的权利和尊严,即使是在当今世界,它的内涵和界限也在不断地受质疑,辩论,不断地探讨和演化。这种认识的探讨和深化,从某种“基本精神”的角度来讲,和“科学精神”也应当是兼容的吧。
  •   我不知道您的“不顾及个人意愿”的拿人做实验是哪里的事,731?纳粹?
    我不能批驳您的“人的权利和尊严最终来源可能是神秘的”(不是我同意这个问题,而是太形而上了以致很难加以界定和讨论);但现实是,人的权利和尊严往往被某些自封神秘的力量所践踏。
    我觉得你真该好好读读aqua2001的话。
    您的立论的一个基本点是,科学不过是工具,科学对于人就像斧头一样——科学的价值就在于人们如何利用它。但科学(及其所坚持的怀疑精神和实证方法)在人类精神历史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好像被您完全忽视了。人类塑造了科学,科学更在塑造人类,所以您把科学考虑成一种独立于人之外的工具是匪夷所思的。
  •   这段话说得太好了:
    我的想法是,人的尊严等问题毕竟不是直接属于科学的问题,从哲学,法学到到社会学等各种领域也在世界中起着作用。但是这种领域虽然和典型的科学知识有一点距离,但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和典型反科学的神秘主义并不是一回事。反科学的神秘主义更多的意味着非理性和盲从的特征,而人的权利和尊严,即使是在当今世界,它的内涵和界限也在不断地受质疑,辩论,不断地探讨和演化。这种认识的探讨和深化,从某种“基本精神”的角度来讲,和“科学精神”也应当是兼容的吧。
  •   731,纳粹是确实存在的。在临床实验中,检验药物时,如果不完全遵守临床试验条例,也会出现我所谓的“不顾及个人意愿”,它具体的表现在不充分知情、不充分自愿。如果科学是完全内在于人的,而不是一种独立于人之外的工具,我不明白为何还要提出《赫尔辛基宣言》,为何还会使卡尔萨根感慨,这个地球百年后依然存在的可能小于百分之一(参其《cosmos》)。所以我觉得科学作为一种精神或是一种方法或是一种工具,都可以外在于人,都可能成为人的反面。当然并不是必然的。
  •   我同意aqua2001的“从某种“基本精神”的角度来讲,和“科学精神”也应当是兼容的吧。”的观点。如果我们把科学看做是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的复合体,那么严格来说,科学不就是一个检验结论是否符合客观现实的工具么?这样看来的话,731部队的实验,原子弹的研究丝毫也不违反科学的精神。
    做为这样一个工具的科学,能不能把它的应用范围扩大到价值评估的领域,扩大到主观体验的领域,从而担任一个“审判官”角色,以破除一切神秘主义,是我所怀疑的。
  •   检验一个结论是否符合客观事实并不赋予它价值。不过,如果你的理智告诉你这是一件很愚蠢的事你还坚持相信的话那你就。。。。。。其实这也只是你的自由。
  •   “但其应用范围必须有限制”
    美好愿望而已。
    科学技术,其实和经济类似,都是有自己生命力的,虽然应该是以为人类谋福利为目标,但是有自己的生长发展规律,只能去认识,去适应去利用,无法真正的限制。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
    PS
    说的刻薄一点,所谓人类的福祉,不同人看来还不一样呢,秉承科学的视角来看,很多东西恐怕是祸不是福(比如说饭后一根烟赛过活神仙之类的)。换句话说,用人类自己认为的福祉观念去做什么约束,也只是空想而已。
    最重要的是,科学仅仅告诉你,做某件事情其实很SB,但是并没有限制你去做它。该抽烟抽到死的,也不是被科学给逼死的吧。如果说科学告诉你,你的所谓审美,是由圈圈叉叉一系列东西造成的,如果由此就不去审美了,到底是科学讨厌,还是人自己犯傻涅?别啥事儿都把责任往外推。心态要放松,放松~~~
  •   这个本来就不是专著嘛, 是科普八卦书~
  •   这本书的翻译被方舟子狠批过一次。
  •   对于培养一般人科学的思维方法大有裨益
    也如同lz所说西方的伪科学和我们东方伪科学在文化上有所区别
    不过却不影响我们触类旁通
    精彩的在最后几章
    简单翻看、无聊时翻看可能会错过与作者思想有效交流的机会
  •   嗬嗬 说的确实不错
  •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也非常非常喜欢老卡尔。
    从科学到世俗社会,这本书其实非常有现实意义。
  •   每当人们为死者祈求上帝宽恕的时候,人们在想些什么?难道有人要跳出来告诉大家“天堂根本不存在!”的事实吗?我们需要一些心灵的慰藉来抚平悲伤,这时候你的平衡和关怀要让我们好受一些,而不是拿起科学的宝剑砍掉一个又一个异教徒的脑袋。
    ==============================
    SO囧
  •   而不是拿起科学的宝剑砍掉一个又一个异教徒的脑袋。
    讲得很好!
 

250万本中文图书简介、评论、评分,PDF格式免费下载。 第一图书网 手机版

京ICP备13047387号-7